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战空战探析──米格15对北美F86 (2)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byLight 于 February 16, 2004 16:42:11:

五、米格机VS军刀机战果与损失

美国空军在韩战刚结束时公布的F-86总损失数为220架上下,其中只有78架在空战中被击落,其他损失包括了防空炮火、意外、机械故障、任务途中因故坠毁等等,击落米格机数则是792架,由此计算出空战交换比为10:1。后来在1970年代重新调查评估,把被击落数字向上调,击落米格机数字向下调整,变成在空战中被击落103架,击落379架米格机。这后来的数字应该是比较接近实情,但是因为政治上的考量,这份报告在后来虽然公布但并未广为人知,而空军官方数字也一直未曾正式改口。

在此说明一下,所谓的击落数字代表的是飞行员能够有充分证据证明击落敌机的数字。由于联军飞机都在北韩上空出任务,击落敌机都无法用残骸来验证,只能靠飞行员报告、其他队友目击、以及照相枪来支持战果的认定。如果飞行员报告击落敌机但无充分证据,则会被列入“可能击落”,但不列入战果或战功计算;当然,另一类别是击伤。不过,无论是哪一类,飞行员对击落数通常会高估,而列入“可能击落”、“击伤”、甚至完全无受伤迹象的敌机,说不定会在回基地途中因伤坠毁,这时自然无法记功。这也是上面379架米格机击落数的由来,是剔除没有足够证据后的结果,自然有可能低于敌人实际损失数,因为“可能击落”、“击伤”等等其实有可能是真的击落。

近年来私人做的研究调查根据F-86飞机编号查证比对,出来的总损失数没有太大变动,最新资料显示是224架。以下资料部分来自Thompson/McLaren 在2002年出版的MiG Alley,其中F-86总参战数的674架是相当可靠的资料,两名作者把韩战中参战的每架F-86详列其机尾序号、配属单位、及其最后下落,几乎可以确定数字无误:

美军F-86 战果:
击落: 792架 MiG-15(空军官方数字)
击落: 379架 MiG-15(近年调查报告)

美军F-86 损失:
空战损失: 103架
任务损失: 54架(见后说明)
地面炮火: 20架(大部分是F-86F-30战斗轰炸机)
其他原因: 47架(含意外、故障、在地面被炸)
合计: 224架(另有7架损失不属于美国空军,如一并计入是231架。)
总参战数: 674架
阵亡: 112名
被俘: 26名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任务损失。所谓的任务损失就是执行战斗任务时,非因空战受损而造成的损失。这一点要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有时候在回基地途中坠落的话,实在很难判定是不是在空战中受损。这个问题,又因为F-86都是在北韩上空执行任务而更行复杂。由于米格走廊巡逻区位于F-86战斗半径的边缘,有不少飞机是由于油料不足以返航而损失,这些被归类于任务损失。而这里面当然也有在战斗中受创后,在挣扎回场途中坠落,可能也被美国空军归类为任务损失而非被击落,所以相当暧昧不明。在处理这个数字时必须要小心。我个人认为这个54架中可能有一半还是得归类为被击落的范畴,不过这还有待其他人对此更深入的研究。

举个例子,美国空军在韩战中双料王牌之一的菲德烈克.布雷斯少校在其出最后一次任务时,为了掩护没有经验的僚机,把油料耗得差不多。在返回基地途中发现一架米格机,将其击落,但自己也面临无油的窘境,只好改飞到西海岸外跳伞,被海空搜救队救起;由于现场没有队友,飞机上照相枪的纪录跟着飞机到了海底,他击落的第11架米格自然也无法被确认。而他飞机的损失则被归类为任务损失,不是空战被击落的损失。

另外一个例子是1951年11月30日的大和岛空战,美军大部分F-86因为油料不足无法持续攻击,少数不顾油料状况猛力作战的F-86在返回基地时油料所剩无几。击落一架Tu-2的道格拉斯。伊凡斯降落后油箱里只剩15加仑的油,击落3架Tu-2,1架MiG-15的乔治、戴维斯在降落途中已经没油了,是以所谓的“死棍子”(deadstick)方式滑降的,根本没有重飞一次的机会。如果当天他油料耗尽而在进场时坠毁,那么是意外还是任务损失?似此种种都让数字处理相当困难。

下面中苏方资料取自 Xiaoming Chang 2002 年出的 Red Wings Over Yalu。

苏联空军战果:
空战击落: 650架 F-86
447架 其他型号飞机
防炮击落: 212架
合计: 1309架

苏联空军损失:
战斗损失: 319架 MiG-15
其他原因: 16架 MiG-15
合计: 335架 MiG-15
阵亡: 120名

苏联空军参战数:
拦截机师: 13 师、35团
防炮师: 6 师
总参战数: 1000+架(?)

