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林彪:舊貼之六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SPK 于 November 28, 2000 02:05:50:

關于林彪:舊貼之六


關于“先打長春”的問題

SPK


對于遼沈戰役中一些問題,其事實部
分根据現有資料,不難予以查証。在
事實搞清楚的情況下,結論往往就自
然水落而石出了。東拉西扯非但無用
,反而變成互相抬杠了。另外,MKD
在辯論中往往用斷章取義的手法,截
取某段電文中一句或几句作符合自己
心意的解釋。這似乎也不是一种期望
搞清事實的態度,而僅僅是為著取得
辯論的胜利。我認為,就基本事實達
成共識似更有意義一點。口舌之爭是
沒有胜利者可言的,衹不過變成誰能
堅持到最后發言的比賽罷了。我想就
毛澤東究竟在什么情況下同意林彪先
打長春這一點,列舉一些事實。同時
也對林彪部南下的風險作一點簡單的
分析。如果對這一部份事實有不同意
見或看法,希望MKD能提出討論(我
也希望能暫時不涉及其它部份,因為
扯多扯遠的結果是忘記了原來要討論
什么)。

毛澤東在47年10月13日致林彪的電文
中就東北作戰問題提出:“你們攻克
吉林后,應將主攻方向轉至北宁、平
綏兩線。沈陽、錦州間、錦州、山海
關間,山海關、天津間,天津、北平
間,北平、張家口間,均為很好作戰
地區。”林彪于15日回電表示:“關
于今后作戰方向与軍隊組成指示均同
意,大約在結冰后,主力即將南移。

在其后的東北冬季攻勢期間,1948年
1月30日,林、羅、劉致電中央軍委,
認為在沈陽、錦州之敵都龜縮不動的
情況下,“沈陽西北北宁路兩側,已
無好仗可打”。据此,毛澤東在2月7
日的長電中,認為“蔣軍從東北撤退
的可能性就將突然增長,其時間可能
在夏季或更早一點”(這一判斷的依
据大致一方面是根据東北蔣軍在目前
不敢出戰的情況下,除株守外衹有撤
退一途﹔另一方面是根据來自敵方的
祕密情報,當時蔣介石的最高統帥部
根据美國軍事顧問團的建議,正在醞
釀從東北撤退),提出“對我軍戰略
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
各個殲滅為有利”。林彪以個人名義
(羅榮桓在哈爾濱)于2月10日回電,
一方面表示“我們同意与亦認為將敵
抑留在東北各個殲滅,并盡量吸引敵
人出關增援,這對東北作戰及對全局
更為有利,今后一切作戰行動當以此
為准。”但同時又說:“但衹要吉林
、長春敵被我抓住和未殲滅前,沈陽
的敵人是不會退的。”

可見,毛、林在如何防止東北敵人撤
退的問題上,分歧在于:林彪將敵抑
留在東北的辦法是抓住吉林和長春之
敵,而毛澤東則認為應向南作戰,以
東野主力占領義縣至灤縣地帶,切斷
北宁路,堵塞東北國民党軍的陸上退
路。

4月18日,林彪致電中央軍委,提出
攻取長春并見机打沈陽北援之敵的方
案。強調南下作戰困難,認為“在敵
目前放棄次要据點,集中兵力固守大
城市的方針下,則必到處扑空,或遇
到四五個師守備的城市。且大軍到那
些小地區,衣服彈葯軍費均無法解決
”,又顧慮敵乘我南下,“打通錦沈
線”。所以結論“故目前衹有打長春
的辦法為好”。

毛澤東在解放戰爭期間一直很重視前
方指揮員的意見,同時上述結論也是
東北局的討論結果,毛澤東就更為慎
重。鑑于當時東北的蔣軍猶豫不決,
并沒有下決心撤退主力,而前線又認
為長春好打,因此同意林彪的建議。
MKD在此引用了毛澤東同意林彪建議
電文中“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有利
一些”這一句,而不引用后面的話,
我認為這是斷章取義地有意識在回避
毛澤東的本意。因為這一段電文是這
樣的:“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
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
些,不是因為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
不可克服之困難。”“因此,你們自
己,特別在干部中,衹應當說在目前
情況下先打長春比較有利,不應當強
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
干部在精神上處于被動地位。”我認
為,這一段話的意思和MKD對此的解
釋是不相符合的。

這一段事實大致如此。我們可以看出
,毛澤東雖然曾批准林彪先攻長春或
對長春采取久困長圍的建議,但基本
意圖始終是東野南下作戰,截斷北宁
路,實現“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
殲滅”的方針。

關于東野側沈陽之敵南下(48年春季
或冬季)有無危險性的問題,首先是
沈陽之敵敢不敢出動,其次是如沈陽
之敵出動,是否對東野造成威脅。

我認為,第一,沈陽之敵几乎沒有出
動側擊東野的可能。東北秋季攻勢時
,林彪即指出,在我主力所在地區,
敵完全采取守勢,并以較多兵力防守
,我不易直接求得運動戰。冬季攻勢
,東野攻克了彰武、四平、吉林、營
口等城市,殲滅了新五軍等8個師(
不含起義的一個師)之后,東野在北
宁線不斷轉移攻勢,希望殲滅沈陽或
錦州出援之敵,但沈陽、錦州之敵均
不再敢出動。林彪1月30日電報認為
北宁兩側,已無好仗可打,即是指這
种情況。如果東野主力在48年春季南
下,廖耀湘兵團在新五軍被殲滅、元
气大傷、內部矛盾重重的情況下,絕
對沒有出戰的可能(這一點由廖耀湘
、衛立煌等人的回憶中也可以看出)
。而延至48年秋季,雖然沈陽敵軍出
動的可能性較春季為高,但是否能迅
速判明東野主力南下的意圖,并定下
出動的決心,還是很成疑問的。

第二,沈陽之敵如果出動,對東野來
說是戰机而不是威脅。無論打長春或
打錦州,目的都是為了調動沈陽之敵
出援,而在運動中予以消滅(直接攻
擊沈陽,在長春、錦州有敵重兵集團
的前提下,軍事上有困難。可參見林
彪4月18日電報)。打長春,沈陽之
敵不一定出援,而打錦州,沈陽將不
得不出動,這也已經為戰爭實踐所証
明了。如果在東野南下的時机,沈陽
之敵即出動,那恰好成為東野運動戰
的良机。當時,錦沈線之要點溝幫子
、沈陽以西以北之彰武、新民均掌握
在東野手中。廖耀湘兵團如果出動,
將陷入東野南北夾擊之中,而且廖兵
團向西運動,面臨遼河等大水,既不
便于進攻時机械化部隊的机動,更不
便于撤退。

就指揮官的素質而言,廖耀湘比較呆
板,衹會循規蹈矩,如鄭庭笈所評論
的,廖耀湘“是個書呆子,看書看得
多,有唯武器論,沒有裝備不能打仗
。很重視訓練,重視士兵的動作。射
擊、瞄准、自己爬﹔對步炮協同很重
視。曾說:‘解放軍是人海戰術,很
勇敢,衹有用炮火轟才行。宿營一定
要把炮火布置好才行,否則不去睡覺
。’他的圖上指揮頭頭是道,如何布
置,如何掩護,但炮火一打就沉不住
气了,沒有實際經驗。”這和林彪的
机動靈活相比,差得很遠。所以,廖
兵團的出動非但不可怕,而且還是林
彪求之不得的。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