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閒話:讀書以外的一些書事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老王 于 November 26, 2000 17:53:40:

送交者: 老王 于 November 17, 2000 15:49:44:

讀書以外的一些書事

  書當然是用來讀的,不過我卻不想談讀書,太難了.似我這种先天不足后
天營養不良的讀書人,自然寫不出什么深刻的讀書經來.不過,書雖然是用來
讀的,但也還可以愛,可以擁有,可以欣賞,可以收藏,可以做為一個心靈的
寄托和安慰.可見書的意義,也不僅僅在于印在書上的鉛字所傳達的思想和情
感.書的物理質量本身,也是一种值得玩味的心理文化現象.

  ﹝包書皮兒﹞

  說起書,出現在腦子里的第一個念頭,是包書皮兒.小時候,常常跑到建
築工地,去找廢棄的牛皮紙水泥袋子.扔掉最外邊和最里邊的皮,小心取出中
間光滑干凈,淺棕色,略微發亮的夾層,就是最好的包書皮兒材料.按照書的
幵本,取略寬余的一個長方型.上下左右各留出約半寸的余地.首先在下邊折
進去半寸寬,然后橫著留出書的厚度,對折.將書放在對折線內,對齊下邊,
然后把上邊按著書的頂端折出印記,取出書,按照印記將上邊的半寸也折進來.
再把書放進去,沿著書脊將厚度折出清晰的印記.用剪刀在略寬于書脊的地方
將上下折邊各剪四條口子.將書包進去.然后取出來,做書皮兒的角.在四個
角上,分別折進去半厘米的重疊折子,要把最后一道折子的邊正好對齊書皮的
頂角.然后再把書包進去時,四個角上便有了一個三角形的多層保護,類似影
集里的像角.包書皮兒是我最喜歡做的手工勞動之一,包的整齊,精确,就象
一個瀟灑的人穿了一套非常合身得体的外套一樣令人賞心悅目.

  我自小特別愛護書.最見不得別人將書隨便卷起來,分幵扣下.在別人家
里看到,都忍不住要翻過來放好.每每被父母告誡不要輕易動別人的東西,其
實那不是我的本意.尤其見不得書角破卷的樣子.記得小時候還有一個方法,
是將書角浸蜡,這樣書本就不會卷角了.那時候也沒有那么多蜡燭讓孩子專門
用來浸書.就是在晚上點蜡燭的時候,收集蜡燭流下的淚.放在一個小鐵皮罐
子里,燒熱了,將書角泡進去一下,出來馬上就干了,書角就永遠是平整的.
那時候,很少見到硬皮書.好象印象中父親書柜子里,有精裝的馬列全集,毛
澤東全集什么的是那种半硬皮的.

  ﹝′焚書′﹞

  歷史上有兩千年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故事.我倒也見過焚書是什么景象.
文革初期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日子里,當時我還小,不明白發生了什么.衹記得
家里的空气越來越緊張神祕,終于有一個漆黑夜晚,爸爸媽媽在后院子里悄悄
地燒書,父親那個玻璃書柜子里的大部分書,就都在那些日子里給燒掉了.里
頭有我坐在書柜前的地下看過的所有小說,估計還有那套我一看就頭暈的<紅
樓夢>.漆黑夜晚,壓抑的火焰,那些的書,都化成了灰燼.卻也沒有擋住隨
后的抄家和厄運.然后就是紅衛兵破四舊的風潮,到處拆門樓子,燒書燒紙.
一幫半大孩子成天追隨戴紅袖箍呼喊口號的人群看熱鬧,批判現場焚燒反動書
籍的火焰,大概在孩子心中很類似過年節的煙花火炮.每每等人群散去,在依
舊冒煙的灰燼中拿一根樹枝撥來扒去,看到一片沒有燒盡的紙角便有几分莫明
的興奮.据說我們的一個孩子頭兒曾扒出過一片有王光美穿旗袍的彩色照片畫
報,也足夠炫耀一番的.

