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中国军力状况和分析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天子 于 September 28, 2002 23:22:58:

中国的军力状况在过去十年中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是,关于中国军力在目前以及近期未来状况的详细信息仍然非常缺乏。中国的确在实现军队现代化并在增加国防支出,但对于其总体军力发展的预期却不得不建立在中国武装力量技术水平很低的起点上。
本文首先探讨中国的核力量和常规军力在近期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向,然后再来讨论中国目前和将来可能对台湾所采取的军事行动的方针。
一 1.中国的核力量
根据原子科学家组织公布的报告和SIPRI年鉴(1999年版),中国的核武库的规模大概在400枚核弹头左右。报告估计其中有大约20枚核弹头被部署用于洲际核打击用途,还有大约230枚被部署(货可以被部署)在战机、导弹和潜艇上用于地区核打击。剩下的150枚核弹头被保存起来用于“战术”用途(短程导弹、低当量飞机投掷炸弹,可能还有火炮炮弹和爆炸破坏装置)
中国的核武器处于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控制之下。该委员会由国家主席领导,其余成员则是来自解放军,并可能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担任委员的将军们。
2.洲际核力量
中国目前使用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来保持一支洲际核威慑力量。东风-5型液体燃料洲际导弹最早于1981年部署,射程1万3千公里,携带一枚百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据信有20枚这种导弹被部署在北京西北方向的中国内地。同存储在山洞中、并需要移动到洞外发射的中国早期弹道导弹不同,东风-5型导弹可以直接从地下竖井中发射--但必须在经过两个小时的加注燃料过程之后。为了增加东风-5型导弹的生存能力,真正的发射井附近还建设了一些伪装发射井。东风-5型导弹的射程可以覆盖亚洲和欧洲的全部,以及美国的大部分地区。美国东南部的几个州位于这种导弹射程的边缘。
另外两种远程弹道导弹,射程8千公里的东风-31型和射程1万2千公里的东风-41型,正处于发展阶段。两种导弹估计都是固体燃料,由机动发射车发射。目前既不清楚中国准备部署多少这些导弹,也不清楚每枚导弹可以携带多少个核弹头,但是可以肯定中国正试图发展多弹头导弹和辅助突防技术,这可能是集束式多弹头技术(MRVs),或者甚至是更先进,但技术难度也更大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MIRVs)。东风-31型导弹的首次实战部署可能在2005年以前,东风-41型可能在其之后,大约2010年左右
中国的海军核力量目前仅限于一艘092型夏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其航行记录中存在着反应堆和噪音的问题。夏级可以携带12枚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这种导弹能够携带一枚200-30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射程1千7百公里。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夏级从未部署到近海以外的地方。
据称中国计划建造4~6艘新型的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094型核潜艇将装备一个更安全、更安静的核反应堆和更优秀的总体性能。它预计将装备16枚巨浪-2型导弹,每枚这种导弹最多可以携带6枚核弹头(估计是没有分导能力的集束式)。导弹的首次试射时间预计在2002年,但估计巨浪-2型的实际研发进展可能会更长一些。原因是该导弹的陆基型原型东风-31导弹迄今为止仅试射了一次。如果中国打算部署一个类似于美国海军导弹核潜艇的轮换体系(每个预定作战区有三艘核潜艇,其中一艘处于待命状态;一艘在出航或返航途中;一艘在港内检修),那么6艘核潜艇将能够使中国随时保证在太平洋有2艘核潜艇处于待命状态,并能够打击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全部范围【3】。如果计划中的6艘潜艇携带的导弹都能够达到最大的载弹量(6枚),那么中国部署的潜基核弹头数目将增加到576枚。即使这些核弹头不具备分导能力,它们也至少能够打击192处位于美国的目标,这也足以使美国拟议建设的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超过饱和状态,这个体系目前正促使中国加速它的核武器现代化和核扩军计划。
3.地区核力量
中国也部署了三种中远程和中程弹道导弹。这些导弹足以对诸如日本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形成战略威慑,但对于俄罗斯所构成的威胁要小一些,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则主要是其在日本和南韩的易受攻击的海外基地。
中国最早部署的核导弹是射程2800公里,半机动发射的东风-3A型。估计仍在服役的大约40枚液体燃料的东风-3型导弹目前正被东风-15型和东风-21型导弹所取代。接下来是使用液体燃料的东风-4型,其最大射程4750公里。大约有40枚由固定发射架发射东风-4型导弹仍在服役之中。中国的区域弹道导弹能力随着东风-21型导弹的服役而大大增加。这种导弹是中国的第一种固体燃料中程弹道导弹。

由于早期东风系列导弹时间漫长、并存在潜在危险的燃料加注过程被省略,固体燃料设计使中国大大节省了导弹的发射时间。东风-21导弹是从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发展而来,最早于1986年部署,射程为1800公里,由机动导弹发射车发射。
