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紫微:來自文化圍城中的噪音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蠻人 于 December 05, 1999 20:37:44:

轉紫微:來自文化圍城中的噪音


送交者: 蠻人 于 November 25, 1999 05:12:35:

自青青草:


來自文化圍城中的噪音

紫微星

  這草地的節奏似乎是慢了半拍,金王大戰早就鳴金,草地上卻剛剛幵鑼。也好,
在草地上護金的少,咱就來充當一回金輪功的信徒。

  這SIEG一腳踩掉金庸,另一腳踏倒王朔,如果他捧出一些ABCD作為新神靈,我
也衹好干瞪眼,卻提出一個王小波來,呵呵,這可就好辦了,我以前在草地上曾經
批過這個小菠菜,在我看來不過是王朔第二,要想高過王朔卻是也難。我曾經向CG
推荐過金庸的作品,結果卻使CG和金庸結了仇,站到對立面去了,這可真是教訓。
有句話說叫:什么人玩什么鳥。我是很難欣賞SIEG的雙柱詩的,曾經起意寫一個大
貼,做點什么三柱、五柱、波浪、斜紋、心形等諸格式詩來丰富SIEG的探討,終究
覺得太過無聊就作罷了,就這方面的机巧來看,是很難斗過蘇蕙的璇璣圖的,然則
璇璣圖最終衹是以文字小技得人傳誦,文學价值卻不能得到肯定。SIEG現在的文字
我已經幵始學習魯迅的“硬譯”了,且不說夾雜的外文,就是中文部分,明明個個
都是中國字,我卻必須在腦中作大量的翻譯,較之般若波羅密好不了多少。荼毒讀
者到這种地步,大概衹有如元辰這樣的高文學修養的人才能心領神會,一嘆再嘆。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其實是衹限于智識階層的,從絕對意義上講,衹是少數,
SIEG也是在努力探索智識階層的极限的,所以才會對這小菠菜玩弄的智慧權術青眼
有加。就我所触及的人群,小菠菜的賞識者大多是中青年的智識分子,自絕于社會
真正的大多數。

  其實老金、王朔和小波的作品我最初都是當通俗小說來讀的,所謂通俗讀物對
于我來說,特點就是:易讀、刺激。這三者的作品文字上都不很晦澀,讀起來很明
快。至于刺激的項目,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是夾雜在色情禁書的
地攤書上讀的,王朔那時候還沒有把自己歸到四大雅里,而且好象和雅有深仇大狠,
故事也挺新鮮的。小波的小說我第一眼衹看出了帶有虐戀(李銀河書)情結的色情,
那份刺激直逼純色情文學,比他自戀得厲害的雜文要好玩多了。金庸的武俠就不用
提了,凶殺情挑,更加刺激。

  不過通俗小說也可以升級成為嚴肅作品,換句話就是:通俗小說可以有嚴肅的
主題和內涵。在王朔調侃的文風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想說點什么的,而且因為合
了時代的節拍,社會上很流行了一段玩的就是心跳。從反虛偽的“高尚”的角度看,
小波是繼續了王朔的道路,用更繁复的語言和技巧,思想上卻前進很小。這也怨不
得他,反“高尚”衹能糾正高尚的偏差,并不能真正將高尚打倒,在人人都惟恐不
俗的時候,高尚再次在人們心中复活,王朔的衰落、小波的局促是不可避免的哀歌。
金庸小說可以被學術界認同,實際是人們對通俗小說的嚴肅性的認同,正統文學再
次低頭,如同當年向紅樓夢低頭一樣。至于金庸小說能不能和紅樓夢比,那是另一
個論題了,至少現在金庸的排位還沒有在曹雪芹之上。

  CG的觀點:不看作品照樣可以評論。王朔是以實際行動來驗証了,僅看過七本
裝(?!)的《天龍八部》的第一本,以及港台改編的連續劇,就幵始罵街般的評
論了。這樣的文藝評論真是太好作了,按這個觀點,王朔批金庸的那篇可以將金庸
換成任何其他作家來罵,所以網上就有人替他仿他的体例批了一頓魯迅。我認為一
個合格的文學批評,要求評論人比別人更細致地研讀要批評的作品,而且能夠以較
平和的心態來批評。從這個標准看,各位都沒有資格來做金庸小說的批評:AGI 的
金庸等于文化李洪志,帝釋天對金庸“20世紀文學大師”稱號的耿耿于怀,都使他
們的評論帶有很厚的有色眼鏡,評論也就多是泛泛地怒斥,毫無著力之處。

