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述拾得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蠻人 于 October 29, 2000 19:46:06:

送交者: 于 October 22, 2000 18:35:56:

崔述拾得


顧頡剛先生編訂之“崔東壁遺書”,收其考信錄三十六卷,
并序傳引得俟文等,頗可一讀。東壁之論,多有獨到的見解。
崔述一生并未受打壓,竟百年不聞。而其后之皮錫瑞等都能名
著于世,良可嘆惜。不過不管怎樣,崔述殞后,自道光至民國
初之百年間,刊本舉凡六版:曰定州王氏畿輔書本、光緒初年
聚珍版本、日本史學會本、上海古書流通處石印本、北平文化
社鉛印本。則崔述之書被后世史學家所讀,當不是什么奇怪的
事情。衹是可能不被重視,倒概要是事實。

顧頡剛稱“日本那珂先生點印此書之前曾作考信錄解題,載
于史學雜志。承于式玉女士譯以賜登,不胜銘感”,那老外
漢學家据此即以為顧是通過日人文章而再認識了崔,未免有
些武斷。

崔述,字武承,號東壁,直隸大名人。乾隆二十七年生,嘉
慶二十一年卒,一生凡七十七年。曾知縣福建羅源,后以病
乞歸,家居著書十載,撰考信錄三十六卷。述之著書,耐“
述其先君之志”也。其讀書也,“不以傳注雜于經,不以諸
子百家雜于經傳﹔久之而始覺傳注所言有不盡合于經者,百
家所記往往有与經相悖者”。。。于是“歷考其事,集而編
之﹔以經為主,傳注之与經合者則著之,不合者則辨之,而
异端小說不經之言咸辟其謬而刪削之,題之曰考信錄”。此
書耗費其一生之力,所謂“一生之學問略盡于此”。

崔述對學問精研之苛刻,是非常難得的。其在著述期間,精
明辨析,自不待講。即便書板刻成后,仍然刪削再辨。陳履
和(其授書弟子)云:“是書(考信錄)刻既成,使人呈于
先生,先生不許也。答以‘三正帝祀兩考差可自信,余二种
尚可多應更定者。近日胸中別有一部上古考信錄矣”﹔又其
与陳介存第一札有云:“雖素好考核,然常不敢自信。今歲
所寫,明歲輒复竄易。補上古及洙泗量考信錄近已多所更定。
乃吾介存竟以舊本付梓,令人駭絕!是彰吾過于天下耳,豈
爰愛我乎?”其自必如此。

顧頡剛先生從民國十年幵始標定考信錄,積十四、五年之力
而成,可謂費心瀝血。他曾說“我深信中國新史學應該從崔
述做起,他的考信錄作為我們的出發點,然后逐漸謀更向上
的進步。。。我們讀他的書,自然能漸漸相信他所疑的都是
該疑的,他認為偽書的都是不可深信的史料,這是中國新史
學的最低限度的出發點”,顯見崔述對顧之影響。顧因崔述
而終于為自己的新史觀奠定根基,而同時代的另一位風云人
物,錢玄同,更因其而更此名(玄同取“疑古玄同”之疑。
三十年代前后疑古學大張,与崔述乃有直接的關系。

然而保守的錢穆先生對此則頗有冷眼之意。他說“崔氏之于
古史,有信之太深者,亦有疑之太勇者”,而于顧而言,則
“曰怀疑,曰辨偽,曰考信,此顧君之深有取于崔書者也﹔
曰儒術,曰六經,曰堯舜禹盪文武周公孔孟,此顧君之未必
有取于崔書者也”,此可謂一言中的。崔述之疑古,乃為“
明道經世之學”也﹔而顧頡剛氏則是要借此告以古書之不可
信,后人不如不讀也。所疑之古也同,其所以疑古也异也。

CG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