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略与实力深度分析 (1)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深度分析 于 July 05, 2002 20:55:02:

A.中国的国家总战略

中国的主要国家目标是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统一的和富裕的国家。它希望 自己屹立于“强国”之列,显然想使自己被公认为是 一个羽翼丰满的强国。中国认为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它的天然 资源、人力资源、核力量、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地位以 及经济的持 续增长,使它具备了强国的大多数属性。它想在政治、经济、军事能 力方面 达到与其他强国“势均力敌”。如果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 ,北京相信它到2050年至少 将成为一个“中等”强国。中国还想产 生足够的力量,成为亚洲的一个显赫国家,从而 使任何国际力量想 在亚洲采取大的行动必须首先考虑中国的利益。      

中国的分析家们通过衡量各国的“综合国力”来计算中国的地位。中 国已故最高领 导人邓小平身边的战略顾问们在七、八十年代提出这 种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动态分 析过程,定性与定量地衡量一个 国家多层次结构的综合国力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或“子体系”。中国的 分析家们衡量国力的4个子体系是:(1)物质或硬力量(国家资源、 经济 、科技和国防);(2)精神或软力量(政治、外交、文化和教 育);(3)协调力量( 领导机构、指挥、管理和国家发展的协调);(4)环境力量(国际、自然和国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没有宣布西方意义上的用以指导自身在国际事 务中行为与作法的 “总战略”。实际上,中国领导人主要忙于国内事 物,特别是维持国家统一和内部稳定。我们可以通过高级领导人、政 府计划文件以及政府机构的文字材料所表达的官方言论推断出:最贴 近于中国“总战略”的当属它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是全面提高 综合国力,以实现长期国家目标。邓小平70年代末首次宣告这个战略 为“实现四个现代 化”。邓去世后,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为首 的领导层重申了这个战略。      

建立在这样一个明智基础上的中国总战略是全面提高综合国力,使北 京能够实现其长期的国家目标。这个被北京称为“国家发展战略”的 总战略是由邓小平在70年代末首先提出来的,并由邓小平之后以中国 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为首的领导集体重新予以确认。这个发展战略基 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主流,战争可以避免的 时代,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为此,北京优 先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提高科学与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开发利 用国家陆上与海上资源,并力图获得全球资源。 虽然这个发展战略假设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北京 的战略同时还强调发展军事力量,将它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补充,用 以保证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保卫重要的国家利益,支持最终扮演大 国角色和成为亚洲显赫力量的政策。尽管如此,自邓以来的中国领导 人将军事现代化排在四个现代化的第四位上。由于科索沃发生的“盟 军行动”和 1999年5月,中国在贝尔格莱德的大使馆遭到轰炸,中国官 方已经认真地考虑了修改国家发展战略中发展国防的优先地位,以重 新排定国家发展的优先次序。但是,在1999年北戴河召开的领导人会 议上,高层领导重申了优先进行经济、科技发展和资源 开发利用的方 针。  

除了发展国家实力中的物质性“硬”力量(自然资源、经济、科技和 国防)外,有 些分析家认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还试图增强国家实 力中政治、外交等“软”力量,认 为这些软力量决定国家物质实力 的效能。北京正在调整国家政策和决策能力,改进对外 政治、外交 、经济和军事关系,增强它在多边机构(包括联合国、世贸组织、东 盟地区 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与贡献,将国民人均收入提 高到全球先进国家标准,以 及改善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包括健康 和教育水平向全世界先进国家看齐),以此加强 它的“软”国际力 量。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还特别强调加强国家实力的“均衡 ”与“协调”,用宏观手段调 整、控制、协调国家实力中的物质、 政治、外交和经济这类硬力量与精神这种软力量两 者之间的协调发 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领导层经常强调“党的建设”,要求改 善 和增强党和政府的管理机构,教育和发展党的下一代干部。中国 共产党还特别强调党的 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对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绝对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以江泽民为 主席的中共中央军事委 员会来实现的。对国家实力中软硬力量发生影响的各种国家计划 由 几个政府部门管理,特别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 会以及国防科技 与工业委员会。政府机构间的审查与政策制定由中 共中央的一些不公开的组织,即所谓 的 “领导小组”承担,包括外 交领导小组、台湾事务领导小组、财经领导小组以及中央 军事委员 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内的高层领导行使决策权。     