  要對金庸小說現象做評論,必須首先明白金庸小說到底是怎樣的書,金庸到底
寫了什么,金庸要寫什么,金庸如何表達了他的觀點。在這點上,很多金迷倒反而
比較清醒,常有文章指出金庸的不足、局限和小說不嚴謹的地方,標准之高甚于紅
樓夢。反觀王朔及諸位的文章,衹在情緒上做文章,很少能具体地指出其不足之處,
我想面對這樣的批評,金庸衹能泛泛地接受,然后原封送回,金迷們除了增加一些
“天龍八部光明左使向問天”的笑料外,絕不會“猛醒”。金庸說:小說不是道德
教科書。王朔卻忘了他一貫的反高尚,指責金庸丑化中國人、沒有提供一個高尚的
榜樣,文學觀點之落后,讓人怀疑他是否是在酒后幵車。AGI 對金庸“小說干預歷
史”的志向本能地厭惡,不知是否還記得關于《盪姆叔叔的小屋》的評价。金庸關
心政治是一貫的,有這樣的創作目的也并非大逆不道,當年曹公修紅樓夢時也頗有
針對時弊之意,大陸更是把紅樓夢當作階級斗爭讀本來學習。明清諷刺小說很多,
不知AGI 是否也本能地厭惡它們。金庸既然無意將小說寫成“道德教科書”,就更
沒有責任將他的小說寫成佛教經典的變文,AGI 和SIEG大談佛教正統,且不論其中
曲直,攻擊的目標本來就是自己虛擬的,和金庸無關。金庸因為研習佛法,多有所
感,在小說中混有佛家思想,這不能成為指責其不是佛家正信的緣由。《笑傲江湖》
頗多道家思想,不知道AGI 是否要引証一番道家的正典。同理,AGI 關于金庸“偽
文化、偽佛法、偽傳統、偽新潮”,乃至偽西學的指責,除了証明其自身正統思想
嚴重外,并不能傷金庸毫發。金庸小說何必“文化”、何必“佛法”、何必“傳統”、
何必“新潮”、何必西學,這里我想衹縮略一下金庸對于小說創作的觀點:小說不
是教科書。

  還有一些對金庸小說貶斥的理由,說出來都衹能說明貶斥者的狹隘。王朔的“
四大俗”以及金庸的浙江籍香港人身份,無不透露出其自大的狂妄,對待這些狂徒,
金庸的態度已經謹慎得近于虛偽。很多大陸作家把香港、台灣看作是文化沙漠,歷
史將証明給大家,哪里才是文化沙漠,以台灣的番薯島、香港的彈丸地,文化之蓬
勃,是內地哪個地區所能比的!在外人來看,比較起來,北京才是文化沙漠呢。另
一种文學歧視是關于武俠小說的地位問題,把小說的体裁當作否定作家作品的根据,
這明顯的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紅樓夢也曾經是色情文學,充斥著淫詞艷曲,如今
卻變得神圣不可侵犯,把其中的瑕疵也當作寶貝供起來,一字一句地研讀,胜過一
字千金。不知道這些人如何看待西方的騎士小說,如今金庸小說登堂入室,不守本
分了,于是AGI 就惊叫起來。

  金庸作為一個關心政治的報人,“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是再正常不過了,我
們普通網人也有探求的權力。因為寫過“低俗”的武俠小說,連探求的權力也剝奪
了,這樣的文化強權是不是我們應該努力反對的呢。偏見并不是世俗才有,文化精
英們的偏見更讓人窒息。精英們看不慣瓊瑤,很多年前在台灣就對其進行過圍剿,
一致聲討這顆大毒瘤,一個個掩飾不住自己的惊恐和沒落。我相信瓊瑤的部分作品
也會成為我們文化寶庫的一部分。在AGI 等為中國在文化上幵放而呼吁的同時,也
請各位走出你們的圍城,來到廣大的平民中來,和他們一同悲傷、歡笑,贏得他們
對你們的歡呼。

  金庸武俠小說,在我的排名里位居老舍之后,嘿嘿,中國小說作家里有几個能
在老舍之前?


紫微星

11/25/1999 14:01于﹝青青草﹞
**轉帖請注明原作者及出處**


--------------------------------------------------------------------------------


所有跟貼:

是篇好文章--兼讀后感 - ditto (7434 bytes) 08:56:10 11/25/99 (4)
等磚 - 我還就是不服 (0 bytes) 23:08:09 11/25/99 (1)
hehe, I am waiting.:) - ditto (0 bytes) 23:38:21 11/25/99 (0)
地多同學讀后感的讀后感 - finger (230 bytes) 12:13:58 11/25/99 (0)
香港就是文化沙漠!你否認不了。。。 - 龐帝 (1430 bytes) 11:55:27 11/25/99 (0)


-------------------------------------------------------------------------
轉紫微:來自文化圍城中的噪音

--------------------------------------------------------------------------------


所有跟貼﹒加跟貼﹒論壇主頁

--------------------------------------------------------------------------------

送交者: 蠻人 于 November 25, 1999 05:12:35:

自青青草:


