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來給各位瞧瞧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kanke 于 September 27, 1999 09:33:40:

送交者: kanke 于 September 13, 1999 21:01:54:

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真實情況

留美通訊
偶鳴 補之序


大凡有關海外留學生生活的報道,似乎都有“報喜不報憂”之嫌,近日讀了《人民日
報》海外版上鼓勵大家說“心里話”的文章,覺得有必要談談留學生活的另一面──讓人了
解,也与人共鳴,且權當作為以前報道的“補遺”。
第一補將出國之人,大多興奮。此乃常情,但有時此情比常情大為過分。原因种种,茲
舉公費几例。一是制裝之舉,出國必制一套昂貴的西裝(由政府出錢),謂之振國人之風
尚,盡管實際上此屬不必,卻實為興奮劑﹔其二是出國之際單位各級領導紛紛話別或送行,
比上國內研究生隆重數倍,亦屬興奮之劑﹔再就是公眾輿論,有夸張的羡慕,有過分的祝
福,有暗地的嫉妒,有無端的流言,凡此种种,作一個消极的平均,那就是:他將要去住洋
樓,坐轎車,得學位,還發大財。些時,謂之興奮劑已嫌不夠,恐怕應稱為“翹尾劑”。
第二補:然而,他們的生活,衹有他們自己知道。
他們确實住洋樓,但是,他們住的是盡量廉价的洋樓,在衹住一個人的房間里,他們設
法住進兩個人,甚至擠進三個人。在不住人的起居室或客廳里,他們也盡量安排住人。為了
以這种方法降低平攤在每個人身上的房錢,他們得与房東反复辯解,多次交涉。辯解与交涉
的內容,自然离不幵“老中”的特殊性。
他們不少人也确實有小轎車,但都是清一色的舊車──衹要能幵就行。車“病”了,不
到萬不得已,決不到修車庫。在學幵車的同時,他們就不得不幵始了學修車,原因很顯然。
他們的衣食,不必多言,都是最最經濟實惠的。盡管也有人宣稱他從來不買便宜貨,但
不少人吃雞(美國最便宜的肉類)吃得發膩,不少人為了一張coupon跑遍大街小巷。
于是,在發奮讀書,名列前茅的同時,他們也變成了“修車專家”、“coupon專家”
以及“烹調專家”。這似乎也是額外的收獲,但決不是他們的初衷,其中苦味,有誰能解?
盡管如此,他們之中有几位能進入真正的美國人的生活?在美國這個為有錢人而存在的
社會,他們不如黑人,不如其他外國人,他們在生活上處于最底層。
第三補:一般留學之人,總要想方設法得到某种形式的經濟資助,才可能擺脫既玩命學
習又苦心安排生活還得東奔西跑掙錢交學費的艱難處境。如果資助來自就讀學校的教授之
手,那么該教授的眼色和神態就成了這些受賜者的第二神經系統所必須迅速反應的重要對
象。如果該教授因某种原因而不再“恩賜”,這些可怜的學生就得在系里赶快換香燒,甚至
換人向其他教授央告:讓我替您干活吧。翻譯過來就是:您給我錢吧。即使如此,他們所能
得到的也是可怜的一小筆(盡管在不知內情的人的眼中似乎是一大筆)──十足的廉价勞動
力。
對于出來之后還沒有聯系上學校的自費生,壓力就更大了。為了保持學生身份,以免被
移民局驅逐出境,他們通常都得在每季度或每學期交出好几百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美元,去
注冊一個學前英語班。哪怕他們根本就不去,或者沒有時間去上那樣的英語課。
也有人在看透之后,或在實在艱難之際,想激流勇退。但是出國之際的歡送場面和在那
樣的場合下所受的囑咐,實在不知道應歸為動力還是壓力──硬著頭皮上吧。
“life第四補:太太的到來,給丈夫极大的幫助和鼓勵。但太太自己也有她們自己的
苦惱。盡管在談及前途之時她們大多會以“上學”作為回答,但實際情況卻与這一高雅的答
語相去甚遠。道理很簡單:太太的到來改變或危及了丈夫本來就拮据的經濟預算。
于是,太太打工就理所應當,勢在必行了。美國的工作确實不是很難找,但能夠被打入
的几乎都衹是美國勞力市場上最低等最廉价的“工种”:餐館里的招待或清洁工,有錢人家
的小孩看管或傭人。同時,雇主的眼色和神態也得是她們這些“勞動者”的第二神經系統所
必須迅速反應的重要對象。
衹有在夜深歸來,疲乏地躺在床上的時候,他們才有功夫來想一想:為什么好端端的國
家主人不當,偏偏來這里當奴隸?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顯而易見,但琢磨一下,又似乎不是
那么顯而易見。
第五補在訪問期滿或學業完成之際,在准備全力為祖國作貢獻之前,還得解決和處理一
些響影頗大的小事。
回國之人往往被視為富翁,手頭應該大方自然成了不成文的規定。親朋好友不必說,昔
日的淡淡相交也不能疏忽漏過。當然在這方面的全面考慮不會是歸國者自己愿意花大精力
的。
較明智的人會自動摘下“富翁”大帽。盡管令人掃興,自己卻會輕松許多。
我以前不喜歡這樣的人:他把在國外從口中省下來的錢所購置的“大件”深藏家中且叮
嚀家人切勿張揚。在考其原因探其心理之后,我不禁地生出了同情之心。
補之尾:如果說以前的報道是留學生之“樂”,那么這里的“補遺”所及則是其
“苦”。然而,這里的“苦”卻使他們得到了另一种“樂”。或許這就是苦与樂的辯証關
系。但是對于這樣的“樂”,筆者不敢以妄語做出淺薄的定義,還是讓這种概念作為一种感
覺而存在──心照不宣吧。

所有跟貼:

這又是另一個极端 - 敬亭 (581 bytes) 21:51:56 9/13/99 (0)
三五年前的情況吧 - ditto (49 bytes) 21:15:43 9/13/99 (0)

這又是另一個极端
送交者: 敬亭 于 September 13, 1999 21:51:56:

回答: 轉來給各位瞧瞧 由 kanke 于 September 13, 1999 21:01:54:

俺做學生時,一直幵舊車,不好意思,現在還沒換,住房子
也是要圖省錢,經常在付$300/月和人合住或$500自己住之
間犯難,呵呵,又不好意思,現在還是一樣。:)

但俺可從沒干過實驗室以外任何活計,從沒端過盤子,從沒
看過老板臉色,從沒擔心過下個月沒處領錢。

在美國,過得好過得壞都有,俺自認過得中等偏下。:) 一
般初來總是艱苦一些,后面混不出頭的就极少了,如果你衹
是想“生活”,四五年下來,找份工作,新車新房等等是起
碼的。

我覺得美國是人生奮斗的天堂,但絕不是舖滿黃金的天堂。
而奮斗,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一個充滿了苦和樂的過程,所
不同的,衹是期望的高低与環境的公平。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