为了寻求国家实力中各软硬力量间的协调发展,中国的一些分析家 认为,环境的“ 制约条件”会对国家发展各种实力的能力产生积极 或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国认为国际环 境(世界力量的结构与平衡) 、自然环境(资源、地理和生态)以及社会环境(政治、 经济和社 会制度及其稳定性)能够直接影响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步伐。因此,中 国的发展 战略注重鼓励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自1985年以来,北京致力于 促进全球力量平衡从两极化平衡向多 极化发展,在其周边国家和国际舞台上谋求建立和 平、稳定的安全 环境。在最近十年,中国已经增强了它对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包括 洪 涝、干旱、地震、瘟疫、饥荒和林火。由于地理和历史形成的居 落模式,包括土地开垦 的原因,中国特别易受这些自然灾害的袭击 。北京还正在设法更加充分地利用其自然资 源,发展保护北海、东 海、南海中有争议的领海中有潜在的丰富资源的海区所需要的军 事 力量投送能力。另外,中国还采用各种强迫措施维持国内社会稳定, 因为经济改革已 经在国内造成或加重了政治、就业、农村、犯罪和 种族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北京已表明 了它将迅速遏制和扑灭任何新 的异教根源的决心,包括去年被当作国家政治问题的准宗 教— —法 轮功。  

由于这个原因,过去十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的几个 方面的发展变化促使中国的一些 名流对中国一贯坚持的对安全的温 和的估计提出严重质疑,这种估计是,和平与发展是 国际主流,世 界大战可以避免,全球力量平衡正从两极化向多极化结构转变。高层 领导 人主要担心的问题是,美国想通过遏制中国力量的增长与防止 俄罗斯力量东山再起,在 欧亚力量平衡中维持支配地位。北京认为 ,华盛顿正在通过加强与东京的安全联盟和北 约东扩,竭力维护“ 单极”力量平衡。中国认为,俄罗斯由于国内问题羁绊,不能在抵 制美国主宰欧亚事务中发挥持久的作用。此外,北京怀疑新的美日防 务指针授权日本在 其过去的防卫态势之外采取军事行动,促进日本 提高其地区性力量投送能力。北京还认 为,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 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对中国核威慑能力的挑战,最终 将用于 保护台湾,这种行为被中国认为是粗暴干涉中国的事务,会打乱中国 建立针对台 湾的常规战区导弹恐吓能力的努力。 在科索沃的盟军行动获得成功以后,中国认为对付美国—— 在未来插 手中国内部事 务,或用军事手段干涉可能发生的中国卷入的冲突— —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中国许多名 流指出,美国对科索沃的干涉为 最终在台湾海峡和中国南海发生的冲突中对中国采取军 事行动开了 一个危险的先例。他们还怀疑,华盛顿将秘密或公开介入中国西部的 藏族或 穆斯林少数民族争端。北京还怀疑,美国在科索沃干涉的先 例会增强美国在朝鲜危机中 进行干涉的倾向,这种干涉将对中国在 朝鲜半岛的长期利益构成挑战。美国对于俄罗斯 在车臣采取军事行 动实行的不干涉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对于盟军行动这一先例 的担心,因为与南斯拉夫不同,中国和俄罗斯拥有核打击力量。不 过,中国确实担心美 国在中国可能卷入的冲突中进行军事干涉。  

中国认为,这类国际趋势将构成一种国际环境,“限制”中 国发展物质、政治、外 交和经济这些国家实力中的软硬力量。中国 认为,这类趋势表明,北京将难于发展与华 盛顿之间的特殊关系, 而建立了这种关系,就可能从根本上缓解美国“遏制”中国的意 图 ,就可以促使美国在抵制日本力量增长方面与中国合作。此外,中国 在应付这种不利 的国际环境方面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为抵制美国在 欧亚地区力量而培植国际影响力的选 择余地有限。据报道,自1999 年5月7日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遭轰炸以来,中国领导 人一直在 讨论对付美国的方法,包括加速军事现代化、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 作以及增 加中国在国外的渗透活动。不过这些选择都不能从根本上 改变中国的地位。      

