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林彪:舊貼之五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SPK 于 November 28, 2000 02:06:32:

關于林彪:舊貼之五

隨想与漫談(六)

SPK

1.誰敢橫刀立馬──彭德怀与西北戰場

毛澤東在廬山會議批彭德怀時,講彭和自己“三
分合作,七分不合作”,其中把解放戰爭期間是
列為合作的部份的。如果我們將抗美援朝戰爭看
作為彭德怀軍事生涯中輝煌的頂點的話,那么解
放戰爭這一段与之相比,也毫不遜色的。

進攻陝北,是蔣介石在軍事上的一個大失著。以
胡宗南部精銳之師,追逐西北野戰軍不到三萬之
眾,非但沒有速戰速決,反而損兵折將,陷于不
可自拔的境地。蔣以為延安系中共政治中心,其
非堅守不可,沒想到唾手而得卻背上個大包袱。
如蔣能令胡宗南以一部封鎖宜川、洛川一線(以
當時西北野戰軍的實力,沖破封鎖實施進攻,似
不大可能),以胡部主力加入中原戰場,則戰局
也許還能漫長一些。此著一出,結果是自速其亡

相反,毛澤東能清楚地認識到拖住胡宗南部的价
值。不但輕易放棄延安,自己也冒极大的風險留
在陝北。這一點,國民党方面的戰史學家也不得
不承認其高明。如《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
究--戡亂戰役述評》(張秉均編著,(台灣)國
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一書,在“西北戰場──
攻略延安、掃蕩陝北”一節中,承認“匪酋認識
華東為主戰場,西北乃支戰場,遂僅以賀龍部三
旅由晉援陝,以策制國軍。而以劉伯承匪部竄魯
西、豫東,于三十六年三月初進陷毫州,策應陳
毅匪部之作戰,另以李先念匪部皮定軍縱隊竄華
東。确定‘把握重點’之原則”、“共匪強調人
重于地,鑑于關中國軍云集,遂變更‘依既設陣
地決戰’之計划,僅抗戰五日即放棄延安,實施
游擊性運動戰,以消耗疲憊國軍,符合‘目標’
与‘彈性’原則”。

西北野戰軍,46年4月整編后兵力共2.8萬,當面
之敵胡宗南集團25萬人(同年3月)﹔47年7月底
解放軍為4.5萬人,同年3月至8月,胡宗南部增至
34萬﹔47年10月,解放軍兵力為7.5萬余人,年底
達11萬,其中野戰軍7.55萬,敵總兵力下降為31
萬﹔48年7月,西北野戰軍共6.8萬,加地方武裝
總計10萬余,胡宗南部共40萬,直接參与作戰的
人數為28萬。(國防大學出版社,《第一野戰軍
》)由此可見,西北戰場情況最為惡劣,不但兵
力對比長時間在10:1左右(宜川戰役前后才降到
5:1,仍然是全國各戰區中最困難的地區),而
且各种后勤補給條件也最差。

對此,陳毅在48年4月5日華野濮陽會議團以上干
部的講話中說:“西北野戰軍是作戰條件最艱苦
的一個野戰軍,麥面有一年多沒有吃到了,小米
也很難得吃到,主要是吃黑豆,過去是喂馬的馬
料,有時還要吃野菜吃糠。......他們每打一仗
,每門山炮衹准打五發炮彈,迫擊炮每門衹能配
五發到十五發炮彈。他們聽了我的報告,說你們
這么大的家務給我們可以打一年。他們一年多沒
有補充解放區參軍的新兵,主要是吸收解放戰士
,......在宜川戰役一下殲滅敵人五個旅,創造
了西北戰場的空前大捷,而且在兩年戰爭中在全
國戰場也是不多見的大捷。特別他們人數不多,
炮彈很少,能夠打出這樣的漂亮仗,值得我們學
習。西北野戰軍最苦,面對的敵人,衹比華東、
中原戰場少一些,一共三十多個旅。......”(
《党史通訊》1983年第七期)。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作戰,能取得青化砭、羊馬
河、蟠龍、沙家店、宜川等胜利,殊為不易。彭
德怀作為西北野戰軍司令,指揮之高明,也由此
可見。如沙家店一戰,毛澤東也稱贊不已,以為
西北野戰軍在側敵側水的條件下,抓住一瞬的戰
机,果斷殲敵,扭轉整個局勢,為歷代兵家所不
及(《彭德怀傳》)。《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
之研究--戡亂戰役述評》中也承認:“共匪情報
靈活,保密确實,机動迅速,故能避實擊虛,欺
敵奇襲,遂在青化砭、楊馬河及蟠龍獲逞,扭轉
士气,達成消耗國軍之目的”。對宜川戰役,則
承認“陝北匪軍初因兵力不足,采取戰略持久戰
,依游擊戰術,避實擊虛爭取小胜,以消耗疲憊
國軍。迄三十七年二月,戡亂戰局逆轉,匪勢披
猖。陝北方面乘我整一軍東調,匪軍已占优勢,
遂調集全力与我西安綏署之主力決戰。符合‘目
標与重點’、‘集中与節約’諸原則”、“匪軍
布置,以第一、三、六縱隊主力誘使我整二十九
軍于其既設陣地前,依其第二、四縱隊‘机動与
速度’切斷整二十九軍之退路,包圍攻擊,符合
‘殲滅戰’之要領”、“匪依軍區制,控制面,
故可能徹底集中与節約兵力”。再如對關中會戰
(我們的戰史稱為陝中戰役),則認為“彭匪乘
國軍在涇河立足未穩,不待援軍到來,迅即進攻
,遂陷西安。當青宁軍協同西安綏署發動反攻時
,彭匪避免決戰,退守西安、咸陽戶縣待援,其
攻守進退悉合机宜”。雖然國民党戰史家的評論
總不脫“戰術常識ABC”口气,而且常常將失敗原
因歸之于兵力不足或情報不靈,但對西北戰場的
失敗以及彭德怀的指揮能力卻不得不予以承認。