  最后一次看見燒書,是85年在北大心理系進修時.當時住在物理樓后面
的北大附小里.一天,小學校的一個工友清理倉庫,翻出一堆文革舊書來,打
算在球場旁邊給燒掉.恰好我上廁所回來路過,便翻看了一下.其中有几本文
革時期的革命歌曲,我覺得燒掉可惜,便向他討要.小伙子看我很想要的樣子,
便有几分故作沉吟,我掏了掏口袋,有兩個五分錢的硬幣,便用它′買′了那
兩本舊書.走回宿舍門口,回頭,小小的一堆火焰已經將煙味送了過來.覺得
歷史就那樣給燒掉了.那兩本書,后來便在鄰近宿舍里一幫年齡相當的′文革′
過來人流傳不休.這估計也是我買過的最′便宜′的書了.

  ﹝買書﹞

  買書大約是很多人喜歡讀書的人共有的愛好.印象最深的,是在文革結束
的恢复期,也就是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個′百廢待興′的時期.人民文
學出版社發行一套′基礎英語′,一套′巴黎圣母院′等,都是轟動全國的新
聞.為了買一本先出的巴黎圣母院第四冊,晚上搭火車進京,早上五點半出東
站步行到王府井新華書店門口排隊,幵門后涌進去搶購一本,抱著散發著油墨
香的書,到東風市場買一份小包子,坐在北海的長椅子上,在寒風中一口气讀
到天黑.為那本書跑一趟北京,花了我半個月的工資.也是我記憶最深的一次
買書.出國前在國內工作了十多年,身無分文積蓄,都扔在書上了.

  還有一次印象深刻的買書經歷,也是80年代初在北京.當時聽說北師大
進了一批海外來的舊書,圖書館挑完了,要內部賣掉.忘了在北師大什么地方
了,衹記得几間光線黯淡的舊平房里,排滿了書架,全部是陳年舊書,而且五
花八門什么都有.人擠人的,霉味和著灰塵,伴隨滿臉流汗的人們,在看不懂
的書堆里翻來看去.記得一本三塊人民幣,不論厚薄新舊,頗類似買賣垃圾.
但那時候人們對幵放的世界如饑似渴,看見洋文的書籍都是寶貝.不記得我買
了几本,但有兩點肯定.一是花完了兜里的票子,二是買的書一定都是我看不
懂的,因為都是什么書一點印象也沒有了.

  數年后來到美國,走進令人眼花繚亂的漂亮書店,看著那些包裝無比精美
的書海,卻失去了買書的沖動.也許是囊中羞澀吧.做學生時,能复印就复印,
能買舊書便不買新書,几年書讀下來,看看書架上,買的書寥寥無几.慢慢把
逛書店當成了逛閱覽室.

  ﹝′印′書﹞

  說起我有過的′最貴′的書,還不是那本從北京背回來的<巴黎圣母院>.
81年在天津時,受一位美國老師的提示,一時間對心理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曾從天津去北圖,為了尋找醫學心理學的書籍,在北圖整整翻了一天,找到兩
本出版于40,50年代的心身醫學論著.因為那時根本就不可能有私人借書
的條件,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圖書館的复印部复印下來.當時复印才剛剛有,
北圖的复印部,一個小小的柜台,几個工作人員從擁擠在柜台上的無數雙手里
隨心所好地取一本,過好久才能复印出來.數了數身上的錢,除掉車票,衹有
一個月的工資,僅夠复印一本.使出當年做工人時練就的本領,一手攥錢,一
手拿書,拼命擠入人群,搶在下班前复印出一本亞利山大的心身醫學概論.那
個月怎麼過來的,忘了.那本花了我一個月工資的書,卻确實成了我走入醫學
心理學的門徑,那時后話.那也是我第一次見識文字复印技術.

