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ease visit our sponsors.
Advertising Info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糊涂蟲 于 December 19, 1998 09:15:49:

送交者: 糊涂蟲 于 December 18, 1998 16:05:56:

回答: 傻 日 , 請 速 至 聊 天 室 ! 你 爹 剛 才 在 那 兒 找 你 。 由 snail 于 December 17, 1998 16:43:19:

事先聲明我選這兩篇例子并沒有什麼目的。衹是最近看的印象稍為深
刻的兩篇。

記得上大學時修英文作文一零一,那本修詞書里幵宗明義第一章就
說,中國人的修詞是圓圈式的,而西方人的修詞是直線式的。當時就
覺得那樣的說法很好玩。玄是玄了點,但好像也蠻有道理的。

然而稍為用點心,那樣的說法真還有些道理。年青時候看文章,總緊
張的看人家說什麼。也就是說,看的是內容。後來才漸漸注意起文章的文里脈落。也就是說看的是形式。這樣一看下來,真還覺得看西方的文獻,文里脈落很好抓,總是一條直線,一路抓下來。有時雖然繞
了几灣,也還不至於繞的昏頭轉向。但是看中國人的文章,常常就覺得昏頭轉向,常常很多段落跟主題沒有多大的關系,也夾在中間出
現,讓我覺得中國人的思維路線仆朔迷离。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個例子。宛云的〞吃境〞講的是吃到淡處,
才是大雅。第一段起頭,無可厚非。第二段講吃的怀念,也還可以。
第三段講外國孩子吃奶制品,我的腦子就幵始要磕碰了。這跟我們的
吃境有什麼關系呢?當然,繞個灣子也想得通,大概講中國人的吃境之餘講講外國人的吃境大大的糟糕,也還是不算太跑題的吧。第
四段,我的腦子磕碰的更厲害了。一幵始說,佩服那些會吃文化的
人。結果卻扯到真蝦子不如人造蝦受歡迎。這邏輯跑到那里去了啊?
第五段也跳躍的厲害。一下講吃的各國文化,一下講餓了肚子吃
豆腐都好吃,一下講吃的鄉情。這段的主題不知在那里。最後一段結
論出來了。就是吃到淡處,才是大雅。這中間的文里脈落實在亂的可以。

當然,這不是議論文,不需講太多的邏輯。讀的人看了那麼多好吃的
也垂涎欲滴。文章里又引了那麼多的文人名士,乍看起來,真是一
篇,不錯的文章。事實上,我也真覺這篇文章不錯的呢。我的第一印
象是,作者是典型的從中國教育制度下勛陶出來的修詞。大量大量的
引用文人名士,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龐徵雜引。這种修詞的确給文章一
定的厚度。然而,總覺文章缺少了什麼。細細思量,缺少的很多,最
重要的一項就是思路不清。這篇文章其實已經不錯了,得到很多好
評,并還收錄了文庫。連這樣水平的人都犯了思路不清的毛病,
想想,這思路不清的毛病在中國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象啊。

現在,在讓我們來看看第二個例子。作者第一段講的是稻米,各种不
同稻米的品質。第二段講的各种希飯制作的過程。第三段講的是,
希飯的功能,最溫情的也是最利害的武器。第四段,講的就是吃境
了。當然我幵始看的時候并沒有注意到他的思路。衹是一路很順暢的
看下來。看到後來不禁為勞動人民的吃境而感到鼻酸。那一段的意象
太鮮明了,以至於我久久不能忘怀這篇。現在掉過頭來看這篇為什麼
好,不禁又意外的發現,原來那思路還是那麼的簡單明□。

這兩篇用的都是很典型的中國方式的修詞。兩個人對中國文化的底子
都很深。据我所猜,後者的底子要更深些。書讀的多了,潛移墨化,
文章中已經看不出來修詞的痕跡。一切輕描淡寫如源源流水。最後,
畫龍點睛,也不落刻鑿痕跡。這是中國修詞的最高境界,像詩詞一
樣,衹有意境沒有教條。中國古書我雖讀的不多,但印像里,好像
也有這樣一分為二的趨勢。等而上之者,如詩如詞,意境飄渺。
再者,要是文以載道的話,龐徵博引,字句考究,看似很有權威,
頭頭是道,實則要講思路的細密,道理的引人入胜,卻是少而又少。

我不禁深思,為什麼中國文化里沒有思路細密的哲理文章。(在這
里,我得一再聲明,我看的古書很少,這衹能說是粗略印像。)我大
概有几個假設。第一,科舉制度是一個大殺手。如果所有的文人都以
中舉作官為讀書的目標,這制度下所產生的文化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這是一個雞生蛋的問題。科舉制度,倒底是一個因,還是一個果
很難講。姑且不論這因果問題,衹要想想,我們古人小時候受的是什
麼樣的教育,那就不禁要你覺得動容,也許,也許這就是癥結的中
心。

我猜想古人小的時候讀書是不許隨便發問的。所謂的讀圣賢書。
既然是圣賢的書了,那當然是不可怀疑的。那時的人讀書,講多少道
理我不知道,要背誦,我倒是知道那是很重要的一項課程。我為什麼
知道呢,因為你沒看古人的文章動不動就要講典故,動不動就要某某
某曰?那時候那有什麼索引電腦之類的,不背行嗎?如果背誦圣賢書
是教育里最重要的一環,那麼代代相傳下來,這樣的文化還會有什麼
創造力?這樣的文化除了會龐徵博引以外,那里會講思路細不細密的
問題。

我的第二個假設是語言問題。中國文字不同於西方的最大特點在於,
中國字衹要排在一起就可以有意義。比如〞白狗黃牛陝,朝云暮雨
時,萬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風。〞這里面有几個句子是整句的呢?
這首詩的整個意義,用西方的語言來翻,要加多少多少完整的句子才
能解釋清礎呢?詩的語言不說,就說日常語言吧。望是看,失望就是
不看,這個連想力還不太難。希是少,為什麼希望是hope呢,這個我
就不知道了。名是名字,望是看,人人都要看的名字就是名望。這
倒很好玩的。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花是花,綠是綠色,花花綠綠卻是
多彩多姿的意思。我們的語言處處要我們發揮想像力。這樣的好處
是,中國人想像力丰富,一點及通。這樣的壞處是,中國人的邏輯
差,思路永遠是處於跳躍的狀態,不夠嚴密。這樣的語言所演申出來
的修詞,當然衹重意境,風骨,而不重邏輯,演譯。邏輯与演譯甚至
是會被嘲笑的。那种笨拙的方法寫出來的東西怎麼可能有意境。

中國文化的盛衰,其實和修詞的盛衰是息息相關的。中國文化頂盛
的時期也是中國詩詞頂盛的時期。後來文化的衰落与修詞的疆化是不
無關系的。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紅衛兵文學,那种修詞的墮落和文化的
毀滅不是沒有緊蜜關系的。

白話文的運動至今沒超過百年的歷史。白話文是否能
帶我們突破過去的狀態,至今還難看出個端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
的,如果我們還不了解修詞,還沉溺於過去的修詞狀態,就是白話文
也救不了我們的文化的。我們不但要了解我們過去的修詞的好處,也
必需要了解西方笨拙的修詞的好處。在修詞上重新打幵一個局面,
這樣,也許中國文化還有重生輝煌的一天。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