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坦克家族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PANZER 于 January 15, 2003 23:45:21:

日本《PANZER》杂志: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坦克家族

本文摘自日本《PANZER》杂志2002年第3期,刊登此文并不表示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T―54的仿制生产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坦克力量是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于前苏联提供的T―34中型坦克及少量的Is―2重型担克为基础建立的。这些二战期间使用的苏制坦克在次年发生的朝鲜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0年代初期,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得到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并从1957年起以59式的名称开始仿制生产。但59式坦克的外观与T―54有所区别,如取消了红外夜视装置和主炮稳定系统等,这是当时中国受自身工业技术限而不得忆采取的决定。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使生产59式的包头坦克工厂失去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对于重工业尚未成熟的中国来说是致命的,也是制约其主战坦克发展的一大原因。事实上,直到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技术以前,中国的主战坦克研制都没有实质上的技术创新。

59式坦克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至少生产了9500辆,其中约6000辆装备了解放军。这期间,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工业国家都飞快地推进主战坦克的创新与现代化。在这种情况下,59式坦克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构造简单、价格便宜的59式是非常合适的。所以,到80年代初期为止,59式至少出口了3400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来说,59式坦克直到70年代前半期的作用更多的是学习主战坦克生产技术。在国内政治和经济持续混乱的“文革”期间,根本不存在独立开发下一代车型的可能性。

59式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

70年代中期,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出台,军队在1975年左右提出:要以主战坦克的现代化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陆军。毫无疑问,当进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约为30年左右,与苏联相比差距约在20―25年以上。以当时的技术能力,去实现主战坦克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与西欧国家和以色列等国的军工产业进行接触,尽最大可能引进和学习与主战坦克有关的技术。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对59坦克进行了部分改装。在其炮塔的左右侧面各设置了四联装烟幕弹发射装置,主炮防盾上部装备了激光测距仪,而且加装了横风传感器,改装后称之为59―I。

从80年代开始,包头坦克厂按照59―I的标准对大量初期型59坦克进行了改装,同时新型的10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成功,型号为AP―100―2,该弹采用半可燃式药筒结构。炮弹初速1480米/秒,在24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150毫米/65厚的均质钢板。

接着,中国还从德国、英国和以色列引进了L7系列105毫米线膛炮及其弹药技术。1983年出现了装有这种火炮的59式坦克改进型,被称为59―Ⅱ。该车战斗重量和59―I一样,都是36吨,采用一台580马力柴油发动机,公路最大速度50千米/时。59―Ⅱ的车体上有双向火炮稳定装置和具有弹着点测定功能的射击控制装置。现在中国军队的坦克部队依然保持有5500辆59式坦克,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后改装的Ⅰ型和Ⅱ型。

80年代后期,中国从国外引进了120毫米滑膛炮技术,军队内部对未来主战坦克的火炮口径是采用西方的120毫米还是苏式的125毫米进行了研究。结果在90年代,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虑,决定采用苏式的125毫米滑膛炮。已经研制成功并进入生产的120毫米坦克炮及其弹药被装备给了国内使用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和出口用的59改型坦克。1997年,北方工业公司展示了装有120毫米炮的59改式坦克样车。

69式和79式坦克

中国还在59式的基础上研制了69式和79式坦克,69式分为69―Ⅰ和69―Ⅱ。69―Ⅰ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但精度明显不如采用105毫米线膛炮的69―Ⅱ,所以中国军队当时决定主战坦克的火炮以线膛炮为主。80年代中国军队装备的主战坦克使用的主要是105毫米线膛炮,在80年代初期69―Ⅰ仅为军方生产了150辆。从1983年起,应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需要,向其出口了200辆。另一方面,69―Ⅱ在同时期内也仅在国内装备了50辆便开始出口。至1987年为止,中国向伊朗出口了2000辆69―Ⅱ,还出口到泰国和巴基斯坦,成为80年代后期中国主战坦克出口的主要产品。

69式是中国坦克中最早装备“三防”系统的坦克,装有简易火控装置、横风传感器以及改良型的转向、变速系统。主炮的火力精度、防护和操纵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简易火控装置包括TLRIA型激光测距仪(主炮防盾上)、TGS―A型主炮光学瞄准仪和简易弹道计算机,是出口给发展中国家的主战坦克中的较高档版本。另外,中国在80年代后期还研制出将激光测距仪融合进光学瞄准仪内部的TSFCS―L型和加强了计算机处理力、能够将各种传感器信息加入火控计算的TSFCS―C等改型火控系统。

