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翻譯的‘科學’化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老王 于 December 08, 2000 01:51:22:

詩歌翻譯的‘科學’化

送交者: 老王 于 November 26, 2000 11:18:40:

所謂詩歌翻譯‘標准’的無限爭論,一個根本毛病,是失之概念模糊和詞語的不确定
性。以前寫過一個小帖子,不是講翻譯標准的,是說讀中英文詩歌的所謂不同感受。
其實也合适詩歌翻譯的問題。有點笑談的味道。權當是對所謂‘文學標准’不可确定
性的一個笑談:)

********************

  漢字為象形文字,尤其是用在詩歌的精煉形式上,是否容易先給閱讀者一個形象畫
面。這大概從中文母語者來講,有道理。不過,要從英文母語者角度來看,是否讀中文
比讀英文更容易產生形象思維,則不一定,起碼問題會复雜一些。

  不妨設計一個假想實驗。取中文為母語和英文為母語,并具有同等外語(英文,中
文)水平的人(假定具有同樣的詩歌修養),給他們呈現對他們來說基本上同等熟悉程度
的中、英文詩歌,比較他們的反應。反應的變量可以有二。一是腦中形成的形象畫面程
度,二是生成形象的速率。假定獲取的信息具有相當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那么如果中文
和英文被試閱讀中文詩歌所形成的形象畫面都高于閱讀英文詩歌,那么我們可以說中文
詩歌确實比英文詩歌更容易引發形象思維。如果中文母語被試讀中文,英文母語被試讀
英文比中文母語者讀英文,英文母語讀中文更多形成形象思維,那么這就是個本族語問
題。當然,除了MAIN EFFECTS外,還可能有INTERACTION。

  這种試驗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因變量的可信度。主觀描述很難排除所有的干扰因素。
如果有條件,可以用MRI或正電子腦圖等描述大腦活動的手段,來探測相應大腦中樞
的活動。比如,圖形中樞的活動率。理論上應是可行的。寫到這里,自己也笑了:)。
還是那句人們常說的話:if I have all the resources
and if Ican do whatever i want。。。

或者借用ANDREW MARVELL的名言:Had we but world enough, and time...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