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战反思:中国是韩战的赢家吗?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寒树 于 July 05, 2002 21:31:40:

寒树

韩战结束后,与韩战有关的几个国家各有输赢。日本和台湾是明显的赢家,北韩是明显
的输家,剩下的几个国家是赢是输则不明显,需要分析。南韩表面看来是输家,实际是
赢家。因为经此一战,北韩从此再也不敢打南韩的主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来自北方的
军事威胁,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再加美国为了让它在跟隔壁的社会主义邻居的经济竞赛
中取胜而施以援助,一跃成为腾飞的小龙。苏联是表面上的赢家实际上的输家。从表面
看来,苏联未出兵,只提供了少量军事顾问和飞行员。给中国的武器是要还钱的。所以
说,苏联不仅在经济上没有付出,还在贫穷的中国身上发了一笔战争财。在军事上,让
美国和中国两败具伤,从中鱼翁得利,难道不是赢家?

有得必有失。苏联由于一毛不拔,战后便开始向中国催讨债务。中国的国力还很虚弱,
但苏联的钱又不敢不还,于是勒紧裤带还债,苦不堪言。这样,中国对苏联从怨恨到
愤怒,从愤怒到决裂,使苏联成为比美帝更可恶的敌人。苏联得不偿失,得到了钱,却
失去了一个重量级的盟友。苏联后来被美国在冷战中击溃,中国因素举足轻重。

美国是表面上的输家实际上的赢家。虽然美国在人员和金钱上损失颇大,但在战略上所
得颇多。首先,经此一战,稳定了朝鲜半岛,并解除了台湾岌岌可危的状态。韩战之前,
美国无协防台湾的打算,并有意与中国搞好关系,把台湾作个顺水人情。没想到金日成
坏了中国的好事。金日成发动战争也不跟中国商量一下,不仅破坏了中国当时紧罗密鼓
的攻台计划,而且闯了祸还要中国来擦屁股。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在当时情况
下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北韩发动的战争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自由世界的意识形态的战
争,而自由世界的捍卫者美国绝不能袖手旁观。台湾在远东地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如
果无战事,美国尚无必要占据此地,现在远东战争爆发,台湾便成兵家必争之地,美国
战略家岂有不知之理?

中国在朝鲜与美国人打得艰苦的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苦苦撑了三年而没有被美国人
全歼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从此绝不敢与美国人轻启战端。于是,即使在毛泽东的威
信如日中天的时候,只要美国人在台湾,就不敢对台湾有非份之想。

韩战是冷战中的热战,在冷战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可以说,韩战为共产主义阵营在
冷战中最终失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战使自由世界空前地团结在美国领导之下,舍此,
无法生存。美国对韩国的保护,也坚定了自由世界对美国的信心。相反,共产主义阵营
目睹了苏联自私阴险的丑恶表演,虽摄于苏联的淫威,但已离心离德,使共产主义大堤
崩溃的蚁穴已经形成。

中国在韩战中欠下苏联的巨额债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勒紧裤带还债
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转变成对党的怨气,并在毛泽东引蛇出洞的时候爆发出来。
毛泽东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无情地镇压人民不满的意见,打击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
使整个国家陷入空前的混乱。而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国家不失时机地全力以赴搞经济建
设,励精图治,经济迅速腾飞。冷战表面是军备竞赛,实质是经济竞赛。经济竞赛的赢
家便是冷战的赢家。

以上是从冷战的战略角度来看韩战的赢家和输家,然而,韩战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现代战
争,极有必要从军事上分析这场战争的赢家和输家。这也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我的分析
材料主要取自于两本书。一本是中国军队作家王树增的>,一本是
美国史学家 James L. Stokesbury 所着 A Short History of the Korean War。美国
史学家写的历史比较客观公正,其中毫不讳言美国军队遭受挫败的惨状。这也是王树增
在他的书中大量引用美国人描写美军溃败的原话的原因。而中国人所写的朝鲜战争史大
多写成是中国人大败美军的历史,这实际是对历史的歪曲。而王树增的书总体来说比较
尊重历史,是一个较有良心的作家。他的本意是要为志愿军的普通士兵说话,讲述他们
遇到的艰辛,让人们更加敬佩这些普通士兵。

王树增在他的书中用相当的篇幅描写了志愿军失利的过程,这在国内史书中是少见的。
然而,与美国史学家相比,就看出王树增离历史学家还有相当距离。史学家要求不带任
何感情因素如实的写出历史的真实。而王树增在书中充满了对志愿军深厚的感情,虽然
能打动人心,但不免扭曲了历史。好在他扭曲的不算多,经过我的分析推理可以把它矫
正过来。对同一事件两书都有描述的,我参照两书取我认为较合理的解释。

