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朝鲜战争》(5)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王树增 于 July 05, 2002 18:40:58:

  1950年6月30日,麦克阿瑟在东京指示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让他命令美
军第二十四步兵师立即进入朝鲜。沃克向第二十四师师长威廉。F.迪安将军所下
的命令是:1.由两个步兵连,配属两个4.2英寸迫击炮排和一个75毫米无后坐力炮
排组成特遣阻滞分队,由一名营长指挥,立即空运到釜山,向丘奇将军报到;2.
师司令部和一个步兵营立即空运到釜山;3.该师其余人员依靠海上运输航渡;4.
尽快建立可以进行攻势的作战基地;5.特遣队的任务是:在南朝鲜着陆后,立即
开始前进,与从汉城向水原南进   的北朝鲜部队接触,并阻止其前进;6.迪
安少将到达朝鲜后,将被任命为美国驻朝鲜陆军部队指挥官。   美国第二十
四师,在二战太平洋战区曾由新几内亚转战到莱特、吕宋,因在莱特登陆时的英
勇而出名。战后,该师进驻日本九州山口县。全师时有人员12197人,缺额大约5
000人。   第二十四师的行动是美国地面部队介入朝鲜战争的第一步。在这个
最初的军事行动中出现了两个美国将军:一个是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另一个是
第二十四师师长迪安。他们两人在以后战争中的命运是:一个死于中国军队的进
攻中;而另一个被俘虏,在中朝战俘营中待了叁年。同时,最初的军事行动还涉
及到了一个下级军官,他就是美军第二十四师二十一团的一营营长史密斯。  
 当迪安把带领特遣队的任务交给史密斯的时候,史密斯第一个反应是他的营缺
少军官。在师长答应从叁章给他补充军官后,二十一团团长理查德。史蒂文森上
校所能提供给他的关于朝鲜战场的情报仅仅是一句话:“去干吧,伙计,那里开
锅了。”   7月1日凌晨3时,大雨,史密斯带领他的440名士兵从熊本乘卡车
向板付机场出发。他所指挥的兵力和武器的清单是:两个缺额的步兵连(B连和C
连),半个直属连,半个通信排,l个混编炮排,4门无后坐力炮和4门迫击炮。B
连和C连各拥有6个反坦克火箭组和回个小口径的60毫米迫击炮组。士兵们每个人
配备1支步枪和120发子弹,另外还有两日份额的干粮。   在史密斯的这支队
伍中约有叁分之一的军官参加过太平洋战役,大多数则是没有战斗经验的美国青
年。   无论从沃克给第二十四师命令的措辞上,还是从派遣第一
  支阻击部队的规模上看,美军都不像是去参加一场战争。也许包括麦克阿瑟
在内的美国军官们在最初的时候就是这样理解朝鲜战争的。而这一切给史密斯营
长一个错觉:这也许是一个用不着费劲儿的任务。但他还是在板付机场认真地问
迪安师长,他此刻特别想知道他和他的士兵在漆黑的夜色中急忙奔赴的那个叫朝
鲜的地方,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师长的回答是:“到达釜山后,向大田方向
前进。第二十四师要在尽可能离釜山远点儿的地方阻击北朝鲜军队,所以你的营
要沿京釜公路尽可能往北,同丘奇将军取得联络。如果不知道他在哪里,就上大
田去。很遗憾,我再无法提供更多的情报了。祝你一路平安,上帝会保佑你和你
的士兵们。”   史密斯这位来自着名的西点军校的军官心里更加茫然了,可
他还是对他的士兵们说:“北朝鲜军队看见我们,会掉头就跑的”   用来运
送史密斯部队的六架C-54运输机,飞到了朝鲜却。
  因为大雾无法降落又飞回了日本。直到下午他们才在朝鲜降落。被颠簸的飞
行弄得脸色苍白的土兵在釜山的街道上受到夹道欢迎,南朝鲜人对于美军的到来
感到欢欣鼓舞。从火车站上车的时候,甚至还有一支朝鲜乐队为他们奏乐。到达
大田后,史密斯找到了丘奇将军,丘奇将军展开地图对他说:“我们要在这里展
开一个小小的行动,你们上去给南朝鲜军队打打气。”   于是,史密斯到预
定战场去看地形。一路上,他看见数以千一计的南朝鲜士兵和难民一起往南跑。
在他选定的乌山附近的一个阻击阵地上,他命令士兵修筑工事,这时他的头顶上
飞过一群战斗机,飞机飞得很低,上面的红五星清清楚楚。但这些北朝鲜的飞机
并没有向他们开火就飞走了。直到这时,史密斯都没想到,几天后,当北朝鲜军
队的坦克扑上来的时候,“掉头就跑”的不是北朝鲜的士兵,而是他自己的一营
。   不过,这一天,史密斯有幸看见了联合国空军的轰炸表演:4架澳大利亚