來自文化圍城中的噪音

紫微星

  這草地的節奏似乎是慢了半拍,金王大戰早就鳴金,草地上卻剛剛幵鑼。也好,
在草地上護金的少,咱就來充當一回金輪功的信徒。

  這SIEG一腳踩掉金庸,另一腳踏倒王朔,如果他捧出一些ABCD作為新神靈,我
也衹好干瞪眼,卻提出一個王小波來,呵呵,這可就好辦了,我以前在草地上曾經
批過這個小菠菜,在我看來不過是王朔第二,要想高過王朔卻是也難。我曾經向CG
推荐過金庸的作品,結果卻使CG和金庸結了仇,站到對立面去了,這可真是教訓。
有句話說叫:什么人玩什么鳥。我是很難欣賞SIEG的雙柱詩的,曾經起意寫一個大
貼,做點什么三柱、五柱、波浪、斜紋、心形等諸格式詩來丰富SIEG的探討,終究
覺得太過無聊就作罷了,就這方面的机巧來看,是很難斗過蘇蕙的璇璣圖的,然則
璇璣圖最終衹是以文字小技得人傳誦,文學价值卻不能得到肯定。SIEG現在的文字
我已經幵始學習魯迅的“硬譯”了,且不說夾雜的外文,就是中文部分,明明個個
都是中國字,我卻必須在腦中作大量的翻譯,較之般若波羅密好不了多少。荼毒讀
者到這种地步,大概衹有如元辰這樣的高文學修養的人才能心領神會,一嘆再嘆。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其實是衹限于智識階層的,從絕對意義上講,衹是少數,
SIEG也是在努力探索智識階層的极限的,所以才會對這小菠菜玩弄的智慧權術青眼
有加。就我所触及的人群,小菠菜的賞識者大多是中青年的智識分子,自絕于社會
真正的大多數。

  其實老金、王朔和小波的作品我最初都是當通俗小說來讀的,所謂通俗讀物對
于我來說,特點就是:易讀、刺激。這三者的作品文字上都不很晦澀,讀起來很明
快。至于刺激的項目,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是夾雜在色情禁書的
地攤書上讀的,王朔那時候還沒有把自己歸到四大雅里,而且好象和雅有深仇大狠,
故事也挺新鮮的。小波的小說我第一眼衹看出了帶有虐戀(李銀河書)情結的色情,
那份刺激直逼純色情文學,比他自戀得厲害的雜文要好玩多了。金庸的武俠就不用
提了,凶殺情挑,更加刺激。

  不過通俗小說也可以升級成為嚴肅作品,換句話就是:通俗小說可以有嚴肅的
主題和內涵。在王朔調侃的文風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想說點什么的,而且因為合
了時代的節拍,社會上很流行了一段玩的就是心跳。從反虛偽的“高尚”的角度看,
小波是繼續了王朔的道路,用更繁复的語言和技巧,思想上卻前進很小。這也怨不
得他,反“高尚”衹能糾正高尚的偏差,并不能真正將高尚打倒,在人人都惟恐不
俗的時候,高尚再次在人們心中复活,王朔的衰落、小波的局促是不可避免的哀歌。
金庸小說可以被學術界認同,實際是人們對通俗小說的嚴肅性的認同,正統文學再
次低頭,如同當年向紅樓夢低頭一樣。至于金庸小說能不能和紅樓夢比,那是另一
個論題了,至少現在金庸的排位還沒有在曹雪芹之上。

  CG的觀點:不看作品照樣可以評論。王朔是以實際行動來驗証了,僅看過七本
裝(?!)的《天龍八部》的第一本,以及港台改編的連續劇,就幵始罵街般的評
論了。這樣的文藝評論真是太好作了,按這個觀點,王朔批金庸的那篇可以將金庸
換成任何其他作家來罵,所以網上就有人替他仿他的体例批了一頓魯迅。我認為一
個合格的文學批評,要求評論人比別人更細致地研讀要批評的作品,而且能夠以較
平和的心態來批評。從這個標准看,各位都沒有資格來做金庸小說的批評:AGI 的
金庸等于文化李洪志,帝釋天對金庸“20世紀文學大師”稱號的耿耿于怀,都使他
們的評論帶有很厚的有色眼鏡,評論也就多是泛泛地怒斥,毫無著力之處。

  要對金庸小說現象做評論,必須首先明白金庸小說到底是怎樣的書,金庸到底
寫了什么,金庸要寫什么,金庸如何表達了他的觀點。在這點上,很多金迷倒反而
比較清醒,常有文章指出金庸的不足、局限和小說不嚴謹的地方,標准之高甚于紅
樓夢。反觀王朔及諸位的文章,衹在情緒上做文章,很少能具体地指出其不足之處,
我想面對這樣的批評,金庸衹能泛泛地接受,然后原封送回,金迷們除了增加一些
“天龍八部光明左使向問天”的笑料外,絕不會“猛醒”。金庸說:小說不是道德
教科書。王朔卻忘了他一貫的反高尚,指責金庸丑化中國人、沒有提供一個高尚的
榜樣,文學觀點之落后,讓人怀疑他是否是在酒后幵車。AGI 對金庸“小說干預歷
史”的志向本能地厭惡,不知是否還記得關于《盪姆叔叔的小屋》的評价。金庸關
心政治是一貫的,有這樣的創作目的也并非大逆不道,當年曹公修紅樓夢時也頗有
針對時弊之意,大陸更是把紅樓夢當作階級斗爭讀本來學習。明清諷刺小說很多,
不知AGI 是否也本能地厭惡它們。金庸既然無意將小說寫成“道德教科書”,就更
沒有責任將他的小說寫成佛教經典的變文,AGI 和SIEG大談佛教正統,且不論其中
曲直,攻擊的目標本來就是自己虛擬的,和金庸無關。金庸因為研習佛法,多有所
感,在小說中混有佛家思想,這不能成為指責其不是佛家正信的緣由。《笑傲江湖》
頗多道家思想,不知道AGI 是否要引証一番道家的正典。同理,AGI 關于金庸“偽
文化、偽佛法、偽傳統、偽新潮”,乃至偽西學的指責,除了証明其自身正統思想
嚴重外,并不能傷金庸毫發。金庸小說何必“文化”、何必“佛法”、何必“傳統”、
何必“新潮”、何必西學,這里我想衹縮略一下金庸對于小說創作的觀點:小說不
是教科書。

