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失误 (4)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WWII 于 July 05, 2002 20:36:18:

冯·包克要求封闭缺口的呼声从一开始就是徒劳的。凯塞林本人请求戈林向希特
勒施加压力,让他下死命令一定封闭缺口,结果也不了了之。这个问题的最根本
的原因除兵力不足之外,还有供应不济。路面太差又遭大雨,交通干线上车辆太
多堵塞不通。而这些车辆又没有一种可以越野。正如凯塞林无可奈何地指出的那
样,第11空降师也可以封闭这个缺口,不幸的是它当时不能参战,正在忙着舔自
己克里特岛之战的伤口。

据凯塞林估计,大约10万苏军从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中逃脱,给德国不断加长的失
策清单上又添了一笔,尽管这并不是德国在中部前线和其它地区失去进攻锐气的
主要原因。要想找到7月以后德军进展迟缓的原因,有必要深入探究德国政府和高
级指挥层在过去的错误估算和当时的错误行动。此刻德军已处在为尚未完成准备
就仓促发动了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而付出惨重代价的边缘。尽管德国陆军在1939年
和1940年对付过时的抗击中表现出绝对优势,但其工业和后勤保障缺乏纵深和物
资基础,只不过是装门面而已。希特勒、戈林和其党内的其他所有成员对此负有
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德国陆军的军官们,他们是如此轻易地就接受了那种走过
头了的欺骗和假象。

德国陆军的组织结构在接近月底时,开始出现了裂痕,即战役开始后的大约第11
个星期,比其自1918年以后发动的最长时间的战役还要长一些。这一点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波兰坚持了4个星期,挪威9个星期,荷兰、比利时和法国7个星期,
巴尔干国家3个星期,上述每次出征之后,陆军的装备都运回国内基地进行大规模
的重新整修,刚好避免出现野战修理厂的大量抢修。无论如何野战修理厂的设施
也只能进行简单的维修。更糟的是工厂的生产跟不上战场上的损失。这实际上并
不奇怪,只要回想一下在整个重整军备的过程中,德国为避免通货膨胀一直对供
给和生产实施控制。此时装备和物质的库存正在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而且,重
要装备在俄国的环境下运转不正常。这并不能说成是设计者的失误。他们并没有
得到指示去准备对地域如此辽阔、交通条件如此原始、气候如此恶劣的国家发动
侵略战争。发动机过早地被磨损,因为空气净化器对付不了空旷草原上的尘上。
骤雨把低级公路变成了烂泥潭,两轮驱动的卡车陷在烂泥中动弹不得。坦克履带
不是陷在酥软的地里,就是当冬天冻实以后给死死卡让。润滑剂在严寒中也出现
问题,燃料储存在不断减少,对一个其突击能力乃至生存比以前任何部队都更加
依赖机械装备的军队而言,这些都是足以使其瘫痪的致命弱点。许多这类困难事
先就预计到了,但却往往不是绕过去了就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不予理睬,或者由
于希特勒和他的许多指挥官们自欺欺人地相信,在冬天向他们征收过冬费之前战
争就早已打赢了。

冯·勒布领导的北路集团军群逼进到了列宁格勒城下,冯·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
路集团军群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包围了大量苏军,并快速挺进乌克兰。这给红
军造成了巨大混乱,但并没有迫使大俄罗斯人民放弃斗争,或迫使斯大林求和。
也许有人认为集中力量发动一次夺取莫斯科的攻势也许可能造成对方的崩溃,但
是正如将要看到的那样,朝莫斯科方向的推进在8月初就停止了。已占领地区的人
民很有可能与德国人合作加入进军的行列。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
、白俄罗所人、乌克兰人以及成千上万的波兰人,把德国人作为解放者来欢迎。
这些人完全会帮助德国人,如果希特勒和纳粹党没有顽固地执行把犹太人和斯拉
夫人当作寄生虫的种族主义政策,如果德国人没有粗暴地对待他们,以及后来进
一步采取种族灭绝政策,从而迫使其产生反抗,德国人的所作所为把他们又重新
推到了斯大林的怀抱。就连大俄罗斯人也可能分崩离析,如果希特勒在国防军司
令部和海军总司令部的支持下,没有颁布他那臭名昭着的“政委命令”,规定政
委和共产党情报分子一经抓获就地处决。这个命令只会使苏联领导层更加强硬。
他们已没有什么可担心会失去,只有继续抵抗并采取和德国人一样残酷无情的措
施来坚守阵地。把敌人逼到绝境的同时,又不给其一线生存的希望,这是战争指
挥上的绝大错误。但这些却正是所有参战各方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不时坚持的政策
。俄国人、德国入和日本人对大部分最残酷的过激措施负有罪责,从短期看,这
毫无疑问是坚定了自己的抵抗决心,但从长远看却瓦解了自己的人民。