彭德怀在其《自述》中檢討軍事指揮上的失誤時
,提到西府隴東戰役,認為犯了“過急求成”的
錯誤。的确,西北野戰軍深入敵占區,雖然一度
占領寶雞,但遭到优勢敵軍的圍追堵截,長途跋
涉1700里才回到根据地。非但打寶雞的成果(彈
葯、補給等)無法及時運回而不得不拋棄,而且
自身也受到相當損失。此役潛在的嚴重危險是,
給了蔣軍以一舉扭轉西北戰局的机會(如果西北
野戰軍在被迫的會戰之中遭受嚴重損失的話)。
所以,從此次戰役指揮上來講,彭總有不夠謹慎
的地方。

但是,也應該看到,西北野戰軍出擊西府、隴東
,戰略目的在牽制調動敵軍,配合劉鄧、陳謝。
這一目的毫無疑問是達到了,不僅調動了胡宗南
部在陝的主力,甚至包括河南的敵軍。如《中國
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戡亂戰役述評》中所
述:“當時毛匪之作戰目的在擊滅河南之國軍,
奪取中原。彭匪窺西安、犯寶雞之目的在牽制消
耗國軍,策應中原匪軍之作戰,并無奪取西安盤
踞寶雞之企圖,實亦無此兵力”。而且胡宗南為
集中兵力,不得不棄守延安,這在政治上也有著
非常大的影響。

從整個解放戰爭中殲滅敵軍數量上來看,西北野
戰軍不算是多的。但其在及其艱苦的條件下,以
少敵眾,始終把握戰略戰役上的主動,這非常難
得。譬如徒手格斗,以一人敵十人,和以兩人攻
一人,其間難易,不可以道里計。單以所謂“效
率”(這個“效率”又簡單地定義為傷亡比率)
來算計,是很難得出正确結論的。比較是有條件
的,我軍的實力、敵人的實力、打仗的方式和規
模都和傷亡的大小有關,籠統地講傷亡小的一定
高明,未必。

這里“以一人敵十人”是從戰略上講,從戰役戰
術上講仍須“以兩人(或更多)攻一人”。能夠
象遼沈決戰一樣,無論戰略戰役上都能“以兩人
攻一人”當然更好,無奈西北做不到這一點。唯
一的辦法就是一仗一仗打,逐漸地改變敵我力量
的對比。如果戰役戰術上也是“以一人敵十人”
,那彭德怀就是神仙下凡,也不可能打胜仗。戰
爭史上,“以少胜多”的情況是有的,但無不是
有條件的。而且在物質條件無巨大差別(如以机
槍對刀矛,或以核武器對常規武器)的前提下,
“以少胜多”的一方与另一方的兵力對比的差別
決不可能大到荒唐的地步。所以,所謂“一個連
打敗一個師”,衹能是神話而不是真實的歷史。

2.“戰錦方為大問題”──林彪与東北戰場

林彪在軍事指揮上最大的長處在謹慎細致,而他
的最大短處也恰恰在此。也即是說,當這种謹慎
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就會因患得患失而喪失有利
的戰机。這和彭德怀的風格恰成對比。彭的指揮
風格大膽勇猛,但其缺點也在此,即有時不能“
适時收兵”而造成冒進。

以上講的“謹慎”或“勇猛”是指他們指揮風格
的主要方面。當然,作為优秀高級軍事指揮員,
不可能衹有“謹慎”或衹有“勇猛”。當林彪決
心已定時,風格上也會一變而為“勇猛”﹔同樣
殲敵時机不成熟的話,彭德怀也會小心翼翼。

