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甲午战争(二)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冀 城 于 September 28, 2002 23:40:49:

百年回眸:甲午战争(二)
冀 城

六、丰岛海战

  七月十六日李鸿章提出的增兵计划,在取得了各方协调之后开始实施。不过驻朝清军因叶志超怕海路不安全,陆路又怕兵力单薄,通不过驻汉城的日军防线,所以一直停留在牙山一线,没有向平壤收缩。

  朝鲜陆路多山,道路崎岖,进兵迟缓;而从北洋军队的大本营天津出发,由海路进军则非常快捷。所以,增援的路线采用了两条海路:一是由天津渡海,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陆,再由陆路驰援平壤;另一路由天津登船,到牙山登陆,增援叶志超部。第一条路较为靠近本土,路程也短,所以比较安全;而第二条路,要经过日军重兵驻扎的仁川一带,虽然中日尚未开战,但也不可不防,所以决定租用英国商船运兵,并派军舰护航。

  七月二十一日,总兵卫汝贵率盛军六个营、提督马玉昆率毅军二千名,由大沽口乘船,到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陆后直奔平壤。

  同时,选派总兵江自康所部及天津练军共二千五百人,增援牙山叶志超部。雇用英轮高升、爱仁、飞鲸三船运兵,并从威海的北洋水师基地派济远、广乙二舰护航。三船分批由塘沽出发:爱仁二十一日下午开,飞鲸二十二日傍晚开,高升二十三日早晨开。三船载兵情况如下:

  爱仁,载兵一千名,长夫等一百五十名,大炮二门;
  飞鲸,载兵四百名,马夫、长夫、营帐等近三百名,马四十七匹,另载粮饷、炮械、帐房等物资;
  高升,载兵九百三十五名,营哨官十六名,营务处、文案、军械、管帐、长夫等一百六十五人,另载山炮四门、半炮四门。船长以下中外工作人员七十四人。

  清军运兵船的出发时间,早有日本侦探报知本国。日军大本营获得北洋军队将赴牙山的情报后,于七月二十二日向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秘密下达了作战命令,令舰队到朝鲜海面伺机袭击。当天上午十一时,伊东召集舰长会议,会上决定编队如下:

  第一游击队:吉野(常备舰队旗舰)、秋津洲、浪速;
  第二游击队:葛城(西海舰队旗舰)、天龙、高雄、大和;
  本队:
    第一小队:松岛(联合舰队旗舰)、千代田、高千穗;
    第二小队:桥立、筑紫、严岛;
  鱼雷舰队:
    母舰:比睿;
    鱼雷艇:山鹰、七号艇、十二号艇、十三号艇、二十二号艇、二十三号艇;
  护卫舰:爱宕、摩耶。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十一时,日本联合舰队从佐世保港出发。第一游击队先发,次为本队,再次为第二游击队、鱼雷舰队、护卫舰等。舰队离港时,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乘船亲自为舰队送行,他的船上高挂“发扬帝国海军荣誉”的信号旗。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答以“完全准备就绪”;联合舰队旗舰松岛答以“坚决发扬帝国海军荣誉”;第二游击队旗舰葛城答以“待我凯旋归来”;护卫舰先头舰爱宕则答以“永远谨志不忘”。下午四时许,舰队全部离港。

  二十二日早晨,丁汝昌命济远、广乙、威远三舰由威海出发,护卫爱仁等运兵船到牙山,舰队以副将方伯谦为队长。二十三日,舰队抵达牙山。次日早晨爱仁进港,军队开始登陆。七时许,仅用了一个小时,两营士兵及弹药器械全部登岸。爱仁随即出牙山口返航。同日下午二时,飞鲸来到。因为飞鲸载有大量锱重,卸货较慢。到下午五时半,舰队得到报告:日韩已经开战,日本大队军舰第二天就到。方伯谦见事情紧急,考虑到威远是木船,行动迟缓,不能承受炮火,万一开战,白白损失一船,就令威远于当天先行离开牙山。到二十五日早晨四时,大部分兵马器械已登陆,方伯谦考虑区区二舰决不是日本主力舰队的对手,于是不敢耽搁,率济远、广乙返航。

