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 VS 金庸"小結》[轉:白鷺人若雪之]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白鷺人若雪之 于 November 22, 1999 19:57:53:

《"王朔 VS 金庸"小結》[轉:白鷺人若雪之]

送交者: 痛俺個 于 November 09, 1999 17:43:57:

《"王朔 VS 金庸"小結》

引子

  對所謂文壇上紛爭的事情,我或者是不聞不問,或者是不屑一顧。不聞不問是因為“聞”不到什么,也就
無法過問了,不屑一顧是因為世人喜愛炒作的德行往往讓我失望。這一回卻不同了,平時愛上網,愛在新浪溜
達,所以有幸親歷了新浪的這場由《中國青年報》上王朔一文引發的“百家爭鳴”。被人們稱為“王朔 VS 金
庸”的爭論搞得沸沸揚揚,報紙、網絡在其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它的确是個必然。“天下
興亡,匹夫有責任”,這“天下”原本就是指世風文化,況且我平時喜歡以“關注人文”為己任。于是赶在比
賽結束之際,以一個看客身份來談點感想。當然,我不是來分析比賽的結果的,比賽的結果并不重要,除非是
那該死的球賽。我這里就是就事論事說几句,算是我個人對“王朔 VS 金庸”的一個小結吧。


(一)
  “王朔 VS 金庸”至少反映了以下几個事實:平凡人參与文學藝術創作的討論成為可能而且作用積极﹔人
們對文學藝術欣賞(喜好)的標准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雅俗共賞是趨勢。

  以上正是數字時代的文化特征的一個方面。“工業文明造就了大眾与精英的分离,信息時代的技術力量(
特別是網絡技術),在消解精英中凸現出平凡人的价值。”廣播、電視、出版,特別是網絡的空前發達,使文
學藝術逐漸走下殿堂,最大限度走向大眾。沒有明報的連載、電視劇的播放、中國盜版業繁榮和眼下的網絡,
金庸難于成就家喻戶曉的盛名﹔同樣,离幵發達的出版業和電影電視,朔爺也不會在青年中紅得那么快。當然
,沒有網絡,這場爭論就注定不會這么精彩和有意義,因為你我等閒之輩難于介入,更難于以平等之身份去對
話。就象誰也無法主宰Internet一樣,個体無法也無能主導文學藝術的發展。基于信息網絡化的文學藝術是沒
有精英的。從前講究:“适應,能后征服”,今后恐怕衹能适應了,否則,衹是消亡。論戰中有網友提到“解
构”,我認為与其說是創作者在解构,還不如說是大眾在挑選、在消費。


(二)

  “王朔 VS 金庸”中對武俠登不登大雅之堂有爭論(當然現在金已經入主浙大文學院,武俠登堂勢在必然
),也有人說(王朔自己也說)王朔的文學是痞子文學。中國文學自古提倡“文以載道”,評論文學又有“詩
無達詁”一說,我認為對載体的限制不要太死。實質上稍讀了點文學史的就知道文体是一直在變的,駢体到散
文,古体到絕句律詩,詞曲到文言小說白話小說,貶低武俠或詆毀聊侃都是對文体的偏見。“道”才是本,載
道的文体衹是适應“道”的末,本末倒置不是我們的追求。

  生活在數字信息時代,我們不妨在這里重新理解一下“文以載道”和“詩無達詁”:盡量用人們喜愛的易
接受的表達方式和形式載出“道”來﹔雅俗共賞,不要苛求創作者采用“雅”的形式,也不要去貶低觀者對“
俗”的喜愛,在時間的長河中任何“雅”与“俗”不過是個歷史的相對的概念。

(三)
  無論王朔還是金庸,都是在寫歷史(個人的和社會的),生活在記憶中,戀著過去。眾所周知,這不是個
別現象,是普遍。尤其是近年來,怀舊回憶情節乘著世紀末之風馳騁文壇,老照片,回憶錄,世紀回眸等不一
而足。相對而言,我們缺乏科普和科幻作品,缺乏寫“未來”的作家。我們的民族是個重歷史,輕未來的民族
,或者說,我們的文化是這樣的。這絕對不僅是优點,也正是弱點(近代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不如西方是明証
)世紀之交,我們要回眸,更需要展望,展望未來(比如30年后)中國人的生活狀況(大膽寫寫未來人的生
活)、展望新世紀的世界科學趨勢(我指的是作家通過自己的作品來普及科學精神),我實在希望下一次新浪
網絡的文壇爭論是:“寫‘未來’的作家 vs 寫‘過去’的作家”。就現狀來看,不免使人感嘆“衹是希望而
已,何況這實在是一种奢望”。


(四)
   “王朔 VS 金庸” 中,很多網友和作家的文章提到“沒有偉大的作家,衹有偉大的作品”,我想引用經
濟學里的一句話來表述我的觀點:沒有不好的市場,衹有不好的產品。人們大眾的需要就是衡量產品的最好標
准。但好的產品可以引導刺激市場,好的作品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改良社會風气,提高民眾鑑賞文藝的能力。


  無論如何,網絡時代,精英文化是注定要沒落的,人們可要自己點燃自己的燈。


提倡科學 關注人文  數字時代的文學創作和欣賞 
http://topsword.yeah.net

 版權所有:白鷺人若雪之 原作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