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观点看秦楚之际的战略历史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秃头林 于 July 05, 2002 21:16:09:

秃头林


普鲁士学院派领袖克劳塞维次曾说过:「历史不是一本模□书,但它能扩大学者
的了解和增强其判断能力。」中国古代有三个时期对於後来的军事思想有重大的
影响,第一个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特色乃是中国具有世界上最进步的军事理
论、战争型态以及时空背景可以论证,第二是秦楚之际,由於人材的集中造成了
天下统一,第三则是三国时代,由於人材的分散造成了三分天下,最後开启了中
国悲惨的大分裂时代。这些历史现象都和战略眼光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
战略眼光不仅仅只是军马干戈,而是全国性的事务,包含了政治、经济、民生等
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是故本文将特别选择秦楚之际的天下局势,以军事眼光加以
分析,以明白古人英雄成败之理、前车之□。

贰、战略、战术与战斗

在军事思想中,「用兵之道」是个很重要的一环,所谓用兵之道,就是布阵、发
兵、占领、统治四个步骤,在普鲁士学院派的理论中,将作战的策略订定分为三
个层次:战略、战斗与战术。所谓战术,指的是小型的阵地攻防战,它的目标是
在於直接打击敌方的武力,占领对方的阵地,通常指的就是战场上营级规模以下
的战斗;战斗则是更高一层,美国军方及我国军方称为野战战略或师级教□,它
的目标是一个地区的占领与经营治理,这个部分在战场上往往就是由师级以上单
位决定,已有浓厚的策略性色彩;而战略则是整场战斗的指导方针,它的影响与
考量层面不只是军事而已,还有外交、经济、民生、後勤等种种复杂的考量,其
中国家战略往往是最高指导准则,又被称为「大战略」。

参、秦末大乱至楚王登基之时的国际战略态势

秦末,中国内战爆发,由於秦政府的治理不当,各地人民纷纷起兵造反,鉴於秦
统一天下不久,先国遗风犹在,语言、文字、文化都还不能有效地同化,各地区
民兵均以战国时期各国国名为号,以寻求各地遗民的支持,其中由於南方荆楚文
化体系与生活方式与北方大不相同,因此对於秦政府的反抗也就最为积极也最有
系统,此时各地兵力均相当分散,揭竿起义的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称不上有什麽
大格局,所谓的造反也只是无计划地四处攻击秦政府,因此当秦朝章邯的绥靖部
队发动戡乱,「驰道」发挥它全国性的战略作用时,一些较无制度、实力的民兵
部队就立刻被剿平,但在面对同以武风称世的赵国部队时,事情马上就出现了变
化。

肆、楚王登基至分封诸国之时的国际战略态势

项梁可以说是一个有远光的战略家了,他在秦朝後期便积极地筹组部队,是个相
当有野心的人,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运用自身的家族历史背景优势,拥立一位芈
姓人士作为楚国之後,以吸引南方地区的向心力,不论有任何战争手段,均奉楚
为号,虽然芈心也□是一个可怜的工具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在他
登上王位之後,确实吸引了不少地方民兵部队,其中刘邦的武力规模虽然不大,
但的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

战事进行到钜鹿之战,秦楚之际最重要的一位战术家登场了,他就是项羽,不可
讳言的,项羽确实是个战术天才,他代替了宋义成为革命军总司令,也让楚军成
为一支恐怖的武力,在他的威力扫荡中,秦及诸国军莫不震恐,同时间,另一支
楚军也悄悄地对函谷关发动攻势,在楚军参谋本部的计划中,项羽救赵後,即可
与刘邦发动钳型攻势,一举攻入咸阳,但是项羽楚军并未在救赵战役结束後立刻
发兵攻击函谷关,反而停滞不前,围困章邯,相反地,刘邦不是什麽军事天才,
可是却有空前的运气,正好遇上了秦宫大乱,嬴子婴诛杀赵高,取消帝号,刘邦
楚军几乎在兵不血刃的状况之下进入咸阳,项羽闻讯大怒,是此,楚国的内部开
始出现了不安。

伍、分封诸国至楚汉对抗之时的国际战略态势

天下底定之後,楚怀王成为天下共主,但是他毕竟是个傀儡,真正有政治权力的
则是项羽,但是项羽终究不是项梁,不懂得天下大势,走回了周朝的那一套,分
封诸侯,将一个原本中央集权、事权统一的国家,搞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周
朝以前各王朝,自凤姓太昊起之所以采式A可是上古霸主的任务,除了调停国际
纠纷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王攘夷」,惜西楚自为霸主,不保护饱受游牧民族
侵袭的北方诸国,却杀掉名义上的共主芈心,身为诸侯国领主,当然是不可忍受,
但有胆量挑战的,却只有汉中王。

陆、汉中王国的战略优势

汉中王刘邦到了汉中地区後,然地让关中居民产生了对汉中王的好感,「唯恐沛
公不为秦王」,特别是项羽屠城後,这样的心理优势更加明显,其二,刘邦先入
关,理应封关中王,项羽却运用权势,硬封刘邦到贫脊的汉中,并勉强解释汉中
也是关中的一部份:「巴、蜀,亦属关中地也」;其三,原来关中由三秦——章
邯、董翳、司马欣受封,由於此三人领导秦政府绥靖部队伤亡过於惨重,又发生
项羽新安城坑卒的事件,当然大失民心——有此三点,汉中王刘邦未战已先取关
中民心,让後来的战斗可以安心地依靠关中的资源而不虞匮乏,在义帝被杀之後,
更是让汉中军师出有名,以尊王之姿出关挑战强大的西楚王国,让这场政治野心
气息浓厚血战有挂上「义战」大牌的机会。

