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初期的苏北战场 - 内容提要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汪朝光 于 February 03, 2007 18:49:47:

国共内战初期的苏北战场

汪朝光

内容提要
苏北是全面内战爆发之初国共双方的主要战场。苏北紧邻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地带――南京上海地区,抗战时期成为中共着力经营之根据地,在战后国共武装对立的大环境下,对国民政府统治中心区构成较大之威胁,为国民政府势所必得,大规模内战自此发端并非偶然。国民政府在苏北作战之构想,着重于收复苏北,解除中共对京沪地区的直接威胁,并为下一步进攻山东、寻求中共部队主力之决战准备条件。中共在苏北的作战构想,是力图以内线作战,最大限度地消耗对手实力,遏制政府军的进攻势头。国共双方对苏北作战之构想不一,评价也不同,双方均可称基本达成其预期目的。国民政府所得为收复苏北地盘,并将中共军队驱至山东;中共所得为消耗了对手实力,保持了部队的基本完整,并由分散部署整合为统一战力。然国民政府对苏北作战的指导方针较为保守,目标过于局限,既未能一鼓而下苏北,又未能严重打击中共部队的主力。中共内部对苏北作战方针本有争议,但在实战中得以协调一致、灵活运用,在大势退守中保持了部队士气与战力,并以苏北作战实践发展出较为完整的内线作战方针。此等不同之得失相较,或可说明国共内战之最终结局。
引 言
自抗战中期开始,苏北即成为中共着力经营的根据地之一。[1]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移设于苏北,国民政府势力逐渐被挤压退出苏北,苏北与山东两大根据地倚角相恃,在中共全盘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因多数军队远在大西南后方,运送需时,对苏北曰伪占领区的接收暂时只能及于少数重点城市,而对广大县以下乡间地域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共则以地利之便,接收了曰伪占据的苏北大多数县镇,形成了北连山东、西连安徽的大片巩固根据地。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苏北与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南京上海地区不过一江之隔,中共在苏北的发展,使国民政府备感威胁,从而为其所不容。政协召开前后,局势一度较为缓和,但国共双方的备战行动并未因此而停止,国共两军在苏北邻近长江一线对峙,和平局面并不稳固。随着大局转趋恶化,国共内战已无可避免,苏北在国共双方的战争棋盘中均为一重要棋子。以蒋介石的军事战略:“第一是要占领匪军的政治根据地,使他不能建立政治中心,在国内外丧失其号召力。第二是要摧毁其军事根据地,捣毁其军需工厂与仓库,使其兵力不能集中,补给发生困难。第三是封锁其国际交通路线,使之不能获得国际的援助。”[2] 蒋认为,中共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以山东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交通供应根据地,而后两者全在山东,因此蒋最关注山东战场。但是,中共山东根据地东为大海,南有苏北根据地,西、北有晋冀鲁豫根据地为屏障,而国民政府在华北部署的兵力有限,要解决山东,必先拿下苏北。所以就政治与军事两方面而言,苏北均为国民政府势所必得。中共方面,视苏北为楔入国民政府统治中心区之前沿根据地,先计划外线出击,后实行内线作战,目的都是通过打击对手,继续保有苏北,并以此发展与检验对国方作战之军事战略战术。因此,在全面内战爆发之初,苏北实际成为国共双方全力争夺的最重要战场。有鉴于此,本文以国共双方在苏北战场的军事战略战术、作战部署及具体作战经过为讨论重点,旁及与之直接相关的安徽淮南淮北战场,并在此基础上,评析双方作战之利弊得失,期以推进对国共内战军事史之研究。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