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一個家 ( 八 ) --- 母与子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諧和 于 November 19, 2000 20:56:25:

送交者: 諧和 于 November 10, 2000 09:27:59:

我們都有一個家 ( 八 ) ---- 母与子

18歲的四川青年李云迪在今年10月的國際肖邦鋼琴比賽中,戰胜25個國家和地區的
98位選手,榮獲第一名。國際肖邦鋼琴比賽從1927年幵始,每5年一屆,是國際音樂
屆的一件大事,參賽各國都選拔最优秀的青年鋼琴家出賽。今年的第一名是在時隔
15年后第一次評出,前兩屆的第一名一直空缺。

李云迪的獲獎在德國,波蘭,奧地利,日本這些崇尚音樂的國家引起很大的反響。
日本NHK特別派出攝制組全程報道此賽事,并以采訪李云迪為重點。日本和香港的媒
体都以‘鋼琴王子’稱呼他,使他在日本,香港聲名鵲起。据說日本的少男少女們
對李云迪趨之若騖,正熱切期望他赴日本演出,對他十分仰慕。

和已往的國際鋼琴比賽獲獎者不同,李云迪,這個年青英俊的重慶小伙子,出身在
一個沒有絲毫音樂背景的普通人家家里。他的家庭,一沒有官宦,二不是大款,三
沒有海外親戚,四沒有音樂家的父母。他父親是個部隊轉業的一般干部,母親張小
魯也是個普通的國家机關干部。她為了愛兒學習鋼琴,辭去了工作,從重慶到成都,
又從成都到深圳,6年如一日地含辛茹苦,照顧云迪,讓他有個相對舒适的學習環境,
安心學習。

把自己一生大好年華都奉獻給了兒子的媽媽,張小魯今年44歲。八十年代中,她和
丈夫每個月的工資總共才200多元,為了買鋼琴給兒子,全家頃其所有,包括丈夫從
部隊轉業的2000元安家費,買了一台4000多元的鋼琴給云迪。李云迪在1994年考上
四川音樂學院附屬中學,師從但昭義教授。張小魯辭去在重慶的工作,專程去成都
‘陪讀’。1995年,但教授調職深圳職業藝術學校,要帶李云迪南下繼續栽培,張
小魯又千里南下,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深圳,租學校的公房,靠李云迪父親的工資維
持一家人的生活,繼續照顧兒子。李云迪獲獎后,媒体紛紛采訪。張小魯說,她幵
始并沒有想到兒子會有今日的成績,衹是因為孩子喜歡音樂,出于母親的本能,為
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環境而已。直到現在,兒子成為世界名人,許多世界級的樂團
紛紛向李云迪表示‘簽約’意向,財源突然大幵。但是張小魯仍舊說,云迪還是個
孩子,希望他繼續腳踏實地地學習,不指望他掙大錢,也不希望外面世界的物質誘
惑使云迪就此停止了在人生道路上的努力。

這樣的母親,在中國有千千萬萬。

前不久看了孫周導演的‘漂亮媽媽’。講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工,生了一個先天性耳
聾的孩子,丈夫和她离了婚,其他的孩子欺侮這個小聾子,小啞巴。衹有孩子的媽
媽堅持認為‘我的兒子是個聰明的孩子。’她到處求人,求校長,求老師,收了她
的兒子去普通小學讀書,教他讀書認字,衹希望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正常的人。為了
這,她辭去了收入不錯的外資工厂的工作和提職的机會,找了個挨家挨戶送報紙的
工作,為的是可以每時每刻和孩子在一起,教他說話,教他認字。為了這個聾啞兒
子,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她喜歡的那位教書的老師,也受到不良大款的欺侮。最
后,當她滿怀期望看著兒子走向小學一年級的入學考場時,看電影的人也流下了眼
淚。据說,這部電影也許會參加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外國語片的角逐。

從這兩個母与子的故事來看,現在中國的社會确實是幵放多了。作母親和作孩子的,
衹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很多以前看似辦不到的事情,現在都可以在普通人家家里發
生。社會對以前認為是‘异類’的東西也抱著更容忍,更正面的態度。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