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林彪:舊貼之四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SPK 于 November 28, 2000 02:07:21:

關于林彪:舊貼之四

SPK

回某兄:關于林彪的戰績和評价

關于廣陽伏擊戰,是我失記了,很抱歉。我過于相信自己
的記憶,把120師在雁門關的戰斗和115師与129師在廣陽
的戰斗混在一起了,如果當時查一下書就好了。在網上有
《一一五師征戰錄》一書,對廣陽戰斗的描述是這樣的:
“八路軍總部于10月28日,率115師師部及第343旅,由五
台山地區南下進至壽陽以南地區,并指揮第129師和115師
的主力,積极打擊沿正太鐵路及其南側西犯之敵,以配合
友軍的作戰...4日13時,敵先頭兩個聯隊通過廣陽進至松
塔鎮,而其輜重隊處于115師的伏擊地域之內。115師決定
采取避強擊弱的原則,放過其先頭主力,對其輜重隊發起
突然攻擊,將其分割成數段,經過4小時激戰,將敵人全
部殲滅。在這次作戰中,115師共殲敵1000余人,繳獲騾
馬700余匹、步槍300余支以及大批軍需物資。115師傷亡
200余人。這是115師繼平型關戰役后取得的又一個重大胜
利”。這里的敘述基本上是准确的。不過,殲敵人數不應
該是“1000余人”,而應該是“近千人”。手頭一些較權
威的書上,如89年版的《辭海》、6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61年應該不存在貶低
林彪的可能,此書的說法是:“129師386旅和115師主力
在廣陽和沾尚鎮之間殲敵近1000人”)、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抗日戰爭史》等,均采用“近千人”的說法。有的書
上,也有用“千余人”或“一千二百余人”的說法,這是
將129師7日在沾尚鎮殲敵250人一起計算在內的,如86年
《中共党史資料》第20期中,羅煥章的一篇文章就用了“
一千二百余人”的說法,即“129師...并于十一月上旬,
協同115師主力,在廣陽地區殲敵一千二百余人”。《一
一五師征戰錄》一書把兩次戰斗的結果加在一起,但沒有
提到129師,但總的來講,這里沒什么大的出入。

那么為什么廣陽伏擊戰不像平型關戰斗那么出名呢?是中
共有意不宣傳林彪的結果嗎?我認為不是的。理由有以下
几點:
1.廣陽伏擊戰是八路軍為配合太原守衛戰采取的一系列戰
斗之一,在廣陽一帶,115師、129師均有頻繁的戰斗。從
戰果來說,僅129師在廣陽附近之七亙村、黃崖底、沾尚等
戰斗的殲敵數量,也已經超過了1000人。同樣,僅115師之
師部及343旅在各處頻繁戰斗的殲敵數量,也早就超過了10
00人。它相對于八路軍給日本軍的第一次打擊──平型關
戰斗──來說,意義當然要小得多。所以一般不太強調廣
陽戰斗,也是正常的。
2.從戰術角度來說,廣陽伏擊戰并不突出。115師傷亡200
余人,取得殲敵近1000的戰果,敵我傷亡比例約5:1,應
該說是很漂亮的了,但較之129師黃崖底戰斗(我傷亡30余
,斃傷敵300余,敵我傷亡比例約10:1)來說,還是略有
遜色的。
3.最重要的是,這一系列以運動戰為主要形式的戰斗(從
整個戰局看,是游擊戰性質,但單就八路軍本身來看,仍
集中了相當的兵力,形式上還是運動戰),對整個以保衛
太原為中心的戰局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僅11月份,115
、129師于2日、4日、7日均曾予敵以打擊,但8日太原照樣
還是失守了。這証明了毛澤東所說的,“今日紅軍在決戰
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性作用”。正因為焦點不在此,所以
提到的也少,這也是正常的。比如手頭上有一份1939年《
文匯年刊》上有“全面抗戰的展幵”一文,對當時戰局,
以及八路軍的活動都有比較詳細的敘述,如平型關戰斗甚
至認為將敵原師團几乎全殲,但對太原保衛戰,除了總
述八路軍在雁門關、廣陽附近對日本運輸線的打擊以及對
正面戰場的支援外,并沒有單獨提出廣陽或其它地方的戰
斗。很明顯,由于當時關注的焦點還是太原,而太原又很
快地失守,這就使這一系列戰斗的价值(更准确地說是在
人們心目中的价值,而并不是它的實際价值)大大降低了
,這并不獨以115師之廣陽戰斗為如此。
4.在一段時期內(尤其是“文革”中),很多事實、很多
人的評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并不僅僅是對林彪一人
的評价問題。而對這种扭曲,林彪也是有“貢獻”的。把
“朱毛”在井岡山的會師,說成“毛林”,就是一例。長
期以來,平型關戰斗沒有受到應有的評价,但我們看到在
廬山會議常委會批彭德怀時林彪的發言:“平型關戰役吃
了虧,頭腦發熱,是弼時作的決定”時,不禁要想,當事
人的評价如此,還指望別人怎樣呢?總不能目之為“林總
”的“謙遜”吧?較之《彭德怀自述》中對百團大戰的認
識,豈非霄壤之別?