早期的液体燃料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大约为330万吨的核弹头,新型的固体燃料则装备一枚最大当量为数十万吨的核弹头。
中国的轰炸机部队还是基于最早于五十年代部署的苏联飞机的本地生产型号。随着轰-5(伊尔-28)型轰炸机的退役,轰-6(图-16)成为中国武器库中唯一具备核打击能力的轰炸机。图-16轰炸机最早于1955年加入苏联空军服役,并于六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生产。轰-6(图-16)可以携带1~3枚核炸弹,作战半径1800~3100公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有大约120架轰-6(图-16)可以执行核打击使命。另外还有大约20架轰-6(图-16)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不用于核战任务。在近期的将来还没有取代轰-6(图-16)的计划。歼-7(米格-21),更新型的国产歼轰-7,以及俄罗斯出口的苏-27都能够执行核打击任务,但相信它们还没有被部署用做那种用途。
4.短距、低当量核武器
解放军空军有大约20~40架强-5“番摊”攻击机用于执行核打击任务。最早于1970年部署成军的强-5实质上是米格-19的一种升级改进型号,米格-19最早于1954年在苏联服役,并于晚些时候在中国生产,代号歼-6。强-5可以携带一枚自由落体的核炸弹,作战半径400公里。强-5过短的作战半径限制了其战场效能的发挥,甚至携带常规武器的时候也是如此。
两种短程弹道导弹于1995年左右加入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服役。它们是射程300公里的东风-11(M-11)和射程600公里的东风-15(M-9)(“东风”是在中国服役的导弹的型号代号,M是用于出口的型号代号)。理论上两种导弹均能够携带核弹头。到2000年,有几百枚东风-11和东风-15已经服役,但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都装备的是常规弹头。
二 1.中国的常规军力
从其部署的主要武器系统数量来看,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但是,中国庞大的武库不论从使用年限还是从技术水平来说都已经非常陈旧。许多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就开始服役的武器系统至今还在使用之中,并且这些武器系统使用的都还是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技术。中国正在实现常规军力的现代化,新武器开始加入现役,但相对于陈旧的武装力量的总体规模而言,其速度是相当低的。经过未来十年的发展,当所有的老式武器都完全退役之后,中国的常规军力规模将可能会有大幅度的缩减。
2.地面部队和坦克
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正在走向总体的人员和装备的裁减和重组过程,其目标是建立一支更加现代化,更加机动的陆军。据估计2000年中国的武装力量总数是250万人,其中有180万人在解放军陆军服役。地面部队被分为7个军区和27个军分区。7大军区内部署着21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有大约6万人。这些集团军下辖有44个步兵师,13个步兵旅,10个装甲师,12个装甲旅,5个炮兵师,20个炮兵旅,7个直升机团。此外还有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1个装甲旅,1个炮兵师,3个炮兵旅,3个防空高炮旅为独立部队,不隶属于任何集团军。另外还有3个空中机动师归属于解放军空军控制。
还有不少预备役部队和准军事部队,其中一些并不直接接受解放军的指挥。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有大约120万人,编为50个步兵师、炮兵师和防空师。另外,大约有110万人在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役,该部队包括内务安全部队和边防部队,归属于国防部领导(此处明显有误--译者),有大约45个师的兵力。根据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和结构调整计划,一些现役部队将转变为预备役,因此预计未来预备役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规模将会扩大。
中国在三十年的时间内装备了大约一万辆坦克。IDDS估计中国截止到2000年1月1日的坦克数量是10,100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大部分苏联二次大战时制造的坦克(T-34/85型和IS-2型)都已经退役。这些坦克最初由大量的苏制T-54/55型坦克及其中国生产型号(59式/69式/79式)取代。其中59式是最常见的,为解放军生产了大约8千辆。59式的生产始于五十年代末,并可能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初。其后续型号,69式和79式分别于82年和84年首次公开露面。尽管这些坦克是在其原型59式30年之后生产制造的,但却并不比它们的前辈强多少。
1988年,80式坦克开始进入生产。80式代表了中国对于苏联T-54/55型坦克设计的首次突破。其特点是装备有计算机化的火控系统、激光测距仪、火炮稳定器、更好的悬挂系统和发动机、以及夜战设备。目前正在生产的型号是九十年代初出现的80式的改进型号85II型和III型。除了80式坦克在电子设备和发动机方面的改进之外,该坦克还装有自动装弹系统,从而使坦克乘员从四人减到三人。中国最近公布的坦克型号是90II型,最早于1991年底公开,类似于俄罗斯的T-72坦克,相信其性能也与之近似。90II型还没有开始量产,估计解放军在近期的将来也不会这样做.