在俄国持续抵抗的阴影之下,考虑到后勤上的缺陷以及暂停行动以便物资前运和
装备维修的需要,德国高层指挥对如何最有效地夺取几乎到手的胜利犹豫不决。
国防军统帅部这时选定夺取莫斯科为下一目标,认为这一威胁将迫使红军坚守并
战斗(而不是越来越倾向于避免正面交锋)。莫斯科失守将会搅乱苏联政府,使
其失去重要的工业设施和交通枢纽,有效地使苏联一分为二,并大大动摇其士气
。但这时希特勒的目标却莫名其妙地转向通过局部作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并在
此过程中附带占领一些有价值的地盘。然而这一计划由于俄国人7月底被迫在斯摩
棱斯克地区发动大规模但却失败了的反攻而中止。

当8月15日希特勒严令不许进一步进攻莫斯科时,冲突终于发生。相反,他在8月
21日的一份指示中坚持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兵团与南路集团军群配合向南进攻,
实施对部署在那里保卫乌克兰的俄国的4个军彻底包围。对此国防军统帅部和中路
集团军大为不快,与此同时,元首还拒绝给东线足够的装甲战车增援,并且认为
以前的合围作战中多达25% 的敌人逃脱,战果令人失望。这使人不禁要问元首欺
侮并否决他的将军们的怪癖有时是否被置于击败俄国人的努力之上。一个失败的
奥地利艺术家,战时军衔从未超过下士的士兵,完全有可能以支使贵族式的普鲁
士陆军元帅为乐,时刻铬记着普鲁士人与南部德国人之间的传统的敌视。此时分
歧如此之大,以致冯·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一个巴伐利亚人)开始认真考虑辞职
。但他们最后还是决定留任,期望着希特勒改变主意。施陶赫出于自我为中心,
和有争议的攻占莫斯科的决心,中路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以及他的具有超凡魅
力的装甲军司令古德里安,也积极支持国防军统帅部为改变元首主意所作的努力

5月23日在拉斯滕贝格召开的一个会议,标志着整个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更不用说
苏德之战了。显然哈尔德觉得如果还有人能说服希特勒进攻莫斯科,那么这个人
便只能是古德里安。希特勒多年来一直倾听古德里安的意见,而且当时私下里正
在传说古德里安很有希望接替总司令冯·勃劳希契。冯·勃劳希契被认为是一个
缺乏道德勇气的、无力承受元首暴戾的职业军人。在这个会上,勃劳希契不许古
德里安与希特勒讨论莫斯科问题。但在希特勒与国防军统帅部高级将领的单独讨
论中,古德里安提出了莫斯科问题,但被希特勒用一系列无关的经济、政治和军
事理由而拒绝了,并且还傲慢地说:“我的将军们根本不懂战争中的经济因素…
…”而古德里安则依古老的普鲁上传统在训斥面前低了头,因为他不能“在他的
同事面前与国家首脑争论一个已经决定了的问题”。毫无疑问古德里安的自律是
由于害怕争论可能使他失去当总司令的机会,失去作为总司令把德国从毁灭中拯
救出来的机会。但是古德里安看上去接受了分兵乌克兰的决定却引起了哈尔德持
久的敌视,就因为古德里安没有在一次会议上创造出哈尔德本人和总司令几周也
都没实现的奇迹。而且,哈尔德也没告诉古德里安,指示中路集团军群向南运动
的命令已经发出,而且要求使用一支“最好由古德里安统帅”的精锐部队。然而
,不管造成这种误解和嫉妒的黑色幽默的原因是什么,结果都是即将来临的灾难

