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和李洪志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蠻人 于 November 17, 1999 10:04:17:

送交者: 蠻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16:43:

金先生的東西,很早曾讀過几本。几個月前又礙著朋友強力
推荐的面硬著頭皮又干咽下了一本天龍。以我的觀點,酒心
和王朔說的都沒多大离譜的地方。當然,我的觀點衹是我的
觀點,酒心王朔的也衹是酒心王朔的觀點,正如所有的金迷
們可以有他的觀點一般。不過我比較煩的是,即便是魯迅、
托爾斯泰等等那一級別的作家,生前生后都容許被大量的人
不喜歡,甚至那么多人去惡意毀謗我看大多數人也以為正常,
何以一個說實在從創作角度上看并不上道的金先生,說他几
句就會引起如此之軒然大波?一個個怎么看怎么象北大大法
弟子張平之于李洪志一般呢?逝去的偉大的作家尚容許人盃
葛,他還在世,而且他遠也談不上什么偉大,難道還要給他
建個生祠,把他供上佛龕,好里說如孔圣人,慘里說如李大
師傅,那般用冷豬肉養著?

三、四十年代之后,文學日趨沒落,到了今天,真正稱的上
文學大師的,大概衹有到冷豬肉去找了。江湖寂寞,小丑豈
堪重任﹔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現在是連王朔金庸這樣
的人也可被人以大師自負了,才想起現在大師不值錢,這不,
連個農場糧店的職工李洪志先生,不也是正大光明地以大師
身份技術移民,讓那么多人給他貢獻冷豬肉了么?

衹管插空評論。不同意我的觀點可以,但恕我無時間精力一
一答复。

CG

---

從“四大俗”到“四大丑”

送交者: CG 于 November 01, 1999 10:14:26:

回答: (轉貼)王朔:我看金庸

這大概是王朔唯一值得一讀的文章了。不過富有諷刺意味的
是,這個文章竟然是讓他來寫的。

王朔所提到的四大俗,我倒看不如更名為四大丑,原來的四
俗之間取其三,去掉成龍的一兩部電影,因為還是可以讓
人幵心幵心。此外再加一缺,就是王朔的調侃。這四大丑,
可以說都是在扭曲民族心靈的東西。

CG


所有跟貼:

視而不見還是裝看不見? - donut (295 bytes) 07:01:59 11/07/99 (0)
文章三品及天龍八部 - 蠻人 (3119 bytes) 06:44:58 11/07/99 (0)
關于“讀遍金庸”論 - 蠻人 (1450 bytes) 06:41:41 11/07/99 (1)
不是不能評,而是他沒有砍到點子上 - 留香 (1044 bytes) 13:08:45 11/07/99
(0)
送交者: 蠻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41:41:

回答: 金庸和李洪志 由 蠻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16:43:

讀書是衹有自己覺得值得花世間去讀,才讀的。一本書可以适
合一個人、一堆人、一大堆人,但它仍然不見得會适合所有的
人--事實上也沒有适合所有的人的書。即便從這個最淺顯的
角度來說,任何一個作家的東西,都必然會有一個人、一堆人、
一大堆人不喜歡。這是很正常的。有人可以說喜歡,就應該容
的別人不喜歡甚至反感甚至极為反感甚至一見就想吐。這有什
么不對的呢?

如果說要說金庸几句話就必須先把他的東西“讀通了讀全了”,
否則就是亂評,就是妄言,那首先要看評論是什么樣的評論。
文學作品和歷史還不一樣。歷史首先是事實,因為它就是由一
堆的事實串起來的,可以去違背了事實就是妄言,不刻意而無
意則尚可以說是治學不力。而文學作品首先是感受,因為它想
表達的也不過就是人的感受。因此,如果一個人認為它表達的
是一种很拙劣的感受,當然就可以不喜歡甚至厭惡。這算什么
妄呢?如果說要評就要讀遍的話,則我們這里的圖書館有一千
多萬冊的書。讀一本書大抵就要花几天的世間。世間值得讀的
書海了去了,而人的精力卻有限。比如說一個非專業評論人想
說几句關于魯迅的話,就必要把他几千萬字的文章全都讀遍了?
比如有人想談一兩句明史或其他,就要把明史全都讀遍了?一
個人如果想說兩句哲學史,是不是就要把哲學史全都讀遍了呢?
那人自己跑哪里去了?那大概能評論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評論
家”了,可評論家本身,有几個能說是“讀遍”了?即便“讀
遍”了,又有几個能說是“讀透”了?讀遍而如果沒讀透,近
于沒讀,那還評什么?如此則這個世界還有誰敢來出“評論”
呢?

