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義相与析:評《八年抗戰中國并未取胜》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spk 于 December 27, 2000 11:38:15:

送交者: spk 于 December 25, 2000 21:01:49:

疑義相与析:評《八年抗戰中國并未取胜》

SPK

托名張忠義的先生的大作《八年抗戰中國并未取胜》
一文,在幵首就犯了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錯誤。張先生
先則說“八年抗戰中國并未取胜,甚至可以說是慘敗
”,接著又自毀立場地承認:“是美國戰胜日本的胜
利順帶了中國八年抗戰的胜利”。先不管是不是“順
帶”,到底中國是“胜利”還是“慘敗”呢?第二次
世界大戰的戰胜國之中,是有中國的。這不僅中國的
盟國承認,作為戰敗國的日本也承認。正如張先生在
文章中所說的:中國派代表參加了“密蘇里”號的日
本受降儀式,百萬侵華日軍也是向中國軍隊和最高當
局投降的。“慘敗”的中國居然去接受日本的投降,
豈非滑天下之大稽?看起來張先生并不缺乏常識,衹
是太想標新立异而顧不得“自相矛盾”了。

再來看看張先生的論据。張先生支持自己論點的第一
個理由是“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斃日軍數衹占日軍二戰
死亡總數不到22%,而且牽制的也不是日軍主力”
。其根据是“日軍在中國損失133萬,是個累計數
,包含了死亡和受傷兩個數据”,而“二戰中日軍總
計戰死185萬人(另截止投降時有10萬殘廢傷員
,這就是195萬這個數字的由來),其中在中國八
年戰死40萬人”,因此在中國戰場的日軍戰死人數
衹占22%。既然日本方面的資料都衹給出“包含了
死亡和受傷兩個數据”的133萬,并未明确死亡數
目,張先生何以就得出日軍在中國戰死40萬人的結
論呢?這是張先生語焉不詳的地方。而195萬之中
就包含了受傷致殘者,說是傷亡數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呢?除非張先生另外再給一個日軍受傷(不包括致殘
)的統計數字。作為軍事常識,張先生應該知道,之
所以統計戰果須將受傷与死亡等一起計算,是因為受
傷和死亡在失去戰斗力方面是一樣的。受傷者中誠然
有相當部份可以重新加入戰列,但不是立刻,而是需
要一定的休養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其戰斗力被剝奪
是無疑的。而受傷者之中因致殘而不能參加以后戰斗
的人數也不在少數,從戰斗力角度考量,這和死亡等
同。另外,稍有常識的人也可以知道,如張先生講的
負傷几十次(哪怕几次!有多少人是受傷多次還能重
复加入戰斗的?即使有,將其受傷休養的時間去掉,
你再看看他究竟有多少時間參加戰斗。)造成重复統
計的,在現代戰爭中的比例是极小的。再說,由于日
軍在中國的戰斗形式主要是陸戰,因此戰斗中受傷的
人數較多而死亡、失蹤的人數較少﹔太平洋戰爭中主
要形式為海戰和島嶼攻防戰,日軍死亡、失蹤率高而
受傷者反而少,這是戰爭不同形態造成的,單就死亡
率來比較也是不合适的。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士兵
由于缺乏食品供應而餓死的人數要遠遠大于戰死的人
數(在張先生筆下,全成了“擊斃”)。即使是認為
日本在南方戰場死亡人數為130萬的日本學者,也
承認其中高于一半的人是餓死或由缺乏食物引發的疾
病及缺乏葯物而致死的。比如,在中太平洋的梅雷約
恩島上駐軍3404人,陣亡率為70。6%。其中
戰死者132人,僅戰陣亡總數2403人中的5。
5%。其余為病死,而其中74%以上是餓死或死于
饑餓引起的并發癥。如果脫离戰斗力這個尺度,那么
憑什么認為美軍在戰斗中出了多少力呢?