  在威海临行前,广乙管带⑤林国祥曾请示丁汝昌:“若日船首先开炮,我等当如何应敌?”丁汝昌根据李鸿章“如倭先开炮,我不得不应”的指示精神,回答说:“两国既未言明开战,岂有冒昧从事之理?若果倭船首先开炮,尔等亦岂有束手待毙之理?纵兵回击可也。”二十五日晨二舰起锚,鱼贯开出牙山口。七时许,看见三艘日舰驶来,清军将领推断日本必定求战,立即命令站炮位,准备御敌。

  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于早晨六时半也到达牙山湾外丰岛西南。是日,晴朗无云,遥见丰岛方向有两舰喷烟而来,随即判断为军舰,常备舰队司令坪井航三下达了准备战斗的命令,以十五节的速度向目标接近。七时二十分,看清迎面而来的是北洋海军的济远和广乙,坪井航三随即下达了战斗命令。

  当时中日双方参战的军舰情况如下:

舰名   排水量   马力  速度(节) 火炮  乘员 制地 下水年代

济远  2300  2800 15.0  23 202 德  1883
广乙  1030  2400 15.0   9 110 闽局 1890

吉野  4225 15968 22.5  34 385 英  1892
浪速  3709  7328 18.0  20 357 英  1885
秋津洲 3150  8400 19.0  32 311 日  1892

  比较之下,日军的优势实在太明显了。

  中日之战,始于丰岛海战,中日两国历史学者均持此说。关键在于,谁先开的第一炮?日本海军司令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的记载是:“七时五十二分,彼我相距约三千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开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史书多从七时五十二分开战说。而《济远航海日志》记载:“(七时)四十五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究竟事实如何,读者或许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

  速射炮的发射速度为克虏伯炮的五至十倍。日舰炮火极猛,济远、广乙在弹雨中仍苦战不已。八时二十分,济远发出的十五公分炮弹,击中吉野右舷,击毁几艘舢板,又击穿钢板,损坏其发电机,再转入机器间,但炮弹没有爆炸,吉野幸免于沉没。事后日军拆开炮弹,发现里面没装炸药。浪速左舷尾也被济远击中,海图室被炸毁。

  由于广乙排水量小、火力弱,在浪速和秋津洲的合击下受伤严重,炮战四十多分钟后,死伤已达七八十人。见难以支撑,转舵向东走避。浪速在一片欢呼声中尾追,被广乙回击一炮,弹穿浪速左舷钢甲板,将锚机击碎。坪井航三见广乙舰体已毁,命停止追击,而以三舰合击济远,广乙得以逃脱,但后来却撞入朝鲜西海岸搁浅,后自凿锅炉焚毁。

  八时半,广乙驶离济远,而济远也有五十七人死伤,更受三舰合攻,势难抵挡,便全速向西驶避。日舰在后猛追,济远见敌舰渐近,挂出白旗,然犹疾驶不已。浪速追到三千米处时,以舰首炮猛击。济远在白旗之下又加挂日本海军旗,浪速挂出信号:“立即停轮,否则炮击!”两舰相距只有二千七百米了,济远不得已发出停轮信号。浪速正要驶近,忽见高升、操江从旁驶过,又去命令停船,济远乘机全速驶离。后面的吉野则去追济远,两船航速相差近八节。十二时半,吉野追近至二千米时,以右舷炮猛击。在此紧要关头,济远以十五公分尾炮还击,连发四炮:第一炮命中舵楼,第二炮命中船头,第三炮未中,第四炮命中船身要害处。吉野受伤,舰头立时低俯,不敢停留,转头驶离。济远带伤驶回威海卫修整。

