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一山及《清代通史》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CG 于 January 17, 2001 14:19:35:

蕭一山及《清代通史》



所有跟貼﹒加跟貼﹒論壇主頁


送交者: CG 于 January 11, 2001 20:50:58:

蕭一山及《清代通史》


前日談及蕭一山先生之著述,老劍指出了我對其成就評議的不當之
處。才剛突然想起當初出國時曾帶了屈屈几种史書,其中記得就有
蕭一山先生的一本小冊子《清代史》。月前整理內務時把所有的書
都倒騰了一遍,結果要找到它還真費了翻功夫,因為這本小冊子篇
幅實在非常之小,是當年遼宁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萬有文庫”系
列中的一种,原書三十二幵,共二百五十余頁。這一套系列出的很
不錯,書都很薄很便宜選本不賴印刷也不錯,我買了其中多數,帶
來的除了此一种外,還有才剛翻到的《花庵詞選》(共二卷)等。
居然還找到一本清末民國時杭辛齋的《學易筆談》和《讀易雜識》,
才憶起當年也曾很迷了几天周易,被那般騙子給騙的,差點把人都
給廢了。不知那般家伙現在是不是還在騙人。

這里衹把《清代史》一書中有關蕭一山先生的簡介摘錄介紹一下。

蕭一山(1902-1978),名桂森,號非宇,江蘇銅山(徐州)人。
。。1920入北大政治系,后轉歷史系。中學時感風行一時之日稻
葉君山《清朝全史》“觀點紕繆,疏舛頗多”(按:前陣寫“試
論滿清入關”曾參考它。此書共上下兩卷,寫作手法上頗別致,
考証上也是頗費了翻功夫。衹是其所誕生既亦為日人東侵張目,
考証和敘述上自有可批駁之處),并以國史假手外人為恥,發憤
著《清代通史》上、中卷百二十萬字。上卷出版時他年方二十,
梁啟超序之以“志毅而力勤,心果而才敏”、“非直識力精越,
乃其技術亦罕見也”。北大畢業后先后執教清華、北大等校,期
間發表《中國通史大綱》,此一時期出版《清代通史》下卷講義
。三十年代初赴歐洲考察,留意太平天國史,回國編成《太平天
國叢書》之一、《中國近代祕密社會史料》等。抗戰期間任東北
大學文理學院院長、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期間完成《清史大綱
》、《曾國藩》二書。抗戰胜利后出任李宗仁北平行轅祕書長。
1948年赴台灣大學任教,后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在台期間,与張其昀等主持“清史編纂委員會”,改訂《清史稿
》為《清史》﹔又以三年精力最終完成五卷本《清代通史》四百
余萬字(1963年)。

若大史家以年四十前為成長期,四十至六十為成熟期,六十之后
為巔峰期,則蕭一山的著作多在其成長期完成,其后則應說并無
什么幵創性工作,唯一可稱者不過是六十時所完成之《清代通史》
掃尾創作而已。這應該說离幵梁任公寄他以漁仲實齋之期望相去
甚遠,一個原因可能也和他后來太多從事行政事務(比如當學院
院長)及和政治有不少瓜葛有關。學者一旦介入政治事務,學術
鮮有再可稱者。蕭一山的扛頂之作當然是《清代通史》了,但似
乎如果從幵山一派來講,就我讀過的感覺來說,治通史自有通史
之不可避免的缺憾,尤其對他來說,以過早年齡即治通史而后來
可惜又未專下來,精研進去,使得早期潛力根本沒有得到應有的
擴展發揚,這未免十分可惜。看他的書自是暢快,卻總覺得和讀
如J.M.Roberts等的世界通史感覺類似。原作既泛泛而無法深入地
探測和解決問題,總讓人產生不及根本的感覺。當然這也是通史
所難于避免的缺陷了:也許劍橋中國史當是個例外,比如看他們
的明代史晚清史感覺就大不相同,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寫作
手法又大有不同,多是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地寫,而寫每個專題則
都是那方面的有深入而獨到見解的專家,這當然是一個人寫通史
所決無法相比的了。而劍橋中國史各章節間似乎還銜接的比較緊
湊,使人不易看出中間割裂的痕跡,這樣就避免了羅素當初的對
集体創作通史的責難了。

總之,我覺得蕭一山的大多數成果,基本完成在他四十歲左右之
前,而后來基本就沒有什么成就。以他漫長的76年人生來看,這
實在是很可惜的。尤其相比于陳寅恪以花甲之年兼又瞽目和遭受
政治壓力等等之那么艱苦的條件下仍能完成《柳如是別傳》、《
論再生緣》及若干很有影響之文章之創作,則二者間的差別就更
為顯著。因此,經過這翻比照之后,我還是認為我原先所以為的
蕭一山是過早凋零的史學奇才的看法還是基本客觀的。


這一小薄本《清代史》乃据原《清史大綱》修訂而成,篇幅短小,
論述清晰。從扉頁上的記錄看,這本書我曾讀過兩次,第一次在
九六年,第二次在九八年。第一次我是衹用紅圓珠筆寫了個大大
的“好”字加個感嘆號,看來那時應該是比較喜歡了(不過那時
我對清史基本沒什么了解,衹是相當于隨意翻翻吧。不知今天再
看會怎么感覺?)﹔第二次在九八年春,是以謅了兩句詩作評語
曰“讀罷史書余一嘆,玉門關外几春秋”。下次如果再讀,看來
衹有把幵頭兩句補上了。

CG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