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进程的是非争论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争论 于 July 05, 2002 19:53:21:

关于朝鲜战争的争论,更多是围绕着战争的具体进程展开,争论中,一些谜团已经明晰,另一些谜团则逐渐有了破解的线索,但还有不少谜团仍隐藏在厚重的历史帷幕之后,随着中国政治生态的改善,这样的争论会逐渐明朗化。
1951年,中国志愿军向敌阵开火。

一、 没有制止北朝鲜发动战争,是否构成战略性失误?

  一般认为,美国出兵朝鲜之后,中国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与美国交手。这一点,持批判立场的"正统派"大体上也是理解的。但"正统派"又认为,仅此仍不足以说明抗美援朝的正当性。因为,美国出兵既非中国之福,就应当力求避免。而且事实上,美国出兵也不是不可避免--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已经撤军,留下的兵力只具有象征意义和防卫作用。如果不是金日成挑起战争,美国出兵朝鲜将是无法想象的,也就不会有什么抗美援朝。所以,以预防性外交制止金日成的战争准备,才是符合中国利益的明智抉择。中国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默许金日成发动战争,实属下策。而中国之所以出此下策,根本原因,则在对形势的误判。中国政府不知道经过二战洗礼的美国外交与国际战略的成熟与复杂,不知道美国绝对不是一个容易应付的对手,压根就没有预见到美国会立即直接出兵朝鲜甚至派兵进入台湾海峡。这一点,已经从不同侧面证实。一位志愿军师长晚年在回忆录中承认,中国的失误,是没有预见到美国出兵。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齐德学在人民日报强国论坛回答网友提问时,也委婉承认,"当时,毛泽东和中央判断,美国不敢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因为一旦打到中国境内,就可能是世界大战。"

  因为没有预见到美国会出兵,所以,中国政府相信北朝鲜可以靠一个闪电战解决问题,于是放开手脚,不仅默许金日成发动战争,并且实际介入:比如,战前已经把解放军的几个主力师移交给金日成;再如,人民军久攻釜山不下之时,中国已经有出兵朝鲜的准备,并派了大批东北边防军的军官去朝鲜做前期工作。中国和苏联的实际介入,最终导致了美国出兵这个中国政府并不愿意见到的最坏的结果。没有以预防性外交制止应该制止的战争、避免美国出兵这一应该避免的结局,反而纵容战争,为战争火上加油以致引火烧身,这是中国政府在韩战中的第一个战略性失误,需要好好记取。

  对此,"爱国派"不敢苟同。他们称,新中国初创之际,客观上毛泽东无法左右斯大林的意志,但以毛泽东的个性,也不会完全服从斯大林的指挥棒。可新中国的内外现实决定,必须求得苏联(也只有苏联会和能提供)的大量援助,而苏联也确实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毛泽东公开抵制斯大林的决策,不仅将失去新中国急需的援助,韩战照样爆发不误,而新中国的建设将更为困难,甚至刚到手的政权能否稳固都将成为问题。所以,中国的"被迫参战"确不值得"夸耀",但这个责任并不能由中国政府(或毛泽东)来承担。

二、 三次战役中我方越过38线,是否构成战略性失误?

"理智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对此有系统阐释。
  1950年11月25日,中朝军队发动第二次战役,以绝对优势兵力迅速击退联合国军。这迫使美国重新评估战略形势。美国对于中国出兵没有丝毫准备,中国军队的突然打击使美军损失惨重,而且对中国出兵的目的、中国军队的数量、指挥官等一无所知,给美国以极大震撼,甚至盛传中国军队有神秘性。在西欧国家方面,由于对苏联入侵的担心,英法两国为首的西欧国家急需美国从朝鲜脱身,以加强西欧的防御,因此向美国施加压力。11月19日,美英提出停战建议,11月23日,英国又向中国提出停战3个保证条件,1951年1月13日,英、法两国为首的西欧各国向安理会提出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5步方案:1、立即实现停火;2、举行一次政治会议以安排恢复和平所应采取的进一步措施;3、外国军队分阶段撤出朝鲜,并采取措施以实现联合国关于建立统一的政府的决议;4、在实现第3步之前,制定出管理朝鲜和确保朝鲜和平与安全的临时办法;5、由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4国代表举行会议讨论远东问题,其中包括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他就是打赢入朝第一仗、被志愿军战士称为"王牌师长"的苏克之.