三、地理位置的优势

关中自古天险,古秦国沿著秦岭和中原诸国对抗,原本诸国均以为巴蜀乃恶戾之
地,但韩信反利用巴蜀地形之恶,对关中发动奇袭,还定三秦,使汉王控制了关
中丰沛的资源及古秦国的地利,加上原本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
之」,使得汉中王对於整个关中的後勤、战备、动员能量能掌握到一定程度,这
一点,就在勤王军出函谷关,面对西楚兵团即令一败再败,後勤能量却源源不绝
支援上能看得出来。

柒、西楚王国的战略劣势

这里的战略劣势是相较於汉中王的战略优势来说的,战略优劣是人在决定、比较
的,好坏并不一定,必须因时因地判断,例如韩信发兵攻击赵陈馀,若不是陈馀
军事思想惊人地迂腐,而拒绝采用参谋长李左车的绞杀战术,井径之战,足够让
登台拜将成为一场笑话,这就是赵国不用其战略优势去咬死对手战略劣势所造成
的後果,但是李左车的存在,确实让赵国得以参与这个大时代的故事而不致在秦
政府未瓦解前提前离席,同样地,西楚军在对抗以汉军为首的勤王军时,也犯了
一些相对错误:

一、战略目标的错误

西楚定都彭城,而彭城乃中原四战之地,扼守四方之枢,从夏朝到民国以来,这
个地方多少场决定性的会战在兵家必争之地爆发,而楚汉之战初期,西楚军乃是
处於内线作战的地位,项羽大可选择直接攻击勤王军,而不是先解决齐国内战,
但是张良——这位在楚汉之间来去自如的神秘人物——让勤王军有机会采间接路
线,一步步扫荡其它不听话的诸侯国,甚至最後齐国也没搞定,留了个尾巴给韩
信当了个齐王,还险些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然後是韩王韩成的问题,强留他在彭城对西楚不利,项羽却把他留了下来,不利
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张良侍奉韩成,却同时又在汉中当客座资政,等於是大
本营里头有个间谍,加上有个项伯屡屡扯项羽後腿,西楚的状况等於全般都在汉
中的掌握之中。

二、战术策略的错误造成战略的失败

首先是成皋之战,这场战略要地的争夺,让实施外线、间接作战而疲惫饥饿不已
的勤王军有了足够的军粮,不必再如攻赵般「千里愧粮,士有饥色,樵苏後羹,
师不宿饱」,进而以成皋为核心,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击态势,相对地,西楚王国
原本饱受彭越袭扰、可以说是糟糕透顶的後勤系统便因此蒙受了更沉重的打击与
压力,前方征齐伐汉,後方却无力支持,这也造成了楚汉战局逆转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项羽作战时的战场战术,不能顾及战略,以至於虽然定都四战之地的彭城,
却不能利用这个地理优势控制天下,反而陷入四方都是敌人的困境,西楚有绝对
的实力掌握同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国群,这也是当刘邦接受郦食其建议刻六国印玺
时,张良提了八大要点反对的主要原因:盖陈胜封国,是封敌人之土,结交盟友,
对抗秦政府,项羽封国,却是封自身之土,制造对手,诸侯彼此互相报复残杀,
程度也远超过这个西楚霸王能掌握的境界。

其次是四处烧杀,战地政务没作好,从新安坑秦卒事件开始,西楚兵团所到之处
无不烧杀劫掠,汉中王虽然也好不到那里去,但是他的参谋官们却很了解战地政
务的重要性,尤其是「约法三章」,更是政治作战上的一场杰作,自此,胜负的
基础已经确定。

最後还是要谈到项羽自己的贵族次打败理性,好几次害惨了他自己,关於这一点,
学术界论述众多,不再多谈,却要提出的一个地方却是最後的一场大战—垓下之
战,後世有绝对的证据可以证明,当时项羽面对四面楚歌之际,手上尚有重兵八
万,但最後仍是理性不能克制情绪,挑精兵突围而出,若项羽当时仍能保持理性,
七零八落,□骨堵满了雎水,这就是战场指挥官不能明白局势、果断下达决心的
结果。同样的,要想要征服天下,靠的不是马上战术,而是更高明的战略,一个
向历史学习的高明战略,一个□往知来的战略,这样才能得天下、治天下——项
羽是个战场战术天才,却看不见野战战术,更不用说明了国际大战略了,於是政
策施行都流於情绪,完全依靠个人的情感判断;韩信是个野战战略的天才,阵前
攻杀或许在项羽之下,但是阵前交兵,战略运用,却远超过项羽,可惜看不懂大
战略,否则若真如蒯辙所言,「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形成楚、汉、齐三分天
下,中国历史恐怕要全盘改写;张良则不愧为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他的存在是汉
王能称帝的最大原因所在,如果项羽能好好运用张良原本与项家的深厚情谊,善
待韩王,许多历史事件恐怕也是走上重新谱写的路子;但是历史历史,毕竟是一
连串的巧合组成的,而过去的洪流并不能挽回,许多架空的历史小说也□能填充
一下後世的喟叹而已,更何况史之不能信,後世要学习的,应该不只是叹气而已,
而是学习如何看到更多的真相,累积更多的教训。

来源 军事纵横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