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重大备战失误责任不容推卸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安魂曲 于 July 05, 2002 21:07:04:

奸坛有网友发表观点,认定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并没有什么很严重的备战失误,其实这恰恰是出于对历史的不了解。作为北洋舰队的直接负责人和当时满清的外交军事重臣,李鸿章至少因自己的以下三大失误而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

(我在这里对北洋舰队备战失误谈得详细一些,因为一般大家都同意:北洋舰队是满清军事力量中最值得骄傲也是李鸿章功劳最大的一股“生力军”。国人中甚至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北洋舰队的失败不是自身原因,而完全是影响舰队的一些外围因素造成的,典型的这类历史阐释见于大陆电视剧“北洋水师”---其实看了我下面的分析就会明白:北洋水师的的海战失败,自身要负百分之七十的责任,并不是什么西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少买几艘军舰造成舰队实力不如日本那么简单)


一、北洋舰队平时备战水平严重低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北洋舰队战术理论水平极差,而指挥者丁汝昌又根本没有作战常识,严重失职。结果在大东沟海战开战前,居然面对日本舰队的一字横队,下令排出一个并排人字,用军舰正面对准日舰(丁如昌命令各舰始终用舰首面对敌舰,愚蠢无比)的低效阵型(懂得海战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布阵各军舰将只有主炮可以发挥作用,远不如一字横队可以用舰队一侧大小炮同时轰击对方来的经济-----所以过去海战的胜负关键往往取决于谁能够在交战双方均摆出一字横队时,占据有利的“T字头”位置)----更荒谬的是,丁汝昌居然在排阵过程中,再度下令变阵,这一严重违反海战常识的无知愚蠢命令,直接造成北洋舰队两翼的一些弱舰,如超勇扬威致远经远等因速度较慢或者转弯半径过大,无法同主力舰只同步,终于使得双方交战前,北洋舰队的阵型变成了一个比并排人字更坏的雁行阵,造成后续舰只因顾及前面舰只的安全,根本无法有效向日舰开炮的局面,而后续弱舰又缺乏前面舰只主炮的保护,最后被击沉的恰恰就是这四艘落后舰只(另一艘是因逃跑而撞沉扬威后受伤搁浅的方伯谦的济远号)

2)在平时训练中弄虚作假。练习炮击时居然实现测好发炮位之,定好方位距离标尺,待舰艇驶过预定发炮位置时就按事先测好的数据开炮----如此训练,自然只能糊弄上级,却对实战毫无裨益。果然,在大东沟海战中,清舰炮击命中率(请注意这还是在日本使用速射炮的情况下,相当于步枪命中率居然低于冲锋枪!)就大大低于日本舰队,最终导致己方严重实力,而本来威力极大的定远镇远巨炮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

3)平时舰艇保养维护极差。大东沟海战时,被日本快速分队首先集中攻击的超勇扬威二舰,之所以迅速一沉一重伤(后来同济远相撞沉没),给整个舰队造成极大被动,最主要原因居然是因为这两艘老舰平时保养时,从不严格按海军舰只保养理论彻底刮去旧漆,却简单把新漆刷在旧漆上,这样一层迭一层,加上北洋舰队所用油漆含易燃物资,总于使得这两艘军舰一中弹就迅速火势蔓延,无法收拾。

另外一个例证,就是旗舰定远居然主炮首次发炮就震塌了舰桥,导致丁汝昌重伤,舰队失去有效指挥,陷入一片混乱----这种情况显然也是同平时舰艇保养严重不足分布开的。

4)平时水手纪律松懈。本来北洋舰队有一个英籍总教练,还能约束士兵。但后来此人因李鸿章不肯给他舰队司令的同等待遇愤然辞职,李鸿章却没有挽留(事后他很后悔),终于导致北洋舰队平时纪律松懈,训练不严,实战能力大大下滑。

5)军火采购也存在严重问题,北洋舰队的弹药均由李鸿章亲戚(侄子?)一手包办,结果炮弹质量问题很大,主要是弹壳轮箍线比炮膛还大,经常需要锉刀锉低才能勉强赛入炮膛----这样的炮弹最后水手根本就不敢用来发炮,因为怕炮弹会在炮膛中爆炸----可惜这样的军火采购事故却无人敢于投诉,因为负责采购的人恰恰是李鸿章的亲戚。最后在大东沟海战时,定远镇远最后就是主炮炮弹不足(剩下的那批炮弹不能使用),才没办法依仗自己装甲坚厚(当时两舰中弹数百发,主要结构和功能居然纹丝不动)坚持到底,换来起码一艘日舰的沉没的。

二、在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严重错判局势,过分寄望于国际调停,却没有应驻朝大臣袁世凯的再三请求(当然袁世凯此前错判日本意图,主张中国介入朝鲜内乱,结果给了日本一个千载难逢的开战借口,也是一个糊涂蛋),在战争爆发前就迅速向朝鲜增兵,好同不断涌进朝鲜的日军抗衡----结果白白耽误几十天,等日军准备充分,人数大大超过清军后就突然不宣而战,使得战线迅速从朝鲜首都汉城北移到平壤一带,给日军完全控制朝鲜政局和继续向中国东北进攻打下了良好的战略基础。

这一重大备战失误,李鸿章显然是直接责任者,因为当时朝廷主战气氛浓厚,并没有人给他施加“调停”的压力,主要还是他自己象二战前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一样,都属于那种意志薄弱,胆小怕事又甘心情愿上当受骗的无能战略和外交家。

三、甲午战争清军陆军也严重失利,导致战火烧到中国辽东半岛,使得中国战略态势大大恶化(因为日军既控制了军港旅顺口,又北可威胁满清故都沈阳,南可威胁山海关和京城北京),终于被迫求和。。。但大家不要忘记,在甲午陆战中那些毫无战斗意志,一触即溃的清军,几乎全都是李鸿章一手带大,统兵将领全是李鸿章部下亲信的淮军呀!----如此这般的丢脸战败,难道作为淮军精神和实际领袖的李鸿章,就不该负上很大的直接责任么?

总之,李鸿章虽然搞洋务运动有功,但却在甲午战争中犯有相当严重的备战不足,调停外交,战略保守等领导错误。即使用李鸿章自己的“裱糊匠”自嘲来评价此人的历史功过,也不得不承认:李鸿章虽然是中国这所破烂房子最早的“裱糊匠”,但他花了国家不少钱,却连最起码的“裱糊”功夫也没有做到位---不然的话,凭甲午战争时北洋舰队的实力,日本舰队是占不了什么上风的(英国海战史学家评价: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以0:5的悬殊“比分”惨败呢?)---而只要大东沟海战不失利,日本陆军的补充给养运输交通线就会大受威胁,接下来日本攻占旅顺口,威胁中国本土的战略计划就更是很难实现。。。这样甲午战争的结局至少不会比历史的结果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单因为中国的开放已经大大落后于日本(注意中国当时的综合实力仍然强于日本,日本就绝对拿不出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就把甲午战争的失败责任从李鸿章身上推卸掉,本身是相当荒谬的。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