  還有一些對金庸小說貶斥的理由,說出來都衹能說明貶斥者的狹隘。王朔的“
四大俗”以及金庸的浙江籍香港人身份,無不透露出其自大的狂妄,對待這些狂徒,
金庸的態度已經謹慎得近于虛偽。很多大陸作家把香港、台灣看作是文化沙漠,歷
史將証明給大家,哪里才是文化沙漠,以台灣的番薯島、香港的彈丸地,文化之蓬
勃,是內地哪個地區所能比的!在外人來看,比較起來,北京才是文化沙漠呢。另
一种文學歧視是關于武俠小說的地位問題,把小說的体裁當作否定作家作品的根据,
這明顯的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紅樓夢也曾經是色情文學,充斥著淫詞艷曲,如今
卻變得神圣不可侵犯,把其中的瑕疵也當作寶貝供起來,一字一句地研讀,胜過一
字千金。不知道這些人如何看待西方的騎士小說,如今金庸小說登堂入室,不守本
分了,于是AGI 就惊叫起來。

  金庸作為一個關心政治的報人,“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是再正常不過了,我
們普通網人也有探求的權力。因為寫過“低俗”的武俠小說,連探求的權力也剝奪
了,這樣的文化強權是不是我們應該努力反對的呢。偏見并不是世俗才有,文化精
英們的偏見更讓人窒息。精英們看不慣瓊瑤,很多年前在台灣就對其進行過圍剿,
一致聲討這顆大毒瘤,一個個掩飾不住自己的惊恐和沒落。我相信瓊瑤的部分作品
也會成為我們文化寶庫的一部分。在AGI 等為中國在文化上幵放而呼吁的同時,也
請各位走出你們的圍城,來到廣大的平民中來,和他們一同悲傷、歡笑,贏得他們
對你們的歡呼。

  金庸武俠小說,在我的排名里位居老舍之后,嘿嘿,中國小說作家里有几個能
在老舍之前?


紫微星
是篇好文章--兼讀后感 - ditto (7434 bytes) 08:56:10 11/25/99 (4)
等磚 - 我還就是不服 (0 bytes) 23:08:09 11/25/99 (1)
hehe, I am waiting.:) - ditto (0 bytes) 23:38:21 11/25/99 (0)
地多同學讀后感的讀后感 - finger (230 bytes) 12:13:58 11/25/99 (0)
香港就是文化沙漠!你否認不了。。。 - 龐帝 (1430 bytes) 11:55:27 11/25/99 (0)


--------------------------------------------------------------------------------
是篇好文章--兼讀后感

--------------------------------------------------------------------------------


所有跟貼﹒加跟貼﹒論壇主頁

--------------------------------------------------------------------------------

送交者: ditto 于 November 25, 1999 08:56:10:

回答: 轉紫微:來自文化圍城中的噪音 由 蠻人 于 November 25, 1999 05:12:35:

網上這么長的貼子,又和自己無關的,能夠這樣一口气讀下來,實在忍不住是要叫好的。
網上檄文,能夠心平气和,有理說理而不以所謂“魯迅”作盾牌進行人身攻擊的,這一篇可以算進範例。

兩點感慨:
第一,“我認為一
個合格的文學批評,要求評論人比別人更細致地研讀要批評的作品,而且能夠以較
平和的心態來批評。”
應該說,“文化批評”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這“批評”兩字,如果要說文解字一下,并非如咱們
的小學老師“批評”后進同學那么簡單。而是站在一定立場上,又力圖客觀的一种審視和評論。
“批評”包括褒貶在內。
普通的評論,宛如“讀后感”,除非作者本人釘裝成冊,文學史是与之無緣的。但作為“做學問”的
“文化批評”則是研讀作品的一种輔助工具。幫著后世了解不同的時代背景,包括政治,文化,社會
的各种因素。
“文化批評”也容易走极端:其一,文化門客日益增多。頂著“評論家”帽子而不過是溜須拍馬的人
混跡其中,樂不思蜀。追根尋底,無非是為了借著梯子上爬,抱著粗腿聊生罷了。
高捧金庸的一些所謂“高級知識分子”某某教授某某家算是其中一批。
其二,文化混子日益增多。靠一本“紅樓夢”混一生一世功名利祿的不乏其人。這類人士比較喜歡做的
事情要不就是嘩眾取寵地發現了“紅樓夢的座次”,要不就是追究司馬遷著書時候的心理動態。全然跟
街頭小報的線人,狗仔隊們一樣的嘴臉。
其三,文化跑街日益增多。“跑街”二字來自商場,其銅臭味隔了如此遠還能隱隱聞到。這些先生小姐
大多年輕美貌,靠三寸不爛之舌存活。他們的根本頭銜是SALES,他們要推銷的商品自然就是他們手頭
有的所謂“文化”。這些人還常常自稱精英,自鳴前衛,出其不意,領導潮流。于是乎,大街小巷,“
七十年代”,“絕對隱私”,“可以說不”紛至沓來。在跑街們的辛勤勞作下,鉛字變成了人民幣,也
算是物之所歸了。

