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阿飞 于 April 07, 2002 03:06:47:

1967年的“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在战争中损失更为严重。所以,一心想收复失地,报仇血恨。1973年6月,埃及总统萨达特亲自前往大马士革,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会谈,决定联合其它阿拉伯国家共同对付以色列。8月,埃叙最后审定了在北、西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的联合作战计划。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斋月节里,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饭,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所以,以色列认为,阿拉伯国家决不会在这一天发起进攻。赎罪日是犹太人的绝对休息日,从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大多数官兵都留在营中,前沿士兵很少。埃、叙就选择了这一天突袭。  

埃军渡过苏伊士运河  

 1973年10月6日14时,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巴列夫”防线的沙垒中,突然发生两声巨响,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间埋入水下的两个炸药包爆炸了,它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人称之为斋月战争,以色列则称它为赎罪日战争)的序幕。紧接着,隐蔽在运河西岸沙丘后的2000门火炮一齐发射,对以军前沿防御阵地实施火力打击。与此同时,埃及空军司令胡斯尼.穆巴拉克将军指挥240架飞机飞起运河上空,对西奈半岛的以军前线指挥部、炮兵阵地、部队集结地、防空导弹系统、通信雷达设施和以及机场等进行了猛烈的轰炸。14时15分,埃军第一批8000名步兵突击队开始强渡运河。登岸之后,迅速在堤上开辟通道、攀登河堤,摧毁以军前沿火力点,同时,用爆破筒在东岸沙堤以军铁丝网和地雷区中开辟通道。埃及工兵用高压水龙头冲刷以军沿河岸修建的沙堤,仅用5小时,就在沙堤上打开了60多个通道,架设10座浮桥和50个门桥渡场。7日午后2时左右,即战斗打响后的24小时,埃军5个师全部渡过运河,以色列自称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线”倾刻间土崩瓦解。紧接着,埃军向两翼展开,着手消灭各据点的以军,攻占以军前沿据点15个。  

 以色列在遭受突然袭击后仓促应战。14点30分,驻守运河一线的曼德勒师的一个装甲旅对渡河埃军发起仓促反击。此时,埃军第一波突击队员已进抵运河东岸并占据了有利地形,待以军坦克进至埃军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的射程之内时,埃军突然开火。战至日落,以色列这个装甲旅几乎全部报销了。8日上午8时,以军阿丹师的190装甲旅又在反击中遭到埃军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伏击,经过3小时激战,以军王牌装甲旅全军覆没,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上校被俘。以色列空军也同时出动战斗轰炸机,企图阻滞埃军的渡河。但是,以军的飞机还未接近目标,就遭到了埃军以“萨姆-2”、“萨姆-6”防空导弹,并连同机关炮构成的高、中、低防空火力网的毁灭性打击,被击落了200多架战机,致使以空军司令不得不下令禁止以色列飞机进入运河20公里的区域。到了10月9日,埃军在西奈半岛的兵力已增加到6个师,仅第二集团军就有9万人,坦克800辆。控制了运河东岸10至15公里地区。  

 与此同时,北线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以叙军第一梯队3个师,1000多辆坦克,在空军和地空导弹部队的掩护下分三路向以军阵地发起进攻。双方1500辆坦克在狭长的平原上激战了近48小时,装备90辆坦克的以军188装甲旅几乎被全歼,仅剩10余辆坦克。7日晨,叙军突破1967年停火线约75公里,进到叙以边境太巴列湖附近。伊拉克、约旦、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游击队纷纷增兵参战。  

 以色列国危在旦夕,开始全国总动员。75岁的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下达了全线死守的特急命令,并向美国总统尼克松呼吁:“以色列快完了,救救以色列吧!”。白宫立即作出了大规模向以色列运送军火的决定,另外还派出150名空军飞行员,以“游客”的身份前往以色列,随时准备填补以军飞行部队出现的岗位空缺。最重要的是,白宫指令五角大楼把它控制的侦察卫星改变巡戈轨道,加强对中东战场的监视和拍照,为以军全面了解埃军战线部署提供详细情报。  