中国空军战果
空战击落: 211架 F-86
72架 F-80和F-84
47架 其他型号飞机
合计: 330架

中国空军损失:
战斗损失: 224架 MiG-15
3架 La-11
4架 Tu-2
其他原因: 168架
合计: 399架
阵亡: 116名

中国空军参战数:
歼击机师: 10 师、21 团
轰炸机师: 2 师
总参战数: 700+架


六、剖析

从宣称的战果和损失数字看来,很明显地双方都夸大了。如果把对方实际损失数和自己宣称击落数比较的话,得到:

美方折扣指数:593/792=0.748(美方原宣称击落MiG数792,米格机被击落数 319 + 224 + 100 = 643 再扣除被其他飞机击落数50架)
苏中折扣指数:861/157=0.18 (苏中宣称击落F-86数 650 + 211 = 861,美方任务损失全当成空战被击落 103 + 54 = 157)

可以看得出来中苏方击落F-86战果数字膨胀过多,尤其战果数字总和竟然超过联军F-86参战总数!这让人不得不对其他数字也产生怀疑。在继续讨论之前,先对这战果膨胀的现象稍做说明。

在空战中,由于敌我双方的运动混淆,往往对敌人的数目有过高的估计,也难以认清所攻击的敌机是哪一架,时常发生多架飞机攻击同一架敌机、但是每个飞行员都认为是不同飞机的情形。如1951年4月12日美军飞行员报告在空中被多达200架的米格机攻击,其实当天苏方只派出了46架飞机而已。无独有偶,1951年10月23日,苏方米格机报告他们以44架米格机攻击联军由200架战斗机护航的21架B29轰炸机,击落其中9架轰炸机、击伤多架。实际上当天美军出动的只有由40多架F-84护航的8架B29轰炸机。这种对实际攻击对象数目的混淆不清,自然有可能重复计算战果。

另外,要确认战果,就必须有相当证据。以美方而论,由于他们几乎都是在共方控制地域上空作战,无法对击落的米格机残骸进行确认,往往只能靠照相枪和队友确认战果。但是,照相枪并不是那么可靠,而在许多战斗中,如果米格机引擎受创冒出灰烟下降脱离,美军飞行员往往会报称击落米格机,而其队友也会确认。事实上,米格机引擎不是那么不耐打,有时几个室腔被打坏了,会发出灰色浓烟,但仍然可以飞行返回基地。但一般而论,美军F-86飞行员对击落战果的膨胀度仍在合理范围内,也符合二战后期的比例。

在中苏方面,其战果膨胀程度也和苏联在二战期间经验吻合。其实苏方自己早就知道有此问题,但是因为种种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影响,一直无法改变这种作风。1952年5月8日,苏联第64歼击航空军指挥官洛波夫中将向苏联参谋本部发了一通密电,解释为何其下属单位为何会把敌机损失数高估达3倍以上。很显然地,苏联高层对此问题应该是有所认识的,但就是改不了这个习惯。连韩战中苏联空中王牌排名第二的耶夫金尼·佩佩里亚耶夫中校在近年来都承认,他的23架(19架)战果中,他自己知道确实击落的只有6架,其中两架他亲眼目睹坠毁在地面上,至于其他的呢?他说“...空战中太多状况了,没法面面俱顾。”

在对战果的报告中,苏方飞行员也是和美方一样,也会以受创的军刀机引擎浓烟(黑色)做为确认击落的方法,而忽视了该机仍可安返基地的可能性。另外,军刀机做的闪避动作,往往也会造成误认。洛波夫中将(他自己是二战中的王牌)就特别提到,美军喷射机在被米格机从后攻击时的标准闪避动作是做一个快速转向,接着做一个S-split的动作,然后从低高度逃走;而飞行时较不稳定的米格机如果也跟着做同样的动作的话,往往会变成失控地翻滚;所以美军飞机可以很容易地逃掉。而苏联飞行员却往往会用照相枪,以及队友的推断,报告击落美军飞机。

另外,这些空战都是在北韩上空发生,共方控制了地面,应该可以利用残骸来确认才是。但这并不太管用,仍有许多问题。

首先,一架联军飞机掉下来,就开始抢功的过程。不但中国、苏联两边的飞行员之间会抢功,飞行员和附近的高射炮部队间也会抢功。先到达坠机地点收集到飞机序号牌的单位就有发言权,但往往各部队间互不相让,各自坚持是自己战果,变成各记一功的情形。一个例子是1953年4月7日美国飞行员费席尔被击落的事件,中苏方各自称功,一架飞机当然也被重复计算成两架战果。

