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主觀体驗及其相關條件--積极心理學淺談(二)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老王 于 December 13, 2000 16:53:22:

送交者: 老王 于 December 07, 2000 11:21:13:

        幸福的主觀体驗及其相關條件--積极心理學淺談(二)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人類的終极目的。那幸福是什么?如何能得到幸福?幸福顯然不
是外在的物質,而是一种主觀感受。這种主觀感受,卻不能成為直接追求的目標,而衹有通
過与幸福相關連的事物來得到。但通過追求能引起幸福感的事物來獲得幸福感,意味著有可
能失敗。因此,可以說通過各种活動來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目標。心理學研究上往往將幸福感
稱之為主觀自适(SUBJECTIVE WELL-BEING)与HAPPINESS
是一個意思。

  一。主觀自适(SUBJECTIVE WELL-BEING)

  主觀自适是一個多維度的個体心理特征。從字面上可以看出,它首先是一种主觀的体驗,
而且是一种積极的正面的体驗。其實是所謂‘幸福感’的一個專業表達。一般認為包括個体
的(1)總体生活的滿意程度,(2)重要生活領域的滿意程度(比如,工作,婚姻,健康,
人際關系等),(3)積极情感情緒体驗程度,以及(4)消极情感情緒体驗(低水平的)。
這些維度的綜合,便构成一個個体,或群体的主觀自适指標。其實是一個全面衡量個体或群
体主觀幸福程度的指標。需要指出的是,這种指標,并不能從一時一地的偶然測量來獲得准
确的結果。因為特定環境和人的心態,會影響個体的心情從而影響對自身主觀自适程度的判
斷和表達。比如一個因一時的工作壓力而處于壓抑或焦慮狀態的個体,有可能對自己的生活
滿意程度做出比較消极的結論,反之亦然。因此,個体或群体的主觀自适,是一個超越時間
的長期穩定的個体或群体特征。

  主觀自适的另一個維度,是這种主觀体驗的頻率和強度的關系。人的積极情緒,可以是
低中強度和頻繁的,也可以是高強度低頻率的。不言而喻,在現實生活中,高強度的情緒体
驗相對少的多。比如一個人一生中的狂喜,大喜,等极度興奮的時刻,往往衹是伴隨少數特
定重大生活事件而出現的。民間諺語人生四大樂事的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
都是這种可以引起強烈積极情緒体驗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在人的一生中發生的次數是有限的。
而低強度高頻率的積极情緒体驗,是日常生活中的主導。比如一次期中考試成功,一次美好
的約會,甚至一頓愜意的晚餐等引起的愉快体驗。這類事件發生的机會很多,導致的正面情
緒反應程度有限。不難理解,一個個体的低強度高頻率的積极心理体驗,更准确地反映和決
定了一個人總体的主觀自适程度。這個規律意味著我們應該更多去尋求和体驗日常生活中的
每一個微小的積极情感過程,而不是過分期待超常的高強度歡樂体驗,而忽略日常的快樂。
因為,不僅高峰体驗在生活中罕見,而且高峰体驗可能造成一個消极對比效應,從而削弱人
們對日常的積极情感的体驗和反應。這就是為什么人在新婚大喜等重大幸福過后,對日常生
活中的平凡小事帶來的愉悅會變的不如過去敏感。

  前面說過,個体的這种主觀自适体驗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現象。研究表面,個体在遇到積
极或消极的事件時的積极或消极情感体驗,會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回复到個体的主觀自适
体驗的基線水平。比如對樂透獎中獎者和脊椎損失病人的研究表面,這些重大生活時間導致
的极度情緒反應,會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消退,個体的主觀体驗回复到原有的水平線上下。
另一個有關的因素,是個体對積极体驗的期待值會變化。比如,研究表明,二戰后的五十年
間美國人的經濟收入水平大大提升,但全民主觀自适指標卻基本持平無變化。一個可能的原
因,是個体對高收入的很快适應,而使得對幸福的期待值也隨之升高。當然,個体的這种适
應性調節并不包括所有的生活方面。比如,人對性的期待和感受不會很快地因适應作用而減
弱,而且,人對類似喪偶的悲傷的适應,要比工作的失敗的适應慢的多。

