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抓拍 (1~5)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試平方 于 December 11, 2006 23:07:57:

1
貼出几張習作后受到大伙兒鼓勵,俺趁机把自己當成是文复的
攝影大腕之一了。今天起不妨聊一個攝影話題:抓拍。分成若
干帖聊,什么時候有空就聊一帖,沒空就先擱著。這段時間看
見同學們晾相片滿多,還有人籌划買高級相机什么的,希望我
的這几個聊帖能赶上大家的攝影熱潮。目的在于帶領大家早點
脫离初級水平,幵始從攝影美學的角度(你要是沒被這几個詞
敲暈,你就該讀下去)去构思下一張照片。

這一帖先談抓拍是什么。俺樓下几張習作,准确說應該屬于抓
拍範疇,而不是人物照。攝影大致有這么几种分類:抓拍,風
景照,人物照。當然還有拍花鳥靜物的,体育照片及商業照片
等,但我把花草照片歸到風景類,動物照片体育照片歸到抓拍
類,商業照片(比如模特兒照)歸到人物像,也未嘗不可,因
為它們這樣分類基于這么一种考慮:三類照片各有各的美學追求。

風景照講究的是构圖,光線,色彩,層次,質感,等等。當然
并不是說你的照片都得合乎這些要求才行,有時一張風景照里頭顏
色搭配不是一般地好,而是十分罕見地好,很有創意,那么构
圖平凡一點,層次不夠那么丰富,都不要緊,它仍然是一張好
風景照。基本上說,假如這几個因素里有一個特別好,其他因
素差一點都沒關系,照片有發表价值。假如沒有一個很突出,
那最好樣樣都過關,我們才會說這是一幅好圖。

人物照側重的是人物表情,构像諸元素有意義,用光不俗,聚
焦非常准确,等等。跟上面說的風景照一樣,這些因素不一定
要全佳,有一個特別佳就行,但假如沒有一個特別佳呢就最好
每一個都不差。

抓拍的賣點是什么呢?在于你抓住了對象有意味的某一瞬間。
這個要求你眼快手到,要求你有觀察力,知道什么值得拍,或
者有預見能力,知道將會出現什么。這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
其中經常出現很有表現力的畫面,但這些畫面往往轉眼就沒了
或發生變化從而表現力變弱了。要是抓住了最有表現力的畫面
那一瞬間,那你就成功了。這里頭有兩個因素,一是抓住一瞬
間,二是有表現力(或說有意味)的畫面。后者跟風景照人物
照的要求一樣,得借助于构圖,光線,人物表情等諸因素來增
強表現力。但拍人物照你可以擺布乃至引導拍攝對象,一張沒
拍好還可以重新擺重新拍(因此又有相對應于抓拍的“擺拍”
一說),拍風景照也基本上有較長時間策划,准備,有時可
能大框架有了但你要等某個构圖元素出現后才拍,但這些都是
可以從容以待的,并且你等的東西有可能會重复出現因而給你
很多机會,大不了你第二天或明年這個時候再回來拍都未嘗不
可。抓拍就不同了,你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那一瞬間你
沒拍就你自己后悔吧。抓拍的實踐中也會有等待,也就是說你
預見某個更有表現力的畫面將會出現,于是你等待。但一旦它出
現,你必須擇時出擊。因此我們還是說,抓拍重點要求就
是在最佳時間里摁下快門。

預告下一帖內容:第二主題。(如今不能在辦公室上帖,衹好
下了班在家寫,因此可能得等下一周末了。)

2
這一帖談攝影學第三定律。當然這個定律普遍存在攝影實踐各個
類別,不光是抓拍。

談第三定律前得先談一個概念,第二主題。第二主題是什么東
西?那又得從第一主題談起。第一主題是一幅作品里表現出來
的直觀的主体內容。比如你拍了一座橋,“橋”就是這幅照片
第一主題。你拍了一群狂歡的人,第一主題就是“興高采烈的
人群。”你拍了一個小女孩頭像,第一主題就是“女孩特寫。”
等等。第一主題有時能作為照片的作品名字,但它的作用也就
到此為止,它并沒有賦予照片很大意義。一張照片之有意義,
還在于它的第二主題。第二主題是照片制作者從攝影藝術或技
術層次上對對象的陳述手法。比如,“這幅照片是有關窗子內
外的光線對比,窗台的花瓶成了視覺中心,”或“這幅照片是
關于近處橘紅色秋林与遠處藍色群山的顏色對比,對比強烈但
悠然一体,”或“畫面透視空間很淺,但我靠大光圈的使用把
它深化了,”或“我故意把焦點聚在蛋糕蜡燭上,背景几個小
孩的人頭被模糊了,做襯托,倒使得畫面丰滿,效果挺好,”
或“原來的場景凌亂,物件陳雜,但靠現在這种不尋常的构圖
我把主題物体突出了,”等等。

