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三國(一)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spk 于 July 16, 2000 00:05:24:

送交者: spk 于 June 30, 2000 20:43:45:

閒話三國:失荊州与隆中對

SPK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很多人
都耳熟能詳。關羽曾“策馬刺(顏)
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
諸將莫能擋者”,是一員勇將。樊城
之戰,利用漢水流域十月份的快行冷
鋒天气所造成的“大霖雨,漢水泛溢
”,“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威
鎮華夏”,智謀似乎也不在古今名將
之下。不過關羽性情過于驕傲,不僅
拒絕以“虎女”嫁孫權的“犬子”,
而且對屬下官員過于嚴苛,“驕于士
大夫”,最后被徐晃拒之于前,呂蒙
躡之于后,落得個身首异處的悲慘下
場。

人們大都將丟失荊州的原因歸之于關
羽的剛愎驕傲,沒有恪守諸葛亮所制
定的“東和孫權”的戰略。但假如我
們更深一層地去考察魏蜀吳三家之間
的關系,那么似乎可以認定,在諸葛
亮為劉備定下鼎足三分的“隆中對”
時,其戰略計划中已經埋伏下一個非
常致命的內在矛盾,荊州之失不過是
這個矛盾的爆發而已。

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所建議的戰略計
划是:“將軍......若跨有荊、益,
保其岩阻,......外結好孫權,內修
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
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
之眾,出于秦川,......誠如是,則
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個計划
的要點是占据荊、益兩州,鞏固漢中
、襄陽兩大戰略基地,時机成熟時,
兩面鉗擊洛陽。而此案成敗的關鍵又
在于“結好孫權”,如能与孫權聯盟
,則不僅入据益州、漢中時可無后顧
之虞﹔且當條件成熟進攻洛陽之時,
可使孫權出合肥側擊,收分敵勢之效
。這從劉備方的角度來說,不能不說
是個完滿的計划。不過,過于完美的
計划往往被証明是一相情愿的,這個
計划也不例外。這一戰略构想最大的
內在矛盾在于:作為須要拉攏的同盟
者會心甘情愿地讓劉備占据荊州,“
居國上游”(《三國志呂蒙傳》),
先擊垮曹操,再揮師東向嗎?!也就
是說,“跨有荊、益”和“結好孫權
”是互相矛盾的。在這個“統戰關系
”之中,諸葛亮衹考慮了己方利益而
沒有考慮到友方的利益。這樣的“聯
盟”的穩固性就大可怀疑了。

以后的事實証明,孫劉兩家的“聯盟
”始終處于一种微妙的脆弱狀態。當
來自曹魏一方的壓力增大時,雙方則
聯合對曹﹔而一旦這种壓力減弱,雙
方在荊州問題上的矛盾就增大,直至
孫權奪取荊州,并在彝陵之戰擊敗劉
備的反擊為止。

赤壁之戰以后,劉備推劉琦為荊州刺
史,劉琦死后,劉備獲得孫權的同意
,領荊州牧。不過此時荊州牧治下八
郡中,劉備衹占有武陵、長沙、桂陽
、零陵四郡。其余四郡,南陽、章陵
為曹操所占,南郡、江夏則落在孫權
手中。劉備以聯姻為手段,要求孫權
將南郡仍撥歸荊州牧節制,孫權聽從
魯肅的建議,答應了。不過,將南郡
交給劉備,不但經歷了苦戰方才奪得
江陵的東吳宿將們有意見,孫權本人
似也有后悔之意。后來孫權致陸遜的
信中,認為魯肅“勸吾借玄德地,是
其一短也”(《三國志呂蒙傳》)。
其實,魯肅的這一建議在當時是极富
戰略眼光的一著,即“曹公尚存,禍
難始构,宜相輔協,不可失也”(《
呂蒙傳》)。從軍事上講,當時曹軍
調集二三十萬之眾,集中于合肥前線
,准備進攻孫權。如果長江中游至江
陵防線也由東吳軍隊設防,不僅備多
力分,而且讓劉備的軍隊居于長江以
南之長沙等郡,坐觀成敗,乘時而動
,那實在是非常不智的。魯肅勸孫權
讓出南郡,也就是讓出了江陵的防務
,將劉備推上了与曹軍對抗的第一線
。而孫權一方,不僅得以集中兵力,
東御曹操,而且借此鞏固了与劉備的
聯盟。這是一石三鳥的妙手。所以曹
操“聞(孫)權以土地業(劉)備,
方作書,落筆于地”(《三國志魯肅
傳》)。