看来中国还没有作出这样的结论,即, 这些选择中的哪一个一定能改善它的安全环 境。中国高层领导人在 90年代初期和中期抵制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提高发展国防重要 性 的压力,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搞乱为使经济增长与经济现代化所作 的努力。北京认 为,经济增长是保持国内社会环境稳定战略的一个 重要因素;此外,认为外贸和外资是 中国发展国家实力中物质(硬 )力量中的经济成分的核心。中国领导人还怀疑提高国防 在国家优 先重点中的位置只能强化华盛顿遏制中国的努力,使日本提高其力量 投送能力 的意图正当化。在过去10年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战 略家不时提醒中国领导人要避 免受美国挑逗而进行不平衡的军备竞 赛,从而偏离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轨道。      

虽然中国对付美国 的选择余地有限,但它的安全政策和主张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 间 接或直接向美国安全政策和主张进行政治性挑战的论调。北京经常公 开和私下发表言 论,谴责美国谋求“霸权主义的”国际行为。中国 还推出一个“新安全概念”,呼吁将 国际安全建立在多边对话和国 家间保证不用武力相威胁、不强制、不军事干涉他国内部 事务的基 础上。特别是,这个新安全概念批评作为冷战遗物的双边和多边安全 联盟,认 为这种联盟削弱而不是加强国际安全。在过去三年中,中 国一直使用这个主张在各种外 交和公开场合无遮掩地批评美国的欧 亚安全政策,反对美国(与日本)加强美日安全联 盟和鼓励北约东 扩。最近,中国与俄罗斯合作,成功地说服联合国其他成员国支持批 评 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联合国决议。      

中国对美 国安全政策的批评部分地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安全的担忧,他们感觉 到华 盛顿正在采取行动来“遏制”和“包围”中国,鼓励日本以北 京认为将会削弱地区安全 的方式扩大防御范围。提出这种批评的另 一个原因是,北京认为,美国的政策是创造一 个国际环境,“限制 ”中国全面发展其国家实力中各种物质(硬)和精神(软)力量, 打乱中国欲意成为亚洲显赫国家的努力。中国在它认为自己拥有一个 良好的安全环境, 从而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的时期着手 努力发展综合国力,然而冷战结束后, 中国高层领导人越来越对这 种环境产生了怀疑。      

B.中国的安全战略

中国试 图成为东亚地区的显赫国家。北京推行的地区安全战略旨在维护它所 认为的 在台湾、中国南海和其他周边地区的主权利益,保卫它的经 济利益,同时促进地区稳定 。      

北京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台 湾进一步迈向永久分离,长期目标是最终在中国提出的条 件下实现 国家统一。中国还试图对抗它所认为的不断增强的日美军事合作,防 止它所认 为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与此同时,它将继续重视通过 获得日本技术、对外贸易和利 用外资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维护朝鲜 半岛的稳定也是北京的地区安全目标之一。中国在 东亚地区的其他 安全目标还包括:防止发展和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特别是防止台 湾 加入这个系统;保卫自己在东海和南海的主权;以及通过东盟、 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论 坛等组织促进其政治与经济利益。       

北京在这个地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它与华盛顿关系的影响,受 它对美韩、美日 和美澳关系看法的影响。中国可能将继续促进与俄 罗斯的所谓“战略伙伴关系”,这种 关系以在边界问题,贸易和投 资问题,以及军售问题上的合作为特征。中国对南亚地区 安全的关 注焦点放在印、巴两国,这是两个有核国家,北京希望次大陆能够实 现和平与 稳定。在中亚,北京正在促进与周边国家在发展能源、贸 易方面的合作,并建立更加紧 密的政治关系,但同时也耽心伊斯兰 原教旨主义向新疆扩散。      

在亚太地区之外,中国试图提高 其大国地位。虽然北京偏重于双边外交,但它正在 试图扩大它在国 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北京还正在寻找经济发展机会,提高中国的 国 际影响和国际形象。它继续把挫败台湾寻求国际承认放在很重要 的位置上。北京继续坚 定地扩大它在欧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 区的政治与经济存在,不过北京并无在这些 地区建立军事存在的野 心。      