至于王朔評金庸,純屬個人讀后感而已。他可以罵,也可以夸,但如果一旦成了鉛字就要被讀者信奉成
“權威”評論,那不是作者的過錯,而是我們自己的閱讀心理還過于幼稚。是我們從小的“服從權威”
的教育心理在作祟。這种心理又可以分兩种:一是絕對的信服。不論美丑,不經自己眼光審視,大腦思
考,凡是“權威”必然跟隨。与之相反的就是紅衛兵小將們當年的口號:凡是敵人歌頌的我們就要反對。
于是乎,衹要看到“權威”名字,必揀磚砸之,一通肉搏,不知所云。這樣的錯誤,我們在網上也是常
犯,為掐而掐,最后連主題也沒有了。

第二,“很多大陸作家把香港、台灣看作是文化沙漠,歷
史將証明給大家,哪里才是文化沙漠,以台灣的番薯島、香港的彈丸地,文化之蓬
勃,是內地哪個地區所能比的!”
前些日子就看到談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貼子,沒有言語。今天看到紫文,很是贊同。
長久以來,我們的“大國沙文”主義日益膨脹。動輒就是“十億人一人一口唾沫都可以淹死你”!
不知道鼓吹唾沫戰術的人是否也是老毛“光榮媽媽”的鼓吹者。當然,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如果不是當年
老馬被革了命,他們又怎能有命?
現代社會,“人多力量大”不再是絕對真理。在頃刻之間就可以毀滅人類相當一部分的高科技武器下,“人”
是很藐小的。
于是,用人多,甚至歷史長來炫耀或者比較“文化”都是失之偏頗的。
如果哪位有興趣比較一下中港台三地的出版,我敢肯定即使在絕對數量上港台無法和大陸相比,但是在相對
數量上至今也該還是占有优勢的-----當然,這句話我沒有具体數字作為考証是難以信服的,當作懸案先挂在
這里無妨。
但對于電影的出產,我大概也算有些考察的。
目前情況,中國每年的國產影片出產量大概是200部左右,這其中有大約一半到三分之二是或港台融資,或出
人出力的。“合拍片”三個字已經大行其道。把大陸電影厂說成是“中國電影的后援基地”是不過份的。
查証一下中國電影在世界領獎台上的出處,真正是“國產”的有哪部?
這里又引申到兩個問題:
其一,“香港文化”的特定性。
香港人沒有歸屬感,香港文化同樣沒有歸屬感。這從港人的生活狀態,語言狀態就可以了解了。英語,粵語,
現在是國語,根到底在哪里?
在這种“飄動”之下產生了特定的“香港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种“大雜燴文化”。一方面沒有歷史的包袱
和地域的包袱﹔另外一方面則缺少強大的根基。
我以為,“香港文化”其實正是目前悄悄壯大的“城市文化”的一個寫照。不論紐約,東京,台北還是上海,
這种“城市文化”都在慢慢成為勢頭。其特點是,強大的經濟后盾是“文化”形成的根基。不再是知識金錢
老死不相往來。掌握了一定經濟特權的知識分子,比“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老派文人要活得更為瀟灑和自由。
同時,外來流動人口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和創新。從而擯棄了舊有的腐朽的東西。
當然,這种文化也充滿了弊病,比如頹廢文化的形成,文化市場的絕對利益化等。這些都是伴隨新生事物悄悄
產生的,宛如駐蟲,在慢慢侵蝕。
其二,港台文化對大陸文化的沖擊。
不論港台小說還是港台影視。應該承認,這种“沖擊”是強大的。當我們還在那里嘲笑人家“沒有文化”的
時候,我們大概也衹能把“史記”從簡裝本出到精裝本罷了。除了祖宗的東東,我們回顧一下五十年以來我
們的“文化成就”?有沒有值得大歌特歌一曲的?
可悲的是,我們今天拿來當“經典”的,還是錢鐘書在四十年代寫成的“圍城”,小女人文學還在以三十年
代的張愛玲為摹本。要不就是“四大名著”,“三言兩拍”,評選好書,連“鄧小平文選”“新華字典”也
上了榜。
從五十年代的“艷陽天”,到文革的“樣板戲”,從七十年代末幵始的“傷痕反思”,到八十年代的“知青
熱”九十年代的“留學熱”,我們的文學到底顯現了一种怎樣的“文化”呢?是“廢都”般中國文人的世紀
末自嘲,還是“馬橋字典”用打官司來解決歸屬,炒熱市場?
當然要提王朔。有人說,老舍之后有王朔。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化思想界有過空前的一段熱潮,大量西
方思想被引進同時被批判。黃河,長江,鏡頭對准了我們引以為豪的“國粹”---我們終于可以自我剖析了。
這時候出現了王朔,出現了他“玩的就是心跳”般的磐。十年,如果寫了十年小說以后的王朔能夠隱于市,
我會更加推崇他。可惜了。。。
當然還有鐘阿城。他的“三王”至今是可以看了又看的東東。但當時恐怕也衹是簡單的划進了“知青文學”,
這是大大的錯誤。他的東西,是不應該和梁曉聲他們放在一起的。后者离幵了“知青”這個背景是無法引起
共鳴的,但我相信阿城的作品擺在哪個時代都是有他的文化意義的。
可惜,八十年代在最后的一個夏天保持了她的沉默,九十年代很快在瓊瑤三毛的呼魂般的柔情蜜意中粉墨登
場了。后來又加入了“三劍客”,金庸梁羽生和古龍。整整十年,我們為邁克爾杰克遜要不要漂白臉孔而爭
執﹔為辛普森有沒有殺人而睜大眼睛﹔為電視里的宋大成和劉慧芳嘆息也為生活中的宋丹丹和英達嘆息。我
們關心韋唯到底有沒有愛滋病,關心劉曉慶是不是愛上了那個法國華僑亞丁﹔我們看陳凱歌怎么奉子成婚,
倪苹又怎樣絮絮叨叨她的“日子”﹔等到安頓煽情出“隱私隱私,還是隱私”,我們的“文化”已經走到哪
里?
殊不知,在我們抖著腳站在家門口嘲笑人家“文化沙漠”的時候,“沙漠風暴”已經狂嘯而來。
先是“溫拿五虎”,再是三小帥虎,接著是“四大天王”,現在已經是“四小天王”和“妹力四射”了。
那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山地妹子,那個李敖要拉了來當競選伙伴的張惠妹,她穿著薄紗嬋衣,載歌載舞。果然
是“擋不住的風情”。
于是,我們的作家,評論家,影視制作人都疾步跟進。什么是“触電”?在九十年代中期,這個詞可不是指
你的手指被電,而是指作家們一腳踏入影視圈。于是,出來了“紅粉”“風月”“搖啊搖”,出來了“海馬
歌舞廳”,“愛你沒商量”。王朔這次又是“先鋒”,自“一半,一半”,“頑主”,“過把癮”到“陽光
燦爛的日子”,王朔幵始不斷触電,不斷手舞足蹈,自得其樂。
當然,全國人民也跟著戈玲李冬寶樂了一下。而且現在還在跟著樂。
倒是到了九十年代快結束了,出了一個“貧嘴張大民”。張大民有他的“幸福生活”,那就是“沒事偷著樂”。