凭什么说王树增书中有扭曲历史的地方?举一例。王树增说韩战中的五次战役,中国胜
前两次,后三次双方互有胜负。从这样的叙述看,显然中国占上风。但他书里所写的后
三次战役却显示中国都失败了,特别是第五次战役是大败。可见作家还不敢面对现实。
看待双方在一个战役中是胜是负,我主要看两点。第一,谁攻下了战略要地;第二,谁
损失更多的战斗力。从这两点看,后三次战役美军获胜当无可争议。

王树增在成为韩战专家后,有多人询问,我们到底赢了还是输了。作家的回答很有趣。
他说“你我这样的人与泰森打了个平手,是你我的胜利还是泰森的胜利?”作家的回答
很巧妙,我相信听了这话,90%以上的人会说是你我的胜利。当然我在那不到10%的人内。
如果我问你,中国足球队与巴西队踢了个平手,是中国队胜还是巴西队胜利?中国队相
对于自己的水平有超常表现值得赞扬,但要说胜负,就要决出高下来。如果是在小组赛,
要看两队与土耳其和哥斯达离加的战绩,如果是在复赛则要加时罚点球等。

我的看法是,中美在韩战中谁也没有击倒谁,但美国获得计点胜。中国跟美国大战12个
回合,精神可嘉,但军事上美国以微弱的优势获胜。我的结论有证据支持。

从停战谈判的结果可以看出,美国是占便宜的一方。我们知道,谈判是以双方在战场上
的实力为依托,打得好多得利,打得差,多吃亏。停战线不是战前的38线,有所变动。
这是双方谈判时的分界线。当时,由于美国刚打完第五次战役,是胜利之师,所以部队
推进超过38线。虽然美国还可以再往前推进,但美国决定停下来筑防御工事。这样做
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美国总统已经定出调子打有限战争,最终是要停战谈判的,
而停战谈判必然要划出分界线。李奇威很聪明,他说,我继续打过去毫无意义,因为
停战后还会要我退回来,我不能让我的将士做无谓的牺牲。美军当时所停地方的地势
经过精心选择,易守难攻。这条防线绝大部份在38线以北,只有一小块在38线以南的
金城。因为这块地方不易防守,美国就放弃了。王树增对此事的解释不同。他说,由于
南韩军队不老实,中国人教训了他们一下,所以打进去一块。

这条停战线明显有利于美军,因为中方一开始不同意。中方要求以战前的38线为分界线。
美方则不愿回到38线,说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地方要我退回去门也没有。于是谈判破裂,
双方继续打。美方的想法是,你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打你,打到你答应为止。可见,美
方是主动的一方。还有一点双方的分歧是,中方要求在谈判期间,双方停战。美方不答
应,说没有达成协议就停战,那么你们就会无限期的拖下去,我们要施加压力,让你们
拖不下去,被迫达成协议。这样在谈判期间发生了许多激烈的战斗,上甘岭便是其中之
一。还有交换战俘也是按美军的意见做的,说明中朝方做了很多让步才达成协议。我想,
如果真的中朝取得战场上的主动,协议是不会这样的。

你也许会问,既然你说美军那么厉害,他们怎么会在前两次战役中吃了败仗?原因是,
第一,中国偷袭成功,第二,美国主要将领麻痹大意。日军没有美军厉害吧,但是日军
在珍珠港大败美军。云山战役就有一点偷袭珍珠港的味道。第二战役美军失利是因为美
国将领仍然不相信中国军队已大量入朝,又中了埋伏,又输了一阵。这回总算清醒过来,
开始认真对待中国人了。但两次战役已经大大打击了美军的士气,要重整旗鼓不易。

这时,一件意外事故使美军因祸得福。美军的第八集团军指挥官沃克将军在一次车祸中
翻车丧生。接替沃克的是西点高才生李奇微中将。李奇微的到来虽未立刻止住美军的溃
败,但把溃军组织起来,蓄势待发。这时,中美都在明处,中方再也没有偷袭的便宜好
占了。天平渐渐向美军倾斜。

说到韩战,不得不谈一谈美军将领的指挥艺术。最令人击节赞叹的莫过于麦克阿瑟所指
挥的仁川登陆。这是现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如果军事学院的学生不学此一战例应当
不许毕业。仁川登陆集美军勇气,智慧,技巧于一身,可以说如此天才的构想,只有麦
克阿瑟能想出来,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第二个人敢做仁川登陆的,包括李奇微在内。麦
克阿瑟打过太平洋战争,是登陆作战的专家,而李奇微在这方面远不及麦克阿瑟。