  相比1953年的停战条款,这项议案无疑有利于中国。1953年的停战条款是以这项议案中的第1项和第2项为基础的,第3项以后各项,特别是对中国最有利的第5项,根本没再提到议题上。而且美国还开创了反对强迫遣返战俘的先例(1949年的日内瓦公约规定了强制遣返的内容),有5万名中、朝战俘拒绝回国,这对社会主义阵营打击很大。1951年1月13日停战议案对中国远非苛刻,对美国却很难堪,许多内容在美国来说是巨大让步,第5项更明显是要美国承认失败的条款。但为了表示"合众国希望和平,尊重西欧各国的意见",美国饮泣投了赞成票,结果5票对7票通过,如果美国投反对票,就可以6票对6票被否决,美国确有苦衷。

  朝鲜战争不只是美中对抗,实际上是美苏两大阵营对抗。苏联常规军事力量比美国要强大,在远东拥有陆军35个师,飞机3100架;苏联第5舰队的潜艇对于驻朝美军的补给构成极大威胁;中国则拥有200个师。在欧洲,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后阵营更是占据绝对优势,美国直到80年代才摆脱防御状态。所以美国不敢进攻中国。假设中国接受协议,立即停战,美国何至于再度跨过38线?美国当时的战略重点是欧洲,加强欧洲防御是美国的首选。

  如果把目标放在建立缓冲而不是解放朝鲜,那么,就应该在那个时候同意谈判,接受协议,倘如此,朝鲜战争就可以在1950年12月"解放"38线以北地区,这是用最小代价获致最好结果;中国就会作为无可争辩的胜利者而使美国留有其强大的印象,战后国际形势将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而中国方面本来也有见好就收的意愿。1950年12月3日,金日成来北京时,毛泽东已经提出美军回到38线南就具备停战谈判条件;彭德怀也在同年12月8日致毛泽东的电报中建议"不要越过38线"。但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激进主义的错误再次发生,迅速击退联合国军这一最初战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自信,毛泽东因此低估美国的战斗意志,以为美军不堪一击,将很快被赶出朝鲜半岛。同时,毛还有一个错误判断:只看到美国操纵联合国,没有认识到多边安全机制其实已经在联合国内确立并发挥作用,联合国对美国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因而毛认定联合国不堪信任,所谓停火建议只是骗局。

  于是,1950年12月13日,毛改变主意,称"我军必须越过38线",否定了彭德怀的建议。中国随后开出停战条件:1、联合国从朝鲜全部撤军,2、美国从台湾撤军。3、西方国家停止重新武装(指建立北约军队)。同年12月22日,周恩来提出新的停战三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必须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美国侵略军必须撤出台湾。3、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这些条件在当时完全不具备可行性,实际上是拒绝联合国方案,为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继续战争。从以上可以看出,美国对统一朝鲜已丧失信心,中国不肯停战并非是因为怕美国重新进攻,而是认为击败美国已成定局,希望继续战斗下去,争取全胜。12月31日,中朝军队发动第三次战役,次年1月1日,中朝军队越过38线,1月4日攻占韩国首都汉城。

  激进必然付出代价,一是道义代价。既然中国特别看重联合国军越过38线,美国也有理由看重中国军队越过38线;既然联合国军越过38线意味着侵略,中国军队越过38线也一样意味着"侵略"而不再是协助抵抗和防御,整个战争性质就完全变了!二是实际利益上的代价。中国军队越往前补给能力越差,38线基本上是中国军队战斗力的界限,再加上遭到联合国空军和炮兵的打击,随着向38线以南的推进,中国军队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人员和物资的补给也越来越困难。当时状况,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有过描述:"没有空中掩护,30%--40%的物资无法到达前线,9个军减员10万,3个军丧失战斗力,前线的6个军由于缺乏补充和减员严重已经难以抵挡美军进攻,撤回38线已不可避免"。"朝鲜战争有长期化可能"。其实自己已经承认越过38线是估计不足,是激进主义的错误所致。在付出沉重伤亡和补给缺乏的情况下,1月15日,中国军队不能不停止进攻。

三、 战俘问题上中国是否依然得不偿失,白白浪费
近两年时间,死伤无数却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

