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之余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雪焰 于 September 02, 2000 02:03:40:

話題之余

送交者: 雪焰 于 August 22, 2000 18:45:00:

樓下的“莫須有小妖精”事件里,窮孩子說那女孩打
“民族情緒”牌,假如整件事是真的,我不敢說那女
孩是有意這么做,但或者潛意識里有這意思,而且從
效果上看,也(對某些人而言)到位了。

把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情感最后和保衛女同胞(的??)
聯系起來不知該從心理學還是社會心理學的什么角度
來解釋?沒有找到西方的例子,但也不見得就是中國特色,
古時候的例子有一個,所以可見不是新鮮事。

-------------------------

滿江紅--王清惠

太液芙蓉
渾不似
舊時顏色
曾記得
春風雨露
玉樓金闕
名播蘭簪妃后里
暈潮蓮臉君王側
忽一聲
鼙鼓接天來
繁華歇

龍虎散
風云滅
千古恨
憑誰說?
對山河百二
淚盈襟血
客館夜惊塵土夢
宮車曉碾關山月
問 嫦娥
于我肯從容
同圓缺?

【茗雪樓絮語】
這首滿江紅的作者王清惠是宋度宗的昭儀,宋亡后和許多
宮人一起被迫北徙,留居燕地時做了這首詞,一時被許多
南宋舊臣傳誦唱和。文天祥也有和作,而且他可能嫌“問
嫦娥,于我肯從容,同圓缺?”這樣的表態不夠“視死如
歸”,還曾“代作”了一首以表“玉碎”的態度。想想城
陷國破以后,把維系一個王朝尊嚴的最后希望計較于一個
弱女子守住她的貞操上,在文右丞這樣的男兒來說,也是
很悲哀的了吧。

(文天祥代做的詞最后是: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甌缺。
這位王昭儀在燕地過了很多年,撫養度宗的一個兒子長大,
“缺”沒“缺”就不知道了。)

所有跟貼:

莫名感慨 - 蠻人 (2000 bytes) 19:15:56 8/22/00 (6)
國乃文天祥之國,亦是嬪妃之國 - 蠻人 (239 bytes) 19:25:17 8/22/00 (5)
蠻! - 雪焰 (540 bytes) 19:45:19 8/22/00 (4)
死活之間 - 蠻人 (1287 bytes) 20:04:15 8/22/00 (3)
對不起,論史自然你熟 - 雪焰 (76 bytes) 20:18:53 8/22/00 (2)
清惠或可不聞,大旨如前。 - 蠻人 (0 bytes) 20:26:44 8/22/00 (0)
這罵人已到了迷糊的境界了∼ - 蠻人 (75 bytes) 20:24:34 8/22/00 (0)
血咽嚎!!! - 沒知識的窮孩子 (102 bytes) 19:06:16 8/22/00 (0)

莫名感慨

送交者: 蠻人 于 August 22, 2000 19:15:56:

回答: 話題之余 由 雪焰 于 August 22, 2000 18:45:00:

>歸”,還曾“代作”了一首以表“玉碎”的態度。想想城
>陷國破以后,把維系一個王朝尊嚴的最后希望計較于一個
>弱女子守住她的貞操上,在文右丞這樣的男兒來說,也是
>很悲哀的了吧。

且不說文公自是受那個時代的思想局限﹔再加之以身值其
中,便是改詩,其實主要恐怕不過是借以自勵罷了:畢竟
靖康之難,后宮那么多妃嬪,并沒多少是如清初蘇州府的
那家老小的。

我們今天生活于一個尋求個人价值的時代,解放后的個人
自由逃逸,個人之實現早已甚至凌駕于群体乃至民族國家
的价值實現。然而,即便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個人實現也
總還是有一定的制約的,而不是可以無限膨脹。譬如是中
國公民,那就不要去損害中國的國家民族利益﹔是美國
公民,就不要去壞美國的事。否則,就都會受到道德乃至
法律的懲罰。如果遇到有侵略者,即便是再懶散的美國公
民,也有扛起槍去當炮灰的職責。在文天祥哪個時代,個
人的价值還沒有解脫到如今之地步,自然就更不必說了:
更何況他終于還以身殉道。

人無有不愿求生,不愿享受的。文天祥入獄,他的學生寫
了祭文,到他面前去念,是怕他投降,名節盡損。如果照
今天的標准,他完全可以光榮投降,以全己身。但以他之
位,這將給抗金力量帶來多大的打擊?想想日本人的拉樸
儀,周作人,不就可以明了了么?所以他衹有死,不死就
是民族罪人。

當然,那些后宮嬪妃之死不死,是不關大体的。然而,國
家是每個人的國家,受奴役就是每個國民的受奴役,又豈
僅僅是文天祥的國家,文天祥的不幸呢?這點我看尤其在
海外的,不應該不清楚。文天祥不得不死,不死則人必以
為非﹔為何對別人,就一定要有另外的標准呢?常人之所
以以為自己可以安然地使用低一級別的標准,不過是自認
自己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罷了:然而在這個自屈的觀點中,
是否也是一种自卑呢?

即便是歷史中的那些小人物,歷史仍然記下了許多不屈的
靈魂。他們以自己的甚至可能不為人覺的行為,以自己的
不屈和頑強,實現了自己強者的自信和尊嚴。今天,我們
固然不必去苛求那些苟且偷生者,我們也不必去排斥個体
的尋求個人价值--這恰恰是我們文化中所缺乏的。但對
那些依然能把個人价值的實現寄托于民族國家的大氛圍之
中的人,他們至少應該比前者,更多地贏得我們這些同樣
是小人物的人們的更多的尊重呢?

CG

死活之間

送交者: 蠻人 于 August 22, 2000 20:04:15:

回答: 蠻! 由 雪焰 于 August 22, 2000 19:45:19:

>當然你也可以ARGUE說,國都破了,皇子當然也沒必要活了!

國破亡家之時,對每個人而言,在勇死和苟活之間,都還有
第三條路可走:那便是,不屈和抵抗。

于一詩人也,其所寫之字,之句,必有感而發。文天祥亦然。
前已說過,我以為文之改詩,實乃自勵并及激勵其時尚存之
抗金壯士,畢竟其時去靖康已百六十年有余。宋自靖康之后,
朝野之中主戰与主和投降派,彼此對立,內耗不已,使得抗
金事業一直無法平穩展幵。南宋雖出過一兩個試圖有為之皇
帝,然而大体言之,多醉生夢死,多是直把杭州作汴州者也,
君不君而臣不臣,更有投降派從中齷齪,使得南宋終于一點
點的把江山送賦予頑敵之手,更休提什么收复江北半壁了。

即以文天祥自身為例子,其人之初原本近于紈,后恨于國
事之不舉,奸賊當道,亡國無日,憤而舉義。于其時也,光
榮投敵者有之,甘為內奸里應外合者有之,醉生夢死者有之,
苟且偷生者有之,而抗金之力量,反而极為薄弱,使得國家
日漸可危。值此之時,若鼓勵大家都去當順民,都苟活,國
家還能有望么?唯有全民族同仇敵愾,宁為玉碎,不為瓦全,
才有可能存國存家。此一如抗戰初時。有此背景,天祥改詩
之用旨,豈不明乎?

詩,有時決不僅僅衹是那么几個字的累積,它更還寄托了作者
的期望,情感,乃至深謀遠慮。天祥之改詩也,其話自然不會
是給已死去百年有玉的王清惠看的,而是給自己的同志同胞們
看的。其所由來如此,不明乎此而以為其之改也誤而駁也弱,
豈不是不明事理乎?

CG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