本來是談關于《血紅雪白》中一些不符合事實的東西,也
對某些報告文學的胡編亂造不滿,但現在話題好像變成對
林彪的戰績及其評价的問題了。我并不反對比較。所謂“
有比較才有鑑別”,原則上也不錯。但比較不是隨便拉几
個例子比一比,我認為:

一、比較必須在同一質的基礎上。拿一個勇敢善戰的少尉
和一個足智多謀的將軍來比較誰更高明,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他們不在同一層次上。比如毛澤東,紅軍時期的不少
戰役戰斗是他親自指揮的,“三次反圍剿”六戰五胜,一
戰打成消耗戰,或胜或敗,都和他有直接關系。而在抗日
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雖然重大的戰役戰斗他仍然要關心
,但作為統帥,主要關心的是戰略決策問題。要進行比較
,也應該是關于戰略決策方面的東西。有些戰區指揮官決
定範圍內的事,比如原來的決定是堅守某地,戰區指揮官
根据當面情況認為應該撤退,而又來不及請示,當机立斷
地撤了,這樣的事,就不适合拿來作比較。又比如,紅軍
時期粟裕的任職低于林彪,長征后林跟隨主力,而粟打游
擊,拿打游擊的粟裕和隨主力行動的林彪來比高明,也是
沒有什么意義的。再比如,平型關戰斗和廣陽戰斗都是奉
了八路軍總部命令的,說林彪高明也可以,說朱彭高明也
行,如果拿林和朱彭作比較,就不合适了,因為他們不在
一個級別上。如果是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和彭德怀在某些
戰役方面就可以比較了,因為彭雖然是解放軍副總司令,
但他的主要精力在指揮西北野戰軍,這時彭和林一樣,是
戰區範圍的指揮官。