林彪作為東北最高軍事領導人,在軍事上有他的
一套。但首先仍不能不考慮到東北的特殊條件,
整個解放戰爭來說,東北的情況和其它解放區比
較,要优越得多。到45年底,共有冀熱遼、山東
、華中的部隊約11萬人到達東北,另外還有100
個團架子的干部共兩萬人,其中中共中央委員和
候補中央委員20人,占總數的四分之一,政治局
委員4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其它解放區均無此
條件。雖然林彪的部隊有長途跋涉、缺乏訓練、
“七無”等种种困難,但裝備有改善、兵力超過
對手、且衹一面受敵,這在國共內戰史上還是第
一次有這樣的條件,也是其它解放區所無法比擬
的。從戰爭幵始到48年,大部份解放區敵我的實
力對比都是敵強我弱,兵力對比大部份在一點几
到三、四比一,最困難的是西北(兵力對比在10
:1左右,宜川戰役前后才降到5:1,仍然是最困
難的地區),條件最好的是東北,大部份時間內
,敵我軍力對比差不多,甚至我軍稍好一些。离
幵這些條件來談戰績,不可能做到客觀公正。

大陸方面的出版物對林彪在東北戰場的批評主要
集中在48年冬季攻勢之后,當時的東野已達100余
萬,占領地區和人口已占整個東北97%和86%,較
之敵人已占較大的优勢,這是其它戰場不具備的
极為重要的作戰條件。但在這种优勢下,林彪在
1948年4月中旬7月下旬長達三個月的時間內,徘
徊于攻長春和南下作戰之間,無所作為。中央軍
委、毛澤東雖然曾批准林彪攻長春或對長春長圍
久困的建議,但基本意圖始終在東野南下北宁路
,“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林彪對于
打長春或對長春長圍久困或南下作戰,都沒有信
心和決心,猶豫徘徊無所作為。這种猶豫徘徊的
結果,就是毛澤東在九月會議上說的,1948年上
半年東北少打了一仗。而在南下作戰方針已定后
,林彪仍然表現出信心不足,主要表現在:一、
強調南線敵情嚴重和准備不足,遲遲不部署部隊
南下﹔二、9月12日部隊南下后林本人沒有及時跟
進,作有力指揮﹔三、這种信心的不足10月2、3
日達到頂峰,一度動搖決心,提出回打長春。

綜上所述,在指揮遼沈戰役的前期,4月至10初,
林彪表現猶豫,一不敢打長春,二不敢打沈陽可
能北援之敵,三不敢南下北宁線,錯失了若干有
利戰机。林彪的种种顧慮,如長春難下,錦州難
下,援兵難于殲滅,等等,都不能說完全沒有道
理。但在自身力量已經超過敵人的情況下,不敢
下決心去闖“攻堅”和“打殲敵十萬人以上的大
仗”這兩個關,無論如何是一种過份謹慎的錯誤
。林在多次電報中提到,打長春或錦州,可能出
現攻城部隊突入城內卻無力全殲敵人,在敵援軍
迫近下撤出戰斗的局面,反映了47年打四平失利
陰影。最后在軍委、毛澤東的多次批評,以及華
東野戰軍攻克濟南的事實面前終于堅定了決心。
此后的指揮沉著堅定,積极主動,基本上沒有出
什么問題(未堅持將獨二師用于營口方向,仍是
一失著)。(以上主要据姚杰的“論遼沈戰役中
的林彪”一文,《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4期)

從台灣的戰史資料來看,對于林彪46年守四平和
47年攻四平往往有過份污蔑的地方,如對守四平
之戰,認為“林匪不于四月十八日以后,迅即調
集周保忠匪部,發動反攻﹔卻待五月三日以后,
以机動防御与國軍會戰,更少胜算。顯見林匪并
無必胜之信念,乾坤一擲之決心,實乃首鼠兩端
,且戰且退耳”(《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
究--戡亂戰役述評》,張秉均編著,(台灣)國
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明顯是對林彪掌握主力
,以求有利之決戰的指揮毫無了解﹔對攻擊四平
未克的一役評价稍客觀一些,指出“未乘第七十
一軍之敗退,迅即攻擊四平街,竟遲延二十余日
幵始進攻,逸失戰机,乃其攻勢頓挫之主因”(
同上)。如東野的“三下江南”,曾在德惠受小
挫,即認為“林匪小胜而驕,忘其所以,第三、
第四次作戰竟攻堅執銳,發動主力之決戰,得不
償失”(同上),純粹是為了作面子。他也不得
不承認“林匪于歷次作戰,均迅速集中兵力于目
標區,爭取局部絕對优勢,以期必胜。第四次作
戰時,竟以其第一縱隊遠由五棵樹,經過國軍后
方,橫行百余公里,參加農安戰斗,其机動之迅
速,集中之徹底,殊堪注意”、又如對萬金台戰
斗,承認“萬金台戰斗,匪迅即發覺態勢不利,
立即撤退,轉換內線為外線,隨即圍攻我突出孤
立之新五軍,轉敗為胜”。(同上)

對遼沈戰役具体的指揮,林彪控制有力一部(一
、二、六縱)于新民以北地區,威脅沈陽敵軍的
增援,是漂亮的一著(姚文認為林犯了平分兵力
無重點的錯誤,但從客觀上看,對威脅沈敵不敢
出援,作用甚大)。

72、73年對林彪的批判,從現在看起來,基本事
實還是對的,問題在于批判錯誤時沒有指出最后
定下決心后指揮上正确的一面,而且不恰當地把
局部性、思想性的錯誤提高到資產階級軍事路線
的高度上來批判。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