  前面提到,高升是第三艘英国运兵船,按照前述计划从塘沽起航,而操江是北洋舰队的运输船,从威海出发,装载文件、武器和饷银前往牙山。途中两船不期而遇,于是同行。两船驶近丰岛时,正遇上济远驶离。吉野去追击济远,秋津洲责令操江停船,浪速则命令高升停船。

  操江是一旧式木船,舰龄已有二十年,航速只有八节,船上五门旧炮火力甚弱,所以改为运输船。船上官兵,管带王永发以下共八十二人。王永发见前面高升被拦住,知道事情不好,连忙转舵西驶。下午二时许,秋津洲逼近,挂出停驶信号,并发出一枚十二公分炮弹以示警告。王永发见情况紧急,慌乱间六神无主,准备自尽,被船上丹麦籍职员劝住。王永发便挂起白旗,又加挂日本国旗表示投降。操江后被解往佐世保港,船上二十万两饷银、二十门大炮、步枪三千支和大批弹药悉数为日方所得。被俘的清军官兵在战后遣返回国。

  再说高升号。上午九时,浪速看见一悬挂英国旗的英国船驶来,断定船内必定有中国军队,于是命令停船,英国船长被迫停驶。十点左右,浪速派代表乘一小艇登船,检查商船的执照。英国船长出示执照并提请日本人注意是英国商船,但日本代表不予理会,反问英国船长:“高升要跟浪速去,同意吗?”英国船长答道:“如果命令跟着走,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抗议下服从。”于是日本代表回去后,浪速再次挂出信号:“立刻起锚或者斩断缆绳,随我前进!”英国船长正准备遵命,船上许多清军将士攘臂而起,全船骚动。船上清兵帮带高继善对大家说:“我辈同舟共命,不可为日兵辱!”他拔刀冲向船长大喝:“敢有降日本者,当污我刀!”大家齐声响应,一船鼎沸。因语言不通,高继善通过翻译告诉船长:“宁愿死,决不服从日本人的命令!”船长则试图说服清军将士投降,于是船上展开了一场辩论:

  船长:“抵抗是无用的,一颗炮弹就能在短时间内使船沉没。”
  帮带:“我们宁死不当俘虏!”
  船长:“请再考虑,投降实为上策。”
  帮带:“除非日本人同意我们退回大沽口,否则拼死一战,决不投降!”
  船长:“倘使你们决计要打,外国船员必须离船。”

  清兵不同意,把他看管起来,并看守了船上所有的吊艇,不准任何人离船。英国船长要求发信号请浪速再派人来,以便通知船上发生的情况。于是日本代表又乘小艇靠近高升轮。翻译对日军代表说:“船长已失去自由,不能服从你们的命令,船上的士兵不许他这样做。”船长说:“请带信给舰长,说华人拒绝高升船当俘虏,坚持退回大沽口。”他还指出,高升是一艘英国商船,而且离开中国海港时尚未宣战;即使现在已经宣战,这个要求也是合理的。日本代表含糊其辞,驾艇回去了。

  这时已经是十二时半,交涉已历经了近三个小时。浪速挂出信号:“欧洲人立刻离船!”可是清兵不许放船,英国船长用信号告诉浪速:“不准我们离船,请再派一小船来。”浪速回答:“不能再派小船。”并向前开动,绕高升号一周,停在一百五十米开外。下午一时,浪速突然发射一枚鱼雷,但没有命中,又用六门右舷炮轰击。十五六响后,高升开始下沉。船上官兵在炮火下用步枪还击,直至船身完全沉没。浪速对落水的士兵继续开炮射击。

  高升沉没后,法舰利安门号从桅杆上救出四十四人,德舰伊力达斯号救出一百一十八人,英舰播布斯号救出八十七人;浪速在高升沉没后救起船长、大副和另外一名英国水手,同时俘获两名清军士兵;德国人、北洋水师总教习汉纳根自己游到了岸上;另有两名清军士兵游到附近孤岛上,四十余日后遇救。其余八百七十一名清军官兵及六十二名中外船员全部遇难。