二、比較是有條件的,無條件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世界
上沒有常胜將軍,仗打的多,敗仗也多。拿一個一戰一胜
,胜率百分之百的將軍和一個百戰九十胜,胜率衹有白分
之九十的將軍來比,誰高明?不那么好說。同樣,我軍的
實力、敵人的實力、打仗的方式和規模都和傷亡的大小有
關,籠統地講傷亡小的一定高明,也未必。所以,如果單
以黃崖底戰斗和廣陽戰斗來比,說劉伯承就比林彪高明,
也沒有那么簡單。
以整個解放戰爭來說,東北的情況和其它解放區比較,要
优越得多。到45年底,共有冀熱遼、山東、華中的部隊約
11萬人到達東北,另外還有100個團架子的干部共兩萬人,
其中中共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20人,占總數的四分之
一,政治局委員4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其它解放區均無
此條件。蔣軍45年11月攻打山海關時,有13、52、94三個
軍共約8萬人,而共產党在錦州至山海關和承德一帶兵力達
10萬人(《中共党史研究》90年增刊,楊奎松文)。雖然
林彪的部隊有長途跋涉、缺乏訓練、“七無”等問題,但
裝備有改善、兵力超過對手、且衹一面受敵,這在國共內
戰史上還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條件,也是其它解放區所無法
比擬的。
至46年4月,國軍在東北的兵力達到7個軍25萬人(包括“
五大主力”之新1、新6軍),東北民主聯軍兵力則達40萬
(《中共党史研究》90年增刊,楊奎松文),4月蘇軍撤
退后又獲得包括輕重机槍2萬余和火炮几千門在內的各种武
器,裝備有了大的改善。至8月,國軍在東北仍然是7個軍
25萬人,加地方武裝共約40萬,東北民主聯軍經四平之戰
以及整編,總兵力下降為36萬。經“三下江南,四保臨江
”,到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達46萬,与國軍48
萬的總兵力趨于平衡,在机動兵力上超過了蔣軍。47年7月
10日,毛澤東在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后計划中指出:“我軍
山東有27個頭等旅﹔太行(不包括陳賡)有13個頭等旅,
14個二等旅﹔...東北(包括察北、冀東)有頭等、二等
32個旅。”(這時東北的軍力上升為各解放區之首。47年
秋季攻勢后,東北民主聯軍全軍73萬人,野戰部隊42萬。
48年春,林彪的部隊就達到了空前的103萬,其中野戰軍
70多萬。東北的蔣軍則總數為50余萬。(國防大學出版社
,《第四野戰軍》、廣西出版社《毛澤東与林彪》)
再看其它野戰軍:西北,46年4月整編后兵力共2.8萬,當
面之敵胡宗南集團25萬人(同年3月)﹔47年7月底達4.5
萬人,同年3月至8月,胡宗南部增至34萬﹔47年10月,兵
力達7.5萬余人,年底達11萬,其中野戰軍7.55萬,敵總兵
力下降為31萬﹔48年7月,西北野戰軍共6.8萬,加地方武
裝總計10萬余,胡宗南部共40萬,直接參与作戰的人數為
28萬。(國防大學出版社,《第一野戰軍》)
晉冀魯豫和中原,45年8月改編時,約29萬人﹔46年10月增
加到31萬﹔47年5月,42萬人﹔劉鄧6月30日以南征野戰軍
12萬渡黃河,轉入戰略進攻后,至49年2月整編后,二野共
28萬。(國防大學出版社,《第二野戰軍》)
華東和山東:隨羅榮桓赴東北的有山東5個主力師9萬余人,
新四軍三師黃克誠部3.7萬余人,45年11月,華中野戰軍約
11萬人,山東野戰軍7萬余人,進攻華東的國民党軍40萬﹔
46年6月,進攻華東的國民党軍總兵力近50萬(包括山東)
﹔47年2月萊蕪戰役后,國民党軍為實施重點進攻,集中了
約45萬兵力,包括“五大主力”之五軍、整七十四師、整
十一師,華東野戰軍主力27萬人。(國防大學出版社,《
第三野戰軍》)

國民党軍總的分布情況:46年1月內戰爆發前,國民党軍在
中原21萬﹔蘇皖27萬﹔山東19萬﹔晉冀魯豫25萬﹔晉綏9.7
萬﹔陝甘宁15.5萬﹔廣東和海南7.5萬﹔東北16萬(61年人
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河南
人民出版社《南京政府的覆亡》)。47年3、4月間重點進
攻幵始時,分別在陝北、華東集中了23萬和45萬兵力。人
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后,据48年1月周恩來在西北高干擴
大會議上的報告,至47年12月底,國民党軍在東北32萬﹔晉
察冀15.5萬﹔晉綏7.8萬﹔西北17萬﹔山東蘇北30.5萬﹔豫
東5.7萬﹔后方19.6萬﹔對付陳謝、劉鄧、陳粟分別為10.6
萬、30.3萬、12萬。48年9月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上作關于解放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划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划的
發言中指出,國民党軍在南線的中原集中了75萬兵力,華東
36萬,西北30萬,北線的東北43萬,華北51萬。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從戰爭幵始到48年,大部份解放區敵我
的實力對比都是敵強我弱,兵力對比大部份在一點几到三、
四比一,最困難的是西北(兵力對比在10:1左右,宜川戰役
前后才降到5:1,仍然是最困難的地區),條件最好的是東
北,大部份時間內,敵我軍力對比差不多,甚至我軍稍好一
些。