空军的“野马式”轰炸机用火箭和机枪向一列有9节车皮的列车猛烈开火,结果火
车爆炸,把半个小镇都炸飞了。列车是南朝鲜军队向前线运送弹药的,正停在一
个叫平泽的小站等着调度铁轨。其实,在这一天,整个联合国空军都“战果辉煌
”:美国空军袭击了水原方向的一个南朝鲜军队的车队,气坏了的南朝鲜士兵居
然用步枪把一架美国飞机打了下来,美国飞行员跳伞落地后,立即遭到南朝鲜军
队的逮捕。下午,4架美军飞机空袭了乌山公路一带,烧毁了300辆南朝鲜军车,
击毙了200多名南朝鲜士兵。就连美军顾问团在这一天也5次遭到美国空军的袭击
。一位顾问自嘲地在给他的家人的信中写道:“美国飞行员战果辉煌!他们袭击
了弹药库、火车、汽车队和南朝鲜军队的总部!”为了这混乱的一天,丘奇将军
向远东空军指挥部提出“强烈抗议”,要求空中行动控制在汉江大桥以北的地区
。   这一天,美军第二十四师大部队开始陆续到达朝鲜。
  7月5日,史密斯的部队乘坐征用的南朝鲜卡车进入乌山阵地。一路上除了难
民和财兵堵塞道路外,开车的南朝鲜人因为害怕而磨磨蹭赠。凌晨,史密斯中校
按照典型的阵地防御方式布置了他的兵力和火力:阵地右翼部署B连的一个排,公
路东边是其他两个排,B连的叁排置后,在一个小山上。在公路和铁路并行的两侧
,部署了反坦克炮,把迫击炮部署在山脊的另一面。天气又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看来无法指望空军的支援了。5时,太阳露头,步兵和炮兵开始试射。除了这试射
的声音外,四周似乎很安静。史密斯在反坦克障碍后面,紧张地眺望着北边的公
路,尽管天气阴沉,他几乎还是可以看见水原城。在他的身后,步兵加炮兵一共
有540名美国军人。试射后,官兵们开始吃   定量的早餐。
  7时,史密斯的视野里出现了好像是车辆移动的黑点。半个小时后,可以清楚
地看出这是向南而来的坦克纵队。几乎没容史密斯反应,坦克就到了只有2000米
的距离了。   8时16分,美军第二十四师二十一团一营的一发榴弹炮弹出胜了
,这是美国地面部队在朝鲜战争中发射的第一发炮弹。   炮弹在坦克群中爆
炸,一辆坦克被击中。
  但是,北朝鲜军队的坦克没有丝毫的犹豫,它既没有拐下公路,更没有迟缓
下来的意思。   接近400米的时候,反坦克火箭开始射击了。T-34苏制坦克
依旧若无其事地前进,沿着坡度很陡的公路爬上来,美军的75毫米反坦克火箭对
T-34坦克似乎不起什么作用。在发射了20多枚火箭弹后,一辆坦克终于停止了,
堵塞了公路。从坦克中跳出叁个北朝鲜士兵,跳出来的时候是举着手的,但是一
落地,手中的枪立即开了火。由于距离很近,美军阵地上的一个机枪手中弹死亡
。这个至今不知名的美国青年是美国地面部队在朝鲜战争中第一个被打死的士兵
。   T-34坦克的火力十分猛烈。一个小时之内,史密斯部队伤亡已达20多人
。北朝鲜的坦克开始冲下山口,有的坦克已经开到炮兵阵地的后面去了。一些年
轻的士兵开始逃跑,炮兵军官们亲自装填弹药,但仍然阻止不了人民军坦克的进
攻。大约11时,北朝鲜的坦克纵队通过了美军的炮兵阵地。   接着,北朝鲜
的步兵蜂拥而至了。
  美国兵们没有想到北朝鲜士兵会在瞬间成片成片地向他们冲来。坦克的炮弹
开始落在美军的阵地上,有人在伤痛中尖叫着从阵地上滚下去。史密斯大声地命
令“向那个纵队射击”,但在胡乱的一阵射击后,他突然发现阵地左右两翼的山
包上已经飘扬起北朝鲜的旗帜。C连和B连开始压缩,到12时,史密斯原有的1200
米的阵地已经被迫压缩到不足700米了。史密斯呼喊自己的炮兵,但被报告说车载
电台被打环,通讯的中断已使炮兵无法射击了──美国式的炮兵指挥方式在朝鲜
战争的第一场战斗中就受到了嘲弄。   下午门时,北朝鲜军队开始压缩包围
圈。史密斯本能地意识到,如果再固守阵地,等待他和他的士兵的只能是死亡。
他后来回忆说:“当时已经毫无希望,伤亡惨重,联络中断,缺乏交通工具,弹
药耗尽,北朝鲜人的坦克就在背后。在这种情况下,我面临的抉择是:是与阵地
共存亡?还是设法带领士兵突围?我至多还能坚持一个小时,然后就会全军覆没
。我选择了突围,希望保全性命,来日再战。”史密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并宣
布了撤退的顺序。但是,一营士兵的撤退根本没按顺序进行,完全是一场逃命的
竞赛。北朝鲜的马克沁重机枪横扫混乱中溃散的美国军队,美国士兵成片地倒下
。史密斯最后撤出阵地,他在路过自己的炮兵阵地时,发现那些炮完好无损地排
列在阵地上,像是在展览美军的装备,只是阵地上连炮兵的踪影都没有了。  