  高升号被击沉的消息传出后,英国舆论大哗。英国驻日公使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严重抗议,指出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无故击沉中立国商船,是粗暴地违反国际法。陆奥接到报告后,怕引起英国干涉,连忙下令调查,并向英国方面赔礼道歉,同时优待英国船长、船员以博得好感。八月八日,日本复照英国外交大臣说:“我能给予英国政府关于我国政府之忠实希望及保证:一旦证明日本海军军官之行动是违约的,日本政府将尽力给予一切赔偿。”后来,随着日本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英国考虑“不欲多事,得罪强者”,又从利用日本抵制俄国的大方针出发,不愿为了一艘小小的商船引起冲突,所以渐渐地不再坚持赔款和道歉。后来上海的英国海事仲裁也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判决,认为日本军舰有权击沉高升轮,于是英、日两国达成谅解。

七、成欢战役

  丰岛海战打响的当天,日本陆军混成旅一部约四千人,也由汉城出发,南下进攻牙山清军。牙山清军本来只有二千多人,二十四日援军登陆后,总兵力达到三千八百八十人。但牙山地势不利于防守,故分出一队二千人,由太原总兵聂士成率领,进驻东北二十公里处的成欢布防。

  二十九日凌晨,南下日军在安城渡遭到前沿清军的伏击,伤亡颇重。但由于日军人数众多,激战二小时终于突破清军前沿,清晨五时开始进攻设在成欢的主防线。日军看到聂士成将炮兵主力布置在左翼,而右翼阵地未配备大炮,兵力薄弱,于是以一队佯攻清军左翼,而集中八门大炮猛攻右翼。双方激战二小时,清军右翼失守。日军两路夹攻,聂士成终于不支,率众突围,向南与叶志超部会合。聂、叶合军后,考虑到牙山不利防守,乃主动退出,并准备在当夜偷袭日营。哪知日军早已料到清军在牙山驻守多日,大量锱重不可能走远,便命令戒备。果然当清军夜袭时,日军早有防备,清军受挫而退,丢下大量武器弹药。聂、叶主力绕道朝鲜东海岸,行程两千多里,历时二十多天到达平壤,与左保贵、马玉昆、卫汝贵诸军会合。

  成欢、牙山之战清军共伤亡二百多人,日军伤亡八十多人。战斗规模不大,但影响不小。因为此后朝鲜南部全部为日军控制,并切断了中国到达朝鲜西海岸的航道,日军可以专心北顾,解除了来自海上和南部的后顾之忧。陆奥宗光说:“牙山战捷的结果,汉城附近已无中国军队的踪影,朝鲜政府完全掌握在我帝国之手中等喜讯,立时传遍全国。从前那些应否以强硬手段迫使朝鲜改革,以及高谈我军先攻中国军队的得失等议论,已被全国城乡到处飘扬的太阳旗和庆祝帝国胜利的欢呼所淹没。”八月五日,进攻牙山的混成旅团返回汉城,大鸟圭介在汉城南郊扎凯旋门,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混成旅团经过凯旋门时,打出一面白旗,上写“成欢之战利品”和“清兵大败之证”两行大字。

八、八一宣战

  在得知日军围韩宫拘王及丰岛海战的消息后,七月二十八日,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明确表示了与日本决裂的姿态,同时着手进行备战。在短短的几天内,他主要抓了四件事:第一,严催朝鲜北路进兵。清军终于抢先进驻平壤,并集结了一万多人的军队,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第二,国内禁止拍发密电。这样,日谍只能用明码传递情报,易被识破;第三,建议总理衙门严查间谍。此后,沿海各省都加强了防范,并破获了几起重大日谍案件;第四,采纳丁汝昌建议,在威海口增添挡雷铁链和木桩,以防日本鱼雷艇偷袭。