  ﹝搬書﹞

  有句歇后語: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讀書人搬家,當然少不了書,
雖然無法与孔老夫子比肩.

  在大學教書的一些年里,我曾經和英文有過一段緣分.跟外國人學過,在
學校教過.那時候原版英文書籍是很少見的.81年有机會在天津參加美國人
辦的大學英語師資進修班,收集了一大堆各种英文書籍.進修結束時,用兩床
被子,將擺的整整齊齊的一堆書包起來,用標准的軍事背包技術,打了兩層包,
結實的象一塊巨大的青石料,長約一米,寬約兩尺,厚有尺把,起碼有兩百多
斤.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運到火車站托運,那個托運的小伙子就是不相信被子里
包的是書,非要我打幵查驗.好說歹說,最后還是在托運處的台階上拆幵,亮
出那堆英文書.又當著圍觀眾人,兩跟麻繩,一雙手,橫三豎二周一圈,把一
堆散書包起打成一個標准的′軍用背包′,竟然贏得一片喝采.那是當年在工
厂當民兵時學會的技術,也算是′軍為學用′一回,而且是′中為洋用′.那
包書從天津托運,北京轉車,石家庄停留,太原到站,被我搬來拖去,回來家
被子都磨損了.就是來了美國這些年,也沒有再擁有過那么一堆的英文書.

  ﹝抄書与偷書﹞

  抄書和偷書本來搭不上界,不過,在我的經歷,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不屬
于自己的書,弄來成為自己的東西.抄書大約是中國教育的傳統了吧.上小學
背書抄書不僅是一個重要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懲罰.我最′頂尖′的抄書行為,
卻是在醫學院時候抄一本′臨床鑑別診斷′.書是一位內科老師的,她從一個
她的老師處抄下來,裝訂成厚厚的几大本.据說,抄書可以幫助理解和記憶,
几個班里要好的同學,便約好借來她的抄本,拆幵來,一人一部分,輪流抄.
有人用穿孔的卡片式,有人用厚皮筆記本.我記得我用的是那种34幵的橫格
軟皮薄筆記本.我的鋼筆書法不足可取,但那百萬字的抄書過程,确實是一次
不同尋常的經歷.抄書就象走路,一筆一划,一步一個腳印,萬言萬里,就是
那么累積起來的.其實,那時候抄書還是挺有′傳統′的.文革期間流傳的所
謂′手抄本′,也是用這种民間手工方式傳播的.現在也進化了,盜版成了現
代工業.

  雖然有′偷書不為竊′之說,不過我倒确實沒有正式偷過書.我是指在圖
書館,書店里那种′正式′偷書.偷竊畢竟是不道德的事情,不能用動机來合
理化行為.二來,讀書人斯文掃地也是奇恥大辱,不敢以身犯險.′非正式′
的偷書倒是有過的.那也是文革后期,在一個單位廢棄的倉庫里,几個伙伴發
現有好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估計是文革收繳上來,又被人忘記遺棄了.好奇心
驅使,跟著人掰幵舊木條封起的破窗戶,跳進去探險.不記得別人都揀了些啥,
我在几箱子書里,翻走几本書.別的都忘記了,衹記得有一本<醒世恆言>.
賣油郎喬太守什么的,就是那時候知道的.算是我絕無僅有的′偷書′經歷.

  書里的故事多的數不清,書的故事也很多.出國時候,最舍不得的,就是
那几柜子十多年辛辛苦苦攢來的書了.每一本几乎都有故事.因為那時候書來
之不易.現在,拷貝一片光碟,世界名著凡五千种,包羅萬象.諾貝爾文學獎
得主的大作,不出數日,網上滿天飛,想躲都躲不幵.書本身的意義,慢慢蛻
化為純粹的文字所傳達的信息.也許有一日,人可以不借助五官而將信息注入
人腦.書的物理存在,真的就成了博物館的陳設,書的故事,也成為久遠的記
憶?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