事實上,關于日本在侵華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中的傷
亡數目和對比,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日本在中國戰場
的傷亡人數,台灣方面的數字是276萬余人,這或
許是過于夸大了的數目。而目前大陸和日本學者關于
整個中國戰場消滅日軍數目,有105萬、133萬
、138萬、150萬、198萬等几种。如劉庭華
的《中國抗日戰爭与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年要錄》中認
為日軍在中國戰場死傷人數為150萬(481頁)
。日本方面統計的整個二戰中的傷亡數為195萬人
而中國戰場上日軍被中國軍隊斃傷俘的總數,計為1
33萬余人(棟田博:《兵隊日本史》第280頁,
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75年6月版﹔黑羽清隆:《
日中十五年戰爭》第266頁,侏式會社教育社19
79年版。這不包括其在東北地區前六年戰爭中傷亡
數和在滇緬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斃傷數。日軍在東北的
傷亡,据日本方面統計,在1931年9月到194
5年9月的14年中,日軍官兵被東北抗日聯軍等抗
日武裝斃傷俘約172,000余人,据我方不完全
統計,日軍被我擊斃者為182,700人,加上傷
、俘的不下25萬人)。以此計算,中國戰場消滅日
軍的比例接近70%。而《小羅斯福回憶錄》中,認
為日本在整個二戰中傷亡總數為287。4萬人(4
9頁),又据井上清的著作《日本近代史》中統計,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及亞洲其它戰場中傷亡共89萬余
人(下冊,716頁),以此推算,日本在中國戰場
的傷亡人數達198。4萬(此數目包含日軍在東北
的傷亡數),也接近70%。即使以日本學者的13
3萬人作為分子,這個比率也達到46%以上。就單
以侵華日軍的死亡人數來說,日本方面也有502,
400人(桑田悅、前原透合著:《日本的戰爭:圖
解及數字》)的說法。美國學者的說法是:“八年累
計,日軍在華戰死44。7萬人,相當于第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戰死日軍總數113萬的39%”(庫克斯
、庫羅伊合著:《中國与日本》,308頁)。所有
這些日軍陣亡數字和比率,均高于張先生所提供的。
即使以這些傷亡或陣亡比率中最低的來計算,中國戰
場消耗的日軍也達到46%和39%,這難道不是中
國的最大貢獻嗎?

張先生的第二個理由是“中國戰場不是抗日主戰場”
,因為“一是衹看戰爭前期情況而不提整個戰爭全局
,二是混淆了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和在中國的日軍這
兩個概念”。張先生并精細地將日本陸軍分為“四大
戰略集團”,“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
台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戰場的‘南方軍’,以
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
。在中國的兩支日軍中,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所對付的
,實際衹有一支‘中國派遣軍’”。難道東北不算“
中國戰場”?張先生的意思大概是承認滿洲國了吧?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如果從九一八事變算起,持
續了十四年﹔從七七事變算起,也有八年。美國從什
么時候加入的,張先生總不至于不知道吧?在41年
以前的十年或四年里,難道不是中國一家在對付日本
?戰胜日本并順帶替中國贏得胜利的“主力”美國在
哪里?難道張先生的字典里,“主力”是要等雙方打
得精疲力竭后才出場撿便宜的意思?從七七事變至武
漢保衛戰,日本動員兵力約七十三萬人,連同原有兵
力,共九十八萬人。野戰部隊三十四個師團,五個獨
立混成旅團。其分布為:
日本本土:近衛師團、第十一師團(后調東北)。
朝鮮:第十九師團。
台灣:原台灣守備軍,無師團進駐。
東北:第一、二、四、七、八、十二、二十三師團,
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共7個師團、1個旅團。另獨立
守備隊15個。
華北:第十四、二十、二十一、二十六、一零八、一
零九、一一零、一一四師團,獨立混成第二、三、四
、五旅團,、騎兵集團(騎兵第一、第四旅團)。共
8個師團,4個旅團,2個騎兵旅團,總兵力相當于
11個師團。
華中:第三、六、九、十、十三、十五、十六、十七
、二十二、二十七、一零一、一零六、一一六師團。
共13個師團。
華南:第五、十八、一零四師團。共3個師團。
即使不算東北,中國內地所須對付的日軍師團數為總
共三十四個中的二十四個(如加上東北,則占三十二
個),這難道還不算“主力”?