  七月二十九日,军机处令李鸿章转电汪凤藻:“日本击我兵船,业已绝好开衅。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应立即撤令回国。”三十日,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领事馆,指出日本首先挑战。当天,朝廷下谕撤回所有驻日使馆、领事署,同时经美国政府同意,委托美国政府代为保护居住于日本侨民的合法利益。三十一日,总理衙门照会日本驻华临时代办小村寿太郎:“倭先开衅,致废修好之约,此后与彼无可商之事。殊为可惜!”并对其下了逐客令。

  同一天,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向驻东京各国公使发出通告:“帝国政府为使日清之间之争议合理解决,并使彼此关系永远协调,虽曾使用各种光明正大之手段,迄今显然未奏其效。为解决此事,本大臣荣幸地通知阁下:帝国与清国现进入战争状态。”

  八月一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下诏对中国正式宣战。

  八月三日,清朝总理衙门向各国公使馆致送保护各国商民教士的照会,称:“现与中国寻衅者只日本一国,此外有约各国悉皆交好如常。”日本政府也要求美国政府保护中国境内日本侨民的安全,四日,总理衙门复照美国公使,同意保护中国境内的日本公民免受凌辱。随后,欧美各主要国家,除俄国外,都先后声明局外中立。

  八月一日正式宣战后,中日两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清政府的作战计划可归结为两点:㈠以北洋海军扼守渤海湾口,并掩护陆军进驻朝鲜;㈡集结陆军于平壤,再南下进攻日本陆军。

  八月五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制订出“作战大方针”,其大体要点是:

  这次战争的目标,是最后在直隶(河北)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打败清军,迫其投降。上述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海军作战之胜负。预计到中国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吨位、兵力都超过日本,海战胜负难以预料,因此设计了三种作战方案:甲案,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立即由渤海湾输送陆军,在直隶平原寻求与清军主力决战;乙案,海战胜负不分,则派陆军击退在朝鲜之清军,实现扶植朝鲜独立之目的;丙案,海战失败,制海权被中国夺得,则尽可能增派陆军加强在朝鲜的防御,击退清军的进攻。

  根据后来的情况发展,日军大本营实际上执行的是乙案。

九、决战平壤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陆军的一次决战。从中国方面来说,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为这次决战进行准备了。在清朝廷和李鸿章的严令下,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开阿四路大军,三十二营编制,共计一万三千五百人,从七月二十一日开始启程入朝。

  七月底,日军已开抵大同江口,开始派出小队的探兵前往平壤。最先入朝盛军统帅卫汝贵见情况紧急,全队开拔已赶不上,便火速派遣前哨官带领亲兵马队先行,于七月三十一日抵达平壤。当日,日军破坏了电报局后匆忙撤走。盛军先头部队把大同江上小船都收至北岸,并与朝鲜兵连夜守城,鸣枪惊退偷袭的日军。

  八月四日至九日,四路大军先后开进平壤。从牙山撤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也分别在八月二十一日和二十八日抵达平壤。至此,清军已集结了北洋陆军为主的部队一万五、六千人,人数上超过了日军。朝廷命诸军星夜前进,直抵汉城。但李鸿章看到陆军实力有限,进攻没有把握,便提出“先守定局,再图进取”,并要求再集兵三万,稳固后路,然后分兵南下。朝廷同意增兵,但仍坚持进兵汉城。此时北洋陆军已调走一半,不能再抽,于是清政府下令奉(天)、晋、豫、鄂、湘诸军抽调军队入朝,但各省行动缓慢,至九月十三日,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驰抵义州外,其余没有一军渡过鸭绿江。这样,平壤诸军无法出击,只能据守了。