很多初學者就衹知道第一主題。比如他看到一棟房子,覺得很
好看,就想我要拍這個房子,就拍了,但沒從藝術技術方面考
慮過。結果拍出來的不如原來想象的好,因為他的眼睛可能騙
了他,眼看起來好的東西用相机拍出來(假如不用心拍的話)
很有可能就是很一般的畫面。眼睛騙人的話題我以后還會提及。
就是萬一拍出來的确好看了,那也衹是房子的事情,跟你的水
平無關,這种相片的意義衹在于日后把它送到“世界漂亮房子
大全”或“居民住房外表設計”之類的系列書去發表,跟攝影
創作扯不上關系,因為照片里沒体現出一點藝術或技術的分量
或這方面的追求。

第一主題起于作者的最初想法:“這房子多好看,整個景色像
畫一樣,”“這模特兒臉蛋多漂亮啊,”等等。而第二主題需
要作者想得更多更大方面一點,從攝影美學的角度考量對象
(包括主体和環境)的性質,然后決定如何去表現這些性質。
其實第二主題才是我們進行文藝評論的對象。第二主題水准有
高有低,我們初學者目標就是不斷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水平。

我說第二主題水准可以有高有低,目的在于鼓勵自己和其他初
學者,我們不必自卑自封不敢亮相自己的照片。衹要你在攝影
藝術或技術方面做了一點嘗試,哪怕是膚淺的,好歹都算有第
二主題了。比如你近距离拍一朵花,使用大光圈把前景和背景
虛化,使得花形狀(主題內容)突出,這總比不知大光圈為何
物的門外漢強。(當然我不是說拍花都得要用大光圈,有時某
作者偏偏用小光圈拍攝以表現某种意圖,本身也是一個藝術訴
求,或第二主題了。)玩兒了一段時間,你拍了很多花,來來
去去都是一套把式,自己也膩了,想尋求某种突破。比如你故
意讓前景的一根細長葉子小面積地擋住蘭花,從蘭花圖像中央
穿過,葉子因為不在焦點而被虛化,因此不會融進蘭花形狀里,
而蘭花卻因為這中間一束朦朧而有了意外美感。其第二主題就
是“深色背景和鮮艷蘭花和虛化葉子疊加,蘭花成為視覺主体,
而前景一根細長葉子把這主体划分為兩半,构成有趣圖形。”
那我們說這幅作品的第二主題有點意思了。

對于抓拍來說,第二主題的內容範圍更廣些因而對作品要求更
寬容一些。就算你是個門外漢,但某天參觀飛机表演,剛好碰
上重大事故,兩架飛机相碰最后墜毀,你在它們相碰那瞬間把
那場景拍下來了,就算你技術怎樣臭,焦距沒調好,甚至相机
沒拿穩,构圖也差得一塌糊涂,照片還是有發表价值,其第二
主題不妨是:“最佳時刻摁快門留住千載難逢一瞬間。”

但是各位,這种千載難逢的机會不是每個人都能遇的上的,因
此我們還得多用點心思在攝影技巧方面。以后几個帖子就分別
探討抓拍里頭都有哪些方面可以挖掘第二主題。第二主題可以
是有關藝術或技術的,可以有關构圖的或色彩的,或有關對焦
的光線的明暗關系的,等等,不一而足。

上面講了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歸納來說,作品可以沒有第一
主題,卻不可以沒有第二主題。比如我看過一個現代派攝影展
覽,里頭有個作品就是一張空白相紙,很明顯不存在第一主題,
作品名字就叫做“無題。”但第二主題是有的,那是“照片制
作者和觀者是大傻叉。”

聽說過攝影學嗎?聽說過攝影學第三定律嗎?沒有吧?這里就
談到我幵篇提的攝影學第三定律:攝影作品必須含有第二主題。
用通俗一點的語言來說就是,照片沒有一點藝術或技術含量的,
不能稱為作品。

