談淮軍--營制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淮軍 于 November 26, 2000 16:07:07:


讀過羅爾綱先生的"淮軍志"頗有感触,早有寫一寫淮軍的想法,唯一直沒有時間,才拖
到了現在。目前几件俗事已了,就結合羅先生的史料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談談淮軍--這
支在中國近代史上曾風云一時的軍隊。

淮軍營制

眾所周知,淮軍發源于湘軍,因此創建之初淮軍也基本上承襲了湘軍的營制。

与湘軍一樣,淮軍編制的基本單位是營,其具体編制為。

步隊:每營505人(含營官),設營官一名。分4哨,每哨108人,設哨官一名,哨長一名,每
哨分8隊,每隊12-14人。加上營官的親兵,全營共有38隊,劈山炮2隊,抬槍8隊,小槍
9隊,刀矛19隊。此外又有長夫180名。

馬隊:每營511人(含營官),設營官1名,幫辦1名。分5哨,每哨102人,設正哨官1名
,副哨官1名,馬勇50名,散勇5棚,每棚10名。此外又有伙夫長夫共81人。全營有馬27
6匹。

從同治二年(1863)幵始,淮軍改裝洋槍,劈山炮隊改為幵花炮隊,人數有所增加,步
隊每營加長夫大約700-800人不等。

營,是淮軍最大的固定編制。營官以上即為統領,每個統領轄軍少則數營,多則十數營
以至數十營不等,無定規,全視該統領地位,實力而定。

從淮軍的營制我們可以看出,盡管裝備了近代火器,采取了西式訓練方法,但淮軍的基
本組織結构仍然沒有跳出舊式勇營的窠臼。与同時代西方的編制比較一下,我們不難發
現這种編制在近代戰爭條件下的不利之處。

(以下主要分析步隊)
首先,在基層組織方面,缺乏排一級編制,基層指揮員嚴重不足。

淮軍中,營即相當于現代的營,哨相當于連,隊(棚)相當于班。這些都可以在淮軍和
現代軍隊之間找到一一對應,但是,我們會惊訝的發現,現代軍隊中最重要的基本戰術
單位,也是培養基層指揮員最重要的崗位──排,在淮軍中卻找不到。哨下面直接就是
隊了。

此外,淮軍中也沒有營部的概念,一個營官竟然沒有任何輔助他的指揮員,連個副營官
也沒有!更不要提參謀長什么的了。

這种情況直接導致了淮軍的基層指揮員嚴重不足。一個700-800人的營,衹有9名軍官,
不到現代軍隊的一半。

這种編制,無疑是冷兵器時代的產物。冷兵器時代,遠射火力稀疏,主要靠步兵的白刃
沖擊,因此衹有密集隊形才能保証足夠的突擊力量。而這在當時的火力條件下也是許可
的。

隨著火器的出現和其威力的逐漸增加,密集的隊形既不利于發
揮己方的火力,同時又成了敵人的絕好靶子,慢慢走向衰亡。

步兵的隊行一步步趨向分散化。

但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与許多人想當然的想法相反,分散
雖然是大的趨勢,但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尤其是在
火器性能尚不十分完善的情況下,過于前衛反而會出問題。

18世紀末,歐洲的火器應該說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各主要國
家均基本上實現了火器的普及化和制式化。其發達程度遠遠超
過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時期。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俄國
蘇沃洛夫大元帥仍然提出了“子彈是笨蛋,刺刀才是好漢”的
口號。這個口號的提出,并不是蘇沃洛夫對武器裝備進步的反
動,恰恰相反,這正是由于他對當時射程僅有60-70米,裝填
手續极其煩瑣(俄軍火槍兵的標准裝填程序据說有十余步之多)
,射速极慢的火槍認識极為透徹的緣故。因此,俄軍并沒有照搬
普魯士人的線式戰術,而是采取了隊形相對密集,利于白刃戰的
縱隊隊形。

實踐証明,蘇沃洛夫的這一論斷是符合實際情況的。18世紀后
半葉到19世紀初,俄軍猛烈的白刃突擊一度曾打遍天下無敵手。

土耳其被大大削弱,波蘭被瓜分,普魯士更几乎亡國。到拿破
侖戰爭時期,俄軍成為了唯一一支能与法國陸軍一決胜負的軍隊。

但是,歷史是在不斷前進中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蘇沃洛夫的
論斷幵始過時了。但守舊無能的沙俄將領拋棄了蘇沃洛夫“制
胜的科學”的活的精神,而衹記住了一些教條。他們仍然机械
的堅持著密集的縱隊隊形,而絲毫不考慮物質條件的變化。在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事情發生了逆轉。在使用新式
火器,采取利于發揮火力的寬橫隊隊形的英法聯軍面前,俄軍
的縱隊往往還沒有沖到敵人面前就遭到了重大損失,最終一敗
涂地。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