那么,苏方战果中的飞机序号又怎么说呢?实际上,苏联空军地面搜证人员往往会把联军飞机残骸里有序号的零件多拆几件下来,未来好蒙混报功。近来研究苏联档案的人发现,苏方有许多战果纪录上面所列的联军飞机编号都是错误的格式,想来是把零件的序号而非飞机编号做为证据的结果。例如,1952年9月9日,苏联飞行员报称击落9架F-84,外加数架F-86;但是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这次空战苏联战果中提到的F-84飞机序号大多都对不上飞机,少数几个存在的飞机却都无恙地一直飞到战后,美军真正被击落的3架F-84的序号却不在苏联战果记录上;更奇怪的是,这其中一架F84上面的机枪序号却被拿来做为当天击落的另一架不存在的F-86之序号证据。

苏联空军为这些飞行员提供的奖励更是雪上加霜。当时每击落1架联军飞机苏联飞行员就可获得500卢布的奖金。这在当年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利之所趋,自然影响了战果的客观性。另外,如果有不能判定是那个飞行员击落敌机的情形(或者功劳是抢来的),苏军往往把这个击落战果归类为群体战果,只要是参与该次空战的就见者有份,不管是不是跟该机接战过,击落记录都各加一架(但是不发奖金)。近年有位前苏联空战王牌就承认,他击落5架联军飞机的纪录中,只有一架是他击落的,另外四架都是群体战果的结果。联军方面没有这样的措施,如果击落一架敌机时有多架参与,但无法确认是谁击落的时,则与该机接战过的飞行员们均分该机战果,各得几分之一,这就是联军飞行员战绩中有0.5架等小数位数字出现的原因,这种措施就比较合理。

了解了这些状况,不妨来算算军刀机和米格机间的交换比。如果以上述米格机空战损失总数593架,交换联军130架军刀机(103+27)的话,则是4.6:1,军刀机占相当上风。

如果要将苏联和中国空军分开算交换比,在资料不足的情形下,这就有点困难。不过,假使我们假设苏联空军每打下3架军刀机,中国空军能打下1架的比例的话,我们可以得到:

苏联米格机与军刀机交换比:
300(约数):98(130*3/4) = 3.07:1

中国米格机与军刀机交换比:
200(约数):32(130*1/4) = 6.25:1

这上面数字自然是推估而来,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既然前面已经谈到F-86和MiG-15的性能差不多,那么这个战果上的差异如何而来?事实上,在飞机本身性能接近时,造成区别的因素应该就是训练、组织、以及飞机介面上的差异。

在训练上,当时苏联空军将领都承认,美国训练出来的战斗机飞行员在水准上要胜过苏联同级的飞行员。日本海军空战王牌阪井三郎认为,除非是天才型的空战王牌,否则一般飞行员平时受到怎么样的训练,其在空战中的行动就会怎么样的反应。飞行员在数百小时的飞行训练中养成的行为反应模式是必须的,因为在空战中分秒必争,往往得靠本能来反应而无暇思考,所以训练水准的高低,应该会直接影响到空战中的表现。除了在所谓 Honcho 时期之外,参战的苏联空军飞行员素质实在很值得怀疑,训练的时数、训练的方法都不如美国飞行员。

另外,美军F-86的飞行员中除新进飞行员外,更有不少二战的老手,以及空中王牌。特别是由于逐次动员的关系,二战后转为后备部队或空中国民兵的飞行老手也是逐次应召参战,让空军中有经验的飞行员的来源不致中断。这些资深飞行员或许体型发福,看来不像年轻飞行员般精干,但是一旦到了空中,上千小时的飞行经验培养出来的老练狠辣,不是年轻的毛头小伙子可以比得上的。

苏联空军承袭二战经验,把精锐飞行员集中在特定几个单位中,其他单位则当作是消耗品,在技术水准上远不如精锐部队。这就是为何上述两个精锐的歼击机师一调走,战斗能力马上下降的原因。中国空军在当时并无此种精锐部队,其战果应该不会超越一般苏联空军单位。

另一方面,双方参战的组织架构也有影响。在美军方面,一直是以第4战斗机联队和第51战斗机联队来作战,人员虽然有轮调,但都是参差错落的方式来进行,新旧人员之间的交接训练比较完善,新进飞行员有老手带领,先飞次要而危险性较低的任务,等到经验较多才会担任在米格走廊巡逻的任务。这样的衔接方式,不但减少新飞行员的损失,在经验的传承上更不会中断。现代美国空军传奇人物,所谓“战机黑手党”之父,创造“能量运动理论”的约翰.波伊德(John Boyd)在韩战中也是经历过这个过程。虽然他后来飞行技术高超,韩战后在战斗机学校担任教官时得到了个“四十秒波伊德”的绰号,号称不论是什么对手,他都可以在40秒内咬住对方尾巴;但是当他在韩战末期从战斗机学校完训抵达韩国后,足足飞了三个月的僚机位置,负责掩护长机,到终战前都还没有机会打下米格机。