  研究還表面,人的主觀自适程度,与個体的‘气質’(TEMPERAMENT)相關。
這里的气質,指与遺傳,先天和生命早期有關的個体特質,比如外向內向,神經質,情感反
應速度和強度等。雙生子領養的研究表面,50%左右的個体主觀自适与遺傳有關。外向气
質的個体,對積极的事物反應強于消极的事物﹔而神經質的個体,對消极的事物的反應強于
積极的事物。因此,外向的個体,更容易因正面的,積极的事物而產生積极的情緒心理反應﹔
而神經質的個体,則傾向于因對消极事物的敏感而多有被動消极的情緒反應。另一方面,個
体對于不同生活目的的滿足的反應不同。人的各种生活目的對不同等個体意義不同。比如,
一個人可以更看重金錢,社會關系,社會地位,個人外表,或者尋求感官刺激。對某個個体
來說,某种目的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程度,取決于這個目的對他/她的重要程度。比如一個
更看重工作成績的人,提升,加薪,及其他工作成就更容易引起他/她的積极情緒,反之亦
然。而這個個体對生活其他方面的滿足与否的情緒反應,則表現出更大的彈性。

  二。幸福的主觀体驗及其相關因素(HAPPINESS)

  在与幸福感相關的無數生活條件和環境因素中,不同年齡階段對于帶來幸福感的生活事
件的敏感度不同。比如老年人中,穩定和諧的家庭關系和健康与幸福感的關系最大,而中年
人對事業和子女更為關注。但在每個特定的年齡群之間,幸福感的程度和感到幸福的人的比
例并沒有很大差別。從兩性之間來看,幸福感和幸福人群的比例,也沒有區別。不同之處在
于男女中引起幸福和不幸福感的事物和條件不同。比如,男性對于負性生活事件的反應更傾
向于攻擊性行為和反社會行為,而女性則容易抑郁,焦慮和‘耿耿于怀’。

  在幸福感的相關條件中,研究比較多的有三個方面:財富,人際關系以及信仰。這也是
人生的三個主要生活領域。

  (1)財富于幸福感的關系

  有一句流行語:錢不是萬能的,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在某种意義上,這個通俗的說法指
出了財富和幸福感關系的一個根本規律。在一些高度發達國家的研究表明,人們對于能夠帶
來幸福的事物的選擇中,金錢財富占有很高的地位。也就是說,相當多的人認為爭取幸福的
主要途經之一,是占有充足的財富。盡管社會中少數人所擁有的巨額財富是大多數人可望不
可及的,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夢想從財富中得到幸福。而且,這种認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越來越流行。比如,從70年到98年的近30年間,認為財富最重要的人,從39%上升
到74%。占第一位,超出了‘有一個有意義的生活哲學’,‘成為本行業的權威’,‘幫
助窮困的人’和‘建立和贍養家庭’的重要性。

  而財富和幸福感,也确實有一些正相關關系。比如,跨國跨文化比較研究表面,一些富
裕國家中對生活滿意并具有幸福感的人的比例高些,如瑞士和其他一些斯堪地那維亞國家。
但當經濟指標超越一定限度,財富和幸福感的正相關關系便消失了。多國比較研究發現,人
均產值8,000美元以上的國家中,財富和幸福感之間沒有任何相關關系。而且,從時間
上講,經濟的發展和相應的收入增強,并不帶來相應的幸福感的提高。

  從個体角度而言,這個特點仍然存在。缺乏基本的舒适生活條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驗往
往較低。而在‘衣食足’的人群中,財富的多寡,与主觀幸福体驗的關系很微弱。或者說,
在達到舒适溫飽之后,財富的增加所帶來的幸福感會越來越弱。正如一個研究者所形容的,
幵奔馳上班的人,并不一定比坐公車上班的人幸福很多。而极少數巨富的人群的幸福感,僅
僅比一般人口稍高一點,而他們的財富卻遠遠超越普通人群,財富和幸福感不成比例。事實
上,超級富翁的一個共識,是‘金錢可以增強,也可以減弱幸福感,取決与你如何使用財富’。
前面提到的‘适應’机制,部分解釋了這种關系。人有一個進化來的強有力的适應机制,對
環境條件的變化很快地‘習以為常’,從而這种變化引起的情感情緒反應也相應地很快平复
下來,--所謂回歸個体的情感基點。這种是一种保護性适應机制。

  換句話說,基本的物質財富對于幸福是很重要的,但在這种基本要求滿足之后,財富与
幸福之間并沒有正的線性關系。

  (2)人際關系与幸福感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社會動物。在人的進化過程中,結成群体使得人類的生存机會大
大增加。因此人類用各种慶典來裝點人与人之間的紐帶:婚姻,生兒育女,畢業,工作,加
入業余群体,宗教体系等等。人們也用各种方式來強化這种紐帶,各种節日,聚會,廟會等。
同時也借這些机會來尋求新的從屬關系,消除孤獨和分离的恐懼。不難理解,人際關系的數
量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快樂幸福,甚至健康。因為我們從祖先繼承和遺傳下來
這种內在的需求,對從屬和相關的需求,對獲取支持,認可,幫助的需求。這种需求已經成
為一個与吃穿溫飽和安全同樣不可或缺的人的生存條件。因為,這种所屬關系,不僅滿足人
的深層精神依賴的需求,而且服務于保護個体不受威脅的安全的需求。這种避免生存的孤獨
的威脅的需求有時侯會如此的強烈,甚至使的某些人在某些情況下,因為對分离帶來的孤獨
的深層恐懼,而宁愿維系情感和生理上的虐待關系。這在婚姻關系中很常見。