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仍然被搁置着,因为征服乌克兰和准备占领列宁格勒的计划这
时已成为头等大事。又有一大批战俘和装备被兜在德军的网内。而数量可观的俄
军又一次从中脱逃。通往莫斯科道路上的防御尽管装备简陋但由于永不枯竭的人
力资源使苏军又一次顽强起来。然而9月16日封闭乌克兰包围圈却成了希特勒最终
同意进军莫斯科的催化剂,莫斯科离斯摩棱斯克只有200多英里,因此,根据装甲
部队正常的推进速度,完全可以在冬季最暴戾天气到来之前就拿下莫斯科,但是
俄国的冬天根据西欧标准是极其变化莫测的。

尽管如此,进攻开始很顺利。俄国人完全没有防备,也许是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
不能使自己相信竟会发生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苏军从9月10日以后就得到了
伦敦方面根据其破译的关于希特勒消灭中部俄军的“伟大计划”的情报,并且发
出了大量警告。然而,随之而来的苏军溃败也是由于他们一连串的调兵不力,加
上大量装备的损失。向防御部队发布的停止所有地区性进攻,转入就地防守的命
令,等于是面对像德国叁个装甲军将领们这样的运动战大师,给这些部队开了一
个自杀性的药方。德军的14个装甲师和8个摩步师向俄军的侧翼运动实施包围。红
军把坦克部队重新改编成步兵支援旅,基本上取消了装甲军或装甲师的建制,这
也帮了德军的大忙。然而,在仓促应战中,红军也不能有更多的作为。许多工厂
被占领,剩下正在东迂的工厂又受到威胁,从而严重地减少了所有装备的生产,
使苏军只能维持屈指可数的机械化部队。这些苦果都是源于斯大林开始所犯的清
洗军官这一根本性错误。所有这些都表明过份集权内在的必然危险性。一个人由
于害怕与他人分享权力或没能力与他人分享权力而独揽一切所造成的过份集权,
是发挥主动性的大敌。

寒冬和缺乏行政预见性终于使德国对莫斯科的最后一次进攻败北。假设开始就错
误地设想在冬季到来之前就可以彻底击败俄国(这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假设),
但这也不能成为不给部队准备冬季服装、装备没有采取防寒措施的借口。这恰恰
是因为无能。无论输赢,德国陆军和空军肯定得在俄国度过整个1941年和42年间
的冬季,在零下30度的气温中,总得要些比夏季服装更暖和点的东西,哪怕他们
只是在营区执行任务。在10月5日至7日的第一场雪,全面显现了严冬的威力,所
有的道路都陷入一片混乱,机械和人员的工作效率锐减,但德国人还是在乌亚兹
马完成了对不少于6个军大约60万苏军的包围,另外还在布尔扬斯克又包围了两个
军。此刻,苏军西线已处崩溃状态,当时的司令官朱可夫将军后来回忆道:“…
…所有通向莫斯科的道路,从本质上讲,都是敞开的。”人们开始惊慌地从首都
大量外逃。而德国人此时却没有能力抓住自己士兵创造的这个良机。

肃清被围之敌这个曾经影响了夏季攻势的问题,加上大雪,现在又使秋季攻势陷
入维谷,刚好给红军司令部足够的时间兴建靠近首都的防线。从某种意义来说,
俄国人是在用空间和生命来换取时间,用人工构筑防御工事的人们的汗水和前线
大量阵亡被俘人员的牺牲来消耗德国的战争机器,当双方随心所欲地用生命来换
取胜利的时候,这个富有启发性的等式甚至使那些铁石心肠的双方指挥官们都感
到良心不安。这时形成了一种模式,部分地受制于气候的变化。当严寒冻实了泥
泞的道路和田野时,德国人便又开始向前射击。但偶尔受到德国坦克55毫米口径
火炮的火力根本不能击败的俄国最新式的KV-1型和T-34型坦克的突然攻击。这又
该引起古德里安的责难了。他曾建议在德国坦克上装备威力更大的火炮,但却出
于物资紧张和对敌已占优势等短视的考虑而被否决。然而当冰消雪化时,一切行
动又陷入停顿。火力受到压制,对方的防御坚如盘石。