一旦曹魏方的壓力稍減,雙方在荊州
問題上的固有矛盾又激化起來。建安
二十年,劉備甫得益州,孫權就出兵
奪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還打
算進攻關羽所駐守的南郡。劉備因曹
操已進兵漢中,不得不同意和孫權中
分荊州,雙方以湘水為界,江夏、長
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零陵和
武陵三郡歸劉備,算是暫時達成妥協
。但如此一來,也伏下了丟失荊州的
隱患。

有人認為關羽不應該在后方不穩的情
況下冒險進攻襄陽、樊城。其實盡管
關羽比較驕傲,但以他的將略,不至
于不知道防備東吳。從他進攻樊城時
“留兵將備公安、南郡”(《呂蒙傳
》),就可以証明他是有警惕的。而
之所以不得不冒險進攻襄陽、樊城,
因為“江陵去襄陽步道五百,勢同唇
齒,無襄陽則江陵受敵不立故也”(
《南齊書州郡志》)。尤其是中分荊
州后,湘水以東的長沙、桂陽落入孫
權手中,江陵后方极其虛弱,衹有北
取襄陽、樊城,才能依阻漢水,改善
三面受敵的態勢。

劉備、諸葛亮在戰略上始終堅持擁有
荊、益兩州,勢必造成兵力分散的結
果。明人于慎行在《讀史漫錄》中指
出:“荊州本借之于吳,屢索不還,
勢將用武,會曹操攻下漢中,先主懼
失益州,始割長沙以東,与吳講和。
權不能一日忘荊州故地,情也。吳都
秣陵,荊州据上游以臨之,非吳之利
,其日夜謀取之,亦勢也。善守者,
備其所攻,吳之所必攻,即蜀之所必
守。......迨漢中即拔,先主稱尊,
張、趙、馬、黃諸名將,皆環衛成都
,按甲不動,曾無一人出屯南郡以西
,為壯繆之犄角者,而以糜芳守江陵
,傅士仁守公安,要害之地,付于庸
奴,壯繆揚威于襄、樊,糜、傅內潰
于肘腋,詎不惜哉!”劉備既要堅守
荊州,又要穩定剛到手的益州,還要
与曹操爭奪漢中,兵分三處,自然無
力面面俱到了。

失荊州之后,為繼續貫徹《隆中對》
所确定的戰略計划,劉備發動征吳戰
爭。朱大渭在《六朝史論》之“彝陵
之戰与隆中對”一文中認為,彝陵之
戰是劉備、諸葛亮君臣在隆中對所确
立的戰略的必然后果。此役結果以蜀
軍大敗,精兵猛將一時喪盡,不但再
也無力東出,即以后諸葛亮、姜維的
北伐,也僅僅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悲劇行動罷了。

當然,諸葛亮作“隆中對”時,荊州
還在劉表的手中,后來出現如此錯綜
复雜的形勢,不可能要求他未卜先知
。但戰略計划應該是因時而變的,死
守原先确定的“跨有荊、益”,兩路
進軍洛陽的計划不變,致使始終在荊
州問題上和同盟一方糾葛并導致矛盾
激化,諸葛亮得無咎乎?

劉備、諸葛亮如能對己方、友方(孫
權)、敵方(曹操)三者的實力、關
系作正确的分析,認識到曹操仍然是
孫、劉兩方共同的威脅所在,并且以
劉備當時實力,即不能東向發展与孫
權爭斗而不顧最大的敵人,也不足以
在同時保有荊、益兩州兵力分散的情
況下与曹操爭奪漢中,則不如借平定
益州的時机,傾巢西向(當時令諸葛
亮、趙云增援,獨留關羽,荊州已成
難守之勢),索性放棄荊州,退保彝
陵,保留將來東出的門戶。如此,不
但能迅速解決益州的劉璋(實際花了
一年之久才奪取了益州)。而且能爭
取到寶貴的時間以奪得漢中,同時也
能鞏固与孫權之間的聯盟關系。此后
如力量有余,自然可以一部出子午道
威脅長安,主力出嘉陵道或褒斜道奪
取陳倉或武功,以取得北上的出口。
如果實力不足,也可以南鄭為基地,
以(建安)二十四年對付曹操的辦法
,“斂眾据險”,不与正面交鋒,消
耗對方,以待時机。如此,蜀魏之間
的斗爭將更趨复雜,對蜀漢一方來說
,机會也許更多一些。


