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甲午陆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 (1)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azure 于 February 16, 2004 16:16:50:

文/董蔡时王建华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北,几乎末打过一次像样的胜仗,最后被
迫签订了丧权 辱国的《马关条约》。何以至此呢?作为前期清军统帅
李鸿章,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 之于武器装备的落后,称:"行军制胜
,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拙, 则利钝悬殊。倭人于
近十年来,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 手举
办,遂觉相形见绌"。故而,战争失败,"因由众寡之不敌,亦由器械
之相悬, 并非战阵之不力也"。前线战将宋庆、依克唐阿等人,也屡
屡谈到武器量少质劣,以 至战败。后世史家往往据此将武器装备落
后,作为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 对这个问题应做具体分
析。李鸿章意在掩饰其麾下淮军的腐败和自己指挥上的失误, 宋庆
、依克唐阿等人的看法也不无偏颇之处。笔者拟对此谈几点不成熟的
看法,以 就正于方家。

鸦片战争前,清军主要装备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辅之以少量的抬
枪、抬炮、鸟 枪。鸦片战争中虽败于英军的近代枪炮,清政府并末
接受教训,部队装备仍无大的 改进。清军装备的近代化始于淮军。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在与西方军队 以及洋枪队(常胜军)
共同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他开始认识到用洋枪洋炮来改进部 队装
备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队中组建洋枪队,次年又组建了洋炮队,逐渐
淘汰了旧 式武器。此后,随著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淮军、湘军、
练军以及部分绿营兵和八 旗兵,均装备了从欧洲进口或中国军事企
业仿制的近代枪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清军的装备基本上能够随
著西方武器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特别是淮军,其更新速度 之快和近
代化程度之高,在清军各部队中是首屈一指的。

甲午战争的参战部队,前期以淮军为主力,辅之以东北地方部队和宋
庆所部毅军等 部队;后期则又从全国调集了以湘军为主力的大量增
援部队。下面,我们来看看这 些部队的装备情况。

淮军在1864年6月进攻苏、常太平军时,郭松林、杨鼎勋、刘士奇、
王永胜四军万余 人,已有洋枪万余枝,刘铭传部7000多人,有洋枪
4000枝。到次年底与捻军作战时, "计出省及留防陆军5万余人,约
有洋枪三四万杆"。其炮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个开 花炮队,装备了
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炮。已经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枪、土炮。
然而,此时淮军装备的尚是前膛枪炮。70年代以后,西方更为先进的
后膛枪炮开始 输入我国,导致淮军装备的又一次更新。英国的马梯
尼、士乃德、法国的哈乞开司、 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林明敦和黎
意等枪种,均进入淮军部队。


到甲午战争前夕,部分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主要枪
种有奥地利的 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
枪等。如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 快枪"。在平壤战役中,据日方记载


在平壤战役中被日军缴获的清军连发枪

在炮兵装备上,淮军主要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
克虏伯式后膛 炮。仅1871年至1873年,李鸿章就购置了德国克虏伯
后膛四磅钢炮141门,到1884年 淮军配备的后膛钢炮已达370多门。
自1886年起。广东又陆续拨解北洋钢炮100多门, 其中"光绪十二年(
1886年)粤解八生脱钢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粤解七生脱钢炮一百二 尊
,十八年粤解八生脱七钢炮三十尊"。这期间北洋自购者尚不在内。
另外,到甲午 战争前,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门,大部分用
来装备了淮军。淮军火炮中, 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鲁森式钢炮
还是西方80年代末才发明的快炮(速射炮)。由 此可见,淮军的装备
无论是质与量,都是堪称一流的。


与淮军相比,其他部队的装备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东北练军至
光绪二十年(1894年 )八月二十二日,"查明各队原领大小洋枪共一千
七百八十四杆,来福枪共六百四十 八杆,鸟枪共二十三杆,抬枪共
六十七杆,云者士得枪共二百十七杆,马林枪共四 百四十杆,哈乞
开斯枪共一千零七十三杆。此七项共领得枪四千二百七十二杆,除
此并无领得别项枪械"。另据吉林将军长顺称,其于光绪十四年接任
时,所部17营3哨, 只有前膛来福枪3600余杆,后膛马步各枪1600余
杆。后在上海购后膛枪2000杆,由 神机营拔给来福枪1000杆,海军
衙门拨给哈乞开斯1000杆。但这些枪械在演习中多 有损坏淘汰者,
故而战争爆发时,其所统各军"开斯、毛瑟等枪无多,大半皆来福枪
、 快枪,余则以刀矛充数"。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也是屡屡奏称武
器缺乏,请求由外 省拨给枪炮