德国中路集团军群的先遣部队在12月5日已经看到了莫斯科。接下来的一周将是战
争中最关键的一周,在发展进程和影响力方面完全可以和最初决定入侵波兰、取
消入侵英国的计划以及错综复杂的进攻俄国的决定相比较。德国人此时已经意识
到自己已是强弩之末。人员和装备的工作效率只能维持原有的20%。古德里安彻夜
难眠,苦思冥想“ ……我到底能做点什么来帮助我那些在如此恶劣气候中毫无遮
挡的可怜的士兵。真可怕,真是不可想象。 ”进攻被迫停止。12月6日,在征得
希特勒的同意之后,德国中路集团军群下令从莫斯科西翼的暴露地域向可防御的
阵地实施战术撤退。俄国人的反击马上便开始了。第二天日本袭击了珍珠港的美
军舰队,从而开始了与美国、英国和荷兰在太平洋和远东的全面敌对。12月11日
,正如他在8月向日本暗示的那样,希特勒拉上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先后向美国宣
战。

1941年8月在德国的日历上是一个疯狂的月份。犹豫不决和相互指责使仅存的在东
线夺取最后胜利的机会溜掉了。浸泡在他自己发动的流血战争中的希特勒对古德
里安说,如果他当时相信了装甲部队将军们在1937年关于苏军有17,000辆现役坦
克的估算,他就不会发动对苏侵略,希特勒向日本人保证,如果他们与美国发生
冲突,他将完全支持他们。他鼓励日本人把战争扩大到世界范围,从而使地球上
最大的工业国不仅发泄其愤怒,也得投入其无限的资源。如果8月就开始集中力量
攻打莫斯科,几乎没有任何疑问,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至于这是否将会结束战争
,则是另外一件值得讨论的事。但结局将会与由于四面出兵而最终不能攻下莫斯
科完全不同。同样,如果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没有继续留任,而是让古德里
安或其他有可能敢于抗拒希特勒的人来接任,也许能改善指挥决策的质量,尽管
这绝对不是说可以保证狂妄自大的希特勒会放弃他那种刚愎自用的方式。但是至
少古德里安没能保持表面的冷静。正如他在1941年12月5日之前常常表现的那样,
古德里安总是有机会发泄。12月24日他有意再次毫无畏惧地违反了那些错误的命
令,结果被解职。也许好多人认为这样做以及由此树立的榜样,总比永远受制于
希特勒强多了。

如果1942年以前的战争岁月使人相信如下理论,即当失利时,一个军人的军事失
误将受到公开的指责并被扩大;而赢得胜利时,他的失误往往被忽视或者原谅了
,那么常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者命运发生转机的1942年,在双方
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候,则出现了各自掩盖自己失误的情况,为了保持自己在追随
者心目中的形象,希特勒对一些高级将领进行了诋毁并将其解职。其中包括陆军
总司令、叁个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以及另外几个在过去两年中,特别是过去两个
月中表现欠佳的军官。除了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之外,希特勒又接任了陆军总司
令的职务。他的军事理论体现在他下达的“坚守”命令。这个命令甚至不允许任
何未经许可的局部撤退。这样希特勒制止了可能发生的在战术退却的旗号下可怕
的全军大溃退。这是一个英明的从心理学上来讲完全合理的决定。德国曾经研究
过1812年冬天拿破仑的大撤退,受过良好教育的军官们已经预计到可能发生的类
似灾难,但部队还是在逐步失去控制。希特勒的坚守令适时地重振了士气。此刻
动摇者将受到比以前更加严厉的指挥官的惩罚。这些指挥官是那些还没有得到过
群众的欢呼来满足其雄心的军官。他们很想一试身手来赢得那位已经明确退却将
是不可原谅的元首的宠信。这样终于诱迫军官们在控制着的战略要点和驻地组织
防御,尽管这些地方也只能提供抵御自然以及敌人炮火的有限庇护,并以此作为
屈指可数的剩余装甲战车对敌人突破实施装甲反击的基地。这实际上也是过去和
之后几十年许多防御体系的基本形式。

当双方在物质资源方面都已达到了极限,当俄国非常需要一个停顿时期来重建其
统治体系,重新组织其虽受重创但却在打胜仗的部队,斯大林却提出在1月实施全
线大反击。这是与代表新一代指挥官的朱可夫的建议相悖的,但却得到了老派的
指挥官和政委们的支持。而正是他们这些人的无能,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他们对斯
大林的谄媚,加重了1941年俄军的败北。斯人林设想立即对已经动摇的德军实施
打击,有效地阻止其恢复元气,从而制止德军在春季重新发动攻势。朱可夫冒险
对此提出异议,理由是火炮和坦克太少,不足以打败尽管遭受挫折但仍有相当战
斗力的敌人。

