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舵主有令:對羽箭這种小人,犯不著這么義憤填膺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有知識的好孩子 于 August 02, 2001 09:49:40:

送交者: 有知識的好孩子 于 July 17, 2001 17:10:34: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July 17, 2001 16:37:40:

回答: 好看!ACT老網蟲出手教訓羽箭! 由 finger 于 July 17, 2001 06:33:15:

說來也很好笑,當年我“不懂古文”一巴掌打下去,打得這小人
喪失了自信,非要証明自己的古文水平不可,從此賭气成了“古
文家”,好像除了寫几篇半通不通的古文短文出丑就不會別的了。
五年過去了,古文水平還是一點長進也沒有。他寫的古文,不懂
古文的看不懂,懂古文的看不起,真是何苦來著?這么沒有自知
之明不懂藏拙的人,在網上找不出第二個了。當年ACT的小人到
BBS以后全蒙上了臉,就他還敢用當年的名號,還是因為太沒有
自知之明,還以為“羽箭”是個金字招牌呢。
下面是當年打羽箭的一巴掌。

也談“道可道非常道”

方舟子

羽箭先生最初証明“道可道”的后一“道”不能當“說”而衹能
當“依從”講時,唯一的理由是“先秦時‘道’從不當‘說’解,衹
有到了宋元話本才把‘道’當‘說’”,這個理由是早已不成立了,
因為先秦文獻之中把“道”當“說”用的舉不胜舉。羽箭先生在《論
“道可道非常道”》一文中已不再提這當初的理由,而是花了很多篇
幅舉了許多例子說明“道”在先秦中可當“依從”,雖然這跟“道”
能不能當“說”解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在先秦文獻中,把“道
”當成“依從”也就是羽箭先生所謂“名詞動詞化用法”的很少見,
羽箭先生在文中所舉的那些例子,或者是“導”的通假,或者歷來被
注釋為“說”,都不是“名詞動詞化用法”。羽箭先生不僅要推翻歷
來對“道可道”的注釋,還要推翻歷來對其它“道”的注釋,任重道
遠,絕非斷章取義,不讀上下文而隨意發揮就可完成。對此我不想多
談。我想談一談的是,為什么“道可道”歷來被注釋為“道可說(語、
論)”?

這是個訓詁問題,而不是哲學問題。可以這么說吧,凡是那些把
這個“道”字不當“說”解的,都是在把自己的哲學觀強用來解老。
訓詁,則注重原文的本來意思,要知道其本來意思,則必須知道當時
的習慣用法,最省事的,莫過于去找一下同時代的人的解釋。先秦的
韓非子恰好就解釋過《老子》,而且還流傳下來了“解老”“喻老”
這么兩篇。老子的活動時間,一般認為是在春秋時期,但是《老子》
一書的成書,則一般認為在戰國末期,也就是跟韓非子同時。同時代
的人,自然最有發言權來解釋詞語的用法。且看韓非子是怎么解釋“
道可道非常道”的:

“凡理者,方圓短長粗靡堅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
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
者,不可謂常。唯夫与天与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
衰者謂常。者而常,無攸易,無定理。無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
道也。圣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然而可論。故曰:‘
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這段解釋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這個“道”是作為“字”“論”
來解釋的。第二,這句話在當時的版本是“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后來才簡略成了“道可道非常道”。按照原來的版本,根本就不存在
什么“斷句”“多義”的問題,是后人的簡略才把問題變复雜,而使
得有些人可以自作聰明地隨意解釋、發揮。要托古改制、隨意發揮自
然可以,但如果要知道老子的本意,恐怕還是先要把“解老”“喻老”
讀一讀吧。韓非子屬法家,法家講刑名,源自黃老之學,其對老子的
理解,值得后人重視。

把“可道”之“道”解釋為“依從”,在邏輯上也講不通。老子
這一章幵章明義講的是認識論,所以“道”与“名”、“觀”等語都
屬認識用語,當解為“說”,如果解為“遵”,那就成為講方法論了,
等于幵頭莫名其妙來一句方法論,然后拋幵大談認識論,老子作文,
有此妙法乎?

用大家都熟悉的辯証法的語匯,這句話說的是:真理是可以認識
的,但是認識的都不是絕對真理。為什么呢?韓子在解釋這句話時說
得明明白白,因為天地萬物都是在變化著的,“定理有存亡,有死生,
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謂常。”
衹有那些与天地同在,不死不衰的事物才可謂“常”,但是這樣的東
西“無定理”,而且“非在于常所”,超出了人類的認識範圍,所以
“不可道也”。但是雖然“常道”不可“道”,卻也并不排除有“觀
其妙”“觀其微”的可能,所以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微”,觀了之后是否能“道”出其妙、其微,是兩碼事。所
以韓子解釋說:“圣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然而可論。”
道本無名,衹不過為了論述的方便,勉強把它叫作“道”而已。

從道家的根本思想來看,“道不可說”乃是道家的一個基本思想。
老子自己就說這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惚兮恍兮”
“恍兮惚兮”,玄得很。魏何宴也說“夫道之而無語,名之而名,視
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則道之全焉。”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說
明。晉葛洪更把這种思想推到了极端,不僅道不可言,而且言得越多,
离道越遠:“強名為道,已失其真,況复乃千割百判,億分萬析,使
其姓號至于無垠,去道遼遼,不亦遠哉?”

老子五千言,不是要告訴人們什么是恆道,而是要人們守道,為
道,遵道。所以他說:“惟道是從”。道雖不可言傳,卻可意會,可
以通過“觀其玄虛”而体會到,從而去依從它,這也是道家的目標。
要是老子一幵頭就說“常道不可從”,那才是自打嘴巴呢。

1996.2.23.


所有跟貼:

這樣損人不好 - gao723 (96 bytes) 18:24:42 7/17/01 (0)
總墮不好罵 - 溫馨的馬桶 (66 bytes) 17:48:23 7/17/01 (0)
方博士這几年好象沒有什么進步耶 - 嘻英雄 (12 bytes) 17:12:45 7/17/01 (5)
似乎還退步了 - ditto (114 bytes) 17:16:01 7/17/01 (4)
哈哈,基本上都用在83身上了 :) - 光豬格格 (45 bytes) 18:11:26 7/17/01 (0)
五十布笑百步 - dbi (0 bytes) 17:58:14 7/17/01 (0)
你們也剩了一個叉叉和訪問人家父母 - donut (0 bytes) 17:17:59 7/17/01 (1)
你說這話要有事實依据,否則小方跟你沒完。 - 老知青2 (206 bytes) 17:55:49 7/17/01 (0)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