  当清军在攻守之间踌躇时,日军也按照大本营的计划,加紧向朝鲜增援,目标是把清军驱逐出朝鲜境外。八月下旬,第五师团在朝鲜集结完毕,兵力再次超过清军。九月上旬,第三师团的一半兵力进入朝鲜,与第五师团组成第一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官,兵力达到一万九千六百人。此时,日军重兵集结,而由于朝鲜老百姓对日军的抵制,日军的补给极其困难,不利于持久作战。同时考虑到抑制国内滋长的厌战情绪,以及避免给西方列国的干涉留下空间,都要求立即发动这次战役,而不能等到布署完毕的时候再进行。而且,清军也在不断增援,待其防御加强后进攻会更加困难。因此,先到汉城的第五师团长野津决定不等第三师团开到,就以所部一万六千人强攻平壤,并决定以九月十五日为期发动总攻,各部队必须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九月八日,为了便于指挥作战,日本政府把大本营由东京移到广岛。十二日,日本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大将到达朝鲜仁川,指挥平壤战役。他对麾下将士训示道:“万一战局极端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誉。”十五日,天皇睦仁到达广岛,亲自指挥对华作战。

  九月初,日军分四路向平壤运动,十二日以后陆续到达平壤,十五日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进攻平壤的日本陆军共计一万六千多人,山炮四十四门。

  日军进军平壤,李鸿章不敢怠慢,急电叶志超及诸将加强防守。叶志超见后援迟迟不到,恐后路被日军自海上登陆所断,遂分兵数千驻扎在安州、肃州和义州。这样,驻守平壤城内外的清军只有约九千五百人,山炮、野炮和机关炮三十八门。至九月十三日,防御部署大体就绪。

  九月十二日,日军进攻牙山的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率领下,进至大同江边,试图渡江。清军发炮轰击,日军前卫被迫后退。于是日军分成左右两翼,配备大炮二十门。双方首先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十时,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清军堡垒发起冲锋,毅军、盛军士兵顽强抵御,大同江北岸的清军炮兵也发炮支援,日军被击退。十三日下午,双方又炮战许久,日军仍未能渡江。随后,其它三路日军也先后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与清军防守阵地对峙。

  十五日凌晨,日军按计划对平壤开始了总攻,战役首先由大岛率领的混成旅团在平壤南战场展开。大岛因成欢之战的胜利,颇有些轻敌骄傲,急于建功。他在十四日许愿说“本旅团将以明日午前八时前后攻陷平壤,共握手于城中,以祝万岁”。凌晨四时许,当日军前队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时,担任警卫的清兵鸣枪示警。于是,双方枪炮齐鸣,平壤之战打响了。

  参加船桥里之战的日军,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共三千六百人;清军是马玉昆指挥的毅军和卫汝贵指挥的盛军各一个营,共二千人。是时,日军集中兵力进攻船桥里的三个桥头堡,大小火炮不间断地猛烈轰击清军堡垒,大同江北岸的清军也连连发炮还击。据桥本海关的《清日战争实记》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将领早即闻马玉昆骠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虚传。”

  不久,东方渐白。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见日军所在不占地利,于是亲率盛军传字正营二百人过江作战。清军还不断通过船桥向江南堡垒运送弹药。日军缺乏隐蔽物而强行接近桥头堡,完全暴露在清军枪口下,伤亡甚众,弹药殆尽,士气低落。清军在船桥里的反攻战,在马玉昆和卫汝贵的指挥下,一直进行到午后。下午二时半,大岛见弹药用尽,而且部队全天未进餐,便下令停止射击,撤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战死伤四百三十名,旅团长大岛少将也受了伤,无功而返。

  同一天,平壤西战场的战斗在上午八时许开始打响。日军第五师团主力共五千四百余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指挥,在大同江上游渡江后,到达城西的普通江。盛军、芦榆防军依据堡垒,与之枪炮对射,日军受阻。清军见状,派出骑兵出城反攻,日军占据有利地形,炮、步兵配合射击,清兵纷纷落马。清军又组织第二次骑兵出击,仍然伤亡严重。清军见出战不利,便据堡垒固守,日军亦不敢渡江,两军休战,以待明日。