--------------------------------------------------------------------------------
所有跟貼:

這個觀點很新穎 - 留香 (130 bytes) 22:46:17 6/30/00 (4)
所以說蜀一但失去荊洲,其戰略頹勢就顯露出來了 - 施仁 (453 bytes) 23:20:21 6/30/00 (3)
好象不能作為反例? - 臨時 (208 bytes) 07:43:33 7/01/00 (0)
再補充一個問題 - 施仁 (236 bytes) 23:40:39 6/30/00 (1)
老蔣忘了八字真言前四句----胜不离川,敗不离灣 - 一老中。SR (0 bytes) 01:04:05 7/01/00 (0)
關羽實盛名之下難符 - 老狐狸 (337 bytes) 21:17:10 6/30/00 (10)
非也,非也。 - spk (338 bytes) 21:38:13 6/30/00 (7)
SPK兄為何提這敗走麥城 - 老狐狸 (138 bytes) 22:36:05 6/30/00 (0)
spk兄為何不就劉備諸葛亮為何不棄荊州談點看法? - 大江 (180 bytes) 21:46:23 6/30/00 (5)
一點胡亂的想法 - 臨時 (564 bytes) 23:01:04 6/30/00 (2)
荊湘九郡乃天下之樞紐,當然是丟不得的了 - 蠻人 (187 bytes) 23:11:45 6/30/00 (1)
半夜乃睡眠之中樞 - 臨時 (48 bytes) 23:22:23 6/30/00 (0)
我看荊洲是蜀能否逐鹿中原的根本 - 施仁 (927 bytes) 22:45:54 6/30/00 (0)
我看荊洲是蜀能否逐鹿中原的根本 - 施仁 (841 bytes) 22:40:44 6/30/00 (0)
主要還是諸葛亮的戰略錯誤。。。。 - 大江 (331 bytes) 21:26:02 6/30/00 (1)
DJ is a good strategist, full of cunning tricks and speculative plans, BUT - 冷眼視之 (534 bytes) 23:13:06 6/30/00 (0)
老實說, 從軍事上看, 。。。。。, 胜算可疑。 - 大江 (329 bytes) 20:55:03 6/30/00 (0)

我看荊洲是蜀能否逐鹿中原的根本

送交者: 施仁 于 June 30, 2000 22:45:54:

回答: spk兄為何不就劉備諸葛亮為何不棄荊州談點看法? 由 大江 于 June 30, 2000 21:46:23:

丟了荊洲,蜀就几乎談不上有戰略進攻的
地理保障。荊洲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可惜
蜀一幵始在大戰略上就有錯誤。過于偏重政治
上的考慮,實行聯吳抗魏。這樣就難以從更高
層次的戰略考慮,与吳爭奪荊洲。

在劉備未得巴蜀之前,聯吳路線是可取的。一
但坐穩巴蜀,荊洲就成了進可功,退可守的門戶。
從消弱固本角度看,若向北与魏政治上妥協,向
東南与東吳蚕食領土,蜀才有逐步做大的可能。

諸葛亮在南征云貴一帶時,基本戰略出發點是
為北征掃除后顧之憂。如能從固本幵源戰略高度
看,應該不斷地向東南擴張,更容易得手,取得最
終統一中國的胜利。

中國的歷史中例証很多,誰能得蜀,三分天下有其
一。然要問鼎中原,就看荊洲一帶落入誰的手中。
沒有戰略大后方為倚托,先占荊洲,難免成為各方
的沖折,過早地被迫決戰,下場往往以失敗告終。
這和圍棋的金角銀邊爛肚皮的道理有類似。


可以這樣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對如何形成割据
的策略和判斷是高明的。其后對如何統一的戰略上,
他恰恰犯了以意識形態來指導統一戰略的大錯誤。

