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霸主之坦克装甲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战车 于 September 28, 2002 22:42:19:

坦克装甲已经走过了从卯钉焊接装甲到今天复杂的复合夹层装甲甚至贫铀装甲的漫长道路。还记得世界上第一辆实用型坦克,英国的Mk I在1916年服役时只有6毫米的均质钢板,但在当时这也足以抵挡布鲁士步兵的毛瑟枪了。在1916年9月15日这个值得记念的日子里,英国士兵在仅有的36辆Mk I掩护下突破了敌人在福勒孜克瑟莱特设置的死亡沟涸,没费多少弹药就把惊吓得目瞪口呆的布鲁士官兵缴了械,第一次尝到了使用装甲战车的甜头。另一个领先应用坦克的国家就是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兰西了。其国人设计的CA-1装甲战车,尽管在装甲防护和机动力都欠佳的情况下于 1915年试制成功,但也总算领先德国人抢了先机。保守的普鲁士人一直没能意识到装甲机动能力的重要性,直到1917年才生产出第一种A7V型战车,但也就是这种战车,充分体现了德国人对机械的天赋,在火力、机动、和防护等性能上一举超过了英国当时最先进的Mk IV,装甲最厚处达30毫米,已初具王者之相!英国在得知以后,连忙召集众臣商讨对策,仓促中将一片片的钢板有间隔地附加到Mk坦克上来补强,不经意中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装备附加装甲 (Applique)的国家,终究未使德国人专美于前。谁又曾料到,20世纪末的今天,德国的“豹2A5”坦克又再次称霸全球了呢?
  在之后的二十余年中,坦克的应用范围和普及率在欧洲乃至北美大地迅速蔓延开来,美国、波兰、沙俄、日本等国的各式装甲战车纷纷出炉,装甲厚度也随着战场上矛与盾的相互拉扯而变得越来越厚,但都因当时迁就机动性而未能超过40mm,材料也大都为铝材或钢板。这一极限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被笃信重型装甲战斗力的德国所突破。在之后的6年里,德国的坦克技术水平以及技战术的灵巧应用都深深地震撼了欧洲乃至全世界,以至于德语中“坦克”一词,“Panzer”从此几乎成为了二战中装甲战车的代名词。

  就在1939年秋,二战开打之前,德国的PzKpfw IV型坦克不仅在火力和机动性方面比上一代的坦克有了长足的进步,装甲防护力更达到了新高点。其正面装甲厚达50mm,更开创了使用夹层装甲(laminated armor)的先河,一时,在欧洲战场上竟苦无对手。

  到了战争中期,纳粹德国Panzer的装甲最厚处已达120mm,就是当时美国最厉害的Sherman型坦克也拿它的装甲没办法。1945年,德国“虎王”(Tiger King)推出的时候,苏联 T-34的装甲厚度连前者的零头儿都不到,上战场全靠玩儿命,连狗都被绑上炸药包往上冲!俗话说的好,“一物降一物”,Panzer终于遇到了比它神通百倍的劲敌,苏联的鬼天气!不可一世的Panzer这才俨旗息鼓,瘫在路旁,动弹不得。在西欧战场上,盟军的坦克把沙袋堆上坦克,希望抵消Panzer优越的装甲和火炮优势。直到美军大举介入欧洲战场时,Panzer的日子才变得举步徒艰,200mm厚的装甲再也禁不住四辆美制Sherman的四面夹攻,此时欧洲战场上Panzer同Sherman的量比已将近1:10了。 Panzer此时可以说是大势已去,在劫难逃了!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残沿断壁的欧洲都无力研制出一流的主战坦克来,而冷战的阴影却让美、苏这两个战时坦克技术无甚见术的国家竭力研究吸收Panzer的技术手段并不断开发出新型装甲战车,力求在未来角鹿中克敌制胜。这也就产生了当今世界上的两大坦克主流,分别是以精密科技实力为基础、整体战力为导向的美式 MBT和以快速机动、大口径火炮为主轴的苏式战车。

  其中,俄国人在研发坦克方面的战略考量同战前一脉相承,就是以一望无际的坦克集群压倒西方的质量优势,以快速机动和大口径火炮对抗敌人的精准射击和良好防护,企图以其拥有的成千上万辆坦克在快速穿插中分割、消灭敌人。从二战中的T-34直到今天的T-90其实都是一脉相承,二战末期开发的IS-3型坦克更奠定了日后苏式坦克的半蛋型炮塔和V型防浪板设计。在装甲方面,苏联发扬光大了以色列人研制的爆炸式反应装甲,生产出了多款ERA模组。1977年,俄罗斯人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套坦克主动防御系统,Drozd,使得西方情报界不得不对苏联的装甲防护力重新评估。

