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苏联侵芬战争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历史资料 于 September 28, 2002 22:38:01:

芬兰是个很独特的国家,她跟前苏联有很长的边境相接,但在她七十年的历史中,虽然有很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却能保持着一个独立的民主政体,而不像其他邻接前苏联的小国一样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她之所以能保持这个状态,完全是血汗换来的。

  ============================================================

  一九一七年俄罗斯帝国崩溃,各股革命势力正在俄罗斯国内争斗,边境许多民族纷纷独立建国。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四国是北部波罗的海周边趁机而起的小国。十月革命後共产党掌控俄罗斯,建立苏维埃,芬兰的共产党在一九一八年也趁机而起,试图推翻共和政体。这就是芬兰的内战,後来被压制下去,共党成员逃到苏联。芬兰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一九叁九年八月二十七日,苏联与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并在九月共同出兵瓜分波兰。虽然有这个条约存在,多疑的斯大林并不傻,他不信赖这个条约可以维持长久,因此他亟於加强北方──尤其是波罗的海一带──的防卫力量,以建立一个跟德国间的缓冲区。首先他压迫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签署贸易及协防条约,并租借军事基地,然後他转而处理芬兰问题。当时的芬兰在苏联共产党眼中根本就是「白俄」的馀孽,而且他们怀疑芬兰跟右翼的纳粹德国有秘密勾结,一旦有事会成为攻击可拉半岛上重要军港莫曼斯克的跳板。更何况芬兰边境离北俄第一大城列宁格勒只有四十公里,她在芬兰湾上的几个小岛更对列宁格勒的海上防卫十分重要。当然,这里面更夹杂了斯大林的野心。

  一九叁九年十月起,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开始跟芬兰谈判,要求芬兰割让列宁格勒以北及莫曼斯克以西的一些领土,并且将芬兰湾入口处的罕勾港(Hango)和芬兰湾内的一些小岛租借给苏联作为军事基地;苏联的交换条件是将东卡瑞立亚(EastKarelia)约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芬兰作为补偿。苏联的条件看起来不算严苛,甚至芬兰得到的土地要比失去的多。但是实情并非如此,芬兰失去的土地都是比较肥沃的地区,苏联用来交换的土地除了一片密林和荒原外什麽都没有;另外波罗的海边上的叁小国虽然也接受苏联类似的要求以换取和平,但是不多久苏联支持下的共产党就夺取了政权,将原本独立的叁小国也纳入成为附庸。对这样的条件,芬兰人当然会犹豫。H斯大林原来以为芬兰跟其他叁小国一样,只要声音大一点,吓一吓就会屈服了;想不到芬兰人不吃这一套。在恼怒之下,他提出更苛刻的条件,当然更没有结果。最後他决定要采取军事行动,给芬兰一个教训,并且准备在入侵芬兰後让放逐在外的芬兰共产党徒掌控政府,建立魁儡政权。

  在当时,这两国的国力根本无法比拟。苏联人口有一亿叁千万人,常备军有六十万人,分为二十八个师,外加一个机械化军团(叁到四个师),五个战车旅,炮兵数量很庞大,另外还有数百万的後备兵员可以动员;空军更有上千架飞机。芬兰人口只有叁百五十万人,常备军约叁万人,加上动员後的後备部队共二十万人,编成八个步兵师,另外有约十万人的国民兵部队和妇女辅助队;战车只有二十八辆一次大战时法国雷诺战车,和十辆左右比较现代的轻战车;炮兵也很薄弱,大部份是一九00年前後的轻炮,甚至有一八八七年没有现代驻退装置的加农炮;空军则只有七十架飞机。芬兰唯一能跟苏联比较的只有在步兵轻武器方面,配备的同样是Mosin/NagantM1891/30型步枪,但是芬兰军的经过改良,准确性较高;另外还有不少苏米(Suomi)冲锋枪。

  苏联为了进攻芬兰作了部份性的动员,兵员总数达到约五十四万人。作战序列以列宁格勒军区为总指挥,下辖第七军、第八军、第九军、及第十四军。作战计画如下:

  南部攻势

  第七军(十个步兵师,六个战车旅,兵员二十四万人,战车一千五百辆,大炮九百门,飞机叁百架)从列宁格勒以北沿着拉都嘎湖西岸向北进攻,突破芬兰的曼尼海姆防线,夺取芬兰第二大城威普立(HViipuri),然後向首都赫尔辛基前进。

  第八军(七个步兵师,一个战车旅,兵员十五万人,战车五百四十五辆,大炮五百二十门,飞机两百架)沿拉嘟嘎湖北岸向西进攻,跟第八军会师,以钳形战术粉碎芬兰军的抵抗4

  中部攻势

  第九军(五个步兵师,兵员九万五千人,战车两百七十五辆,大炮叁百六十门,飞机一百架)经苏欧穆沙密(Suomusalmi)攻向位於波司尼亚(Bothnia)湾畔的欧路(Oulu),将芬兰割为两半并切断跟瑞典间的陆上交通。