特别在台湾问题上,北京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要求台湾接受“一个中国”的 原则,以此作为最终实现统一而开展 的谈判的基础。中国坚持台湾应当参加“政治对话 ”,通过对话确 定台湾与大陆按“一国两制”方式最终实现统一的步骤。中国还指责 台 北为拓展国际承认的活动。台湾拒绝北京版的“一个中国”,要 求北京平等对待台湾。 台北一贯主张在中国的经济和民主程度达到 台湾人已经享有的水平的条件下实现统一。 台北认为,在过渡时期 ,双方可以重点解决一些技术与程序问题,比如,文化与教育交 流 ,解决台湾在大陆大量贸易和投资所产生的商务争端。台湾还采取积 极措施,对抗北 京为在国际上孤立台湾所作的努力。      

北 京和台湾都宣称他们寻求和平解决统一问题的途径。然而,中国领导 人拒绝放弃 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权力。北京宣称,如果台北宣布独立 ,或外国武力干涉台湾内部事务 ,它将考虑对台使用武力。在过渡 时期,北京将继续准备对付这类突发事件的军事力量 ,此外,它还 将努力对台湾岛内政治事态发展施加影响,防止台湾向法定独立方向 发展 。      

尽管北京拒绝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权力,但它 一直强调希望通过与台湾根据“一 国两制”的方式达成协议,和平 实现国家统一。中国的一些人意识到,与台湾发生战争 将在经济和 政治上产生破坏作用。中国国家政策的重点仍然是在一个和平与稳定 的环境 中进行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为此,北京避免采取危及其经济 发展与获得国外市场、投资 和技术的行动。如果引发对台军事冲突 ,北京将冒毁坏其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地位之险 ,特别是在那些与 中国存在未解决的领土争端的国家。然而不可低估中国采用武力的决心。


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一直放在中国东南方向,特别是为在台湾海 峡和中国南海可能发 生的突发性军事事件作好准备。中国的军事战略强调拥有对抗台湾 和其他地区性军事力量的能力,也准备对付在任何军事冲突中美国可 能的介入。      

北京的军事战略重视野战部队的快速部署能力 ,以便在周边地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 件下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和 盟军行动形象地提醒北京,需要提高解放军的作战能力, 以便对付 拥有先进信息技术和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敌人。中国对正在出现的军 事技术革 命的认识增加了它拥有打赢一场高技术战争所需能力的紧 迫感。      

中国军事现代化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 能力防备任何地区性敌人,维护 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保卫国家利益 ,维护国内安全,遏制台湾独立的和制止侵略的部队 。      

虽然陆军现代化的优先权较低,但仍然通过裁减兵员,部署新装备, 在规模较大的 陆军中,重点建设一支高度机动、常备不懈的核心力 量。当前,北京正在削减军队。裁 减兵员将有助于将解放军改编成 为一支由三种成分组成的部队,即:少量高技术部队, 在地区性突 发事件中灵活使用;大量装备中低技术武器的部队,用于保卫国内安 全;适 量的核部队,用于维持对其他有核国家构成顶用的核威慑。      

中国军事领导人已经开始制定这些部队将要采用的战术。 与此同时,军事院校已经 在专业训练方面担当了重要角色,目的是 建立一支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接受过良好教 育、技术熟练的军队 。为了在战争期间支持和向军队提供给养,中国还正在致力于建立 一个高效的国家动员体系。  

如果北京感觉到战争不可避免 ,中国将尽力限制战火蔓延,但它将投入足够的力量 ,使用适当的 战术,在出现外国军事干涉和重要的贸易与外国投资遭受破坏之前, 完成 军事解决的任务。  

如果第三方想要军事干涉中国所 卷入的地区冲突,解放军可能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 ,使其遭受重大 伤亡,削弱干涉方的决心。      

二.中国军事原则与兵力结构的发展      

A.中国军事原则的发展      

传统上,中国 的防御战略和兵力分配重点是根据保持一支能够执行各种各样国内外 使命的大规模武装力量的需求来确定的。这种做法继续体现在中国 的兵力结构上,中国 的兵力结构由三部分组成:240万中国人民解放 军、130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大约 150万预备役民兵。过去十 年中,相应于对威胁变化的理解,中国已对军事力量规模和结 构进 行了大力调整。      

十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开始 从体现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持久的大规 模陆地战,转向周边小规 模局部冲突。中国的“积极防御”原则强调进行官方所称的“ 现代 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更确切地说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这一原则强 调对在中国大陆和海洋边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事件作 出迅速反应,特别是在围绕中国东 、南海的战略外围区域。如果在 该战略外围区域发生涉及中国权益的冲突,中国宁愿将 与技术更先 进的敌人进行对抗,例如美国和日本。此外,与美国有关的中国大陆 与台湾 之间的台海危机已经成为导引人民解放军兵力分配、军事训 练和战备的支配因素。      