攝影學第一和第二定律是什么,我不知道。甚至都沒聽說過。
這第三定律是我整出來的,我覺得我整的這個定律還不足以達
到第一甚至第二的高度,因此給它定位為老三。

3
這一節先大致講講攝影一些基本常識。

上一節說了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我們拍一張照片,首先要明
确第一主題是什么,即你拍攝對象的主体是什么。第一主題确
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考慮如何去突出主体。(很多人拍出來相
片讓人不知道究竟想表現什么,就是因為突出主体這一點沒有
做得到家。)動用你擁有的攝影技巧和藝術修養來构思和實施
對主体的刻畫或襯托,實際上也就完成了第二主題的表述。這
就是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的關系。

如何突出主題呢?高手有高手的高招,我知道不多不能多說,
但不妨先談談最基本的一些方面。下面想到什么說什么,不一
定先談的就是最重要的。

先說构圖。构圖要突出主体,這誰都知道,但實踐中卻往往把
它忘了。有些相片讓人看不出是拍什么名堂,往往就因為作者
拍攝時對眼前的景象剪裁不夠。很多時候稍加剪裁就大為改觀,
主題立馬凸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說,初入門者不妨先從剪裁
這方面練起。剪裁可以在后期照片加工階段進行,但那樣白白
損失掉象素,有點可惜。最好是在拍照時就用取景框做剪裁。
除非你用魚眼廣角鏡頭,你拍下來的相片衹有你眼睛看得到的
景象之一小部分而已,因此就有一個對景象各部分取舍問題。
有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是,构圖要做加減法。先做加法,把所
有能烘托主体,与主体相呼應或与主体有任何聯系的物体,或
能夠說明問題,點明主体存在的時間地點的元素都考慮進去,
這樣可以丰富照片內容。然后做減法,凡是那些沒必要的,分
散讀者注意力的細節或物体,盡量把它們排除掉。就是前面做
加法時考慮進來的元素,假如它們喧賓奪主了,也要把它們減
掉。我個人認為在加減法操作中,重點在減法。說起构圖,有
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你的照片要有充分內容,耐看。比如拍一
個人,你最好能拍到他的眼睛,因為一個人的眼睛是很有表現
力的,往往是讀者視點所在。雖然拍人就得拍到眼睛這說法有
點教條,而事實上有很多好作品就是它的反例,但我們不妨心
里想著這一點,在一般情況下(不是別出心裁的构圖時)照顧
一點觀眾,讓他們的視點有落腳的地方。我見過一個作品,主
題是“專心讀書的小孩”,相机從小孩頭后側拍了四分之一的
臉,眼睛鼻子嘴巴全不見,衹見一衹耳朵,而它是几個器官最
沒有表情的一個,讓我看了難受,對我來說,這幅照片空蕩蕩,
什么內容也沒有。不知道作者憑什么告訴讀者那小孩如何專心
了。假如人物的肢体語言能表達出專心致志的意思來也不錯,
但小孩身体擺的是一般的坐著讀桌子上書的姿勢而已。


選用大光圈是突出主体的一個常用手段。比如你拍一朵花,用
了大光圈,花的背景無論多么凌亂多么搶眼,全化為一片模糊,
唯剩主体清晰浮其上,主題就馬上出來了。正是這個原因,我
主張買單反照相机(因為傻瓜机根本不讓你調光圈),并且買
大光圈鏡頭,預算許可下越大越好。大光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
快門速度高,在光線暗的情況下不靠閃光燈還能用較高快門速
度,避免手抖動造成影像模糊。當然并不是說凡拍照片都用大
光圈。光圈的選擇涉及到一個景深的問題。光圈越大,景深越
小。你要是拍一群人,每個人都想拍清楚的話,使用的光圈就
得比衹拍一個人的小一點。一般來說,拍人物特寫,用大光圈,
拍風景,用小光圈,你不妨先按這個教條玩一段時間,以后再
去謀求突破它。拍人物特寫用的光圈要大到什么程度那很難說,
還得根据具体情況而定,比如說背景有一樣東西對主題有用,
不妨讓它清楚一點,那就用稍微小一點的光圈。在一些抓拍場
合里,手忙腳亂的,焦距不容易調踏實,也不妨用小一點的光
圈,保証主体的清晰。