为达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在69式系列的基础上于1983年研制出了79式主战坦克。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外形与59式基本相同,装备有横风传感器、简易火控系统、增压式“三防”装置等,主炮采用105毫米线膛炮。79式的战斗重量增加到37.5吨,但机动性和69式没有什么差别,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时。

简单的说,79式是59式系列的最终改进型号。1983年以后,在69式坦克大量出口的同时,79式坦克主要面向国内,至1988年前半期生产了约有500余辆,作为优先装备,配发给重点集团军。

达到二代坦克水平的80/88式坦克

中国军队在完成了59式系列坦克的改进后,开始了新型坦克的研发工作。1985年,80式坦克研制成功,但80式本身只是一个初期工程,它和其改良型80―Ⅱ都是作为出口型号设计的。当时,给国内使用型号的开发工作一直延续到1988年。中国军队和北方工业公司打算用这种坦克赶超西方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如M60、奇伏坦、豹1、AMX30和日本的74式等等)。

初期的80式坦克,由于型号本身并不成熟,也没有买家,所以就没有了下文。但是该车有着一定的意义,它虽然依旧采用T―54/59式以来的半圆形铸造炮塔,但它有6对负重轮,长度和宽度都比79式大出许多,改变了中国主战坦克以往的形象。

给中国军队使用的型号,采取了多种改良措施,于1988年最后完成,正式型号定为88B.与80式相比,它的长度略长,主炮炮弹增至48发,换装了新的无线电装置,战斗全重增加到了39.5吨。其发动机功率为730马力,功率比为18.96马力/吨。公路最大速度达到57千米/小时,公路最大行程430千米,加上车体后的附加油箱,则可达到将近600千米。传动装置的详细情况不明,据说不同于初期的80式。

88B坦克的主炮也采用105毫米炮,火控装置包括弹道计算机、内置式激光测距仪、双向稳定的光学瞄准具、火炮俯仰角传感器以及第二代微光夜视装置等。在88B坦克上还装有车长用的周视潜望镜。

虽然80式和88B式坦克外形都很平常,但是它们的性能与79式坦克比起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这点看,到80年代后期,中国主战坦克的水平已经逐渐达到和超过了世界第二代主战坦克的标准。

北方工业公司在90年代初期,还曾经推出过简化了火控装置的80―Ⅱ坦克,但没有获得订单。装备国内的88B到1995年停产为止总共生产了不过500辆。

瞄准第三代水平的88C式和98式

冷战结束后,各国都开始大规模削减军备,放慢了新型坦克的发展速度,这给了中国一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中国军队十分清楚,88B的基本设计已相对落后。在88B开始生产时,中国一边准备研制下一代的坦克,一边在88B坦克上进行改进,制造了了具有第三代坦克特征的88C型坦克,出口型号为85―IIM。

北方工业公司曾经在89年初宣布过要研制研两种基于80式改进的出口用坦克,分别为85―Ⅱ型和85―ⅡA型。二者都装备105毫米线膛炮,前者携弹46枚,后者为44枚,车体稍短。它们的炮塔一反以往铸造炮塔的外形,采用新的焊接炮塔设计,车体正面采用棱角明显的复合装甲,这与以往中国坦克的形象完全不同。但是91年的海湾战争的经验,使中国在1991年左右决定引进俄罗斯的125毫米滑膛炮,并装备给85式坦克和当时还在研制中的下一代主战坦克。

1992年下半年,换装了125毫米滑膛炮,成员改为三个的85IM型坦克定型,但这只是其出口型号。中国在该车研制成功的同时,把主要技术出口给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把这些技术与59式、69式成本较低的部分结合后,研制出了85―Ⅱ系列的廉价派生版――85―ⅡAP型坦克。自此,开创了中巴两国合作研制生产主战坦克的先河。

中国国内供自己使用的主战坦克一直持续到1997年才开始生产,至今已经装备了至少400余辆,装备给重点集团军的坦克部队。虽然这种坦克是在88―B主战坦克的基础上大规模改进而来的,中国军队因此称其为88―C。但是除去动力走装置的一部分外,该坦克和88―B型坦克没有任何相同之处,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主战坦克。

88―C由于装备了复合装甲、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动装弹机,其战斗重量由88―B型坦克的38.5吨增加到41吨,因为它的发动机功率依然维持在730马力,使其功率比有一定下降。但是从其57千米/小时的公路最大速度来看,88―C的机动性能还说的过去。