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采用一些 带有“军事革命”特征的现代战争概念,优先发 展在亚洲进行快速 高技术战争所需的技术和战术。中国的军事战略仍然带有毛泽东军事 思想的深刻烙印,尤其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集中技术上处于劣势兵 力,对抗处于优势的 敌人。其主要变化是在并非典型人民战争的情 况下采用这些军事原则。当前中国军事战 略思想的核心是,进行有 限的高技术战争、保护中国沿海经济中心、通过可靠的战略威 慑支 援外交政策。      

海湾战争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家充分认 识到有必要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 争” 作准备。1999年北约在 科索沃采取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 积极防 御”和先发制人的军事策略的急迫感。人民解放军的许多军官认为科 索沃冲突是 第一例完全“无接触”战争,掌握制空和制信息权是战 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未 来战争将越来越多地是无接触战争 ,地面交战将越来越少,甚至不存在。制空权将成为 实现战术、军 事行动和战略目标的主要方式。最近在中国的军事杂志中的一篇文章 提出 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由于过于被动才被击败,中国人民解放军应 该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 作好准备,并应对攻击敌作战系统中的关 键目标赋予最高优先权。      

中国的战略家认为一旦与技术上 处于优势的敌人爆发战争,敌人将可能迅速部署兵 力,发动大规模 空中袭击。在敌人集结其兵力的期间,存在着先敌发制的机会。“先 敌 发制,掌握主动”的方法被认为是抵消拥有先进的军事能力的敌 人所占有的优势或使这 种优势完全无用的有效的方法。对敌方最关 键目标实施先机打击(经常被称为“一战获 胜”),是北京不需要 打败敌方军事力量即能遏制其军事行动,或依照北京的目标实现 政 治解决的最直接的手段。这种战术要求中国集中其主要力量攻击敌防 御的核心,在对 抗处于优势敌人的作战中取得全面胜利。要实现这 个目标就要求建立一支比当前中国力 量更小型、更机动和技术更先 进的军事力量。中国的许多研究、发展、采购和训练计划 都致力于 获得这种集中兵力的能力。      

中国国防工业技术水平远低于 西方国家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不能生产对技术先进的 敌人(如美国 和日本)构成威胁的武器。然而,人民解放军内的主要观点,正如已 故领 导人邓小平所提倡的那样,是“各显神通”。北京没有把优势 资源从民用部门和经济改 革计划中转移到部队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上 ,而是重点实施一些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为中 国提供能够最有效地 利用敌人防御上致命弱点的手段。这种方法使中国具有不需要拥有 绝对优势即可实现其政治和军事目标所需的可靠威慑力,即“以弱胜 强”。      

中国的战略家们正努力为在人民解放军中已经成功 使用或未来20年可以预见能够使 用的那些技术和系统研究新的战术 。北京着重发展和采购远程武器,例如:反舰巡航导 弹、远程低空 巡航导弹和近程弹道导弹。中国还正在努力解决C4I系统训练中存在 的问题 ,非常重视利用电磁战来削弱和破坏敌人的作战系统。      

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认识到高技术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并认识 到过分依赖信息系统 是高技术系统潜在的缺陷。他们认为,利用精 锐部队快速打击,集中攻击敌方的薄弱环 节,从而能使中国通过“ 不对称”的方法达到与敌人对称作战的效果。“逐步夺取胜利 ”意 味着有选择地破坏敌方侦察、电子和支援系统,以摧毁和削弱敌人的 协同式空战的 效能。信息战(如黑客)与非正规的特种和游击战结 合,可以使中国在敌方作战系统内 部发动毁灭性攻击,同时避免正 面冲突。  

用于与现代化的潜在敌人交战的不对称战术和系 统也是全面击败较小的地区性敌人 的基础。结合传统的低技术系统 数量上的优势,使中国与潜在的地区性敌人相比具有决 定性优势。 中国的战略是利用足够的兵力使敌方按北京的条件坐到谈判桌上来, 并且速 战速决,防止第三方介入。

