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甲午陆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 (2)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azure 于 February 16, 2004 16:17:21:

既然清军的装备与日军相比占优势,为何却在战场上连连败北呢?固
然,战争的胜负 并不完全取决于武器装备,而是政治、经济、军事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武 器装备毕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
此,我们有必要对清军的装备及其使用中所存在 的一些致命的弱点
,进行探讨和考察,以总结和接受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要言之,
清军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队腐败,士气低落,缺乏训练,遇敌辄溃,不能发挥武器应用
的效用。清军 自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之后,多数部队皆再未
经战事(收复新疆和中法战争只 是少数部队参战),承平日久,弊端
丛生,"兵则半属空名,操则虚应故事",只剩下 空架子,已没有什
么战斗力可言。淮军是参战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是前期作战的 主
力,但除聂士成、徐邦道等少量部队外,其他各部均无像样的战绩可
言。正如时 人指出:"淮军万不可用也,宿将久经凋谢,继起者非其
亲戚,即其子弟,均未经战 阵之人。补伍皆以贿成,扣饷早怀积怨
,骄奢居人先,战斗居人后。"刘盛休部盛军, 为淮军主力之一,"平
时威德不行,士卒不服,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杀 之不
止"。前线总指挥宋庆指出,此类情况"不独盛军然也"。淮军备部皆
是"一经战 队,官则警惶失措,勇则四散奔逃"。即使其中作战比较
勇敢的部队,由于平时缺乏 训练,战斗力也是非常低的。北洋武备
学堂的学生雷震春、王德芳指出,他们"往历 前敌,亲见备军致败情
况,实由将帅不善训练,士卒不常操习,火器不能研究,枪 炮不度
远迩,地势不细测量,住扎不设营垒"。至于其他各省部队的腐败程
度,与淮 军相比往往有过之而不及。山西大同镇调往东北的部队,"
其官长士兵无人无烟癖, 军容之劣,鲜有出其右者。军装之外,腰
间皆斜插烟枪一枝,见者无不发噱"。东北 "三省练军大半旗兵之居
城市者,平居烟酒行赌,沉溺忘返"。这样的部队,即使装 备了先进
武器,又怎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仅以平壤战役为例,是役参战部队
多数是 清军精锐,每门炮自带炮弹50颗,每枝枪自带子弹150发,以
后又由国内运去炮弹2400颗, 格林炮子50000颗,子弹50万发,火力
不能说不强。但炮兵"炮准甚疏",步兵射击的 命中率也极低,每人
发射子弹达三四百发,可是全战役仅击毙日军180人。在以后的 战争
中,清军几乎每战皆滥放枪炮,动辄就是每枪发射子弹数百发。而日
军方面,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其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平均只使用子
弹8发!相形之下,清军战 斗力之低怎不令人触目惊心。

(二)由于清军战斗力低下,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扩充部队,
希图以数量上 的优势取胜,这样就产生了两个严重的后果:其一,
由于扩充部队太多,加之后勤 保障体制落后,导致武器供应跟不上
,以致"新招募之兵,多负戈矛,无火器"。据 日本参谋本部掌握的
情况,当时中国动员的部队中,只有3/5的士兵装备了近代武 器,
余者只扛著大刀长矛。如宋庆拟新招新军30营,而天津军械局仅拨到
枪枝600杆, 尽管战场情况紧急,却无法"调令出关作战"。再如前述
吴大澄部23营零3哨,出兵之 初仅有4600枝枪等,均是典型事例。其
二,新募士兵的素质和战斗技术比老兵更差。 有人指出:"近来新募
之兵,急于成军,往往未暇精选类多募自近处,杂以市井之人, 窳
惰性成,其拔队起行之时,至有涕泣不愿去者"。尤为糟糕的是,由
于战况紧急, 新募部队往往并不操练即开赴前线。如旅顺口守兵
12000余人,其中9000余人为新军, 成军末几,即遇战事,"总未得
空操过一日"。到了后来,甚至"新募勇队连枪炮尚未 见过",即准备
向前线开拔。以素质极差之市井之徒,仓促成军,未经训练,"猝给
一枪,强之管炮,且不知施放,惶言命中?"这样的部队,自然更不能
发挥武器应有 的作用。到战争末期败局已定之际,有识之士对此作
过不少沉痛的总结,如李本方 致函徐邦道说:"查其致此之由,皆因
将不得人,兵不娴器。以极贵极精之枪炮,付 诸毫未练习之勇丁,
仓卒临敌,手忙足乱,或出队而错带弹子,或临时而忘记用法, 乘
以强敌,不奔何待?中国之论兵事者,人人皆曰枪炮不精,船械不利
,众寡不敌, 吾独谓所以致败之故,不系乎此。"痛定思痛,李氏斯
言,可谓一针见血。