再看湘军,1892年湖南巡抚吴大澄奏称:"湘中风气未开,所用洋枪
屡修屡坏,实不 足以资抵御。1894年9月,布政使魏光焘受命募集新
军北上参战,而"湖南并无后膛 枪,湖北亦甚少,仅有林明敦数百枝
,弹太少"。是年底,湘军宿将刘坤一被任命为 钦差大臣,吴大澄受
命帮办军务,但所部"枪械未齐,子弹不足","有步队而无炮队 ",
辖下23营零3哨,仅有各种枪枝4600枝。

山东是甲午战争的另一个主要战场,山东部队的装备更差。战争爆发
以后,山东巡 抚李秉衡奏称:"旧存军械本属无多,现经各营纷纷请
领,几无以应。且尽系旧式洋 枪,难以及远"。沿海部队"后膛枪仅
存千余杆,又次之次者,无以制敌"。许多部队 只好"率配以旧土枪
及故前膛来福枪"。日军在荣成登陆以后,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 建议
将原定派赴关外的几支部队改援山东,但无法保证武器供应,"李(占
椿)、万(本 华)两军各有马梯尼千枝;张国林有枪数百,洋拾枪二十
枝,车炮四尊,劈山炮数十 尊;陈凤楼因江南无马枪(陈部为马队--
引者),须到津拨用江南所购到马枪千枝。 丁槐军直无一枪"。上述
部队除丁槐部队以外,共达20营近万人,可见其武器缺乏之 程度。
至于内地如陕西、山西等省奉派北援的部队,装备就更为落后了。

然而,如果我们从上文的论述中,得到中国部队除3万多淮军外,其
他部队的武器装 备均不堪与日军一战的结论,那就为时过早了。因
为战争爆发以后,陈国内军工企 业加紧生产外,沿海各省督抚还大
量购买外国枪炮,调拨前线。因此,参战部队开 上前线后,其装备
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关于清政府购买武器的情况,从有关资料来看,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湖广总督张之 洞于1894年奏报,委托驻德国公使许景澄购德国新式
小口径五连珠快枪3000枝,子 弹300万颗;从信义洋行购十响连珠毛
瑟枪1250枝,子弹150万颗;平响毛瑟枪5000枝, 子弹250万颗;格
鲁森快炮12尊,炮弹1200颗。从瑞记洋行购克虏伯七生半车炮六尊,
炮弹1200颗。奥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弹12000颗。两江总督刘坤
一至1894年9月, 已购马梯尼枪14000枝,毛瑟马枪1000枝,子弹280
万颗。10月,又准备再购比利时 快枪10000枝,每枪配子弹500颗。
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购买的武器更多,截止 1894年9月,他已先
后委托驻英公使龚照瑷购哈乞开斯快枪7000枝,驻德公使许景澄 购
毛瑟枪12000枝,连珠快炮8尊,小口径毛瑟五音快枪四批共10000枝
,子弹1000万 颗。10月,奏报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
各项快枪二万八干三百二十余 枝,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
余万颗"。12月,又奏报委托许景澄代购毛瑟枪 10000枝,子弹412万
颗,大小口径快枪300枝,子弹10万颗;委托杨儒(驻美公使)代 购哈
乞开斯六响枪3000枝,子弹200万颗;委托龚照瑷代购马梯尼枪10000
枝,小快 炮若干门。以上均是大批量购买的,还有一些数目较少的
,如吴大澄曾先购"战炮十 尊,精枪数百杆",后又购奥地利小口径
枪8000枝,子弹100万颗。福建省购买德国 毛瑟枪5000枝,子弹500
万颗。还有的将领自己?璺ü郝颍愿纳谱氨福缥夂曷寮? 商之洋
行,"购快炮一尊,马枪百杆,子弹数万粒,以补不足"。