話歸正題,到底哪里是文化沙漠?
如果說咱們大陸才是“沙漠”,住在黃土高坡上的賈平凹大概不同意,住在京城里的王朔也不同意,住在江南
小鎮上的蘇童還是不同意,住在上海城里的余秋雨更加不同意了。
可是,看著人家在“沙漠”上漂漂亮亮建起了海市蜃樓,咱們除了想進去看一看,住一住之外,是否也該努力
打掃一下自己的庭院?
老輩的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您余秋雨要是跟董橋比誰看書看得多,誰走路走得遠,恐怕您會比得汗流浹背的。

美國有個家喻戶曉的城市叫拉斯維加斯,這個沙漠上建立起來的城市比起那些老牌的城市來業績可謂輝煌。看
著霓虹燈閃爍俊男倩女川流不息,你是否也有些感嘆,有些心痛?
千萬不要象祥林嫂那樣嘮叨,說什么“我不知道這沙漠原來也可以造起樓房,進而變成天堂”。
這是很可笑的。


是篇好文章--兼讀后感

--------------------------------------------------------------------------------


所有跟貼﹒加跟貼﹒論壇主頁

--------------------------------------------------------------------------------

送交者: ditto 于 November 25, 1999 08:56:10:

回答: 轉紫微:來自文化圍城中的噪音 由 蠻人 于 November 25, 1999 05:12:35:

網上這么長的貼子,又和自己無關的,能夠這樣一口气讀下來,實在忍不住是要叫好的。
網上檄文,能夠心平气和,有理說理而不以所謂“魯迅”作盾牌進行人身攻擊的,這一篇可以算進範例。