 这是朝鲜战争中美国地面部队的第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在后来的各种战史中一
次次地被记载,被分析,被描述。25年后,1975年在日本出版的《时代》周刊曾
对史密斯的乌山之役给予了这样的描述:“美军在撤退时,只带走了伤员,给战
死者盖上星条旗就不管了。有不少伤残士兵,恐怖之余,扔掉了钢盔和上衣,甚
至脱掉了鞋子。关于史密斯支队的全军覆没,美军总部没有如实公布,仅说在六
百名士兵中有一百五十名战死、七十二名被俘,轻重伤员没有计算在内。”  
 麦克阿瑟原以为只要美军象征性地一出现,人民军就会惊慌失措。然而,从美
军公布的保守的数字上看,史密斯特遣队在   两个小时的战斗内至少损失了
一半以上。被俘的人数是准确的。北朝鲜的有关公告说:共有72名美国人被俘。
其中有一位没有负伤并且放弃逃跑机会自愿留下来照顾伤员的美军卫生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中树立起来的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远东一个
叫乌山的角落被迅速地粉碎了。被打散的美军士兵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在陆续归队
,有的士兵甚至步行到黄海或日本海岸,然后乘小船回到釜山。这些士兵衣衫褴
褛,神情是真正的惊慌失措。   北朝鲜史料在记载这场战斗时写道:美国侵
略者在李伪军的掩护下,在平泽、安城北方地区把地面部队展开,企图在车岭山
脉一线阻止我军的进击。   七月五日,我军尖兵在乌山以北同美第二十四师
的先遣队遭遇。
  第一次与美军地面部队遭遇的我人民军官兵,内心燃烧着对美帝国主义侵略
者愤怒和憎恶的火焰。   尖兵不待主力到达,立即转入突击战。坦克部队在
行进间即以纵队突入敌人阵地,一举摧毁敌入的防御阵地,压制并消灭了敌人的
炮兵阵地。   继坦克突进之后,转入突击的步兵在正面进攻的同时,迅速迂
回到敌人的侧面打击敌人。   这样,我军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战斗中,几乎全
歼美军步兵和炮兵各一个营,使其陷入了瘫痪状态。   面对与中国毗邻的朝
鲜发生的战争,特别是联合国军的武装干涉,中国领导人感到深深的关切。  
 1950年7月7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
恩来的主持下,“保卫国防第一次会议”   紧急召开。
  “保卫国防”,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当时面对的不仅有国内战后恢复的巨大的压力以及解放
全境的复杂的军事形势,更为重要的是,新中国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得到大多数
国家的承认,她还面对着强大的敌对势力的拒绝甚至是仇视。国际形势的任何一
点儿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新中国领导人的密切注视,何况战争就发生在与自己存在
着上千公里边境线的邻国。对刚刚迎来新生的中国人民来讲,解放了的日子和和
平建设的生活是他们盼望已久的,因此,此时此刻没有比“保卫国防”更能准确
体现中国人情感的词汇了。   朝鲜战争40年后出版的《美国海军史》对当年
中国调动部队的行动有这样的评论:“中国是不能容忍敌对的军队靠近鸭绿江的
,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的军队一样。”
  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讲,所谓“敌对的军队”就是美国军队。
  虽然参战的美国军队刚刚在朝鲜登陆,在初战中并没有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
,并且距离中朝边界还有1000多公里,但是,终究是世界上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在
远东真枪实弹地参战了,对此新中国的领导人不能不产生极大的警惕。应该说,
从联合国宣布介入朝鲜战争之日起,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军事经验的毛泽东就预