  有關友誼和幸福感的研究确實表明,人們的朋友數与個体的幸福感有關。比如一項研究
發現,具有五個以下親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員)的人,26%認為自己非常幸福﹔而五個
以上朋友的人中,這個比例是38%。從另一個角度,研究也發現,社會傾向于認為,崇尚
物質和個人成功的人相對于更看重親密友誼和愛情家庭的人來說,更不幸福。誠然,正如常
識所說,患難之中才見真情,‘好天气朋友易得,困境中摯友難求’。但親密關系确能夠提
供安全,社會支持,從屬感,价值感等,從而增進個体的幸福感,反之亦然。

  毋需贅言,婚姻是一個主要的人際關系方式。無數的証据表面,兩性之間的親密關系,
和個体的幸福感具有很強的相關關系。美滿婚姻關系中的男女,最為幸福而且具有最低的抑
郁率﹔而不幸婚姻中的雙方,比單身或离婚者更多不幸福的人。這個規律在男女中相同。男
女之間,平等分擔家庭責任和義務的婚姻雙方更幸福,而依靠女人維持家務的男性主導婚姻
中,女性的幸福感低于男性。而盡管不幸婚姻中女方比男方更為不幸福,但最不幸福的人群,
卻是單身未婚女性。

  那么,為什么婚姻和幸福相關?是婚姻導致幸福,還是幸福促發婚姻?或許是一個雙向
互動關系。首先,具有幸福感的個体更容易吸引愛情和婚姻伴侶。因為這些人一般脾气好,
更外向,更關注他人,更容易吸引社會注意力。而不快樂得個体往往受到社會排斥,或自我
排斥在社會之外。所以,積极的,快樂的個体更容易促成幸福的關系。

  從另一方面來說,婚姻和幸福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婚姻本身使得個体感
到更多的幸福。婚姻給個体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報償,個体認同感,從屬感,社會支持等。并
有更多的條件來克服孤獨,面對各种生活的艱難和困境。而且,愛情以及和諧的性生活,也
是人的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一對80高齡的夫婦曾如此總結他們的長久幸福婚姻關系:永不
將矛盾帶入臥室。很形象地點出了婚姻中的性生活對幸福的意義。

  (3)信仰与幸福感

  這里的信仰指各种宗教信仰。各种歷史的,現代的哲學,社會學理論,對于宗教對于人
的意義具有相當不同的認識。比如,佛羅伊德認為宗教造成一种‘強迫性神經癥’,導致罪
惡感,壓抑的性欲和情緒表達,從而不利于人的幸福。現代的經驗研究卻表面,适度的宗教
信仰和行為可以減少犯罪,服毒,酗酒,离婚,和自殺。而且信教者由于較少抽煙和酗酒,
而比平均人口更為健康,婚姻更為持久。這些都是有助于增進幸福感的因素。

  而且,信教者在面對生活危机時,更容易恢复正常心態和幸福感,更少患抑郁癥,包括
在离婚,喪偶,失業,嚴重疾病等情況下。尤其是對于老年人而言,兩個最能預測幸福感的
因素是健康程度和宗教信仰程度。跨國比較研究也發現,宗教信仰程度和主觀幸福感程度相
關。而且,參加宗教儀式的程度与主觀幸福感程度也呈正相關關系。

  對于這种關系,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宗教信仰往往以‘社區’的形式,為信教者提供了
一個有所屬的環境,在這個‘社區’關系網中,強調相互分享快樂和分擔痛苦,增進愛心等。
另一個解釋,是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种生活意義和目的的意識。而且,許多宗教教義強
調保持‘希望’。而且對‘死亡’恐懼的安撫和調節,使人對于個体生命的終結這個人類最
深層的恐懼,具有一种有意識的認識和理解。

  ***

  總而言之,個体幸福感是一個多維度,多方面的主觀体驗。它不僅与個体遺傳和先天環
境有關,而且与后天的各种社會環境條件有复雜,密切的相互關系。理解和認識這些因素和
關系,將會有助于增進個体的幸福感,減少各种消极負性情感体驗,從而提高個体的生活質
量。

  (后文預告:樂觀個性与動机﹔積极情緒与健康﹔人的潛能和成就心理)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