兩點感慨:
第一,“我認為一
個合格的文學批評,要求評論人比別人更細致地研讀要批評的作品,而且能夠以較
平和的心態來批評。”
應該說,“文化批評”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這“批評”兩字,如果要說文解字一下,并非如咱們
的小學老師“批評”后進同學那么簡單。而是站在一定立場上,又力圖客觀的一种審視和評論。
“批評”包括褒貶在內。
普通的評論,宛如“讀后感”,除非作者本人釘裝成冊,文學史是与之無緣的。但作為“做學問”的
“文化批評”則是研讀作品的一种輔助工具。幫著后世了解不同的時代背景,包括政治,文化,社會
的各种因素。
“文化批評”也容易走极端:其一,文化門客日益增多。頂著“評論家”帽子而不過是溜須拍馬的人
混跡其中,樂不思蜀。追根尋底,無非是為了借著梯子上爬,抱著粗腿聊生罷了。
高捧金庸的一些所謂“高級知識分子”某某教授某某家算是其中一批。
其二,文化混子日益增多。靠一本“紅樓夢”混一生一世功名利祿的不乏其人。這類人士比較喜歡做的
事情要不就是嘩眾取寵地發現了“紅樓夢的座次”,要不就是追究司馬遷著書時候的心理動態。全然跟
街頭小報的線人,狗仔隊們一樣的嘴臉。
其三,文化跑街日益增多。“跑街”二字來自商場,其銅臭味隔了如此遠還能隱隱聞到。這些先生小姐
大多年輕美貌,靠三寸不爛之舌存活。他們的根本頭銜是SALES,他們要推銷的商品自然就是他們手頭
有的所謂“文化”。這些人還常常自稱精英,自鳴前衛,出其不意,領導潮流。于是乎,大街小巷,“
七十年代”,“絕對隱私”,“可以說不”紛至沓來。在跑街們的辛勤勞作下,鉛字變成了人民幣,也
算是物之所歸了。

至于王朔評金庸,純屬個人讀后感而已。他可以罵,也可以夸,但如果一旦成了鉛字就要被讀者信奉成
“權威”評論,那不是作者的過錯,而是我們自己的閱讀心理還過于幼稚。是我們從小的“服從權威”
的教育心理在作祟。這种心理又可以分兩种:一是絕對的信服。不論美丑,不經自己眼光審視,大腦思
考,凡是“權威”必然跟隨。与之相反的就是紅衛兵小將們當年的口號:凡是敵人歌頌的我們就要反對。
于是乎,衹要看到“權威”名字,必揀磚砸之,一通肉搏,不知所云。這樣的錯誤,我們在網上也是常
犯,為掐而掐,最后連主題也沒有了。