中国还有大约2千辆轻型坦克。同样地,这些坦克也是老式苏联型号的翻版:62式是59式的缩小型,63式是从苏联的PT-76水陆坦克发展而来。两者都于六十年代初开始量产。
中国坦克的实际在役数目可能比IDDS估计的10,100辆要少。目前正在服役的6千辆59式中有许多是六十年代生产的,已经有40年以上的年龄。由于其低劣的生产质量和缺乏良好的保养,许多可能已经不能使用了。事实上,中国在武器保养方面的恶劣记录甚至使一些相对较新的装备的使用情况都成了问题。无论如何,做为军事战略更新和受坦克单价上升因素影响的产物,中国似乎正在以低于一比一的比例替换老式装备,从而逐渐地走向一支规模更小,并且某种程度上更现代化的军队。中国最终也许会大批量生产90II型,而不是85II/III型坦克来取代其大量的老式坦克。另外中国甚至也可能在发展一种更先进的坦克型号,以此来缩短同西方坦克设计在技术上的差距。
3.空军和作战飞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目前拥有大约4350架飞机,其中大部分是作战飞机,据IDDS估计,截止到2000年1月1日中国拥有的作战飞机包括:1900架歼六和米格-19(包括各种用途的型号:战斗机、侦察机、教练机);1900架歼七和米格-21(包括各种用途的型号:战斗机、侦察机、教练机);222架歼八I/II/III型;55架苏-27SK(歼十一);440架强五(米格-19改进型);307架轰五和伊尔-28;142架轰六和图-16。少量的歼轰七(少于12架)和K-8(10~15架)也许也在服役。在这些型号中,占绝大多数的(歼六和歼七)是1972年以前就开始服役的型号。除了10架伊尔-76型运输机之外,中国空军的空运能力仅限于老式苏联飞机的中国专利生产或测绘仿制型号,例如运五(安-2)、运七(安-24)、运八(安-12)。
未来中国获取作战飞机的来源方向还存在着迷惑。中国政府把发展能够生产技术先进的飞机的本国航空工业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但是,迄今为止中国航空工业所取得的成绩并非十分理想。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唯一设计成功并进入量产的飞机型号是歼八和歼轰七,两者的研制都花费了如此长的时间,以至于当它们开始服役的时候,按照西方的标准它们已经过时了。更新的歼十战斗机已经研制了20年,但可能在未来的五年之内都不会开始服役。
毫无疑问,中国在这方面是独树一帜的。除了全球五大军事工业国家(美、俄、英、法、德)之外,其它试图发展国产战机的国家,如以色列、南非、印度、台湾、和南韩,都最终放弃了努力并转向从五大军事工业国之一进口。其基本原因是:发展今日的尖端战机的所有系统和子系统所需要的经济规模既不是小型工业国家也不是国民生产总值较小的发展中大国所具备的。(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俄罗斯现在开始在所有的军事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
由于中国航空工业无法制造出性能先进的国产作战飞机,中国政府已经部分地改变了完全依赖国产装备的政策,并且重新开始从俄罗斯进口作战飞机,具体讲就是少量的苏-27和苏-30。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将以从俄罗斯获得专利生产的方式制造苏-27战斗机,其国产型号是歼十一。苏-27的产量可能多达200架,但如果中国又获得了比苏-27有不少技术进步的苏-30的专利生产许可,其总数也有可能减少。中国目前计划购买30~60架苏-30MK。此外,中国将会继续努力发展自己的航空计划。最新型的歼八将会继续小批量生产。如果解放军海军和空军在其机群中为歼轰七找到合适的用途,它可能也会大量生产。歼十将会于2005年左右开始服役,最初报告预计其产量为300架(部分取决于苏-27项目的进展)。不管怎样,歼十和歼十一(苏-27)将会构成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空军的主力阵容。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计划是从以色列购买1~4架空中预警指挥机。如果中国仅仅购买一架飞机,其数量远不够实际作战的需要,但它仍然将为解放军空军提供体验使用空中预警和指挥战术的机会。中国也在空中加油技术方面获得进展,几架轰六(图-16)和运八(安-12)已经被改装为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的情况一样,如果中国打算在其领土以外任意远的地点获得遂行空中作战任务的能力,它就必须获得数量更多的加油机。