一點胡亂的想法

送交者: 臨時 于 June 30, 2000 23:01:04:

回答: spk兄為何不就劉備諸葛亮為何不棄荊州談點看法? 由 大江 于 June 30, 2000 21:46:23:

我其實部分同意詩人的想法。

如果棄掉荊州,第一,如果漢中稍有不利,真是GAME OVER了:)
第二,即使漢中穩固,蜀若想攻擊魏,須賭吳會配合,吳如稍
有私心,則局勢比六出略好有限。這樣完全受制于人下的戰略
合作是不是一個可靠的選擇?我以為實在也頗可怀疑。蜀和吳
之間的深層不信任,恐怕不是靠還荊州就可以解決的。在此情
況下,還荊州的利益似乎就打了一個問號。

如果真的据有荊州,則蜀一家已經具有在戰略上兩路夾擊魏的
可能,再談与吳的合作,資本是不同的。一种是依靠別人的合
作,一种是借助別人的合作,兩种局面是完全不同的。

不知道這個想法是不是有一點道理?:)


這個觀點很新穎

送交者: 留香 于 June 30, 2000 22:46:17:

回答: 閒話三國(一) 由 spk 于 June 30, 2000 20:43:45:

益、荊道路阻隔,并不能協同,鉗擊之勢難成。
但放棄荊州,又狀如龜縮。若漢中戰不力,則中原
之爭蜀漢出局矣。兵家少有作茧自縛者。


所以說蜀一但失去荊洲,其戰略頹勢就顯露出來了

送交者: 施仁 于 June 30, 2000 23:20:21:

回答: 這個觀點很新穎 由 留香 于 June 30, 2000 22:46:17:

不知SPK怎么看:抗戰時期,民國政府退居兩川,在兩湖一帶
与鬼子周旋是否有异工同曲的味道?當然結局不同。是一個
反例。証明以巴蜀為倚托,在兩湖一帶抵抗,的确讓小鬼子
無法吞下中國。

老毛當年讓劉鄧千里挺進大別山,也是充分地看外線作戰的
戰略意義。一招先手棋一出,老蔣就全盤皆被動了。這也是
歷史上中原逐鹿少見的高棋。

再看北宋抗元的失敗,我認為北宋最大的錯誤,沒有把鞏固
大西南上升到抗擊北方強敵的大戰略來考慮。否則元軍絕對
吞不下北宋的。


再補充一個問題

送交者: 施仁 于 June 30, 2000 23:40:39:

回答: 所以說蜀一但失去荊洲,其戰略頹勢就顯露出來了 由 施仁 于 June 30, 2000 23:20:21:

同樣是這個蔣委員長,為什么他和小日本打的時候
他知道要在四川建立大后方。長期和鬼子干。為什
么和共產党爭天下時,委員長采取了絕然不同的
指導思想。几個月中就在東北,華北,華中決戰中
把老本輸了個干凈。

輕敵?還是共軍太狡猾?


荊湘九郡乃天下之樞紐,當然是丟不得的了

送交者: 蠻人 于 June 30, 2000 23:11:45:

回答: 一點胡亂的想法 由 臨時 于 June 30, 2000 23:01:04:

南宋所以能偏安半壁達百年之久,和岳飛等當初在收复荊州
六郡、及宋軍相近地區打的几個胜仗關系极大。將南宋和三
國作一比較,倒是很有意思的。不過我最近對三國是沒有多
少興趣的了 :-(

CG


主要還是諸葛亮的戰略錯誤。。。。

送交者: 大江 于 June 30, 2000 21:26:02:

回答: 關羽實盛名之下難符 由 老狐狸 于 June 30, 2000 21:17:10:


首先是我前說的, 那樣以蜀地區區之力, 作那
种兩路出兵以爭中原就難有胜算。關于荊州, 則:

1: 未棄荊州固東吳聯盟之心并力西向此錯一也。
2: 因貪圖荊州之小利造成分兵錯二也。
3: 因荊州与東吳大起兵爭(無論胜敗均是敗著)大錯三也。

SPK所論基本正确。看三國其實可以看出諸葛亮
實乃一小气之人, 實不可為后世王霸者所師法者。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