"正统派"声称,通过战俘问题看朝鲜战争,可以更深切体会"两败俱伤"的含义。所以,尽管他们不想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敏感--直接涉及民族感情、价值观和志愿军将士的尊严,但既然问题有讨论必要,就不妨展开它。为此,"正统派"列出这样一份关于战俘遣返的谈判日程表:
  1、1951年12月11日,朝鲜战争敌对双方在板门店开始谈判战俘问题;
  2、1951年12月18日,双方交换战俘资料,中朝称有对方战俘11551人,其中美英4417人,南朝鲜7142人;对方宣称132474中朝战俘,其中北朝鲜111754万人,中国军队20720人;
  3、1952年1月2日,美方提出"一对一交换"同时实行"自愿遣返"原则;
  4、4月1日,美方宣称可以遣返11.6万人;
  5、4月8日,美军对战俘进行了"甑别";
  6、4月28日美方宣布根据"甑别"结果7万人愿意遣返,其中包括志愿军5100人;
  7、7月13日,美国让步后同意遣返8.3万战俘,但其中只有6400中国战俘;
  8、7月13日,李克农建议毛接受美国的遣返建议,但遭到毛的拒绝。
  9、7月14日,金发电给毛,认为接受美国建议比较好;
  10、7月18日。中朝正式拒绝美方建议;
  11、9月28日,美国提出"中立国遣返"的新建议,
  12、之后,美国方面一直通过军事压力来逼迫中朝接受遣返方案,中朝方面拒绝同意美国方案。于是就拖下去;
  13、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3月19日苏联方面提出新的建议,不再支持中国关于全部遣返的要求,于是,中国立场也迅速退让,为最后签定停战协定铺平了道路;
  14、1953年4月、6月,终于就战俘问题达成了部分和全部协议--基本上照美方建议实现。
  15、1953年9月23日,中立国监察委员会接管了联合国军交出的220604名战俘和中朝交出的359名战俘;
  16、1954年2月21日委员会解散时,将21805名战俘交还联合国军司令部,其中2/3是中国人,1/3是朝鲜人,联合国军开始恢复他们的平民身份。
  17、到1961年,所有朝鲜战争战俘均已到他们自己选择的国家中定居,许多去了阿根廷和巴西。

  "正统派"据此断言: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经过近两年的较量,基本上以中国全面让步为结束。在这场较量中,中国输了两分:1、中国放弃全部遣返而同意美国的自愿遣返。2、拒绝回国的中国志愿军战俘的数量远多于愿意回国战俘的数量。
  为什么中国会在战俘问题上失分呢?"正统派"的回答是:归根结底还是激进主义的错误。毛对于"代价"始终是糊涂的,或者说不在乎,常常在过高估计自己实力的情况下提出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然后在经历了损失惨重后放弃这个目标。为了得到那14000多个不能遣返回来的战俘,而不惜在战场上损失10倍于此数字的部队,只是为了所谓的"政治影响"。

战俘问题,由于相关回忆录相继问世并引起强烈关注,事实上无法回避。所以,"爱国派"也承认战俘问题的存在,承认"战俘遣返中,不愿意回到大陆的志愿军战俘的确有"。但他们提出几点异议:其一,没有回到大陆的志愿军战俘是未必如"正统派"说的那么多;2、考虑到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遣返中的卑鄙手段,真正自愿离国的志愿军战俘未必很多;其三,停战谈判的关键阻塞,主要是美国要求"补偿海空优势",要求让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没有后来空军入朝作战和地面上的反击,美国不会放弃这一要求。而且要不属于"联合国军"的韩军放弃"单独北进"同样要通过战争手段达成。只知道战俘问题是可笑的。

四、中国抗美援朝的政治目的是否达成?

  "理智派"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理智派"断言,中国政府在战争期间提出的三大要求(政治目的),外国军队撤离朝鲜半岛、美军撤出台湾、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无一解决。既然中国根本没有通过战争实现任何政治目的和迫使对手接受任何政治要求,中国"取得伟大胜利"也就无从谈起。那么。战争中有没有谁基本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们认为那就是美国--