接著應該說說曝光的問題和光線的問題。這几天事多,放下一
節寫吧。

4
說起曝光量這個概念,如今基本上沒人提了,不論用哪個相机
拍照,曝光量都由相机自動讀取,小菜一碟。早年里這可是個
學問。記得中學時幵始玩相机,那時哪有自動測曝光量的照相
机呀,也沒多余錢買測光表什么的,有一個同學是個行家,每
次我們拍照前要調速度光圈都得轉頭去征詢他意見。那時我衹
知道太陽光線好就基本上光圈16速度125(使用膠片速度ISO100
的話),但陽光不那么好或人物在陰影處或逆光或散光等的,
就不那么好猜了,而他的能耐就是告訴你了速度光圈組合,你
按照它拍了保准成功(那時標准是沖出來底片張張厚薄均勻),
憑這手藝他洋洋得意地做了一段時間我們的頭兒。俺今天不談
如何估計曝光量,那是過時本領,不值得提。要提的是大家可
能不太在意的一項:怎樣讓相机讀取曝光量。這可能就是你發
揮你主觀能動性的地方了。你的技術水平或藝術修養就体現在
這里。不少初學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鏡頭擺合适了就按快門,
以為曝光量什么的統統由相机自動搞定,自己不用操心。卻不
知自己也能控制曝光量的。我見過一些照片,因為曝光不妥當
而沒有很好地表現主題(主体),就像寫文章詞不達意一樣,
讓人看了難受。

相机自動測光有兩個潛在問題,一個比較容易理解,另一個可
能難些。我先講難的,你要是沒耐心就盡管跳過去,不知道它
也沒什么大不了。

測光表有兩類,入射光測光表和反射光測光表。前者測量落在
拍攝對象的光強度,后者測的是拍攝對象反射到照相机鏡頭里
的光強度。相机自動測光用的就是后者,不幸的是它往往不正
确。相机膠片(或感光芯片)是對入射光強度來校對的,因為
那樣才有意義。就是說,你告訴它落在對象的光強是多少,它
正确曝光的結果就保証純白色的物体 一定是最亮的而黑洞一定是最暗的。用反射光測光表,比如對陽光下的白雪讀取曝光量,
拍出來的影像不像是白色的雪,而是灰不溜秋的臟雪。這相片
不僅雪的顏色給竄改了,整個畫面調子也是灰暗的,不夠明亮。
其原因就是反射光測光表基于對象是灰色的假設,你對著陽光
下的雪測曝光量,就是說你同意雪是灰色的效果了,畫面里其
他東西最亮也是灰色亮度,因為一般它們不會比白雪更亮。反
射光測光表基于灰色度的假設是一种沒有其他更好選擇的無奈。
在很多情況下是不錯的,自然界中有很多東西的顏色跟灰色具
有同樣的明亮度,并且假如讀取的是整個畫面的平均明亮度的
話,十有八九的場合里也跟灰色差不离。比較認真的專業攝影
師和一些發燒友就不吃“差不离”那一套,并且也不放棄十有
一二的場合,因此他們往往使用入射光測光表(假如拍攝對象
不很遠的話)。入射光測光表模樣很cute,你要是也弄一個來
把玩,旁邊人對你肅然起敬。像我們這樣的一般愛好者,可以
買一張標准灰卡來,跟相机測光功能結合使用,也可以達到准
确曝光的目的。相机測光表不是假定對象是灰色度的嗎,我就
放一塊標准灰色度的紙版在拍攝主体的前面好了,讀准曝光量
后再拿走。灰卡不貴,几塊錢就可以打發,你要是在外面拍人
拍花什么的,也弄個灰卡晃來晃去,旁人就是不對你肅然起敬
至少也認准你是個懂行的人了。

我前面說了,你要是不知道上面討論的內容,問題也不是很嚴
重。你就是沒買灰卡也照樣可以上街拍人拍景。你有了一張卡,
但不懂規矩,大模大樣地拿卡湊近剛剛走過來的美女臉前晃几
下然后再拍照,沒准還吃耳光,你要是沒有這張卡,就把這耳
光免了。事實上很多場合下拍照是根本沒條件使用入射光測光
表或灰卡的。沒錯,就衹用相机的測光表,也能擺出好照片出
來。但我們必須先談談它第二個潛在問題。(丫的這篇又扯得
長了,下次再談吧。)

5
層次細膩丰富是照片的好品質。影響層次的因素很多,曝光量
重要的一個,其原因說到底就是因為膠片的動態範圍(所能表
現的最大光強和最小光強之間)遠遠不能覆蓋自然界的光強範
圍。假定你面對的景象包含了從世界上最亮到世界上最暗的各
個色階,你拍下來的照片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飛白,即原來
最亮到稍亮的色階統統都成了純白色,照片沒法顯示出這個範
圍里的層次﹔或死黑,即原來最暗到稍暗的色階都成了純黑色﹔
或兩者都有。假如你碰到這种情況:拍攝對象反差很大,遠超
出膠片動態範圍,并且极亮的面積和极暗的面積都很大,那我
勸你放棄算了,除非你采用閃光燈或反光板來增加暗部的光強,
以減小极暗部分的面積。我們攝影者尋求的理想情況是:拍攝
對象反差大但不是非常大,或反差非常大但极亮部分和极暗部
分的面積不是那么大(因此我們不在乎它們飛白了或死黑了,
因為畫面大多數區域還是呈現層次的)。我們追求層次丰富就
是使用恰當曝光量以避免一片白或一片黑的出現。當然要保留
純白和純黑,以保持膠片本來就難得的動態範圍,但要讓它們
面積很小。大面積純白給人感覺是明亮區域的層次被洗白了。
大面積純黑同理。