日軍為發動太平洋戰爭,從中國派遣軍抽調了7個師
團。但由于中國的堅持抗戰,日軍仍然不得不在中國
關內保留20個師團、1個騎兵集團、20個獨立混
成旅團及16個空軍中隊計62萬人遂行作戰和占領
任務﹔在東北則保留了13個師團、20多個守備隊
及56個航空中隊。

另外,張先生認為日軍的精銳大都是在太平洋戰爭中
被美軍所消滅的。這里張先生也犯了一個“紙上談兵
”者很容易犯的概念錯誤。所謂“精銳”不僅僅是就
番號而論的,而更多的是指部隊的裝備、訓練程度和
士气。抗戰前日本有十八個常設師團,稱甲种師團,
均為四四制編制,人數多、裝備好、訓練有素、戰斗
力強。其中第三、第十三師團戰斗力最強,為日軍王
牌,其次為第六、第九、第十四、第二十師團。松滬
抗戰后,日軍增設第十三、第十八、第一零一、第一
零四、第一零六、第一零八、第一零九、第一一零、
第一一四、第一一六師團,稱乙种師團。其以常設師
團(甲种師團)的預備役編成,和常設師團兵力相差
無几,戰斗力也比較強。1939年以后陸續將部份
一等師團調回滿洲和日本國內。一個簡單的判別方法
就是凡師團番號在20以下者,及其番號是在常設師
團的番號上加100者,均為日軍的精銳師團,是日
本軍隊的發家老本。而日軍編制中其番號在20以上
、100以下者如第二十一、三十二、四十一等各師
團,是按守備任務的編制的,同時兼有小規模野戰作
戰能力,為戰役單位。獨立混成旅團,則系守備部隊
,輕便步兵武器裝備,為戰術單位,适于山地作戰。
而這些精銳師團中,大都參加了侵華的初期戰爭。在
這持續數年的戰爭中傷亡的,大都是訓練時間長、戰
斗素質好、法西斯毒化較深的老兵,這是后來短期訓
練后補充的新兵所無法代替的。比如松滬戰役,据日
本軍部公布的金山衛登陸前日軍松滬戰場的傷亡數字
,從8月至11月8日,計戰死19594名,負傷
80243名,共傷亡99847人(日本防衛廳防
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
2冊83頁)。再如日軍中的王牌稻葉第六師團,經
武漢外圍黃梅、廣濟、田家鎮戰斗后,傷亡巨大,除
補充三千新兵以外,又將一一六師團之志摩源吉混成
支隊及另外兩個步兵大隊編成石原支隊入列。所以1
937年的第六師團和1939年的第六師團雖然番
號相同,但內在素質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异。日軍的王
牌師團大部份都經歷了此种消耗。同樣,在東北的日
軍傷亡人數1932年為30,000人,1933
年為42,149人,1934年為39,874人
,1935年為54766人,合計166,789
人(黑羽清隆:《日中十五年戰爭》第112頁、1
75-176頁,侏式會社教育社1977年版),
也大都是老兵。

日本之所以不能集中力量執行其“北進”政策(“關
特演”衹能集中七十萬人,不足以達到日本原先估計
的對蘇“熟柿”狀態),最大原因即在于中國戰場牽
制了其大量的兵力。這一點,日本人自己也看得很清
楚。一方面日軍須鎮壓東北的游擊戰爭,“關東軍迫
于討伐,致使本來的目的──整備對蘇戰略体制始終
未得進展”(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第400
頁,每日新聞社1974年)。另一方面,即是因為
需要保持大量的兵力以應付關內的戰爭。如關東軍副
參謀長石原莞爾說:“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所持以
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于
蘇聯者,亦以日本對華用兵故。。。”(《國民党中
央信托局檔案(三)22237》)。日軍參謀總長
杉山元回答(外相)松岡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兵
力太大,實際上(對蘇幵戰)辦不到。”(服部卓四
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67-68頁,東京19
56年版)蘇聯元帥扎哈羅夫也說:“日本之所以未
立即對蘇幵戰,是因為它的大量兵力牽制在中國。”
(《結局》,第16頁,蘇聯科學出版社1969年
版)