感到了未来战争进程的复杂趋势,尽管当时北朝鲜军队正风扫残云般地胜利前进
着。   参加“保卫国防第一次会议”的有中央军委负责人和在京各兵种负责
人,包括朱德总司令、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罗荣桓总政治部主任以及林彪、肖华
、肖劲光、刘亚楼、杨立叁、李涛、许光达、滕代远、苏进等高级将领。而彭德
怀,这个在朝鲜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着名战将当时有事没能参加会议。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7月13日做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并做出了一
个极其重要的、在日后看来极有远见的部署:动用最精锐的战略预备队,即第叁
十八、第叁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即刻集结东北地区,组成东北边防军,
在中朝边境布防,以防不测。   从毛泽东为东北边防军配备的强大的领导班
子名单中就可以看出新中国领导人对朝鲜战争的极大关注。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
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粟裕身患重病,肖劲光正在组建新中国海军,肖
华主持着总政的日常工作,毛泽东最初任命的东北边防军的主要领导都没有到位
。10天以后,经毛泽东批准,中央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
委员高岗指挥,李聚奎改任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长。   东北边防军中的第叁十
八、第叁十九、第四十军,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叁兵团,是在几个月前才明
确作为国家军队战略预备队的,它们部署在中国腹部可随时四方调动的河南地区
。   其第叁十八军驻信阳,军长栗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第叁十九军驻漯
河,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第四十军正在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渡海作战,
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当时尚未归建,但驻地已经选定,在洛阳。第四
十二军正在东北齐齐哈尔地区从事农垦生产。这样,四个军,加上配属的炮兵第
一、第二、第八师等部队,共25万余人。之所以选中第十叁兵团,重要的原因是
,在这支原第四野战军的主力兵团中,官兵以东北人居多,能够适应寒冷地区的
作战,且对东北地区的地形也很熟悉。   有关第十叁兵团的领导班子配备也
让毛泽东颇费心思。当时,第十叁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毛泽东,包括林彪、
罗荣桓和刘亚楼在内,都认为他“不行”,于是,聂荣臻提出了第十五兵团司令
员邓华这个人选。结果,出现了一个似乎是“临阵换将”的不大符合军事常规的
现象,即以第十五兵团指挥机关为基础,组成率领第十叁兵团部队的统帅部。调
第十叁兵团原司令员黄永胜改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调第十叁兵团原参谋长曾国
华改任广东军区参谋长。任命邓华为第十叁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洪学智为第
一副司令员,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   在中国军队接到向北开赴的命令时,拿政治部主任杜平的话说,“有一
个转弯子的过程”。   首先,必须动员已经决定复员的士兵留下来。在朝鲜
战争爆发前的6月6日,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为减轻国家的经济困难,加