  平壤北战场是日军进攻平壤的主攻方向,日军在此集结了总兵力的将近一半,包括两个支队,共七千八百人。按预定计划,两支队于十五日拂晓分成东西两路向玄武门外的清军展开了钳形攻势。守卫在平壤城玄武门外的清军,一是左宝贵率领的奉军三个营,守卫玄武门、牡丹台及城外堡垒,计一千五百人;一是江自康率领的仁字两营四哨,守卫在箕子陵一带,计一千四百人。攻守双方的兵力相差二·七倍。日军素闻左宝贵骁勇,知宝贵不死,平壤不可得,于是集中两个支队的主力专攻奉军设在城外的内外重三垒。守卫的奉军兵力不到其五分之一。

  清晨五时正,日军支队长下令发射进攻平壤城北的第一炮,清军堡垒寂静不应。日军进至堡垒附近低地时,清军的毛瑟十三连发枪突然齐射,飞弹如猛雨骤至。日军支队长正指挥间,忽有一弹飞来,击中前额。因射程太远,弹力已衰,幸免于丧命。日军势将不支时,山炮阵地连放榴霰弹,不断命中清军阵地,清兵死伤众多。日军趁势攻入外重堡垒之东垒,双方展开肉搏,堡垒中五十余清兵全部战死阵地。七时半,日军终于占领此垒。

  日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奉军其余堡垒不断发起进攻。奉军虽顽强抵抗,但仅配备了三门野炮、一门速射炮,在日军的十二门山炮轰击下,寡不敌众。上午八时,清军的城外堡垒全部丢失。日军重新部署兵力,分三路进而攻击牡丹台。牡丹台虽然配备有野炮、速射炮和七连发步枪,火力较强,但日军的炮兵集中火力猛轰,摧毁了清军速射炮及掩蔽墙,清兵多被杀伤。日军步兵乘势蚁附而上,牡丹台守军终于不支。八时半,日军攻上牡丹台后,把炮兵移到台上,对玄武门和全城构成了极大威胁。

  左宝贵当时正在玄武门上督战,见牡丹台失守,知势不可挽,誓以死当之。他换上御赐朝服,亲燃大炮,连发三十六颗。日军的三次进攻都被清兵打退。激战中,左宝贵两处中弹,仍然裹伤指挥,又被日军榴霰弹击中当胸而亡。战后光绪皇帝作《御制祭文》悼曰:“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喑鸣之壮气不消,仓猝而雄躯遽殉。”

  日军虽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但仍被阻于内城之外,无力继续进攻,当天结束战斗。而在平壤西、南两处的进攻更是连连受挫。此日之战,日兵死伤七百多人,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艰难。

  作为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在此关键时刻却没有看到这些有利因素,他只看到玄武门的失守和奉军统帅左宝贵的战死,因而丧失了抵抗信心。当晚,他召集各统领商议放弃平壤,撤军至鸭绿江设防。诸将中只有马玉昆提出反对,叶志超不听,于是下令部队撤离平壤。

  当夜八时,清军开始撤退。叶志超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日军在黑暗中听到人马奔腾,以为是清军劫寨,于是拦路截杀。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

  十六日拂晓,日军进入平壤,发现城内已没有清军一兵一卒,而被清军丢弃的武器、弹药、粮饷和其它物资无数,尽数为日军所得。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平壤失利的消息传来,朝廷震动,下令严办。叶志超被械送京师,由刑部定斩监候。连在平壤战役中立有战功的卫汝贵,也因没有反对叶志超撤兵和在朝鲜纵兵抢掠而被斩决。当初清政府听信叶志超谎报牙山战功,任命他为入朝诸军统帅,不能不算一大失误。叶志超作为一个败军之将,一味消极防守,几次错过了趁敌未稳,主动出击的机会,最后下令主动撤出平壤,导致清军雨夜之溃。清军装备最精良的北洋陆军由此锐气顿失。日本历史学者指出:“苦于粮食不足、担心清兵加强防御阵地的野津师团长,感到后援的第三师团一到,补给将更加困难,于是决定在后援部队尚未到达时,便以第五师团进行强攻,这种作战是极其冒险的。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那么弹药和粮食将同时失去补给,只有放弃围攻,实行退却。”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