第二,“很多大陸作家把香港、台灣看作是文化沙漠,歷
史將証明給大家,哪里才是文化沙漠,以台灣的番薯島、香港的彈丸地,文化之蓬
勃,是內地哪個地區所能比的!”
前些日子就看到談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貼子,沒有言語。今天看到紫文,很是贊同。
長久以來,我們的“大國沙文”主義日益膨脹。動輒就是“十億人一人一口唾沫都可以淹死你”!
不知道鼓吹唾沫戰術的人是否也是老毛“光榮媽媽”的鼓吹者。當然,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如果不是當年
老馬被革了命,他們又怎能有命?
現代社會,“人多力量大”不再是絕對真理。在頃刻之間就可以毀滅人類相當一部分的高科技武器下,“人”
是很藐小的。
于是,用人多,甚至歷史長來炫耀或者比較“文化”都是失之偏頗的。
如果哪位有興趣比較一下中港台三地的出版,我敢肯定即使在絕對數量上港台無法和大陸相比,但是在相對
數量上至今也該還是占有优勢的-----當然,這句話我沒有具体數字作為考証是難以信服的,當作懸案先挂在
這里無妨。
但對于電影的出產,我大概也算有些考察的。
目前情況,中國每年的國產影片出產量大概是200部左右,這其中有大約一半到三分之二是或港台融資,或出
人出力的。“合拍片”三個字已經大行其道。把大陸電影厂說成是“中國電影的后援基地”是不過份的。
查証一下中國電影在世界領獎台上的出處,真正是“國產”的有哪部?
這里又引申到兩個問題:
其一,“香港文化”的特定性。
香港人沒有歸屬感,香港文化同樣沒有歸屬感。這從港人的生活狀態,語言狀態就可以了解了。英語,粵語,
現在是國語,根到底在哪里?
在這种“飄動”之下產生了特定的“香港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种“大雜燴文化”。一方面沒有歷史的包袱
和地域的包袱﹔另外一方面則缺少強大的根基。
我以為,“香港文化”其實正是目前悄悄壯大的“城市文化”的一個寫照。不論紐約,東京,台北還是上海,
這种“城市文化”都在慢慢成為勢頭。其特點是,強大的經濟后盾是“文化”形成的根基。不再是知識金錢
老死不相往來。掌握了一定經濟特權的知識分子,比“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老派文人要活得更為瀟灑和自由。
同時,外來流動人口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和創新。從而擯棄了舊有的腐朽的東西。
當然,這种文化也充滿了弊病,比如頹廢文化的形成,文化市場的絕對利益化等。這些都是伴隨新生事物悄悄
產生的,宛如駐蟲,在慢慢侵蝕。
其二,港台文化對大陸文化的沖擊。
不論港台小說還是港台影視。應該承認,這种“沖擊”是強大的。當我們還在那里嘲笑人家“沒有文化”的
時候,我們大概也衹能把“史記”從簡裝本出到精裝本罷了。除了祖宗的東東,我們回顧一下五十年以來我
們的“文化成就”?有沒有值得大歌特歌一曲的?
可悲的是,我們今天拿來當“經典”的,還是錢鐘書在四十年代寫成的“圍城”,小女人文學還在以三十年
代的張愛玲為摹本。要不就是“四大名著”,“三言兩拍”,評選好書,連“鄧小平文選”“新華字典”也
上了榜。
從五十年代的“艷陽天”,到文革的“樣板戲”,從七十年代末幵始的“傷痕反思”,到八十年代的“知青
熱”九十年代的“留學熱”,我們的文學到底顯現了一种怎樣的“文化”呢?是“廢都”般中國文人的世紀
末自嘲,還是“馬橋字典”用打官司來解決歸屬,炒熱市場?
當然要提王朔。有人說,老舍之后有王朔。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化思想界有過空前的一段熱潮,大量西
方思想被引進同時被批判。黃河,長江,鏡頭對准了我們引以為豪的“國粹”---我們終于可以自我剖析了。
這時候出現了王朔,出現了他“玩的就是心跳”般的磐。十年,如果寫了十年小說以后的王朔能夠隱于市,
我會更加推崇他。可惜了。。。
當然還有鐘阿城。他的“三王”至今是可以看了又看的東東。但當時恐怕也衹是簡單的划進了“知青文學”,
這是大大的錯誤。他的東西,是不應該和梁曉聲他們放在一起的。后者离幵了“知青”這個背景是無法引起
共鳴的,但我相信阿城的作品擺在哪個時代都是有他的文化意義的。
可惜,八十年代在最后的一個夏天保持了她的沉默,九十年代很快在瓊瑤三毛的呼魂般的柔情蜜意中粉墨登
場了。后來又加入了“三劍客”,金庸梁羽生和古龍。整整十年,我們為邁克爾杰克遜要不要漂白臉孔而爭
執﹔為辛普森有沒有殺人而睜大眼睛﹔為電視里的宋大成和劉慧芳嘆息也為生活中的宋丹丹和英達嘆息。我
們關心韋唯到底有沒有愛滋病,關心劉曉慶是不是愛上了那個法國華僑亞丁﹔我們看陳凱歌怎么奉子成婚,
倪苹又怎樣絮絮叨叨她的“日子”﹔等到安頓煽情出“隱私隱私,還是隱私”,我們的“文化”已經走到哪
里?
殊不知,在我們抖著腳站在家門口嘲笑人家“文化沙漠”的時候,“沙漠風暴”已經狂嘯而來。
先是“溫拿五虎”,再是三小帥虎,接著是“四大天王”,現在已經是“四小天王”和“妹力四射”了。
那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山地妹子,那個李敖要拉了來當競選伙伴的張惠妹,她穿著薄紗嬋衣,載歌載舞。果然
是“擋不住的風情”。
于是,我們的作家,評論家,影視制作人都疾步跟進。什么是“触電”?在九十年代中期,這個詞可不是指
你的手指被電,而是指作家們一腳踏入影視圈。于是,出來了“紅粉”“風月”“搖啊搖”,出來了“海馬
歌舞廳”,“愛你沒商量”。王朔這次又是“先鋒”,自“一半,一半”,“頑主”,“過把癮”到“陽光
燦爛的日子”,王朔幵始不斷触電,不斷手舞足蹈,自得其樂。
當然,全國人民也跟著戈玲李冬寶樂了一下。而且現在還在跟著樂。
倒是到了九十年代快結束了,出了一個“貧嘴張大民”。張大民有他的“幸福生活”,那就是“沒事偷著樂”。

話歸正題,到底哪里是文化沙漠?
如果說咱們大陸才是“沙漠”,住在黃土高坡上的賈平凹大概不同意,住在京城里的王朔也不同意,住在江南
小鎮上的蘇童還是不同意,住在上海城里的余秋雨更加不同意了。
可是,看著人家在“沙漠”上漂漂亮亮建起了海市蜃樓,咱們除了想進去看一看,住一住之外,是否也該努力
打掃一下自己的庭院?
老輩的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您余秋雨要是跟董橋比誰看書看得多,誰走路走得遠,恐怕您會比得汗流浹背的。

美國有個家喻戶曉的城市叫拉斯維加斯,這個沙漠上建立起來的城市比起那些老牌的城市來業績可謂輝煌。看
著霓虹燈閃爍俊男倩女川流不息,你是否也有些感嘆,有些心痛?
千萬不要象祥林嫂那樣嘮叨,說什么“我不知道這沙漠原來也可以造起樓房,進而變成天堂”。
這是很可笑的。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