(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集团兴起,形成督抚专政的局
面,这对甲午 战争也带来了很大的影?臁G寰淖氨妇鞘∽晕?
,各行其是,因此,各省参战 部队的枪炮品种、型号极不一致,即
使一军之中也往往互相参差。前述各省所购之 武器,分别来自德、
英、法、美、英、比等国,据说进口枪炮的型号可达三四十种: 国
产武器也由于军工企业分别隶属不同的集团,存在著种种差别。各种
枪械的口径 不一,"弹药参差,不能互相济用",给战争中的弹药补充
和火器配备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怎样有效率,怎样诚实的辎重队
,也决不能为队伍所带七拼八凑的杂牌武器配 备合用的弹药"。更何
况清军根本没有适应近代战争的后勤保障机构,这就在战场上 造成
极大的混乱。前线部队或有枪无弹,或弹不对枪。如宋庆所部使用的
马梯尼枪 子弹大小竟有四、五种,而天津军械局仅存20年前的旧子
弹10万粒,既不知是否合 膛,又不知是否失效。再如山东存有毛瑟
枪子弹667000粒,其中不合膛者竞达475000粒。 安徽?生朱照的一段
话,可以说是对这种混乱状况的总结:"炮则有格林、阿姆斯特 郎、
克虏伯、田鸡炮、开花炮等种,枪则有新旧毛瑟、林明敦并中国自制
之快利枪, 名色繁多,殆难屈指。夫枪炮一种有一种之弹药,即一
种有一种之施放之法。弹药 或误,则与枪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
或长或短,或松或紧,皆不适于用,则有器 与无器等"。"此炮之弹
,或误入他炮,则必不能开放"。各种枪械,"临阵时往往有 枪与弹
不合之弊。盖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卤之夫,不能一一辨认;间有
一二老 于兵者,虽有辨认,而仓卒时或信手误携,贻害匪浅。况种
类繁伙,即营官、哨弁 尚有不能尽识者哉?这与日军统一使用国产定
型枪炮,形成鲜明的对照。

(四)清军使用的枪炮在质量上也是参差不齐,玉石交混的。官兵对武
器的不善保管, 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国产武器中,江南制造局
生产的"林明敦中针兵枪多有走火 之弊,故各营末肯领用"。以后改
造快利枪,也因技术、设备落后,"未能过求精致 "。金陵机器局生
产的大炮,竟多次发生炸膛事故。进口武器固然性能较国产者优越,
但内于经办人员的营私舞弊和外国商人的有意欺蒙,有不少"陈年之
存货而诡为新制 "者,以致"价多浮冒,物不精良"。就连赫德也认为
中国政府不必"去花钱买这些可 能一半已经无用的旧东西"。由此导
致前线部队往往领到的是不能使用的旧枪。如总 兵徐邦迟受命募军
,所领1200枝进口的毛瑟枪就都是"实不能用的旧货"。这种武器, "
临阵用之,子药不能及远,而又无力,开至数次,机关损坏"。至于
清军使用的炮 弹、子弹,大部分中国能自行生产,但由于设备和技
术上的问题,加之管理人员偷 工减料,也存在著严重的质量问题。
天津机器局"配置于药之分量或多或少,或搀和 不应用之物,致使自
裂自败,有用之枪,转成巨患"。江南制造局所造子弹,"每逢 演用
往往误火,一及吹弹不能致远(原文如此--引者),甚至炸坏铜壳,登
开后堵伤 人等弊"。吉林机器局就更是等而下之了。进口弹药要好一
些,但也并非没有问题, 如汉纳根等人经手购买的小口径快枪子弹
,"每箱上层尚佳,用至下层,往往有不合 膛或药力不足,难于及远
"。前线部队由于使用劣质弹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东北 部队所领
子弹,"半多不响,即响亦不及远,拆验药已成灰",毅军"探马与倭
战,连 发四枪,不响,被倭击毙"。炮弹中也往往"实以泥沙"、"和
以泥?"而不可用。据日 方记载,旅顺口之役清军炮台发射的炮弹,
"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 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
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 砂故也"。清
军对武器弹药的不善保管,也使优质枪炮的性能大大打了折扣。平壤
守 军的"克虏伯优质大炮竞锈得大部分连炮栓都拉不开"。北京的炮
兵在连绵阴雨之中, "把一批大炮放在街上,让它陷在泥辙里没人管
"。刘坤一驻扎山海关时,"自天津运 往山海关机器炮四十尊,有弹
十万枚,由火车运送到关,堆积沙土中,阅效十日, 无人收管。经
德国某教习前往查看,谓子药全行潮湿,不堪应用。强使试验,只能
及三十码远近,较之原制炮力不及二十分之一"。此类情况,几乎各
军各处尽皆有之, 言之令人痛心。