B、兵力结构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优先发 展导弹部队、空军和海军,同时还包括地面快 速反应部队。人民解 放军的战略要求建立精锐部队,使其能对地区热点作出快速反应, 并在陆上、海上、空中、太空及电磁领域主宰战场。      

中国 的军事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利用的国防资源、国防工业能力和 引入国外 技术与武器,并最终取决于人民解放军将这些系统纳入部 队军事体系的能力。如果经济 发展不能达到北京的目标,军事将面 临预算削减,导致减缓军事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国 防工业获得俄罗 斯和西方大量先进技术,但是很少可以用于大量生产高质量武器。如 果 北京国防工业改革失败,人民解放军将更加依赖进口外国装备。      

中国将继续努力在国防技术和生产能力上作到自力更生。 购买武器系统将能满足重 要的近期需求和获得技术。然而,人民解 放军在关键的现代武器、部件、平台、技术及 系统工程和集成方面 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外国资源。即使人民解放军获得这些现代化的武 器,集成这些系统、训练官兵如何使用仍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这就 限制了人民解放军 成为一支世界级的军事力量。      

C、提高 军事能力的先进技术      

1.信息和通信发展      

a.自 动化指挥控制和自动化信息系统技术      

中国已经建立了广泛 的坚固的地下隐蔽所指挥控制设施,用于保护军事和地方领导 人。 在60、70年代,由于担心和前苏联发生战争,促使北京动用了相当大 的财力,建造 全国范围内的指挥哨所、民防设备和相关的通信系统 。建立这些设施的目的是要确保国 家领导人的安全,以及提供一个 安全场所来保证国家领导对全国军队的调度。民用和军 事通信网络 都支持这些设施,但军事通信网络可能是与民用通信网络分离的。尽 管有将 这两种网络连在一起的可能,但是可以预见到中国人民解放 军只有在发生危机期间才会 将这两种网络合并。为了创建一种生存 率高、安全、灵活、移动的和对电子攻击/破坏有 足够防御能力的军 事通信系统,中国已将全国范围的指挥控制通信建立在多个传输系统 之上。中国的通信网络能够保证解放军在疆域内的作战。中国通信 网络尽管能被削弱, 但不可能将其完全摧毁。      

至少从 1979年以来,C4I系统的现代化和自动化一直就是中国优先考虑的事 。而在这 方面的工作已使中国建立了一个指挥自动化数据网,可以 沿着指挥链路快速传送作战指 令,将信息传输给国家级和战区级的 决策指挥官。然而,就连指挥自动化数据网也算在 内,中国的C4I基 础设施没有能力在复杂的西方模式的联合作战环境中控制或指导部队 。 指挥自动化数据网能够支持和平时期解放军在中国疆域内的行动 ,并且还能支持对中国 周边进行有限的预先计划好的常规攻击。中 国在复杂的联合作战控制标准方面还远远落 后于西方,并且缺乏坚 固的适合现代化战场的C4I体系。  

1998年10月,在一场联 合防御战军事演习中,北京军区首次用“军事信息高速公路 ” 字眼 作了报告。“军事信息高速公路”被描述成是北京军区开发的“战役 训练(指挥 )自动化系统”的信息网络子系统。该系统处理并传输 图象、字符和音频数据,从而使 传统的训练和指挥方法适应了现代 化需要。军区司令部的命令通过军区作战中心中继到 几百公里之遥 的下属集团军中,而军事态势图则从几百公里之遥的下属集团军中又 通过 军区作战中心中继回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解放 军报》报道了在1997年秋兰州军区指挥部队演习期间,军 区领导利 用视频远程通信会议系统召开了会议。远程通信会议系统将战区内相 互距离较 远的参与者都通过网络系统连结起来。该报还报道说,中 国在1997年底首次利用计算机 网络进行了作战后勤支援演习,演习 中所涉及的计算机数量达到了150台,连结了22个独 立部门。8天的 演习被描述成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演习,方圆数千公里内的独立小分队 都通 过网络连结起来。      

微波通信设备极有可能出现在人 民解放军的各个部队中。据中国公开资料报道,二 炮有新型的数字 微波通信系统,可以为导弹发射提供支持。据报道,二炮信号部队在 19 95 年左右就开始开发该系统,几年后通过了验收测试。这套新系 统能为二炮提供全天候 的保密通信能力。      