曝光過度,亮部缺乏層次,相反地,曝光不足,暗部就缺乏層
次。有一些場合下,亮部層次和暗部層次不能兼得,那就由你
決定取舍了,你要是不在乎暗部層次,那就偏重亮部測光,反
之,要是打算放棄亮部的層次,就偏重暗部測光。比如拍攝室
內景,一半場地由窗口射進來的陽光照得明亮,一半場地處于
陰影,你應該把入射光測光表放在陽光下還是陰影處呢?那就
看拍攝對象在哪里了,對象在明處就在明處測光,在暗處就在
暗處測光。假如明處和暗處都有對象呢?。。。那你自己看著
辦了。

我要說的相机自動測光第二個潛在問題就是,它不知道你的興
趣所在,不小心它就測錯地方,不是你要表現的灰色區。一般
我們的做法是采用局部測光模式(請參照你的照相机說明書),
就是說取某局部的而不是整幅畫面的光強平均值。具体的操作
有三种:(1)假如你的相机有曝光鎖定鈕,先把取景框中央小
圓圈(局部測光範圍)對著對象,必要的話把鏡頭拉近以使得
對象充滿小圓圈,按下快門一半來讀曝光數据,然后按下曝光
鎖定鈕,調整取景,拍攝﹔(2)采用手動曝光模式,先按前述
調取景框瞄准對象讀取曝光數据,手調速度光圈組合,然后調
整取景,拍攝﹔(3)采用曝光補償的方式,估計一下測光範圍
里的平均明亮度跟你心中理想灰度相差多少,然后手調适當曝
光補償的增量或減量。比如你要是對著陽光下的白雪測光,調
曝光補償增大一到兩檔,大致是不會錯的。

對于一些初涉攝影不想考慮那么多的同學,我下面不妨講一個
簡單化了的但比較實用的做法。它總比把鏡頭對好就按快門,
不知曝光何處的做法好多了。

一律使用局部測光模式,一律對著主体曝光。比如你拍一個人
的半身像,我建議你對著人頭(主体)測光。并不是說這樣做
就等于把人臉處理成灰色了。人臉上有鼻尖的高光和眼球的黑,
你僅是測了它們和其他部位的綜合平均明亮度而已。對著主体
曝光的理由是這樣的:主体是你的興趣所在,那就讓它富有層
次,而把它調在灰色區域,有利于表現它向上或向下伸展的色
度。這种做法有時可能會改變對象顏色,比如把黃花拍成跟白
花差不多(或至少在黑白片里區分不出來),這是在對象沒有
高光沒有投影情況下發生的,這种情況不多見。假如真的面對
這种情況,就像上面說的拍陽光下的白雪一樣,使用曝光補償。
決定灰色度是很個人的事情,取決与個人“藝術”上的選擇。
比如拍一個人頭特寫,臉上有陽光照到的地方,有暗處,有中
間過渡,取哪里做平均灰度就取決于你的喜好了。想要高調相
片效果,就取暗處平均值以求多一點曝光,要低調效果就取亮
處平均值。因此說,決定曝光量沒有一個嚴格公式。淮老下面
說的拍逆光像,人臉暗部將是興趣所在,那很好辦,就照那里
曝光就好了,然后再按你需要在相片后期加工時把它稍微壓暗
一點。另外說一個比較俗的手段:拍這种逆光照最好背景要夠
暗,人頭上的高光(陽光照到的地方)面積要小一點,讓它飛
白,這樣畫面會顯得明亮。我們不妨先學一些俗手段,一邊摸
索著干。

有一個比較值得把玩的花樣是,眯起眼睛打量拍攝對象,判斷
黑白效果,心里決定暗一點的好呢還是亮一點的好,然后透過
細眼縫找一塊接近灰色的區域,就對著它測光。以后我講到攝
影里的“光和影”時,再詳細說眯眼睛。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