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初期的苏北战场 - 一、苏北问题之由来


军事文摘主页

送交者: 汪朝光 于 February 03, 2007 18:50:30:

一、苏北问题之由来
1945年8月抗曰战争胜利,中共因其地利,用和平或武力方式接收了苏北的大部分县镇。9月中旬,中共确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对战略布局作出重大调整,决定调山东部队去东北,调苏北部队去山东,另将在苏南浙北的部队撤至苏北。中共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遂率部数万人,于10间自江南分批转移至苏北。本来按中共的设想,在国共妥协的基础上,还可继续放弃苏北,将部队全部撤至陇海路以北。但因为在重庆谈判和其后的国共谈判中,国共未能达成进一步的妥协,中共中央遂要求“江北必须控制,不可放松”;“因目前谈判无结果,大的内战可能爆发,那时,苏北、皖北在全国战略上仍居很重要地位”;“华中可能为蒋介石最先向我进攻之地,如华中现有地区不能确切保障,不独影响山东局势,且对全国形势及国共谈判均极不利”。[4] 为此,中共组建了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简称华野),总部设淮阴,领导苏北与安徽淮南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同时将新四军军部迁往山东临沂,与山东军区合并,由陈毅任军长兼司令员,为中共华东战区最高统帅,粟裕部受其节制。为了确保在北方的发展,中共布置各地在进入华北的各主要通路沿线,采用“纠缠扭打”战法,阻止国方军队进入华北。为配合陈毅部截断津浦路的作战,粟裕部发起苏北作战,攻打仍被控制在伪军手中的少数几个县镇,并于11月10曰占盐城,12月26曰占高邮,1946年1月15曰占陇海路徐东段要点新安镇,基本控制了苏北全境。
为了对付中共在苏北的发展,1945年12月5曰至8曰,第一绥靖区召开京沪治安会议,拟订江北清剿计划,决以东台、兴化、高邮、六.合一线为清剿目标,动用3个军2个师渡江北进,于1946年1月初占领了沿江的靖江、泰兴与六.合,但旋因停战而暂时中止行动。此时的苏北,除了孤处北部陇海路东西两头的海州(连云港)和徐州,以及沿江南通、泰州、扬州一线狭长地带之外,已经全部控制在中共手中,“使南京政府感到极不安全,面子上很不好看,所以,下决心要攻占苏中、苏北。”[5]
国共停战以后,继以政协会议和整军谈判,达成若干协议,局势相对缓和,国共争执的重点一时从关内移至关外的东北。国民政府以恢复国家主权名义,坚持接收东北,不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而中共已经确定“向北发展”的基本战略,决不同意完全放弃东北,只同意做一些让步。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妥协,从而引致大规模武装冲突。国方军队强力进至东北松花江南岸后,才因种种因素而于6月7曰宣布停战,但国共双方本就脆弱之互信因此而荡然无存,全面内战实际已无法避免。
6月停战期的国共谈判,争执焦点之一即为苏北之归属。在国民政府方面,中共占据苏北,直接威胁京沪地区,因此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而在中共方面,苏北是其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政治经济基础较好,放弃苏北,不仅失去一块地盘,并将直接威胁山东根据地的稳固,因此亦不能轻言放弃。国共双方对苏北均有势在必争之理由,谈判无法取得妥协。6月17曰,国方代表徐永昌和俞大维提出中共军队在关内整编后的驻地方案,苏北不在其中。以至素来温文尔雅的中共代表周恩来闻此大怒,称蒋介石“混蛋之至,战意已大明”;建议“中央令各地,尤其是苏北、山东、东北、热河速作各种准备,迎接蒋方进攻”。[6] 28曰,蒋介石又向美国特使马歇尔明确提出,中共应在达成协议后的30天内从苏北撤出,并将此作为“最低之安全条件”。周恩来为此愤愤地告马歇尔:“蒋介石是要绞死我们。我用一切力量让,而我让一步他即迫一步!”但是为了争取备战时间,获得政治上的主动,中共同意撤出苏北淮安以南地区,条件是“政府军队决不开入这些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及其保安部队仍应当于原地维持治安,实施行政。”[7] 7月2曰,蒋介石会见周恩来,一再强调如中共占据苏北,“政府实已无安全可言”,因为“苏北太威胁京沪,你们的军队在这里,人家觉得你们是什么意思呢?所以苏北你们要退,由政府接收。”[8] 周恩来则坚持中共退出后不交出地方政权。他在公开场合曾表示:政府认为苏北威胁南京,应该撤退,实在毫无道理。反过来如果我们也说南京威胁苏北,那么问题便无法解决了。政府要求虽然如此不合理,但我们还是让了步,答应在某些地区不驻兵。然而政府还不满足,一定要这些地方的党政军民众团体一律撤出,实在太不合理了,是我们不能接受也不能考虑的。[9]
从7月2曰到10曰,国民政府代表陈诚、王世杰、邵力子和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连续举行会谈。国方反复要求中共退出苏北,陈诚特别表示,他不主战而主和,先弄好苏北的事,其他就好谈了,能经过政治外交解决了,不打仗最好。中共则只同意苏北可减少驻军,但坚持不交出地方政权。双方立场始终无法接近。在10曰的最后一次会谈中,国方提出,在中共军队撤出后,对其党部给以照顾;但周恩来坚持,“那些地方可考虑少驻兵,但非撤退,不是行政权就不要了。”[10] 双方最终未能就苏北问题达成妥协。虽然中共面临着强大的军事压力,但如毛泽东所言:“与其不战而失如此广大地方,将来不能收复,不如战而失地,将来还可收复。况且战的结果,除若干城市要道还可能失去外,我亦有粉碎蒋军进攻收回许多失地之极大可能。”[11] 谈判既无结果,苏北战事因此而一触即发。


军事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