  北部攻势

  第十四军(叁个步兵师,兵员五万五千人,战车一百六十五辆,大炮两百二十门,飞机七十架)从莫曼斯克向西攻击皮查摩(Petsamo)地区,然後沿「极圈公路」南下五百公里,再向西攻到瑞典边境为止。

  这个作战计画在纸面上看来十分完美,红军挟着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分进合击,把芬兰切成数块,首尾不能相应;即使数量居於绝对劣势的芬兰军有准备,他们也无法沿着漫长的国境线布防,红军的前进应该是势如破足。苏联领导阶层的信心十足,副国防部长指示炮兵单位只要准备十二天的弹药就足够,担任游行前导进入赫尔辛基的一支军乐队都准备好了;连斯大林都相信这次战争不会超过十六天,还特地下指令给各部队绝对不准进入瑞典的领土.

  芬兰军的作战计画不如苏军这麽大规模,他们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次大战时的静态防卫,将大部份部队集中在拉都嘎湖西岸的曼尼海姆防线,因为这个狭窄的地带正是传统上入侵芬兰的走廊;从拉都嘎湖北岸一直到巴伦支海,他们只配备了少数的警戒部队,监视那整片无法穿越的密林和沼泽荒原。不过这个曼尼海姆防线其实并不怎麽坚强,主要是以沿线的碉堡群为防御的重心,碉堡群间的间隔也很大;许多碉堡更只是由原木建成,连混凝土都没用上。

  一九叁九年十一月叁十日,在连续数天挑衅之後,苏联军正式侵入芬兰领土。一开始,红军的计画执行得很顺利,芬兰的前卫部队根本挡不住红军的集中攻击。在第七军的正面,许多芬兰士兵有生以来首次面对战车,惊慌失措地逃逸,第八军的进展也不慢。在第九军当前的两个芬兰民兵营根本就像是大象面前的蚂蚁一样,很容易就被扫开。最北方的第十四军也轻易地攻占了皮查摩地区。

  开战一周後,芬兰的战线各处都告急,似乎全面崩溃迫在眉睫,但是苏联这四支部队却忽然停下来整补,让芬兰军有喘口气的机会。为什麽红军会停下来呢?照理说根据他们作战的教条,应该是攻击加攻击的奔流战术,不会给敌人喘息的机会;难道他们志得意满,学龟兔赛跑的兔子躺下来睡觉了吗?不是的,其实红军有他们的苦衷。首先是天候问题,这年的冬季是欧洲百年以来最冷的冬季,在芬兰地区夜间温度经常在摄氏零下叁十五度左右,苏联的战车每两小时一定要发动一次,许多卡车的水箱都冻裂了,润滑油也常结冻造成武器失灵。芬兰人民在许多地方都自动自发地做到坚壁清野,逃难前把自己的房子烧成平地;御寒准备不足的苏军即使攻占了一个村庄也往往找不到房子可住,只能挤在数量稀少的帐棚里。

  天候之外,地形也是很大的问题。除了第七军之外,其他叁个军都发现自己被地形所困,他们进军路线上都是密林沼泽,机械部队根本无法穿越,只能靠仅有的几条羊肠小径,少量的芬兰军就可以把它们封死。而苏军步兵大部份都是来自南俄、乌克兰、以及中亚等比较温暖地区的士兵,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寒冷的雪地作战,也缺乏雪鞋、雪屐,会滑雪的更少之又少。少数一两个受过寒训的部队的能力也值得怀疑,他们的寒训手册中竟然有一章专门讲授如何在穿雪屐时用刺刀肉搏──芬兰人把它当笑话大全传阅。所以红军的部队的运动完全都局限於道路附近,无法作越野运动。这些农民出身的士兵也太过好奇,对芬兰人留下的物品都想捡拾据为己有,许多都丧生在芬兰人布下的诡雷之下。苏军的车辆没有伪装,都漆成深橄榄色,士兵的战斗服也是卡其色,在雪地里特别明显,成为芬兰狙击手的最好目标。所以,苏联各部队都不约而同的停下来整补,准备下一波攻势。