斯大林还是自行其事了。他把训练、装备和支援都严重不足的大批步兵鲁莽地投
入进攻,而敌人则顽强地予以反击,并给苏军造成惨重损失。被抛到了气温在零
度以下的野外,除了最坚强和最具献身精神的军人之外,所有人的耐力和士气都
丧失殆尽,炮火终于给吃掉了。在3月初攻势之前,在无疑收复了大片失地之后,
斯人林得到的战果正好和自己预计的相反。恣意投入大量人力,作为武器装备不
足的补充,结果使初级军官和士兵不可避免地犯战术性错误。大量的失误助长了
各级的无能。除了德军的有力抵抗之外,苏军还因自己众所周知的火力不足、后
勤保障不济而蒙受损失,使其没有足够的力量攻克敌人的防御,没有足够的耐力
去扩大已经取得的战果。由于没有攻占控制供给干线的要点,插入德军防线实际
上等于把部队置于严寒折磨和敌军炮火打击之下,实际上成了在毫无隐蔽的地形
上遭受德军准确反击的序幕。德军使用最少的力量成功地利用了俄国人的慷慨,
同时又保存自己的实力。红军实际上已经被削弱到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力抵挡气
候转好时经过休整后的德军的分割进攻。

这样,希特勒那有争议但却是正确的坚守方针,终于从斯大林错误的反击中获益
。物质资源的不足,从根本上注定了失败,并不是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正如在
过去经常发生的那样,一方士兵的士气低落又一次转变成了对手的过份自信。当
俄国人攻势衰减时,德国人便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力量重新转入进攻,再一次而且
更深地插入俄国的废墟之中,攻击高加索油田和伏尔加河畔有一个极诱人的名字
的重镇──斯大林格勒。

在此并不想过于详细讨论1942年俄国战线上的失误。尽管红军在德国进攻初期用
兵不当,后来稀里糊涂地一直打到被围在所大林格勒,但主要的失误还是德国根
本没必要去攻占没有一定战略价值的城市。德国人居然为了名誉展开了阵地战,
并且打输了。堡垒阵地扼杀了他们的机动性。这些极其愚蠢的行动完全是某一个
人的政治直觉和种族优越感的产物。

看一下1942年整个战争进程便会发现,德军攻人高加索、向中东和印度方向的推
进开辟了一个新战场,或者说将会开辟一个新战场,如果轴心国集团共同制定了
各自的战略的话。因为在6月28日德军开始向东进军时,德、意、日之间当时并没
有认真考虑一个关于协调行动的一致意见,以及要在印度次大陆会师的计划。就
少数人所知,记入一些文件草案中的只有一个在1941年6月根据希特勒指示起草的
协调计划。这个计划是将来穿过高加索山向南进攻,和由埃及向北推进,名为“
东方计划”。但他们并没提及在此阶段与日本的协同行动,或者在一年以后,当
日本已把其帝国扩展到了澳大利亚,并进入了攻击范围,推进到了缅印边界。作
为结盟国家,东京和柏林在相互纯粹的军事支援方面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
希特勒跳到日本一边,在珍珠港事件4天之后对美宣战,其后日本向苏宣战,只不
过是礼尚往来。日本只是谨慎地选择了通过威慑力量对斯大林施加压力。好像已
经达成谅解,相互的实际支援将要等到合适的时机,以及双方在陆上相当接近的
时候。影子般的“东方计划”给予轴心国的唯一实际帮助是让盟国提心吊胆地认
为的确有这么一个计划,而且为了阻止德国越过高加索山脉的入侵,盟国将不得
不在叙利亚、伊拉克和波斯采取艰难且分散兵力的防范措施。但是当1942年6月2
8日预料中的跨越高加索的进攻开始之后,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这一行动演变成
一个大规模的钳形攻势。因为在此刻的南线,令轴心国和盟国都感到吃惊,由于
太多的偶然事件、失误和轻率,开罗和大英帝国的颈动脉──苏伊大运河都已陷
入德军的战术攻击范围。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