在韩战爆发伊始,麦克阿瑟到朝鲜视察,敏锐的感觉告诉他,在仁川可以登陆,立取汉
城。等战争发展到美国要派大规模地面部队的时候,麦克阿瑟当机立断提出仁川登陆,
当时所有的军事专家都被惊得目瞪口呆,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仁川地形极端险峻,
环礁林立,军舰只有在潮水涨到最高时才能登陆。仁川被称为是航海家的恶梦。美国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坚决反对仁川登陆,派了两个将军到东京听麦克阿瑟解释
作战计划。麦克阿瑟以其雄辩的口才,缜密的思路,超凡的勇气,把两位将军说得心服
口服。两位将军回去汇报说仁川登陆可行。

北朝鲜在仁川守军薄弱,只有一千余人,在汉城只有五千余人。我看过一个报导说,中
国有一个参谋发现了仁川登陆可能对朝鲜战局造成的影响,报告了中央,并转告了金日
成。难怪金日成不听。朝鲜人看了仁川的地形绝不相信美军能在这里登陆,只有天兵能
在这里登陆。难道朝鲜人会因为一个小概率事件而从前线抽调一万人来守仁川?当时朝
鲜前线的兵源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大量征招南韩的逃兵入伍。如果这时抽调一万
北韩精兵守仁川,那么前线立刻溃败,即使仁川不登陆也溃败了。朝鲜人的一百多辆坦
克在美军五百多辆坦克的包围下被击成碎片。朝鲜人全线溃败,兵败如山倒。苏联惊呼,
这个仗不能打了,大家以38线为界吧。

中美之间的五次战役是朝鲜战争的精华部份,应详细分析。我在上篇说过,中国对与美
军交战心里没底,充满了恐惧感。特别是在仁川登陆后,对美军将领的指挥才能叹为观
止。除了彭德怀,无人敢领衔出征。而彭德怀自己内心也忐忑不安。埋怨自己命不好,
摊上这么一档子倒霉事。王树增在>中写到,彭德怀在出兵前夕的
一次会上突然叹道:“我命苦啊!”。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惊讶,彭总从来没说过这种
话。彭总进而解释到,“长征时我打最艰苦的仗,抗日时我在太行山。。。现在又是
朝鲜战争。。。我是命中注定要吃苦的。”但是彭德怀一二次战役偷袭得非常成功,为
日后和谈抢了些分数。

彭德怀利用了麦克阿瑟的狂妄。狂妄使麦克阿瑟对当时情报显示有中国部队调动视而不
见,并且根据朝鲜村民报告,在云山里埋伏有大量部队。一个警觉的统帅应当明察秋毫。
但麦克阿瑟死不相信中国会出兵。美军将领认为,村民所看见的大量部队也许人数并不
多,因为村民没有数量级概念,看见一百多个人也会说大量部队。就这样,美军进入了
中国军队的包围圈。

云山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军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战前的怕美军到这时的
轻视美军。再加上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更强化了中国军队轻敌的思想,从而为后来的连
续失利埋下伏笔。麦克阿瑟和志愿军的失利都是轻敌所至。志愿军这时把美军看成国民
党部队了,认为世界最强国家的军队也不过如此。在美军缴获的一本>的小册子中写到,“美国士兵在被切断后路后会丢弃所有的重武器,而且还装
死。他们的步兵缺乏战斗力,胆小怕死。他们在前进中如果听见枪声便会停步不前。他
们只会白天打仗,不习惯夜战和白刃战。如果他们战败便会溃不成军。如果他们没有炮
火支援就会不知所措。当补给停止时他们就会完全丧失斗志。”可见志愿军的轻敌思想
何其严重。随后出现多个想不到。当志愿军最后得出美军跟国民党兵不一样时,数万人
已经被歼灭了。

二次战役的胜利,美军不得不撤退,这时美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存实力。而志愿军的主
要任务就是乘胜追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由于志愿军低估了美军的智慧和能力,让
美军主力扬长而去,实力没有受到大的损失,未伤元气,随时具备反击的力量。而志愿
军未看到这一点(美军的反击能力),成为第三次战役失利的原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水门桥。这座桥立在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是美军的生死桥。志愿
军当然知道这座桥的重要性,派兵三次炸桥,不仅把桥墩炸没了,而且把钢梁与山崖的
水泥接口也炸没了,心想,这下美军可插翅难飞过去了,于是只派了小股部队把守。但
是美军非要过去不可。先派兵把守桥部队悄悄收拾了,没有惊动志愿军大部队,然后由
海军陆战1师的工兵紧急设计桥梁,急电美国本土的兵工厂,连夜打造,再由巨型运输机
运到东京空投试验,可惜试验不成功,但吸取了一些教训,可时间已不允许再做试验了,
马上空投水门河上,一共空投八座巨型钢梁,一座掉在志愿军手里,一座摔坏,六座桥
空投成功,一夜间架起浮桥,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车辆都能通过,陆战1师顺利逃遁。志愿
军发现后追悔莫及,以后吃尽了陆战1师的苦头。