三 海军舰艇
潜艇:中国自六十年代起着手开始了一项包括许多柴电动力潜艇和一些核潜艇在内的庞大潜艇建造计划,该计划在八十年代末逐渐停止下来。许多在那个时期建造的柴电动力潜艇现在已经转为预备役。最近一段时间,新型潜艇的建造和采购开始密集起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潜艇舰队将会变的规模更小,但更加现代化。
在其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潜艇舰队由小型的海岸巡逻潜艇以及国产型号的苏联“罗密欧”级潜艇组成。本来就缺乏反潜战能力的“罗密欧”级(033型)现在已经被中国的邻国所部署的任何一种反潜系统所超越。从1962年到1987年12月总共为中国海军建造了73艘罗密欧级潜艇,其中有大约38艘目前仍然保持现役状态,尽管它们每年仅仅出海几天时间。另外有30艘状况不同的潜艇处于预备役状态。有一艘罗密欧级潜艇被改装为携带六枚“鹰击一号”(C-801)反舰导弹,但必须浮到水面发射。
在七十年代,中国开始了国产设计潜艇的大批量建造计划。其中第一种是“明”级(035型),生产于1971年到1979年之间,并于1987年再次恢复生产。尽管明级的结构更新,但在作战能力方面明级并不比其前辈好很多。随后的宋级(039型)比明略大,采用流线型外壳以获得更好的减噪性能。第一艘宋级于1999年交付使用,另有两艘正在建造之中,后期型号可能会借鉴采用基洛级潜艇的某些设计。宋级潜艇可能装备了具备水下发射能力型号的C-801或C-802反舰导弹。此外,中国还从俄罗斯购买了四艘基洛级潜艇。更多的基洛级或者更新型的“阿穆尔”级潜艇的采购计划取决于宋级工程的进展情况。
正如夏级导弹核潜艇一样,中国对自行建造攻击型核动力潜艇的尝试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汉”级(091型)于1974年开始服役。同样地,这级潜艇也饱受核反应堆的问题的折磨,该级的下一艘潜艇直到1980年才开始服役。第五艘和最后一艘一直到1990年才服役。尽这些潜艇问题重重(有可能已经被解决),以及建造中的长期延迟,中国似乎还是部署了建成潜艇中的5艘。预计后续093型的建造将会基于汉级的建造经验以及俄罗斯潜艇技术人员的帮助。该级潜艇的性能将会与俄罗斯于1978年首次部署的维克多III型核潜艇相似。第一艘093型按计划将在2004年开始服役。
水面战舰:自1972年以来,中国水面作战舰艇的数目和总吨位以稳定的速度上升。这种上升预计还将再持续五年的时间,但之后可能将下降,如果没有更新的舰艇建造和购买计划付诸实施。中国海军最新的扩军是两艘俄罗斯建造的“现代”级驱逐舰。这些军舰是中国海军曾经操纵过的最大、最有威力的军舰,其中第一艘于2000年2月交付使用。这些军舰最令人敬畏的武器是其携带的8枚SS-N-22“日炙”超音速掠海反舰导弹。现代级还装备有SA-N-7“牛虻”防空导弹,它们能够给予中国海军有限的海上防空能力。到目前为止,中国还只拥有短程的法制或国产型号防空导弹。
中国建造的最新型的驱逐舰是6000吨的“旅海”级。该级的第一艘于1999年年底服役,第二艘预计于2000年服役。另外2艘的计划服役日期是2002年和2003年。
中国还运行着另外两大级别的18艘驱逐舰。4200吨的“旅沪”级是“旅海”级原型,一共建造了2艘,尽管它们在1985年就被订购,但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才服役(建造计划被推迟以便完成泰国海军的护卫舰订单)。旅沪级装备了八枚C-802反舰导弹;一个国产的“响尾蛇”防空导弹发射架,其原型是法国在八十年代提供的;反潜鱼雷和火箭发射器;以及许多火炮。它们还能够携带两架哈尔滨的直九直升机,用于执行反潜和反舰任务。