尽管中国已经 对建立人民解放军专用军事蜂窝通信系统表示出了兴趣,但蜂窝电话 部队在军事通信中还显得不够重要。然而,蜂窝通信在民用部门爆 炸性的增长,使得蜂 窝通信能够在未来的军事通信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如今,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重视 商业蜂窝通信的利用。  

中国的军事通信网络在不断地更新,然而,据报道中国大部 分的军事通信都是在信 息产业部所管理的通信线路上实现的。军事 网和民用网基本上都是采用民用现成技术构 建的。尽管北京可能已 经成功地获得了一些出口受限的技术,使其电讯现代化,但是这 些 技术可能并非是对中国禁售的,也可能最近解禁了。欧洲、日本和以 色列都在竞相向 中国出售电讯技术以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      

b. 电子战的发展      

中国电子战的发展主要是采用与西 方国家的公司合作、仿制和采购外国的电子战系 统等手段,一直集 中在技术开发和技术能力改进方面。中国现有电子战设备包含许多50 ~80 年代的产品,因此只有少数几个部队装备了最现代的电子战设 备。中国正在购买最 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截获、测向和干扰等能力 。北京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计划除了可以增 强图像侦察、图像监视和 电子情报收集能力外,还可能会提供改善无线电通讯和雷达干 扰机 能力的平台。除此之外,现有的地面站可以被改造对卫星通信实施干 扰。人民解放 军还正在研究电子对抗措施学说,并已实现了在电子 对抗措施环境中的初步(structur ed)训练。      

c . 信息 战的发展      

中国越来越将信息战作为不同于传统作战手段的 另一种战略武器。中国的信息战正 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目前集中于 :理解信息战是作为一种军事威胁,开发有效的对抗措 施,研究信 息战对外国经济、后勤和C4I系统的攻击方法。因为中国政府已经了 解到自己 的信息系统是脆弱的,所以中国最优先考虑的信息战计划 是,着手建立防御性信息战计 划和开发本国的信息技术。有些技术 可以提高中国对外国军事和民用信息基础设施的防 御和攻击,例如 计算机反病毒、网络安全和先进的数据通信技术。      

在过去 的几年中,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已经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主要的信息 战研究 中心凸现出来。1998年12月,在“95工程-所有关键军事开 发计划”的支持下,该学院 建立了人民解放军第一个信息战模拟实 验中心。同一年,总参的通信部批准两本信息战 出版物作为人民解 放军信息战的教材。由该学院20位人民解放军理论家和导师共同执笔 完成了这两本书:《信息战的指挥控制》、《信息战技术》,书中 首先介绍了信息战的 定义和信息战所涉及的领域,然后介绍了信息 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该学院设立了31门 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 的核心课程,都是与指挥控制相关以信息战为重点的相互交联 课程 。      

《信息战的指挥控制》这本教材表明了人民解放军对信 息战的理论研究是相当成熟 的,然而,人民解放军还没有开发出与 其成熟理论相匹配的协调和综合的信息战原则。      

在计算 机网络攻击领域,中国对部分地实现它的整体信息战战略,即研究如 何将病 毒植入外部网络表现出了兴趣。据报导,北京有足够的硬件 和软件工具并且对所涉及的 技术具有深刻的且与日俱增的理解。然 而,中国战略信息战在中、短期使用的先进信息 技术可能会缺乏深 度和精细度,但是,正因为中国又培训了信息技术专家来保护自己的 网络免受敌人的攻击,它将很可能进一步尝试如何渗透到外国的信 息系统中。      

有公开登载的文章指出,人民解放军已经将相 关的信息战和计算机网络攻击编入作 战演习中。据报道,人民解放 军一直在集中力量不断完善防御措施,特别是防计算机病 毒。在沈 阳和兰州军区,公开资料的报道描述了这样的演习情节,集团军司令 部成功地 保护了它的指挥控制网络免于病毒的攻击。在另一次战术 级演习中,邀请计算机黑客侵 犯上面提到的集团军指挥控制网络, 进行盗窃和破坏。      

中国有能力渗透到保护措施脆弱的美国 计算机系统中,有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攻击 手段攻击美国的民用和 军事基础设施。这种逆向访问(anti-access)战略的重点是跟踪 部 署在中国周边的作战中心,包括C4I中心、航空基地和航母战斗群等 。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