美海军陆战1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在对日军的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个个有蓝博的身手,
特别善打肉搏战,与日军硫磺岛的惨烈战斗就是他们打的。志愿军象打国民党军一样,
用宋时轮的三个师把他们包围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准备全歼之。美国本土的海军陆战
队总部听到这个消息后,轻松的说,“这下有中国佬好看的了”。陆战1师与志愿军展开
了空前残酷的肉搏战。双方使用了能够使用的一切器械。士兵扭在一起在黑暗中滚动。
互相掐喉咙,挖眼睛,咬面部。山头一度被志愿军占领,但又被美军反击下去。最后志
愿军在无奈中撤出战斗。这否定了小册子上的美军不善白刃战的说法。也说明了美军的
战斗力远胜于国民党部队。

美军即使被志愿军包围了,也很难把他们吃掉。陆战1师得到了美空军的大力支持,联□
不断的炸弹落在宋时轮部队的头上。美军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陆战1师救出来。如果陆战
1师被消灭,对美军士气的打击是空前的。最后,宋时轮的三个师被美空军和陆战1师强
烈的炮火打残了,失去了战斗力,不得不退出了战斗,放走陆战1师。志愿军在韩战中,
多次发生包围了美军而吃不掉的情况,最后反而被被包围的美军给打残了。志愿军的经
验是,只要被包围的美军规模超过一个团,就无法吃掉他们。因为美军一个团的火力相
当于志愿军一个军的火力,再加空军支援,这个仗很难打。

第二次战役后,美军退到38线,提出要和谈。毛泽东一看胜利了,岂能就此罢手?决定
打过38线去。就在这时,李奇微将军走马上任了。毛泽东尚未意识到,前两次胜利是,
美军在明里,志愿军在暗里,以后的战斗大家都是明对明,要靠硬功夫了。如用王树增
的你我打泰森的比喻,志愿军的胜利就如同,泰森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行走,你我蹑手蹑
脚地来到他身后,打他一蒙棍,泰森被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窜。中美以后的战斗便成
为,泰森神智渐渐恢复清醒,要跟你我面对面打了,即使泰森头上被你我打了个包,你
我还是凶多吉少。

李奇微来到汉城看到的是毫无斗志的溃军,志愿军的追兵马上就到。李奇微当机立断,
放弃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汉城,退到有利地形,筑防线严阵以待。志愿军兵不血刃地
占领了汉城。消息传到国内,举国欢庆。然而,当彭德怀来到李奇微的司令部,看到
李奇微写在墙上的一行字,“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司令致意。”一种莫名的
恐惧袭上心头。彭德怀后来透露,他戎马一生,从来没有象这个时候那样害怕过。他
想,美军并未伤筋动骨,为何轻易弃守汉城,难道有计?国内>的社论更
是让他烦躁。社论说,“向大田前进,向大丘前进,向釜山前进,誓把美国侵略军赶
下海去。”彭德怀对这种速胜论很头痛。这不是提高了对他的期望值吗?万一达不到
这个目标怎么办?

志愿军长期征战,身心疲乏,补给因战线过长而跟不上,再加美军轰炸运输线,彭德
怀下令停止进兵,待命休整。李奇微的高明这时显示出来。他通过战地日记的观察发
现,志愿军猛烈的进攻一般持续7天,随后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再发起新的进攻。
李奇微称之为星期攻势。他进一步分析,星期攻势的原因是志愿军补给困难,一次携
带的粮草只够一星期之用,用完后必须经过补充才能再战。根据这个推断,李奇微果
断决定,在志愿军进攻的7天里采取守势,等志愿军进攻势头减弱后,立即进行猛烈
反攻,不让志愿军有时间补充粮草。李奇微的战法收到了奇效。

正当彭德怀停止进兵休整时,李奇微大举反攻了,这就是第三次战役。中国军队,甚
至美国国会都没想到美军反攻来得如此之快。李奇微在西点军校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他,
在敌人最不愿意打仗的时候跟它打。这个时候恰恰是志愿军最不愿意打仗的时候,他
们被迫应战。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志愿军只有招架之功。渐渐地连招架都不行了,
修理山,泰华山,汉江相继失守,最后连汉城都失守了。所以我认为第三次战役志愿
军失败了,而王树增则认为志愿军胜利了,我看是面子问题在作怪。至此,开战三个
月来,志愿军损兵九万,这是王树增给的数字,不是美国人的数字。

(未完待续)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