那樣我看不如大家全都閉嘴就是了。因為張嘴評論,肯定總可以
找到其扯淡的一面。

CG
送交者: 留香 于 November 07, 1999 13:08:45:

回答: 關于“讀遍金庸”論 由 蠻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41:41:

就難怪別人要他回去,再多看一些。你敢衹讀一本金庸的書,就
給你導師交一篇論金庸的文章嗎?我自己作論文時,是每一句話
都要注明出處的。不這樣的話,也衹能算是街頭胡侃,本身就夠
俗的了。

作學問,沒有人在比誰讀的書多。否則那大學發文憑就簡單多了,
碩士限讀書20本,博士100本。但在你研究的這一個方向,你卻必
須要知道其背景与現狀。中國過去的史學大家都讀的書多,這到
不是要顯其博學,而是中國的史料太丰富了,不如此不行,否則
提出一個見解,很快就會被人拿另一本書來打倒。

金庸的書不是歷史教材,這是中學生都知道的。演義的作法,中
國古已有之,也不是他獨創。金庸本人的史學功底极深,形成了
他自己的思想,他就借這小說來闡明。比如他把宋時的民族之爭
用肖峰這個人物來体現,故意把他的身世寫成一個痛苦的矛盾。
還有他對康乾的褒揚,也讓嘻皮笑臉的韋小寶說出來。有多少人
會去讀一篇研究清初統治的論文?金庸才是大侃爺。王朔不過是
一街頭痞子,還跑來跟我談雅俗,我還是請他多讀几本書再來和
我談。

本世紀以來,中國的史學研究碩果丰盛,但就是因為大部分的研
究者沒有金庸會侃,很多這些成果現在還鎖在他們的書房里,無
法普及至民間。
文章三品及天龍八部



所有跟貼﹒加跟貼﹒論壇主頁


送交者: 蠻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44:58:

回答: 金庸和李洪志 由 蠻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16:43:

這是年前有回和人扯金庸時被迫啃了一部--那是第一次在這點
上上當,后來又一次上當,是在几個月前--之后寫的點文字。
也附在這里。

衹是一管之見。

CG

-----

◇ 文章三品及天龍八部 ◇


  文章之法,必先通其气。章法線條,結构組合,俱屬于好文章之底石。
此其基也。然而以此尚遠不足以品評大家之作。“不平常”者,非同尋常之
謂也。當以具備上述底石之文字之上,尚有三品:

  第一品曰清涼文字﹔清涼文字讀來,最多是讓人如于炎炎夏日飲了一盃
冰水一般,可供人一飲而盡,衹解一時之渴﹔此种文字,一閱之后,足亦。

  第二品曰醇香文字﹔醇香文字既可解渴,尚可留芳香于心扉。此一級文
字如醇濃美酒,衹可小呷之,不可飲之過急。一飲或有苦味而不解渴,再飲
則心有不甘但已上隱,再飲方覺個中真味,其香乃繞心中三日不消。此文美
則美矣,然而仍未到別樣境界﹔此种文字,可置于案頭旬月,之后可棄。

  第三品曰無味文字﹔此种文字,冰晶透徹,又或是無滋無味﹔然而待到
玩索有加之后,又覺得百味俱全﹔再四之后,似乎已香徹骨髓。

  能于人在反复品味之余,日有余獲﹔一讀一得,再讀再得,三讀則又有
大獲益。此為文中极品,當然此個境界,并無几個能得。此种文字,乃文中
极品,能于不知不覺中將營養种入人之脊髓,可永置于案頭,一生受用。

  反觀《天龍八部》,文字功夫平常,史上功夫也無异常之處﹔其行文脈
气并不通暢。時常有作考据功夫,卻有畫蛇添足之嫌。情節處置,繁累有加
﹔文章脈絡,頗有不順﹔有時幵局气勢雄偉,收來草草﹔有時下筆千言,多
為廢話。以此觀之,此文原本尚不足以入此三品之列。

  大凡偉大之著作,必在深刻揭露社會或人生問題之余,必要給出前行之
出路。此一出路,乃第三品文字所必備。是以挪拉毅然出走,小栓之墳頭需
落一花圈。金文立意,概欲以佛理入,以佛理出,雖少新意,若能有始有終
,總算一個解法。然而佛理卻并未有大而透徹之張揚,百萬巨著,多著墨于
虛張聲勢,到頭不過一“青山依舊在,几度夕陽紅”而已﹔斜陽無光,衹余
茫然。頹廢色彩,便是不必指責,卻大跌其价值。金以否定英雄与建功立業
之思想、淡化業績為目的,使慕容發瘋,逼蕭峰自刎,令老慕蕭皈依佛門。
老便有所委養,少卻不得善終。本末倒置之余,衹聞到老態龍鐘之焦糊味道
。于是既使人看不到希望,則或者便破罐破摔,如近十余年來那些群匪林立
,舞刀弄棒,畫虎畫皮﹔或看破紅塵,未老先衰,卻以為已深通人世至理。
效段正淳者僅學其色,效段譽者僅余其痴,效慕容者僅存其霸,效蕭峰者僅
獲其放。結果正气不得張,邪气卻日漸有加。佛理不見行走,世風卻日趨其
下。未到家之作品,貽害竟有如此之大。佛理不行,反把丑陋一面大大張揚
﹔人因未見出路,皆欲效其欲鞭撻者,而不行其所欲發揚者。若以此點來看
,金之文非但未曾入流,其之罪過,亦不可謂不大矣。
8/29/1998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