反观苏联和中国方面,则是以整支部队调动的方式来轮替。好处是同僚间彼此熟悉程度高,缺点则是经验无法传承。许多时候新部队经过血的洗礼,存活的飞行员好不容易成为老手,却在一道命令下,整支部队轮调;新换上的部队对战场一无所知,在没有老手带引下,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来重头摸索学习血淋淋的教训。例如,中国空军第二歼击机师在1951年12月间参战,一个多月不到,在1952年1月就又调走,虽然其原因不详,但不得不让人揣测:会不会是因为经验不足而伤亡过重的关系?而这么短的时间,连熟悉战场都来不及,更别说会有多少战果。

这种训练不精加上经验传承有断代的现象,可能造成了许多无谓的损失。在1953年春夏时,许多F-86飞行员报告他们不耗一枪一弹就击落了米格机。这种情形通常发生在高空缠斗时,由于米格机设计上的缺陷,往往会在高速高G力下变成急速尾旋下坠的情形;这本来应该是不难改出成水平飞行,但是米格机飞行员或者是因为有F-86在后追击而惊慌,或者是因为经验不足无法改出,往往弃机跳伞,让F-86白白赚到一次战功。

最后谈到飞机的人体工学介面问题。西方飞机设计的传统相当重视飞行员操纵的方便性与舒适性,就人体工学来说,尽量以减少飞行员负担,能快速、持续地执行空战运动为先。F-86在这一点上比MiG-15优异许多。在韩战期间曾有一架迫降的F-86近乎完整地落入苏联手中,参与对这架飞机评估的苏联飞行员对其宽敞舒适的座席、配置适当的仪表板、一体成形没有框架视野良好的座舱罩等都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F-86所使用的瞄准具也较同期米格机的瞄准具先进;如中期以后的F-86F装有雷达测距的A-4瞄准具,可以自动取前置量,此时MiG-15则改使用机械式陀螺仪瞄准具ASP-1N/ASP-3N,虽然比以前的稍好,但其性能不过相当于早期F86-A的Mk.18瞄准具。

从F-86-E以后,所有的飞行控制面都由整合的液压系统来运作,引进“全飞行翼”(full flying wing),飞行员在操控上省力许多,在空战运动的某些动作可以多承受1到2个G。F-86-F更引进“6-3翼”,让其高空性能更晋一级。反观MiG-15bis虽然在部分控制面上有增力装置,基本上飞行员耗力仍然相当大,当年苏联飞行员平时还得花不少时间做重量训练以增强臂力。

还有,美军飞行员有抗G力装,执行高G力动作时比较不易晕眩,进行激烈空战运动时也比较不易疲惫;米格机飞行员没有这样的装备,战斗时在体力上消耗甚大,无法持久。这两个因素加起来,让F-86飞行员在对飞机的操控上占有优势。每个类似动作,F-86飞行员的反应时间可能都比米格机飞行员反应时间要短个零点几秒;当在空战中进行连续动作时,反应时间差距累积起来,可能就是生死的关键。

考虑到在装备、训练、组织、战术、及经验等各方面的优势,美国军刀机在韩战空战中能胜过中苏空军米格机自然相当合理,这不是单单以飞机基本性能评比就可以理解的。而某些完全不顾这许多客观条件,尝试以勇气、情操等空洞的主观评估支持膨胀过的数字的说词,更可以休矣!


七、结语

韩战历史由于许多因素的关系,一直是隐晦不明。对于韩战空战历史,有许多人、事都还是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更有许多的迷思存在。以上是个人阅读较近的资料后,尝试从对比的角度切入空战史的一些想法。笔者在此所提供的资料自然不敢称为绝对正确,但至少都是在经过对新近研究结果整合比较后所得到的结论。由于个人能力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切磋指正。


参考资料:

1. Warren E. Thompson and David R. McLaren, MiG Alley: Savres vs. MiGs Over Korea, Speciality Press, 2002, 190 pages
2. Xiaoming Zhang, Red Wings Over the Yalu, Texas A&M University, 2002, 300 pages
3. Larry Davis, The 4th Fighter Wing in the Korean War, Schiffer Publishing, 2001, 224 pages
4. John R. Bruning, Crimson Sky: The Air Battle for Korea, Brasseys,Inc., 2000, 240 pages
5. Jennie E. Chancey and William R. Forstchen, Hot Shots: An Oral History of the Air Force Combat Pilots of the Korean War, Morrow, William & Co, 2000, 255pages.
6. Harry G. Summers Jr., Korean War Almanac, Fact On File, Inc, 1990, 330 pages
7. KORWALD http://www.dtic.mil/dpmo/pmkor/korwald.htm
8. Korean War Soviet Union http://www.korean-war.com/ussr.html

Light 2003.11.25凌晨定稿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