  朝鲜战争中,美国最高决策层一直同美国战场指挥官在战争目标上有重大分歧,战场指挥官认为彻底消灭中朝军队,才是胜利。美国最高决策层则认为,为了防止扩大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应不损害美国在亚洲的面子的情况下实行停战。麦克阿瑟就是这种分歧的牺牲品,杜鲁门在批评麦克阿瑟1951年3月23日给马丁仪员的信时,说过这样的一些话:"恐怕他一定不知道,要阻止共产党主义方面对伊朗、希腊以及柏林的进攻,必须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和牺牲。此外,他也许不知道克里母林宫是怎样顽强地妨碍北约组织的建立。而且我在1月13日的私人信件里明确了共产党方面不仅会在亚洲而且也可能在欧洲发动进攻,这就是在朝鲜不能扩大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麦克阿瑟所想的胜利,是指轰炸中国的城市,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胜利,但决不能认为这是正确的胜利。"4月9日美国最高决策机关决定免除麦克阿瑟职务,当时联合国军已经取得反攻的胜利,中朝军队败退到38线。5月16日美最高决策机关又再次明确了方针"推进到38线以北后实施停战。但停战线并不是越往北越好,最好是适合于韩国的防务和行政管辖。过于靠北了,会损害中朝军队的面子,说不定还会丧失停战机会。"5月20日中朝发动的第5次战役一结束,联合国军立即反攻,重创中朝军队,一直推进到处38线以北20公里的一线,为了确保这条防线,6月联合国军发动"绒毛河作战"击退中朝军队,又推进了20公里停止进攻,机动作战结束。6月23日中国同意马立克的举行停战谈判建议。以后两年是谈判和阵地战,双方讨价还价,在这两年里美国战场指挥官,也曾经提出过进行大规模两栖作战以赢得全胜方案。但都被否决。所以对于朝鲜战争的结局,美国政府的目的已经达到,是一场胜利。战场指挥官却认为没有取得全胜,不应该算是胜利,只是平局。

  对此,"正统派"不免颇多微词。他们认为,"当时我国的政治目的很简单:保家卫国"。就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政治目的明显已经达成。由于当时中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所以根本没想过要加入联合国,甚至根本不把联合国当一回事。过去北京一直高喊"解放台湾",所以也不太在乎美军驻台,大不了再和"纸老虎"开战,没啥了不起。至于驻韩美军,离中国太远,与中国的政治目的无关,所以也不太在乎它。中国在战争期间提出的停战三条件,不过出于策略,此一时彼一时,三条件当不得真,不能以三条件为判定中国得失的标准。

  在关于朝鲜战争的其他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比如,停战协定的签署到底是因为中国给了美国沉重打击,迫使美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还是因为美军依仗绝对空中优势,大量杀伤中朝军队有生力量,迫使中朝两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再比如,朝鲜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对中美中苏关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等,"理智派"与"正统派"都是见仁见智,殊少共识。

  但无论有着什么样的歧见,争论双方都是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理智派"主帅闲云曾经几次剖析过自己的心迹:他之严于律史,并非苛责前人,而是因为朝鲜战争确有反思价值:到底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捍卫自己的利益,绝对不是简单的靠什么激进的方式获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激进的民族、国家,确实无法适应多边机制,这是朝鲜战争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要适应国际多边机制(包括安全、经济等等),必须放弃激进的想法。激进意味着盲目排斥外界的游戏规则--也就意味着无法给自己创造真正的有利的环境。"他的这个总结,应该说还是真诚的、有见地的。

  随着争论的展开,一些谜团已经明晰,另一些谜团则逐渐有了破解的线索,但还有不少谜团仍隐藏在厚重的历史帷幕之后,比如:
  1、为什么中国长期坚持说是南朝鲜美国发动战争,难道要靠混淆事实真相来"证明"自己出兵的正确和正义吗?
  2、既然中国一再警告联合国(美国)军不要越过38线,那么,为什么中国不是在美军越过38线后立即出兵,而是又拖了10天之多?这10天里面中、苏、朝之间经历了怎样的"讨价还价呢?
  3、为什么最后美国军队并没有撤出朝鲜半岛,而中国军队竟然撤离了呢?这好象完全不符合毛的作风和立场,这其中有些什么原因,怎样的背景,又经过了怎样的讨价还价?
  4、朝鲜战争过程中,到底中国军队的伤亡数字有多少,是否如美国人所说中朝军队死伤200万人,其中2/3是中国人?
  5、朝鲜战争是中国军队第一次面对具有绝对海、陆、空优势的敌人,中国领导人和军方是否根据战争结果认识到,没有空中优势,想打赢现代战争,简直无法想象?回过头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彻底明白自己无法战胜美国军队把美国赶出朝鲜半岛--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中国应该做的就是立即寻求停火--真正有"战略缓冲"的概念了。

  这些问题的解答,真相的再现,毫无疑问,不单具有史学意义,更具有现实性,值得持续努力。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