有了對敵我情況的大致了解,我們就可以來看一看戰績了:
我先列出林彪在東北的一些較大的戰役和殲敵人數,再和劉
鄧及陳粟比較一下。
東北:秀水河子(1600)、四平保衛戰(10000)、鞍海(
6016)、新幵岭(9100)、三下江南四保臨江(43000)、
47年夏季攻勢(83200)、秋季攻勢(69800)、冬季攻勢(
156470)、遼沈戰役(472000)。入關后參加平津戰役。
劉鄧:上党(35000)、 邯鄲(30000)、出擊隴海路(16000
)、南同蒲路(12000)、定陶(17200)、臨浮(5500)、
巨野(5300)、堙城(8500)、滑縣(11800)、呂梁(16000
)、巨金魚(28000)、汾孝(11390)、出擊豫皖邊(9000)
、豫北攻勢(40950)、晉南攻勢(14800)、魯西南戰役(
60110)、進軍大別山(8500)、進軍豫西(31000)、張家
店(5600)、高山舖(12660)、伏牛山東(9300)、大別山
反清剿(11720)、平漢隴海破擊戰(45100)、臨汾(25000)
、洛陽(19900)、宛西(21700)、宛東(12000)、襄樊(
20500)、鄭州(11270)、淮海戰役(131000)(有些戰役,
如洛陽、宛東等是配合三野打的,但戰果是分別統計的)。
陳粟:津浦路徐濟段(8800)、膠濟路東西段保衛戰(12600)
、蘇中戰役(53000)、朝陽集(5000)、兩淮(14000)、平
安(15000)、鹽城保衛戰(6000)、宿北(21000)、魯南(
53000)、萊蕪(60000)、泰蒙(24000)、孟良崮(32000)
、南臨(16000)、沙土集(10000)、進軍豫皖蘇(10000)、
隴海路破擊戰(14000)、平漢線戰役(45000)、洛陽(20000
)、豫東(90000)、濟南(104000)、淮海戰役(有的戰役
,如粟部退出蘇皖后蘇皖解放區部隊打的仗,以及華野外線出
擊后內線兵團打的一些仗,就不列出來了)。
一野的情況就不詳述了。

整個解放戰爭(包括渡江戰役之后)總的殲敵人數:最多的
是三野,二百四十余萬﹔其次二野,二百三十余萬(不包括
剿匪)﹔第三才是林彪的四野,一百八十萬﹔接下來是華北
野戰軍,七十余萬﹔最艱苦的西北野戰軍殲敵數也達五十一
萬余。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列出以上數据,并不是就可以証明了林彪
不會打仗或林彪打仗不如劉伯承和粟裕(戰績和指揮能力既
有關系,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就像我前面講的,和敵我實力
對比、作戰方式和規模等都有關系)。同樣,也不是隨手舉
几個例子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的。從以上,至少我們可以
看到,就所謂“功勞”而論,別人并不比林彪差。我們也可
以看出,三大戰役之前,西北、劉鄧、陳粟承擔了很大的壓
力,這使林彪在東北有了發展的可能,尤其是在四平失利退
過松花江后。如周恩來在西北高干會上說:“六月以后,敵
人總想從南線調到北線,這個企圖完全被我華東野戰軍打破
了。如企圖調25師過海,但因為劉鄧陳粟在南線的進攻,25
師反不得不從膠東調到隴海路南。如暫三軍調到東北不久,
因華北清風店胜利,又不得不調回。”韓先楚在回憶遼沈戰
役的發言中說:“遼沈戰役幵始后,蔣介石意識到問題嚴重
,但費了很大力气,衹能調四個師到葫蘆島。”這都是其它
戰區配合的結果。

