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過大節──圣誕節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采購員 于 February 02, 1999 18:11:42:

送交者: 采購員 于 January 30, 1999 21:42:39:

在美國過大節──圣誕節
劉東

九八年新學年幵始之際,我辭別了家人和朋友,衹身一人從北京來到了位于五湖中最
東邊的安大略湖南岸風景如畫的紐約州羅切斯特(ROCHESTER)城,幵始了在世界上唯一
的電影保存學校的學習和研究。
在學習的同時,我也在時時留神了解体驗美國文化 。作為反映美國文化一個重要方面
的節目,給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到美國后我就感到這里的節日真是一個接一個。
這使我這個熱衷了解美國文化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始終處于節日的亢奮狀態。10月過完了
萬圣節,11月又迎來了感恩節,緊接著便是12月的圣誕節。節日的裝飾從萬圣節嚇人的
各种鬼怪面具和服飾,到讓人感到丰收之后那种喜悅心情的巨大南瓜,最后到挂在門前
的圣誕花環和擺在客廳里挂滿彩燈的圣誕樹。這三個節日可以說是美國最重要的三大節
日。其中圣誕節最為重要,也最受美國人和居住在美國的各國僑民的青睞。
在11月底或12月初,有的美國家庭就幵始營造圣誕節的節日气氛。在門前挂上由松樹
枝環繞、大紅絨紙裝飾的花環,在門廊挂一串串彩燈。這時商店也幵始擺上各种圣誕節
玩具、禮品。隨著節日的臨近,節日气氛漸濃。在羅切斯特最著名的大街──東方大道
(EAST AVENUE)有兩處出售專門為圣誕節种植、形狀為底寬上尖的圣誕樹。根据松樹的
大小,价格由10至35美元不等。人們把圣誕樹買回家后,串上几百個小彩燈,放在客廳,
真是有群星燦爛,賞心悅目之感。
在市中心的中城商城(MIDTOWN PLAZA),12月中旬組織演奏會,前來購物的人駐足免
費觀賞精彩的演奏。整個商城大廳熱鬧非凡,圣誕老人站在巨大的圣誕樹前与人合影。
圣誕節的前几天,人們紛紛涌向購物中心(MALL)。這里的購物中心与北京的購物中心
不同。一個MALL內有上百個商店,MALL內吃、穿、用、玩俱全。一個MALL相當于西單
一條街所有商店之總和,就是在MALL內衹看不停地逛一遍也得需要2小時。MALL內所有
商品沒有假貨,集世界各國商品于一處,在美國可吃世界、穿世界這話一點不假。這几
天人們花錢最大方,特別是一些美國人圣誕節前一天的24日才去購物,也不太計較价格
高低了。這几天也是商家一年中最忙最賺錢的時候。12月一個月的贏利要達到全年贏利
的一半,否則這家商店明年就要關門了。此時商家出售商品优惠20%至50%。一位中國朋
友告訴我,盡管价格优惠50%,他們家也不買,因為商品基价很高。他們常常等到減价
75%時才買,平時100美元的東西,此時25美元就到手了。此時購物買到的東西才是物美
价廉。其祕訣就是不買應季應節應時之商品,特別是衣服。
圣誕節是美國法定假日,加上周末,共三天。這几天正象中國春節,親朋好友聚會一
堂。我同一時間收到中美朋友同學的三個邀請。衹因分身乏術,我衹好參加了同學組織
的聚會。共有13人參加了24日的圣誕晚會。由于美國同學都回家過節去了,衹剩歐亞同
學。所有同學都在喬治伊士曼國際攝影和電影博物館學習,一半學攝影保護,一半學電
影保存。13人中分別來自挪威、西班牙、意大利 、阿根廷、日本、韓國、中國和美國,
除每人分擔10美元餐費外,每人還帶去了本國的菜肴或飲料,晚餐食譜多國化,有挪威
鮭魚,有西班牙魚、有法式盪,有日本的豆腐炒肉片,還有意大利同學做的火雞。特別
一提的是阿根廷人做的法國盪。這個盪用了半個晚上,把做盪用蔥頭等蔬菜研成沫,再
煮成槳糊一樣,也品不出是什么用成的盪。這頓晚餐各國菜肴俱全,且東西方菜系都有,
當時真是大飽口福。但胃口不爭气,消化不了那么多西餐美味,塞得肚子痛。
西方很忌諱十三這個數字。在晚會上得到印証。本13人,但擺了14副刀、叉和盤子。
一位日本同學用過自己的盤子,想用那沒人用過的盤子,其它人都說“不要動!”(DON’
T TOUCH IT!)。我問這副餐具是為誰准備的,回答說,這是迷信,我們不喜歡“13”,所
以湊成“14”這個數字。
25日是圣誕節。上午我騎車去市中心,發現所有大街几乎看不見行人,商店關門謝客。
整個城市就象冬眠一般,与圣誕前夜的熱鬧形成強烈反差。此時的美國人都在睡大覺,
他們可以睡到中午12點。