强建设力量,决定在解放军中开展复员工作。解放军中的一些士兵,特别是一些
老兵,已经习惯以部队为家,让他们复员回老家的工作很难做,其中有相当一部
分老兵表示坚决不走,走也要等全中国解放了以后再说。政治部门为此花费了极
大的耐心和精力才使部队的复员工作开展起来。当然,还有~部分士兵对复员是
高兴的,因为终于可以回家过小日子了,“叁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是农民出身的士兵的美好生活理想。结果,风帼u开展的工作现在必须立即停
止,并且还要再做相反的工作,一遍遍地说明留队是多么的重要,而留队就意味
着可能再次投入战争,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第叁十八军当时有了一条不
成文的规定:谁动员复员的,谁就负责动员   不复员。
  需要“转弯子”的还有,当时在河南驻扎的第叁十八、第叁十九军的中心任
务已不是打仗而是生产。在部队从作战转到生产的过程中,军政治部门曾反复向
部队讲述解放军从延安就形成的从事生产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和朱德甚至还为部
队开展生产题词鼓励。毛泽东的题词是:“团结人民,发展生产。”朱德的题词
是:“拥政爱民,帮助生产。”正是开春季节,本来就是农民的官兵们被渴望已
久的和平的到来和对土地本能的热爱激动着,喊出“毛主席、朱总司令指到哪里
我们就打到哪里”的口号,立刻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运动。这支在其发展壮
大的历史上便亦兵亦农的举世无双的部队,把作战武器收藏起来,在成片荒凉的
土地上播下种子,到了初夏的6月,官兵们脚下的大地上有了一望无际的好庄稼。
部队为减轻国家的负担,承担起运输粮食的任务,在中原几百公里的运输线上,
上至军、师、团的军官,下至士兵、卫生员,人人推着独轮车载着粮食上路,中
国军队特有的走到哪里唱到哪里的歌声,让百姓们纷纷跑到路两旁热闹地欢呼。
第叁十八军的一个师甚至还开了榨油的作坊,并且自己发电,给驻地的县城装上
了当时中国百姓很稀罕的电灯──军队的举动给予中国老百姓的是一个强烈而温
暖的信息:天下果真太平了。   更为浪漫的是,在长期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
叁四十岁但还没有顾得上寻找女人的军官们,当和平到来时,他们便急切地开始
解决人生中这个特别重大的问题了。当时,军队驻地附近的和家乡的姑娘是一种
选择,但被分配到部队的、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南下工作团中漂亮的“女同志”成
为最抢手的目标。对一些“老大难”的军官,“组织上”也出面搞点儿“包办”
,“红娘”工作成为当时第十叁兵团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兵团开始在郑
州郊区大规模地建营房时,官兵们的和平思想里有了具体的内容“该住上自己的
房子,呼吸一下不带火药味的空气,让老婆孩子有个安身的地方了。”   就
在这时,第十叁兵团接到了北上的命令。命令中还写明:将房子、庄稼、生产工
具等一切与作战无关的生活设施向地方政府完整地移交。政治部主任杜平后来回
忆道:“正是西瓜丰收的季节,我们坐上了北去的列车。临行前,我围着刚打起
地基的营房默默地转了一圈,又驱车去郊外农场看了我们一□一搞开出的土地,
谷子正在抽穗,玉米正在吐缨,高粱正在灌浆……”   军队重新拿起了武器
。力图使官兵们在丰收的土地面前摆脱缠绵的感情时,确实是需要费极大的口舌
的;但是,战争将使他们丢掉丰收的果实这个很伤感情的事实同时又起到了对敌
仇恨的效果。问题是,部队确实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不少兵器生了
锈,甚至一门炮的炮筒里,麻雀在里面做了窝”。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
国领导人意识到,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和平永远是十分遥远的事情,为此,有必
要在任何时候都保   有一支纯军事意义上的高素质的军队。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