(五)清军缺乏合格的指挥官,指挥军队之权仍操诸行伍出身的旧军官
之手。这些人 固然勇怯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囿于国内战
争的老经验,因循守旧,不懂 新的军事科学。战争期间参与后勤事
务的袁世凯指出,"今之征调诸将,亦诚不乏夙 望,惟或优养既久,
气血委惰;或年近衰老,利欲熏心;或习气太重,分心钻营; 即或
有二三自爱者,又每师心自用,仍欲以'剿击发捻'旧法御强敌,故得
力者不可 数睹耳。"这是指所谓"威望素著"的老成宿将而言,至于一
些新组建部队所调之员, 则"多系浮薄少年,文弱书生,不谙军务"
。在这样的军官的指挥下,即使部队装备 了先进武器,也难免溃败
的结局。在进攻时,他们仍沿用冷兵器时代集团冲锋的方 法,一拥
而上,且往往"从一千公尺以外的远距离开始射击"。日军则以密集火
力在 近距离猛烈射击,给予清军以重大杀伤。在防守时,他们只注
意正面防御,忽视侧 翼,即使正面也无纵深兵力和火力配备。日军
只要从侧翼出击,即可迫使清军全线 崩溃。"差不多中国人每一次打
算守住阵地时,都因为被敌人迂回到他们的侧翼而被 迫后退,中国
人简直不知道怎样防御自己"。在火炮的使用方面,问题尤为严重,
一 是参战各部不相统属,火炮配属于各部队,不能集中使用。日军
则不论火炮多寡, 一律集中使用以加强火力。二是不懂步炮协同作
战的原理,炮兵阵地总是选择在"第 一线步兵阵地内或其间隙。因此
,火炮成为显著的目标,在战斗的初期阶段,屡次 被日本炮兵破坏"
。清军指挥官中也有各别人在战争实践中总结了教训,提出改进意
见,如聂土成即多次指出:"前次失利,皆由我炮未聚一处,各营顾
已失机。倭炮不 拘多寡,用则一处齐发"。可是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前敌将领仍是我行素。1894年 12月19日瓦缸寨之战,宋庆部曾奋
勇作战,炮兵的表现也是出色的,但由于使用不 当,被日军快炮"照
准丛击",所带火炮5尊被击毁4尊,丧失了作战能力。第三次反 攻海
城之役,依克唐阿部重蹈覆辙,被击坏火炮5尊。所以,有的西方史
学家认为: "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
可悲的无知"。当时在华的 西方人士,也有人指出;"假使军事长官
有一些现代军事的知识,中国陆军也会予敌 方以有用的损害。但是
它的军官们否定了它一切成功的可能性"。

(六)清军的腐败不仅表现在战场上连连溃败,而且还表现在每一次溃
退,均"尽弃军 实走,器械尽失"。这不仅削弱自己装备的总体实力
,而且反过来大大加强了日军的 装备。据有关资料记载,平壤战役
,清军丢弃大炮48尊,步枪10000余枝;鸭绿江防 之战,丢失大炮78
尊,枪4400枚;大连湾、旅顺口失陷,日军缴获大炮270多尊,枪
600枝。以上数处清军遗弃的炮弹达数百万发,子弹达4000万发以上
。另据日方统计, 日军在牙山、平壤、九连城、凤凰城、金州、大
连湾、旅顺口等地,一共缴获大炮 607门,枪7394枝,炮弹267.17
余万发,子弹7745.8万发。其后,在牛庄、营口、 威海卫、澎湖等
地清军遗弃的火炮亦达数百门,枪枝、弹药更是不计其数。而在甲
午战争全过程中,日军仅仅消耗子弹124.18万发,炮弹34090发。两
相比较,怎不 令人触目惊心!李鸿章曾哀叹,淮军部队遗弃大炮,"
令我寒心,再发再弃,当如之 何!"依克唐阿自己承认,自开战以后
失去枪枝7807枝,损坏880余枝。至于火炮,到 1895年初,只剩下快
炮4尊。这些武器被日军缴获后,势必导致敌我装备的此消彼长。

日军将缴获的武器(特别是大炮)投入战斗,大大加强了火力。如旅顺
口之战,日军 以所得卫汝贵部快炮"登山俯击"清军炮台。威海卫之
战,日军攻占沿岸炮台之后, 即掉转炮口轰击港内的北洋舰队,更
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田庄 台之战,是役,"我海
盖间历战所失行营大小炮无虑百尊,尽为倭人攻具,列辽河南 岸,
数倍我炮"。在日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下,清军势不能支,乃"大溃西奔
"。可见, 武器装备此消彼长的变化,对战争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装备在总体上是占优势的
,但由于清政 府的腐朽无能,清军的腐败和缺乏训练,缺少合格的
、懂得近代战争的指挥官等不 利因素,这种优势在战争初期即在很
大程度上被抵消了。以后随著战争的进行,日 军缴获了清军大量武
器,使双方的装备发生了逆转,清军不断削弱,日军逐渐加强, 终
于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最后失败。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