88―C型坦克采用125毫米滑膛炮和新的火控系统后,火力威力和精度都有了质的提高,它的携弹数量为42枚,通常使用的弹按照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高爆榴弹三种,其中穿甲弹的初速达到了1730米/秒,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460毫米厚的均质钢板。它的火控系统包括有炮手用图像稳定射击控制系统(ISFCS,置于激光测距仪之中)、弹道计算机、控制面板、炮塔顶后部的大气数据传感器等部分,使中国坦克第一次有了运动中射击低速运动目标的能力。

88―C型坦克车体虽说是继承了88―B型的基本构造和动力装置,但是它的火力和防护力都有了整整一代的进步。该坦克表明,中国的主战坦克在90年代后期已经接近了第三代坦克的水平。

有了这一前提,中国当然不满足于坦克动力部分的落后,很快便在动力部分上也完成了现代化。北方公司推出了改良动力装置的85―Ⅲ(出口型号)坦克,该坦克的原型车最初公开是在95年,它采用一台1000马力功率的柴油发动机以及新型的液压机械式行星传动系统。坦克炮塔正面增加了复合装甲厚度,使战斗全重增加到了41.7吨,但由于动力系统的改进,其公路最大速度达到了65千米/小时。鉴于88―C型坦克要一直保持生产,估计其生产型和未来的改进型也要采用这种比较先进的技术。

在88―B型坦克实用化之后,中国直接着手开发新一代坦克。其早期原型车是在91年公开的90―Ⅱ式,和85―ⅡM式一样的,它也是面向巴基斯坦的出口型号。

巴基斯坦在91年上半年,以90式的技术研制出了新型的MBT2000主战坦克,原型车于91年完成。在中国国内,则用了很长时间研制1200马力级的发动机、新型火控装置以及反应装甲。独立开发的新型坦克,于1997年出现。

先看一下出口型的90―Ⅱ式坦克,其采用的是从英国和法国引进的动力舱,发动机使用的是英国帕金斯CV12―1200TCA水冷柴油机,传动系统使用的是法国的SESMESM500动力传动系统,动力部分完全是西方产品。另外,90―Ⅱ强化了各个部位的装甲,全重增至48吨,公路最大速度为62.3千米/小时,从0千米/小时加速到32千米/小时只需要10秒种时间,公路最大行程为450千米。其火控装置使用的是85―ⅡM/88―C式IFCS的改良型,采用数字式弹道计算机,行进间对2000米距离低速运动目标的首发命中率达到了80%。火炮和弹药与85―ⅡM/88C基本相同,但携弹量减至39枚。

中国自用的98式坦克借鉴了90―Ⅱ上的技术,于1996年完成了大致的实用化工作。但是后来为了增加携带炮弹数量和改进车载电子设备,又对车体的外形进行了重新设计,在1998年完成了初期生产型的研制。

98式坦克的外形与90―Ⅱ有明显的差别,全重增加到了50吨以上,估计车体和炮塔都装备有爆炸反应装甲,但是至今还没有看到。在观瞄设备上,除了车长用的周视潜望镜之外,还有炮塔顶部左侧的不明光学设备,关于该设备,现在有不同的说法,如用于引导炮高压导弹或干扰反坦克导弹制导装置等。

98式坦克在199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表明,在军队确定现代化目标的24年之后,中国军队终于拥有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但是新型坦克性能的提高导致了成本的大幅增加,所以对于军费严重不足的中国军队来讲,未来4-5年内,98式坦克的数量不会超过500辆左右。

为此,中国军队肯定要生产一部分价格相对低廉的88―C坦克,与98式形成高低搭配的格局,这样年产数量大概能有100辆。中国现装备坦克约7000辆,其中有6200辆都是59式和79式,而且大都已经过了服役期的一半。

这样计算,88C和98式坦克的生产如果顺利的话,到2010年,总生产数量也只能够达到2000辆左右,即使加上88B型坦克,在10年以后,中国军队一线主战坦克的装备数量最多也只有2500辆到3000辆。另外,人民解放军还要在今后10年间推进重点区主力部队的数字化进程,在这样投资巨大的现代化计划中,中国主战坦克的装备数量会受到很大的压力。

毫无疑问,今后中国各个军兵种的装备都要实现装备现代化,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中国军队主战坦克大约会压缩至3000辆左右。在军事力量迈向现代化的同时,中国也一定会减少军队的总体兵力规模。/兵器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