  美国人在战后的武器发展中,从纳粹德国的秘密武器库中受益非浅,其中在缴获的众多战利品中就包含了装甲防护的最新技术成果。当时,德国人已经发现,玻璃和陶瓷可以有效对抗空心高爆弹(Hollow HEAT)的倾彻,连同均质钢装甲,对动能弹和软头高爆弹(HESH)也有一定效果。在此基础上,德国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代以二氧化硅为核心的陶瓷复合装甲,多少年后英国“发明”的所谓“Chobham”只是顶替了德国人的光环,欺世盗名罢了。跟一般的认识相反,这种装甲对所以反坦克弹药都有效,但它的防护力仅相当于等同厚度的均质钢板,只是重量轻了40%,且不可弯曲成形。

  想当初“豹2”出现的时候,外界对它采用的装甲议论纷纷,后来才了解到其实就是把Chobham拿来加个钢框而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采用相同装甲技术的正面炮塔都是平面的原因了。尽管老美首先于战后获得了这一先进装甲技术,但它并不急于作进一步开发,应用在当时出产的M-48上,只象征性的做了一些相关实验。到了下一代的M60只是将炮塔由椭圆变为箭型,也未见采用陶瓷装甲,后来了解原来是当时具备这种特殊装甲生产工艺的厂家实在太少,无法满足美军大量生产的要求才作罢。1978年,战后的英国终于在百夫长型MBT上应用了陶瓷装甲,可能真的挺厚,英人美其名曰“瞧脖汗”,还差点儿卖给了正在伊朗闹革命的霍梅尼!之后西欧同盟国也有一学一地给自己的主战坦克穿上了“一脖子汗”。尤其美国佬和德国人在联合研制MBT-70失败后,不约而同地看中了Chobham,这一学可不得了,整出了个世界排行老大、老二的M1和“豹2”来,又把英国这个坦克技术先驱踢犯落马,反以后来居上!

  美国这会可不含糊了。1987年,一口气又研制出了贫铀装甲这个绝活儿,装到了新型M1A1主战坦克上。贫铀就是衰变铀的提取物,是一种密度两倍于钢的重金属,结合Chobham陶瓷装甲,提供M1A1最佳的保护。1991年海湾战争中,一辆M1A1在500米外被击中,结果两发穿甲弹硬是弹到了地上。不过,讲句公道话,也就是萨达姆面子不够大,只能买到苏联的钢芯弹,遇到密度大两倍的贫铀装甲,身形自然软了半截。这么近的距离,要是碰到苏联亦或中国的钨镍合金穿甲弹,准叫它有来无回!

  同一时期研制的装甲还有以色列发明的爆炸反应装甲(ERA)。为了对付中东国家的大量苏式坦克和“Sagger”反坦克导弹,以色列人对其M60A3的装甲防护力深感不足,所以研制出了独到的“夹克”(Blazer)式ERA。这种外挂的一片片方盒子其实是由薄装炸药和内置钢片组成。ERA不会被枪弹引爆而只有当化学能弹药击中它时才会提前放射出金属流,引爆盒子中间的炸药,内置钢片被冲击波向外掀起,在气化金属接触到主装甲之前就将它破坏掉。苏联从中东战场上获得ERA后,又发扬光大,将类似装甲大量贴附到自制坦克上,弥补纤薄的主装甲。ERA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成为补充传统装甲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ERA也不是完美无暇;当一片ERA被敌炮火击中后即告报销,此时该处的主装甲外露,使坦克承受被随后而来的打击穿透的危险;其二,能够穿透ERA的串列式(tandem-charged)导弹面世已久,ERA面对这种导弹将不在起任何作用;三,附加ERA装甲将必然增加坦克重量,降低坦克的战场机动能力。

  法国的Leclerc和中国的T-98也对世界装甲防护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将模组式装甲技术发挥到了新高。这两种坦克的炮塔前置复合装甲采用了保护性和灵活性极佳的模组式结构,在战损时可迅速调换,重新投入战斗;当新的装甲技术成熟时也可方便地进行装甲升级的作业。

  随著传统装甲不断加厚,公路、桥梁对坦克的承载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占全车总重近半的装甲防护严重制约着坦克的机动性,而武装直升机和攻顶反甲导弹的出现似乎注定了坦克消亡的命运。只是,坦克命不该结,俄罗斯已经研制成功了能够有效对付这个“灭顶之灾”的武器,这就是战车主动防御系统。不过限于篇幅有限,这将留到下文分解。

  在坦克世界的甲弹之争中,似乎锐利的炮(导)弹占了上风,不过承如一位西方坦克专家所言,“即使是一辆老旧的T-62,放在技术娴熟的装甲兵手中也会变成致命武器。” 确实,坦克本身的潜力还需仰赖人的发挥,今后坦克结合战场数字化的发展,三军协同作战还是前景无限的。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