以军的反击  

 埃军初战得胜,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从10日起,埃军在西奈半岛停止了进攻,着手调整部署巩固阵地。这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10日夜,以色列总参谋部召开会议,经反复权衡,最后决定:利用这一短暂的间隙集中兵力,实行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10月11日,以军向戈兰高地增兵,总计达22个旅,近10万人。沿不同的路线,向大马士革方向发起进攻。12日,以军越过1967年的停火线,深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左右。以军在北线掌握主动后,随即将作战重点移至西奈半岛,使西奈战线从原来的4个旅增至3个师12个旅,并向西奈调去了大批飞机和坦克。  

 当以军在北线反击时,埃军为增援叙利亚决定向以军发起进攻。10月14日6时,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准备,随后,以装甲师、机械化师1000多辆坦克向以军发起进攻,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库尔斯克会战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坦克大会战。埃军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发起进攻,这是埃军第一次脱离防空网和反坦克防御系统进行的运动战。以军对埃军的进攻有了准备,集中三个师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出动了飞机支援。以军共投入了坦克约800辆,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50辆,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埃军14日进攻的失败,成了西奈战场的转折点。当天晚上,以军总参谋长埃拉扎尔向内阁报告了渡河作战的计划,这个计划是沙龙少将提出来的。沙龙认为:“只要我们将战争推进到西岸,我们就能迫使埃及人退出战争”。根据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照片分析,在大苦湖地区埃及第2、3集团军的接合部上,有一处间隙达10—12公里,并在附近40公里的范围内仅有少量埃军驻扎。为此,以军的渡河计划是:选择大苦湖以北的德维斯瓦为渡河点,以2个师的兵力在运河东岸牵制、阻隔埃军;由沙龙装甲师和阿丹装甲师实施渡河作战。

  沙龙的勇猛善战在以色列军队中是出了名的,被称为“以色列的巴顿”。15日17时,在大炮和直升机的火力掩护下,沙龙装甲师的图维安旅向特勒维齐亚和哈穆塔尔发起进攻,以牵制北面埃军主力,并把埃军统帅部的注意力吸引到西奈的北部地段上来。与此同时,师主力以安农旅打头阵,在南路迅速推进,于晚21时30分打通了通往运河岸边的阿卡维什公路。然而,前来增援的埃军马上又把这条公路封锁住了。面对严峻的形势,沙龙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狭路相逢勇者胜”。为了及早赶到渡口,他命令部队冒着埃军的炮火猛冲猛打。战斗非常激烈。“在短短几千码的一条狭长地段上,竟然有24辆以色列坦克和约100辆埃及坦克残骸”。经过苦战,沙龙师终于打到运河岸边。师属工兵营用推土机掘开河岸沙堤,水陆两用坦克顺着掘开的缺口滑入运河,从大苦湖北端狭窄处向对岸驶去。16日凌晨1时35分,以军第一波士兵渡过运河,终于在埃军进攻东岸的第10天,踏上了苏伊士运河的西岸。凌晨2时40分,安农旅跨过了运河,3个小时后,沙龙师的全部人马都到达了运河西岸。以军渡河计划能否实现,关系着此次战争胜利谁属的重大问题。然而,埃军方面在得悉有部分以军渗入运河西岸后,并未特别重视,更未采取有力措施将其歼灭。  

 16日晨,沙龙一面加紧建立桥头阵地,一面集中师主力进攻埃军在西岸的防空导弹阵地,将部署在运河以西10英里远的若干个“萨姆”导弹阵地摧毁,使得以空军能够自由地在战场上空作战。17日上午,阿丹师的3个装甲旅在2个步兵旅的支援下驶过了运河。埃军统帅部的成员们开始紧张起来了,萨达特总统不想把东岸的部队调回来一些,但对以军在西岸的行动又不能置之不管,于是,他下令空军出动飞机对以军渡场进行轰炸。18日上午,大批埃及轰炸机在歼击机的掩护下,飞临以军渡河点和桥头阵地上空投掷炸弹,但由于埃军部署在运河西岸地区的许多“萨姆”导弹阵地已被沙龙师摧毁,以军的飞机可以大胆地飞来截击了。在战斗机的一对一的格斗中,技术熟练的以军飞行员占尽了上风。以色列的F-4和幻影式飞机控制着天空,半天之内就击落了17架埃及战斗机。萨达特力主的对以军的空中打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10月19日,以军又有两个旅进至运河西岸,并乘势迂回到埃及第3集团军侧后。当天清晨,阿丹师首先向西推进,尔后又向南实施进攻。接着,沙龙以其主力2个装甲旅的兵力向伊斯梅利亚方向进攻。同时,以色列空军的一批批战斗轰炸机,像饿鹰一般地扑向开罗、苏伊士城和伊斯梅利亚等挨及城市及其重要的战略目标,倾泻下来的炸弹瞬间使目标区变成一片火海。至20日黄昏,沙龙师已将伊斯梅利亚——开罗公路置于己方炮兵火力控制之下。21日,沙龙站在伊斯梅利亚城外的一个制高点上,发现城北的防御比较薄弱,决定于次日从那里打入该城,然而,“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案》,呼吁埃、以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  