数量最大的一级驱逐舰是16艘“旅大”I/II/III级(3679~3730吨)。这些军舰装备有6枚C-201反舰导弹;反潜鱼雷和火箭;以及重型的火炮。旅大II级用直升机甲板和机库取代了尾部的130毫米炮塔和37毫米炮塔。唯一的一艘旅大III级用C-801导弹取代性能较差的C-201导弹。该级中的两艘改装了一座响尾蛇导弹发射架,其它军舰也应该会进行改装,但新舰的建造被放在了更优先的位置。
其余的主要水面战舰包括37艘护卫舰。和驱逐舰的情况一样,这些护卫舰也主要被设计用来进行反舰作战,并缺乏任何有意义的自我防卫(防空战和反潜战)能力。最新最有效的护卫舰是6艘“江卫”级军舰(2250吨)。它们的武器装备与旅沪级类似,但是火炮和导弹的数目较少。它们能够携带一架海豚直升机。这些军舰中的第一艘于1990年开工建造,另有三艘目前在建造之中,并计划再建造2艘。
此外还有31艘属于另外一种级别的护卫舰正在服役之中,即1702吨的“江湖”级。该级护卫舰分成四大种类:江湖I级(现役27艘)携带4枚C-201反舰导弹,2门100毫米炮,外加一些不同口径的轻型火炮;唯一的一艘江湖II级用直升机库取代了尾部的武器装备;3艘江湖III级和IV级用8枚C-801或C-802取代了C-201导弹
两栖战舰:中国的两栖作战能力非常有限。截止2000年1月1日,中国仅有49艘满载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两栖战舰(另外还有三艘在建造之中),其中42艘的排水量在2000吨以下,而且没有一艘超过4800吨。许多军舰已经非常陈旧,包括3艘于1942年到1945年期间建造的前美国海军登陆舰。
这支舰队的规模之小使得中国任何通过两栖登陆夺取台湾的企图变为不可能。此外,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或计划建造大规模两栖攻击所需的更大型的部队与物资运输舰船。同样地,中国的小型海军陆战队(大约5000人)表明两栖登陆作战能力的增强是不太可能的。
总之,海军获得了中国近年来军费支出增加的大部分份额。潜在的最雄心勃勃的海军计划是购买或者建造航空母舰的可能性。由于中国不能获得类似于英国“海鹞”式之类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如果中国获得了一艘用于实际部署的航空母舰,那么它很可能将是一艘常规起降类型。目前世界上在役的最小的常规起降型航母是巴西海军的Minas Gerais号,排水量20000吨。但是,中国可能会希望在其航母上使用新型的苏-27/歼十一型,可能还有歼十型战斗机,这就需要比巴西航母更长的飞行甲板。目前估计需要大约45000~50000吨的水平,从而使其与俄罗斯的库兹聂佐夫级和法国的戴高乐级航母处于同一水准。中国的航母项目向俄罗斯寻求帮助,中国还研究了原属于澳大利亚并被拖往中国用于拆除的“墨尔本”号航空母舰。中国还于2000年5月购买了前苏联“基辅”号航母。预计中国建造的航母将能够携带24架战斗机,以及用于支援的直升机。由于中国仅仅在潜艇方面拥有有限的核动力技术经验,该舰可能会使用常规动力。根据新闻界的报道,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将在2005年服役,第二艘将在2009年服役,此后每三年会建造一艘新航母
中国也计划通过从俄罗斯购买驱逐舰来加强其水面舰队。除了已经购买的两艘“现成”的现代级之外,中国计划增购另外两艘改进的现代级,其具体交货日期不详
四 1.中国可能对台湾采取的军事行动
西方对中国军事实力的忧虑主要集中在可能对台湾采取的军事行动。中国已经威胁如果台湾宣布从大陆独立,或者无限期拖延统一进程,它将会采取军事行动。尽管中国军队目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可能会使其具备军事打击台湾的潜力,但在可预见的近期,这并不能在使获得胜利成为一个必然的结论。回顾中国以往使用武装力量的情况,这个章节的结论是:不但中国目前军事实力有限,而且考虑到其缓慢的现代化步伐,中国在未来10~15年内攻击台湾的能力都将非常有限。
2.联合军事打击和进攻