  但是,这给芬兰军松一口气的机会。芬兰军在经过初期的惊慌之後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用各种方法骚扰苏军。芬兰军原本就专精於防御作战,再加上对天候和地形的熟悉,更是如鱼得水。他们个个都会滑雪,无声无息地在密林中滑雪穿梭,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用冲锋枪扫射一阵,然後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在密林中。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职业猎人,穿着白色伪装服,在密林中根本看不到;往往当苏军士兵毫无戒心的时候从七、八百公尺外射来一发子弹,马上多一个人去见马克斯,在苏军中造成很大的恐慌。苏军虽然尝试派出巡逻队,并没有什麽效果,甚至於这些巡逻队还常常被芬兰军伏击,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苏联士兵开始称芬兰军为BelayaSmert(白色死神),可以想见他们的士气。芬兰军最喜欢的目标是补给车队和野战厨房,这些不但是容易的目标,还可以让大量的苏军士兵没有办法得到热食,士气大受打击。他们这种战术成功到什麽程度呢?苏军第四十四师师长败退被斯大林处决时,罪名之一就是丧失了五十五个野战厨房H除了善用地形外,芬兰军也用各种不同的手段补充装备之不足。他们没有足够的战防炮,但是苏军步战协同作战几乎是不存在,於是芬军步兵就用炸药和火焰瓶来对付落单的苏军战车。火焰瓶的浑名「莫洛托夫鸡尾酒」就是这时得来的。芬兰军更假扮苏军士兵指挥交通,把整支苏军补给车队指引到芬兰军的防线去4

  在南方,苏联第七军在十二月七日停下花了十天的时间整补,芬兰军趁机补强了曼尼海姆防线的防御。曼尼海姆抽调一个杂牌团,由一名自告奋勇的富商塔维拉(PaavoTalvela)率领,增援拉都嘎湖北岸的防务。塔维拉到达该地区後,发现当地芬兰军在连日的撤退下士气低落,马上就采取主动攻势。他的部队在深
夜溜过结冻的湖面,突袭睡梦中的苏联第八军前卫。虽然没有造成多少实际损失,但是他辖下部队士气为之一振。接着他把这打跑战术一再地重复,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随时都有状况,打得苏联士兵都没法好好休息。然後他更利用苏军依赖道路的弱点,发展出着名的「柴堆(motti)战术」──所谓的motti是芬兰人伐木的习惯,他们先砍下树木堆成一堆,日後再来一一处理。他们对苏军也是比照办理,利用地形和天候把苏军的纵队挡住,再用不停的打跑战术刺探纵队中各部队的强度,然後选择弱点突穿,建立横过道路的封锁线,把苏军纵队切割成营、连级的小口袋,再一一地吃掉。苏联军队习惯於大兵团、大计划的作战,一旦碰上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况就慌了手脚,不会采取主动,唯一会做的事就是马上就地掘壕防御,等待上级指令。但是往往指令不下来,补给也接不上,又饿又冻的苏联士兵根本就无法有效地防御。这样下来没过几天,苏联第八军就从攻势变成处於守势的状态。

  在最北方苏联第十四军比较有所斩获,在成功地占领皮查摩後,继续向南进攻。但是仍然不敌「白色死神」,只沿着「极圈公路」推进了九十公里不到就被一个芬兰营挡了下来。

  苏联第七军在休息十天後,终於在十二月十七日重新展开攻势,进攻曼尼海姆防线。他们攻击的协调程度非常差,连曼尼海姆都把它们比方成「一个指挥紊乱、荒腔走板的管弦乐曲」。当苏联步兵用人海战术前进时,苏军坦克并没有出现支援,步兵在芬兰军准确的射击下横□遍野。等到苏军坦克出现时,他们的步兵则又不见踪影,芬兰军虽然没有强力的反战车装备,却能轻易地接近苏军战车後方,用冻硬的木材塞入履带和履带轮之间,让它们动弹不得,再用手榴弹、火焰瓶摧毁它们。短短四天之中,苏军就损失了两百叁十九辆坦克,步兵损失更多,不得不在十二月二十日停止攻势4

  苏联最大的噩梦在中部攻势。第九军兵分叁路,北路是第一二二师,中路是第一六叁师,南路是第五十四师,另外第四十四师和第八十八师担任军预备队。芬兰军原本只有两个国民兵营担任警戒,苏军开始攻击後才七拼八凑编成第九师,紧急地调到这个地区。第九师先派出一部份部队掩护北路和南路,在十二月十一日用一个团就把苏军第一六叁师的补给线切断并包围起来。苏军派第四十四师来解围,也一样在路上被切成数截,落入「柴堆战术」的死亡陷阱之中。又冻又饿的苏军在一个个口袋里既无法突围,又无法得到补给,连生个火来取暖都还要担心芬兰士兵会从阴影中滑雪出来,往火堆里扔炸药;反观芬兰军因为有机动力(滑雪),他们可以在密林深处设立有火炉的营地,各部队轮替休息。从十二月十一日打到一月八日,这两个师被彻底消灭,芬兰军统计到的□体有两万七千五百多具,另外不计其数的苏军□体掩埋在森林中的积雪之下,数个月甚至数年後才被发现;芬兰军方面只有九百人阵亡,另外一千七百七十人受伤。在这同时,芬兰军也围上了第一二二师,以及增援的第八十八师,他们状况稍稍好一点,没有全盘崩溃,不过在整个战争期间(到叁月八日为止)他们困守在一小块地区,并且蒙受重大损失。第五十四师则步上第一六叁师和第四十四师後尘,整个被芬兰军吃掉。