 以军前线的师旅长们对政府的停火决定均表示强列不满,他们实际上是在梅厄总理的默许下,非但没有准备停火,反而在运河西岸向埃军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为此,沙龙师在进攻伊斯梅利亚受挫后,回师南下,向阿塔卡山和阿代比耶港出击。阿丹师则分成三路,采用钳形攻击战术。力图肃清大、小苦湖沿岸的埃军。23日凌晨,沙龙师向阿塔卡地区发动猛攻。当日晚,以军攻占了阿代比耶港,包围了苏伊士城并切断了该城同开罗的联系。阿丹等部队也对埃及第3集团军构成了包围态势,并且继续紧缩包围圈。  

 在北线,叙、以双方在第二阶段末期形成对峙后,以军于10月22日出动1个伞兵旅,夺取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老山头。叙军随后发动多次反击,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24日,叙以宣布正式停火。  

 位于苏伊士运河南段的埃及第3集团军被以军分割包围在德维斯瓦、卡布里特和苏伊士城及其附近地域。由于此时此刻,埃军已无法撤回重装部队来挽回西岸的危局,埃第3集团军被围部队(2个加强师,大约4.5万人和250辆坦克)的处境危如累卵。以色列军队不仅无视安理会的停火决议,还公开宣称:埃及第3集团军的唯一出路便是“体面投降”。萨达特总统心急如焚,向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频频发出告急的呼吁,请苏联政府和军队“立即采取实际的步骤解救被围的埃及部队”。苏联领导人接到萨达特的请求后,决心干预。10月24日,勃列日涅夫下令4个苏军空降师进入戒备状态,同时致电尼克松总统:“如果美国在这件事上不同苏联共同行动,苏联有必要紧急考虑单方面采取适当步骤的问题。”白宫出于对苏及阿拉伯国家全面关系的考虑,也不同意以色列人干得太出格了。10月26日,被围埃军的补给已近于枯竭。基辛格打电话给梅厄总理:如果埃及第3集团军仍处于断绝给养的状态,美国也将不得不停止对以色列的补给。当梅厄夫人用失踪人员现仍被埃方扣留来搪塞时,基辛格立即警告她“梅厄夫人,你是在拿人民的前途作儿戏,难道你宁愿让俄国飞机向第3集团军输送给养吗?这不是危言耸听,他们会这样干的。”终于,梅厄夫人不得不严肃地对待美国人的警告。10月27日,埃以军队交战的枪炮声完全沉寂了,战争结束了。  

 这场战争虽然历时仅21天,但其却是一场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较大规模的局部立体战争。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200架。双方战争消耗在50亿美圆以上。埃及收复了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颇有面子”地分割包围了埃及的一支集团军。  

 战争中,以色列在遭受突然袭击的情况下,一度陷于极为被动的地位,但以军采取了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同时又准确地捕捉住有利战机,适时地组织反攻,以快速机动的兵力大胆向运河西岸实施大纵深突击,最终从失败的边缘上扭转了战局,夺回了主动权。阿拉伯一方则是先主动、后被动,先惊喜后紧张,在战争指导和作战上失误,使战局急转直下,很快便丧失了主动权,陷入了被动不利的局面。  

 “如果说这场战争有什么可以说明的话,那就是,这一代埃及人和以色列人都从中认识到,再打下去是没有意义的。”果然,5年后,埃以双方缔结了和平条约,并且随着以方归还整个西奈半岛,两国终于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