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用于南方与英美作戰的
地面部隊僅11個師團加1個混成旅團,衹占其地面
部隊的20%。而同時在中國的部隊則有35個師團
加38個獨立混成旅團(當時日軍總共51個師團,
39個混成旅團)。戰前,東條在1941年10月
14日的內閣會議上承認,對華戰爭四年以來,“日
本傷亡已達數十萬,。。。并且已經耗費了几百億元
的軍事幵支”。1943年,日本共70個陸軍師團
,投入中國戰場者達39個師團,占總數的55。7
%。1944年,僅為執行“1號作戰”,日軍就動
用了51萬的陸軍和1個航空軍。中國對正在集中力
量打垮德國的盟軍所作的貢獻還不清楚嗎?1944
年,美軍總數1100萬人,用于太平洋戰場的僅9
8萬,衹占其總兵力的8。9%。不是中國拖住日本
,美國能那么輕松?1945年,日本大量擴充陸軍
,師團數達168個,其中在中國者為57個,仍占
到40%。不僅如此,中國對日本的抗戰使日本的國
力被大大地消耗,且無法進行正常的軍工生產。日軍
的裝備長期無法得到改善,其一個師團裝備的火炮不
過几十門,坦克更少。美軍一個師火炮多達500門
,坦克150輛。“日、美火力對比。。。美國至少
是日本的20倍”(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戰》2
79頁)。除了日美兩國本身國力上的差异以外,日
本為應付中日戰爭,彈葯生產費用過大,影響了其它
武器的研制和生產,是個很重要的原因。日本“軍械
預算大部份用于生產彈葯,彈葯費1937年度占軍
械費56%,1938年度實際上占軍械費的76%
”(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戰》78頁)。如果忽
視中國戰場對此的影響,就難以正确理解為何形成這
樣的結果。

張先生的第三個理由更不像話,說“八年抗戰中國軍
隊未能全殲日軍一個步兵聯隊,未能從日軍手里奪回
一個中等城市”,所以沒有胜利。且不說這話真實程
度,就算是如此,和胜利有什么相干呢?國民党軍的
戰略戰術的确有問題,可衹要打,同樣也是在消耗日
軍啊。如果國軍全殲過日軍一個聯隊,或從日軍手里
奪回一個中等城市,就算咱們贏了?日本人同意嗎?
張先生同意嗎?會不會又加碼為國軍沒有全殲過日軍
一個師團或奪回過一個大城市?

再說,張先生是宁可相信日本人的數据。比如,台兒
庄大捷,張先生認為日本人統計的傷亡大約1萬人為
可靠。可是不知道張先生是否注意到,日本人的統計
衹包括第五、第十兩個師團。即日軍第二軍第五師團
戰死1281人,負傷5478人﹔第十師團戰死1
088人,負傷4137人。合計戰死2369人,
負傷9605人,傷亡總數11974人(日本防衛
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
卷第2冊41頁)。而參加作戰的日軍尚有華北方面
軍之第十六師團、第一一四師團、第十四師團、關東
軍混成第三旅團、關東軍混成第十三旅團,華中派遣
軍之第六師團、第九師團、第十三師團、第一零一師
團,它們統統的毫發無傷?就拿張先生告訴我們的斯
大林格勒戰役為例子,德軍第六軍團最后被包圍殲滅
者為33萬人,可整個戰役中德軍的傷亡總數高達1
50萬,遠遠超過第六軍團的被消滅的數目。

而游擊戰消滅日軍的數目也不能僅僅去看那些著名的
殲滅戰,零敲碎打加起來的數目也會非常的惊人。1
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
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
,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
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幵戰列,是大消耗戰”
(加登幸太郎,《中國和日本陸軍(下)》,圭文社
,1978年版)。這一日常的消耗(顯然它不包括
一些大的軍事行動──如“掃蕩”中的傷亡),達到
了惊人的程度,實際上相當于每年進行一次大的會戰
所造成的損失。當時華北淪陷的縣屬超過500個,
以一個縣每天衹消滅一個日軍的話,則日軍每天的損
失要超過500人,這相當于一個步兵大隊的5/8
,一個混成旅團1/5,一個三單位師團的1/20
,一個四單位師團的1/30-1/40。反過來講
,也就是平均大約2天可以消滅日軍一個大隊,5天
消滅其一個旅團,20-40天消滅其一個師團。聚
少成多才是游擊戰爭的真正的威力所在。

從張先生列舉的一些資料來看,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可惜翻案翻過了頭,終不免還得翻回來。

所有跟貼:

以前有一金岡。愛河。花城,是您么? - Guest228 (0 bytes) 21:45:28 12/25/00 (1)
不是。 - spk (62 bytes) 22:06:37 12/25/00 (0)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