以上所列举的数字,容或有重复之处,也有的武器虽已定购,至战争
结束时尚未运 到,但相当一批枪炮在战争中装备了前线部队则是无
容置疑的。如北洋所购之枪, 就大批陆续运到。1894年9月,由上海
运往天津毛瑟枪1200枝。光绪二十一年初,李 鸿章称,"许景澄购来
毛瑟枪一万零八枝,业经全数分拨各军应用"。南洋所购马梯 尼
10400枝,马枪1000枝,议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线马梯尼5700枝
;留于南洋者, 拨给李占椿、万本华、杨文彪、朱洪章等部各1000
枝,这些部队也都是要开赴北方 作战的。此外,沿海各省库存枪炮
也大批解赴前线。南洋大臣刘坤一截止1894年10月, 就前后协济各
省后膛洋枪14000枝。广东于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旧毛瑟枪各2000枝
。 到11月,两广总督李瀚章奏,已先后调拨各地洋枪16000枝,以后
又续拨马枪、步枪 2600枝,子弹360万颗。年底,还拨给吴大澄部钢
炮30尊。这些武器无疑对改善部队 装备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队
程之伟部,由北洋拨给毛瑟枪和十三响洋枪各300枝, 并拟再拨300
枝。陕西部队原来没有后膛枪,"各营平日操练皆用前膛洋枪及土枪
, 万难应敌",后由刘坤一协济林明敦枪1000枝,装备北上援军。张
之洞派出北上参战 的吴元恺部,"有过山炮三十二尊,克虏伯新式快
炮十二尊,连珠黎意快枪千枝,弹 百万,军火可为关外诸军之冠"。
本来装备落后的湘军,到战争后期装备大为改善, 如陈?部已配备
了快利枪和新马梯尼枪。
此外,关于清军的装备,还有几点应作具体分析:其一,某些将领对
所部装备不足 的奏报,往往夸大其词。如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屡次
奏称部队装备不足,请造拾枪 应用。事实上,他出省作战时共带马
步军3000人,携带快枪3800余枝,人手一枪尚 有余。1894年10月,
署理黑龙江将军增祺又拨给他步毛瑟枪5000枝,马毛瑟500枝, 哈乞
开斯枪200枝,来福枪300枝,共6000枝。到战争结束时,黑龙江共拨
出格鲁森 快炮、过山钢炮、开花铜炮各4尊,嘎尔萨炮2尊,龙炮1尊
,子母炮7尊,常胜炮150尊, 单响毛瑟枪5000枝,10响毛瑟2050枝
,哈乞开斯991枝,马毛瑟1933枝,来福枪300枝, 太来枪660枝,后
膛马枪250枝,抬枪80枝。其中有少数拨给了其他部队,有些武器 也
比较落后,但大部分是进口枪械。依克唐阿所部后扩充至万余人,这
么多枪炮, 怎么能说装备不足?依克唐阿的奏报,无非是为了掩饰
其作战不力,另外也与其部 队在战场上大量遗弃和损坏武器有关,
关于这一点,还要在下文述及。其二,某些 地区即使装备确实不足
,枪械也落后,但并非毫无长处,即以山东为例,其陆军确 实装备
比较差,但沿海战略要地如烟台、威海海口各炮台所装备的火炮却是
比较先 进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烟台有各种口径的火炮27尊,均是
后膛钢炮,其中22尊是 快炮。威海卫由于是水师提督衙门的驻地,
各炮台配备的火炮不仅数量多,质量也 均属上乘。据统计,该地25
座炮台,共配备进口的各种口径的平射炮、地陷炮、行 营炮、曲射
炮达167尊。由此可见,如果说威海卫之战失败的原因是装备落后,
恐怕 无论如何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三,前文已指出,与淮军相
比,其他部队的装备 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但也不可一概而论
,有的部队的装备还是相当精良的。 如直隶练军一律装备洋枪洋炮
,到90年代前后,还装备了新式毛瑟枪和克虏伯炮。 即使一些内地
省份如江西、贵州、云南的练军,也都在70-80年代,装备了近代枪
炮。

1894年7月,编修曾广钧曾上一呈文,文中系统地总结了战前清军制
造、购买军火的 情况。从呈文看,即使不计甲午战争爆发后大量购
买的武器,如果能统筹使用,清 军也应不虞武器匮乏。曾氏称:"中
国后膛枪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制造购办不可 悉举"。他把中国陆
军使用的枪枝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快利(此 说
不确)、德国的毛瑟和马梯尼、单音哈乞开斯、黎意(可五子连环递放
)等五种,并 称毛瑟和马梯尼"江南军装局存储极多,弹子亦复不少
。有由淞沪陆军八营遣撤后缴 出者,有尚未开箱者"。乙等枪有英国
马梯尼、十三音云者士得,"此二种中国购置 亦复不少"。丙等为美
国林明敦,"系美国极旧之式,乃上海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 )起
造,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余万杆,除已发各营外,实
存六十余万 杆,弹子称是"。尽管林明敦枪"后膛走火,又易炸裂,
又不甚准",但"中国甲枪已 属不少,足敷陆军之用",而且"已购之
弹子尚属山积"。曾氏所述,未及火炮,但本 文以上列举之火炮品种
和数量,已足以弥补曾氏所述之不足。

反观日军方面,当时其陆军使用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
枪(只有少量部 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性能上远不如中国进口的
西方新式连发枪和后膛钢炮,其 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数量更
?惹寰俚枚唷?

当然,日军装备也有其长处,即型号统一,火炮轻捷,易移动,射速
快。但不管怎 样,我们以上之论述,足以说明李鸿章所谓日本"船械
愈出愈精",中国"相形见绌"的 说法是不足信的。至于像"自户部奏
定光绪十四年之后不购新械,武库已空如洗"之 类的说法,虽不能完
全说是空穴来风,至少也是夸大其词。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