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蠻人 于 October 17, 1999 11:11:15:

送交者: 蠻人 于 October 07, 1999 17:42:32: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大概是婦孺皆知了。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垓下之生死离別
,兩千年來不知賺了多少哀男怨女的多少滴眼淚。其實大抵每個人掉的淚,
各各不同。或為末路英雄扼腕,或怜香惜玉,或不過是發思古之幽情、各有
各的怀抱罷了。

  男女之間的情意綿綿之事,作為“正史”的二十五史通常并不愿多言,
以維持“体統”。即便有說,大抵也決不允許爛漫,而必要鼓吹恪守所謂夫
婦之道。如司馬光之《資治通鑑》,曾在漢紀孝武帝卷里,提到過一個姓宋
的官員,被武帝守寡的妹妹淮陽公主(?)看上了,要漢武帝讓他娶她。漢
武帝就征詢老宋的意見。誰知老宋是正人君子,正色言道:“貧賤之士不可
侮,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大概可以算是正史之中但有言及男女情事必要謹
守之原則了。

  前人寫史者大都秉持孔子之微言大義、不以情干史之原則。然而作正史
之第一人,司馬遷,卻大概是唯一的例外。太史公本性情中人,任俠仗義,
豪气放達,卻不幸為李陵案以無辜之身橫遭宮刑慘罹,其心自必有大憤懣于
其間。情之所致到不可不發之地步,則便有再冷之面具強罩于外,終無法徹
底阻遏其之必要漾溢于字里行間。故史記雖為后世奉為正史,卻是二十五史
中難得一見之性情文字,于刻板謹嚴之背后時刻可感受到太史公“腸一日而
九回”之超絕情調。后世史家能近于他者,不過妹承兄志之奇女子班昭一人
而已。

  虞姬能留名于后世,實在是托了太史公敬重項王豪气而不齒劉邦街痞
流氓行徑之一种暗諷罷了。其實虞姬不過是霸王從虞地掠奪來之美女罷了。
霸王体魄健壯而好色,從二十四歲起兵到三十一歲自刎烏江,正是精力最旺
盛之年齡,故每戰必帶美女隨侍左右。霸王一旦到了末路之時,她自然也就
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畢竟英雄美人,終是以美人作為陪襯之犧牲品,本無
公平可言,是否有真愛于其中,真是衹有天曉得了。

  霸王困于垓下,聞四面楚歌,知道再不能脫,因流涕而作悲歌曰:“力
拔山兮气蓋世,時不濟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
意是,虞姬呀虞姬,我和你商量個事﹔我呢,雖是蓋世英雄,卻不逢時運﹔
現在眼看著就要完蛋了,我自己無所謂啦,即便死了,二十年后還是一條好
漢﹔但我結義兄弟劉邦是個街痞流氓,我心里放心不下你呀...說罷長嘆一
聲,低下頭去,一邊用手指頭有意無意地彈了彈隨身披挂的寶劍匣子,又淌
了几滴淚,濺落在鐵匣子上,在寒月照耀下,發出一縷慘白的光,把虞姬刺
的發冷而不禁一抖。虞姬也是個明白人,當然知道霸王心里想的是什么。于
是她也唱了一首歌,歌辭道,“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君王義气盡,賤
妾何聊生?”意思是說,你也算是條漢子,有話直說不就得了,還要這么遮
遮掩掩的豈不辱沒了你一世英名么?說完就拔劍朝脖子上一橫。但寶劍久用
已有所消鈍,一劍割去竟不能立絕,虞姬劇痛之下已昏死過去,寶劍隨之跌
落于地,一邊血迸如注。霸王看到虞姬因劇痛而呻吟發抖,想起平日里自己
衹顧得稱王成霸,哪真關心過她?而此刻她能剛烈如此,不僅慚愧欲死。乃
上前以匕首刺其胸口助其速絕,再以隨身披挂之征袍覆裹之﹔轉身撿起寶劍
怒喝一聲,目盡裂﹔天為之慟,地為之顫,江水為之倒流,樹木為之悲歌
﹔漢軍聞之,膽魄欲散﹔四圍之境,為之肅然。

  霸王隨即孤身一人,三進三出于漢軍陣地,如入無人之地,剁殺無算人
頭,乃孤身怀抱虞姬蹣跚行至烏江邊上,小心掩埋完畢,并割腕以血書一木
牌,曰某年某月某日,項梁無能失其愛妾,葬以此。祭典完畢,乃起身長嘆
一聲:“天要亡我,非戰之罪!”--這當然是他臨死還渾的一個証据了-
-隨即自刎而死,其如鐵塔之軀,橫護于虞新墳之側。

  霸王大抵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貴族騎士,而劉邦則大概是中國歷史上
第一個痞子梟雄。他們之間的爭斗,最后是以痞子梟雄徹底戰胜貴族騎士為
結局的,這大概也是歷史發展的邏輯吧。

  明年,劉邦榮歸鄉里,請長者三千,親為歌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
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派小人得志之气象,躍于歌中。
然而他又能得到什么勇士呢?天下第一勇猛之士,自己的結義兄弟,是被自
己逼死的﹔天下第一謀略之才,自己也曾稱兄道弟的,也是被自己逼死的。
不知情義之人,終也為情義所唾棄。劉邦尸骨未寒而后院火起,試圖毀其家
業者竟是自己的結發之妻,真也算是歷史和他幵的一個并不算小的玩笑吧。

  杜牧題烏江詩曰:“胜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來未可期”。劉邦為了成就霸業,是連自己親爹的肉也可以吃的
,此可謂能包羞忍辱之极了,所以他終于如愿以償﹔而項羽卻是連一點辱也
受不得的。然而千年以后,漢家霸業,已了無痕跡﹔武陵蕭瑟,秋風吹過竟
連樹葉應和作響之聲,也聽不到了,而那“隆准由來同鳥喙”的享受了九五
之尊的漢高劉邦,總還時時要為“同分一盃羹”而為人恥笑﹔而末路英雄項
羽,卻總還時時賺的無數后人的眼淚。歷史的邏輯究竟如何,又究竟該怎么
去說呢?

  CG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