  这之後,在苏联第八军地区,第十八师和第一六八师也遭遇了跟他们第九军的同志一样的命运,还陪上了一个坦克旅。

  这样的战果当然让斯大林大为震怒,於是一批高级军官人头纷纷落地。斯大林把总司令换掉,由在一九叁九年指挥波兰之役的提摩申科元帅接任。他大量调集增援的部队,人数到达九十万人之多,大炮有两千八百多门,在适应雪地作战上作了一些紧急的改善。也对部队进行特训,要求战车和步兵相互支援。

  在经过大量的轰炸(苏联空军在一月份总共出动了七千多架次)与炮击後,苏军在二月十一日再度从南部向曼尼海姆防线进攻。这次苏军是只许胜不许败,各级指挥官完全不顾人命和装备的消耗,一波波地人海战术冲锋前进,有时□体堆了叁四层厚。芬兰军虽然英勇地抵抗,造成苏军极大的伤亡,毕竟还是敌不过苏军数量上的优势,终於在叁月初曼尼海姆防线失陷,全线告急。芬兰政府不得不寻求外交解决。这时苏联其实也急着找个下台阶,原因有二,一是天候:春天将近,解冻後芬兰地区大部份会变成泥泞不堪的沼泽,更不利苏军作战;第二是国际政治:苏联入侵芬兰已经导致她被国联褫夺会籍、驱逐出会,可见西方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观感,如果再持续下去,说不定英法等国都会出兵芬兰助战。於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芬兰终於在叁月十二日接受苏联的条件,结束了这场历时叁个半月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芬兰当然损失很大。芬兰军有两万五千人阵亡,四万叁千人受伤。而最後他们除了要接受斯大林最初的条件外,更多赔上了不少领土,总面积达到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十二。但是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再加上芬共起事的失败,让莫斯科认识到共产党在芬兰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斯大林在和约中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答应不再支持芬共。而且这个战争更打出了芬兰人的团结心。苏联红军在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保守估计有近五十万人伤亡,实际数字有可能要多一倍;据说从列宁格勒一路到莫斯科,稍微像样一点的医院都挤满了伤兵

  苏芬这次冬之战把苏联军队的弱点暴露无遗。他们空有庞大的组织,现代的机械化部队,大量的重装备,但却无法发挥功用。由於斯大林在30年代整肃异己及共产党政治挂帅的结果,各级指挥官不是对上级唯命是从的应声虫,就是政治忠诚度远胜过其军事能力的党官。他们在面对灵活多变的芬兰军队时,不能也不敢更动从上级下达的计画和命令来应付突发状况。他们的素质更影响了一般士兵,无法提供适当的训练和指令。再加上对天候和地形毫无准备,可说是大大的出了一次丑。

  德国人虽然没有介入此次作战,但也派出了许多军事观察员到芬兰观战。当他们看到苏联红军连像芬兰这种小国寡民、甲兵不完、城郭不固的对手都无法应付,无疑地对和芬兰军队同样高素质但有更精良装备的德国国防军的信心更坚定,相信只要几个月就一定能击败苏联红军。而且,如果苏联红军的冬季作战能力如此之差,「冬将军」对德军来说就不是那麽大的问题。这无疑地对希特勒决心发动「巴巴罗莎」作战有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德军在这方面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苏联红军虽然跟共产党的官僚组织一样僵化而泛教条,但是他们习惯於从错误中学习,即使这个教训是数百万人命换来的,对俄国这种国家来说,根本不算什麽。而且,一旦他们学到了教训,这就成为新的教条,更能彻底地贯彻。斯大林在这次冬之战中看到自己依照忠诚度整肃红军的错误,开始做一些调整;一些无能的军官被罢黜,政战官介入军事行动的权力被限制了,在苏芬之战中表现杰出的军官获得升迁。像在1940年1月後指挥芬兰之役的提摩申科元帅就取代斯大林的酒友佛洛史洛夫出任国防部长,他马上就提拔刚在诺门罕事件立下大功的师长为他的参谋长,他的名字是朱可夫。另外,对於部队间的协调,对命令的变通性,以及兵员的训练都开始作了一些改进,对於冬季作战也加强了整训,更加宽了新型T34战车的履带以利雪地运动。当1941年德军的「巴巴罗莎」作战开始时,虽然这些改革还没有完全完成,苏联红军已经不再是一年半前的阿斗了;而红军在1941年冬季展开的反攻更让德军在几个月内结束苏联的计画彻底破灭。到最後,苏联还是靠着它的人力和资源获得最後的胜利。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