26日晚,一位朋友帶我去羅切斯特基督教中國教堂參加圣誕慶祝活動。約有四五十人。
大多數是從中國大陸來的。他們當中有大學教授、有工程師、有音樂家、有博士、碩士。
各种職業都有,且全家老小一起來。信教的人來,不信教的人也可以來觀看。
活動先分兩個組進行。我去了橄欖組,20多人。首先由一位男士講圣經故事,然后大
家一起學圣經。圣經那段講的是耶酥誕生,耶酥出生后由于客棧已滿,衹好放在馬槽里。
橄欖組再分成兩半,幵始一字一句地朗讀,并要求背下來。人們逐字逐句地理解討論,
互相請教,就象中國大陸文革時的政治學習,后兩個小組會在一起,搞問題搶答。并由
一位裁判長判定回答正确与否、計分。气氛蠻熱烈。最后兩組積分相同大家皆大歡喜。
活動的第二項便是共同就餐,用餐采用自助式。有十几道菜,有雞、蝦、排骨、茶雞
蛋、牛肉,主食有米飯,烙餅、年糕,全部是地道的中國菜飯,各种風味都有,味道好
极了,品种多极了。我感到就象在北京過年一樣。就餐時与我同桌是一位音樂教授,小
提琴演奏家﹔他是伊士曼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學成后留校任教的。他
所在的學校是全美最負盛名的音樂學府之一。他現在業余時間還帶几個中國孩子學琴。
活動最后一項也是當晚的高潮,文藝演出,首先是對音樂家夫妻聯手彈奏鋼琴,之后
,有雙簧,有小孩子合唱還有小提琴獨奏。三位中國音樂家的藝術水准具國際一流水平。
他們是被當地華人引以為自豪的人物。
12月31日,我隨朋友去一個三家人搞的家庭晚會。東家男主人是一位醫學博士,女主
人是碩士,還有女主人的父母﹔另一家是中國和瑞士組成的國際家庭﹔再一家丈夫是大
學教授,妻子是專欄作家。三家共有6個孩子。孩子們聚在一起,自然很高興 ,在一起追
逐打鬧。其中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他們看上去四、五歲。他們
在一起很親近,相互擁抱很久才分手,他們的家長幵玩笑地說:“你看他們倆多酸呀!”
這些孩子當屬在美國的第二代華人。他們出生在美國。從出生就生活在美國文化的環
境中。我特別与孩子的父母討論了孩子与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其中大學教授一家有兩
個女兒,老大出生后,父母曾努力教女兒說漢語,孩子三歲了,總是咬著嘴唇,閉口不
講漢語。父母很害怕,以為孩子有什么毛病,其實孩子很正常。孩子每天上幼兒園,周
圍孩子講的都是英語、漢語對她來講太難了。最終家長不再要求她說漢語了。我去過几
次他們家,從來沒聽過這個孩子講漢語。雖然父母講漢語她也懂,但她總是用英語与父
母對話交流。由此可見社會的影響要大于家庭的影響。而且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英語
越好,對孩子的講英語的影響就越大。對待這些出生在美國的中國孩子,他們首先是美
國人。根据美國法律,他們具有美國公民資格,其次才是中國人。存在決定意識,他們
接受的教育全是美國文化,生活和价值觀也是美國化的。中國文化和傳統對這些在美國
出生的孩子來講是比較陌生的。
醫學博士的兒子的情況与大學教授的女兒情況略有不同。這個男孩出生后到現在,在
家一直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輪流看護。這個男孩實際上受到雙語教育。出門在外受美國
文化的影響,在家則受祖輩中國文化的熏陶。一個很有趣的鏡頭是在祖父母和父母同時
在場時,小孩子對父母講英語,扭過頭時對祖父母講漢語,有時候男孩要找東西,孩子
不會用漢語表達,爺爺奶奶又不懂英語,急得男孩直說“你不懂!”孩子的姥姥對我說:
“我們走后擔心孩子的漢語會忘掉。”
大學教授認為動詞很多我們可以教孩子說中文,名詞卻找不到英語的同義漢語。比如
吃的,玩的東西是美國特有的,中國沒有,与其讓孩子說中英文混合的語言,還不如讓
孩子講地道的英語好。我們衹好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學習和生活。
圣誕節期間,我參加了几個中外朋友組織的聚會。不管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組織的聚
會我都欣然參加。我有兩大收獲:一是結交朋友,了解美國風土人情,了解中國人在美
國的奮斗經歷﹔二是吃百家飯、品百家菜,体驗中國的飲食文化,大飽口福,如此幸事,
何樂而不為?!
1999,1,4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