理论上,中国可以对台湾发动一场联合部队两栖登陆和空降袭击,但是以中国现在的力量无法提供足够的交通工具来执行这样的任务,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目前正在建造更多的两栖攻击舰或大型运输飞机。目前的军事理论认为在两栖登陆作战中,攻击方与防守方的兵力比例需要达到五比一的水平。现在中国的两栖船只只能运送一个装甲旅或三个步兵旅的兵力,这对于进攻台湾是完全不够的。使用商船或渔船(例如:将一个连的部队分散装载在4艘拖网渔船上)也因为通讯问题及其导致的无法相互配合而不是一个有效的替代。一场两栖作战只有在控制整个海峡空域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进行,而这也可能是中国空军所无力实现的。台湾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对防御者有利,台湾海峡风浪很大,东海岸是悬崖峭壁,西海岸是广阔的泥滩。最后,台湾和美国可能在之前数个月就发现可能的入侵行动,因为中国就算有力量来进行这种努力也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来做准备。
3.导弹攻击
中国可能会用几百枚东风-15型和东风-11型常规导弹来攻击台湾,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攻击可能不足以让台北屈服(例如比较一下1944~45年的英国,或是1999年的塞尔维亚)。这些导弹的准确程度不足以做为精确制导武器打击机场、雷达、交通枢纽等等。它们将更可能被当作一种恐吓武器来打击城市和村镇。如果仅使用常规弹头,其能够造成的损害将不可能比一场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例如1999年台湾经历的那场(台北市附近的大地震)更严重。
4.封锁
中国的海军可以试图封锁台湾,迫使船只在到达这个岛屿之前前往中国的港口停靠。如果中国大型水面舰艇(驱逐舰和护卫舰)的数量继续上升,这样的封锁将会更容易。中国的军舰数目前比台湾多,并且可能会联合使用海军舰艇和水雷来加强封锁。此外,尽管中国缺乏精密的潜艇,台湾只有有限的反潜工具来面对中国庞大的潜艇舰队。同导弹攻击相比,封锁有可能造成国际制裁,并伤害中国的经济,尽管从技术上讲(封锁)是符合国际法规定的(如果把台湾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
5.结论
中国的军力正在走向现代化,但在其现代化计划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目前的军力结构是如此陈旧,以致于在所有领域主战武器退役的速度都超过了获取新装备的速度。这意味着中国武装力量的规模将会继续保持最近的缩减趋势,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会严重下降。例如作战飞机。可能唯一的例外是中国的水面舰艇。
其次,现代化进程进行地缓慢而又零碎。任何军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将新武器系统整合到自己的武装力量中,但是在中国这个过程比任何人都长。
第三,中国只是把数量有限的现代化系统投入部署。新武器系统的采购量仅仅是小批量或个位数,这不会戏剧性地改变力量的平衡。此外,“现代化”也是相对于中国现有的装备而言,目前从俄罗斯的订货同美国,甚至是日本、南韩、或台湾(在某些领域)所部署的系统相比就不那么先进了。
最后,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反衬出中国国内的兵器工业无法制造出军队所想要的高技术武器系统。最近这种转向依赖于外来帮助的行动(更详细地说,从俄罗斯获得的飞机和海军舰艇,从以色列获得的技术帮助)与中国政府希望完全控制自己的军事能力的想法背道而驰。
中国也许最终会改变其政策,在军事现代化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对台湾动武的潜力仍然将十分有限。中国可能会在本地区发挥更大的军事作用,但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将会保持不变。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