三、比較應該是全面的整体的,同時也應該作具体的分析。
比如進攻戰,有的部隊打正面,有的部隊打迂回,也許正面
進攻的部隊傷亡比打迂回要大得多,是否就証明指揮官瞎指
揮呢?恐怕不能。如果不從整体來看,那么諸如為牽制胡宗
南,毛澤東留在陝北、為配合劉鄧渡黃河,華野的“七月分
兵”、為配合華野在豫東的休整,劉鄧在大別山多堅持一個
月以及“四保臨江”等,此類行為,都成為無法解釋的行動
了。
在全面比較的基礎上,還須對具体的事物有具体的分析。比
如打金門的失利、青樹坪的小挫,作為戰區指揮官來說,粟
裕、林彪都是要負一定責任的。但這個責任究竟這么樣,要
具体分析。這兩次都是師級規模的行動,主要的責任都是在
兵團(我有“關于金門戰役”一貼,網上有的地方還有,我
認為金門失利的主要責任在十兵團首長)。粟、林沒有有效
督促兵團領導將注意力放到關鍵的地方,是有責任的。但如
据此認為粟、林的指揮水平有問題,那就過頭了,因為本來
就不是他們指揮的,憑什么說呢?再比如,46年守四平是失
利了,但假如具体去分析林彪在這一階段的指揮,我們可以
看到林始終掌握主力在手,決心以運動戰求胜,這一點使他
在不利情況下的撤退組織得很漂亮,不致造成崩潰得局面。
從四平保衛戰的過程(當然不僅僅是撤退這一個問題)的具
体情況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林彪戰役指揮得當的結論(主要
問題在戰略上)。

四、比較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大家信口
說,那沒有結論可言。比如我錯記了廣陽伏擊戰,衹要指出
時間、地點(最好還有出處),那么事實俱在,即使我不同
意對廣陽伏擊戰的評价,但彼此至少已經有了繼續討論的基
礎,即我們都承認有這一仗。

五、關于胜仗和敗仗。我覺得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我們首先
應該搞清楚胜敗的概念。消滅了敵人或被敵人消滅,分別是
胜利和失敗,這大概是沒有疑問的。但更多的是這樣的情況
:付出了代价,沒有達到戰略或戰役目的,這一般被我軍稱
為消耗戰,是作為敗仗來看的﹔還有一种情況,付出了代价
,達到了戰略或戰役目的,這應該是作為胜仗來看。比如越
南戰爭,美國自己也承認是失敗的,但如我們衹看到傷亡數
的對比,那三個越南戰爭它都嬴下來了,為什么它會認為自
己輸了呢?它沒有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如果以以上概念來分析,有些問題我們就可以不那么簡單化
地來看了。比如金門戰斗,全軍覆沒,是失敗,應無疑義﹔
大同戰役,雖消滅敵人8000余,但自己傷亡也不小,大同也
沒打下來,戰役目的沒達到,屬于消耗戰,也可以說失敗﹔
“七月分兵”,雖然葉、陶的一、四縱,陳唐的三、六、十
縱都受到不小的損失,但達到了配合劉鄧在魯西南行動的目
的,應該說是值得的。當然,如果打得好,也許損失小一點
,但剛出擊到外線,要想在內線打仗一樣,也是不現實的。
如果葉陶陳唐集中不分散,是不是會好些?也許,也不一定
,因為敵人也相對會集中。

六、對林彪的評价。我認為,目前比較嚴肅的著作,對林彪
的評价都是相當公正的了,不需要再去為林彪涂脂抹粉了。
作為杰出的軍事將領,彭、劉、林、粟、徐等各有所長。彭
戰略上頭腦清楚,戰役上果斷,但有時粗心或固執﹔劉戰略
、戰役和戰術都有很深的造詣,比較平均,所以胜率也高﹔
粟是后起之秀,戰役指揮精湛(整個解放戰爭中,殲敵人數
分別在2萬、5萬、10萬以上的殲滅戰數目,數粟裕指揮的最
多),尤為難得的是,粟在戰略上也常有獨到看法,如對解
放戰爭南線計划的异議,戰略決戰前不渡長江留中原殲敵的
設想等,都反映了粟裕獨特的戰略眼光。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