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老劍 于 June 20, 1999 04:48:44:

送交者: 老劍 于 June 10, 1999 22:12:18: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談京劇老生以及程式化表演

老劍

諸葛亮一生傳奇,謀略惊鬼神,早年神龍不見其尾,飄逸志遠,晚年鞠躬盡瘁,
為白帝托孤肝腦涂地。入則仙蹤雅跡,操琴賦詩,出則三分天下,治國棟梁。兵
以謹慎、奇變、神算而名動天下,文以前后《出師表》感慨千年,入相府國家政
策法令胸有成竹,下兵營奇巧工具發明令人惊嘆。當真是作得隱士,封得王侯,
其情其才為后人折服,也是我最崇拜的古人之一。"出師未捷身先死"恰恰造就了
孔明一生的遺憾美。
雖然先生一生奇計多謀,而且從不用險,但是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杰作,莫過于
"空城計"了。孔明先生當時的心情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敢擺下空城計來對付平生
最頭疼的對手司馬懿,實在藝高人膽大。許多文藝作品都試圖再現這一瞬間的輝
煌,小說過草,影視過實,而且自然化的表演無法使人領略先賢超凡的風範。而
講求"無風自舞,無言自歌"的京劇,卻是我認為塑造孔明形象最成功的。
早年京戲以老生為主,而且三國戲在其題材中也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塑造孔明形
象已經過了千錘百煉,而且京劇是以嚴謹的程式化表演為主,易流傳易觀賞且數
百年不變其宗,所以后人可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再加工和發展,以臻化境。
有關程式化的藝術再現下面還想作一點討論,此處按住不表。
京劇中再現"空城計"的折子就叫《空城計》,因前有《失街亭》,后有《斬馬謖》
,所以又將三折合為一初,名《失、空、斬》,是一台大戲,演員要現場演六七個
小時,非常需要功力。其中表現孔明在城樓心情最复雜也是最泰然若仙的一段唱腔,
廣為流傳,成為老生的必修課,演出時孔明并無其它動作,衹是坐在道具城牆后面
露出上半身,完全以唱功和作派取胜,其中眼神的運用、羽扇的揮動等要恰到好處,
表現出孔明面對司馬來勢洶洶的大軍鎮定自若、談笑退敵的儒雅以及對自己計謀的
充分自信,這段唱腔在處理上也有許多有意思的地方,配合得天衣無縫,而且曲調
高低驟緩令人耳不暇接,聽罷使人絕倒。其唱詞為了适應這段唱腔的需要,有許多
過渡的增勢之詞,單看唱詞,稍嫌繁冗,但是与唱腔一配,立時如畫龍點睛,精气
神一下子丰滿起來。
因并非歌曲,所以沒有名稱,行內往往將其唱腔的第一句作為該段的名稱,《我正
在城樓觀山景》: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
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
我也曾差人去打聽,打聽得司馬領兵往西行。
一來是馬謖無謀少才能,二來是將帥不和失街亭。
你連得三城多僥幸,貪而無厭,你又奪我西城。
諸葛亮在敵樓把駕等,等候了司馬到此談談心。
西城的街道打掃凈,預備著司馬好屯兵。
諸葛亮無有別的敬,早預備下羊羔美酒,犒賞你的三軍。
既到此就該把城進,為什么猶豫不定,進退兩難為的是何情?
左右琴童人兩個,我是既無有埋伏又無有兵。
你莫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你就來來來,請上城來聽我撫琴。

不同的角兒在演出這一段時,因師承以及自我發展等原因略有不同。基本上的唱法處
理類似。這是一段西皮二六板。二六板与原板類似,但節奏加快,但比流水板又慢一
些,介于原板与流水板之間,所以又有人認為二六板實為"二流板"的誤傳。
聽此段時請注意"翻"、"馬"的唱法,"翻"字确實翻了好几下,用于表現敵人旌旗招展
的气勢,而"司馬"的"馬"滑稽的夸張長音表現態度上對司馬懿的輕視和打趣,"打聽
得司馬領兵往西行"一句,從"打聽"幵始每字都有一個語气詞含在其中,以顯司馬來
兵勢之急。"談談心"几字又是很逗趣的唱法,在劍拔弩張的時刻虛虛實實地調節气氛。
"人兩個"腔划得很漂亮,"埋伏"時,還故意有個休止符停頓,使人產生虛實不定、隱
隱有殺气的感覺,難怪司馬會中計。最后一句"來來來"三個极有風度卻含逗趣的"來"
字,實在是欲縱故擒,孔明的充分自信活靈活現,"聽我撫琴"四字最終放緩結束了二
六板的節奏,意味深長,余音繞梁。二六板講求咬詞功,為避免中間一些唱腔重复單
調,此段運用了許多的"嘎音",類似于突然的下滑音,而且節奏變化很多,隱腔极為
复雜,每個角兒唱出來都有不同,是老生最值得發揮的一段。
京劇老生是京劇中最重要的行當,其嗓音高亮蕭灑,圓融不可捉摸,唱腔儒雅閒定,
也是觀眾最喜歡聽的行當之一。唱戲的要是改行唱流行歌,歌星們都沒飯吃了,更不
用說那些自命嗓子好的歌星了。在徽班進京不久,也就是道光年,有"老三鼎甲":程
長庚,余三生,張二奎。鼎甲是清代殿試的前三名,以此特譽三人在京劇界的地位。
程長庚對京劇的移植和發展作了重大的貢獻,成為后人景仰的祖師爺。三人均為各自
台班的台柱,也都擅演老生。因過去台班演員奇缺,所以大多一人演多角、練多個行
當,這并非反串,而是真正的多角兒。所以稱老一代京劇演員的行當,都是擅演什么,
而不是直接的"功老生"。由此看出,京劇在發展初期,就是以老生為主的。到后來出
現了"小三鼎甲",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尤以譚鑫培最為突出,將老生的唱腔詮
釋得淋灕盡至,同時加大了京劇的表演成份,善于刻划人物的個性,時有"無腔不學譚"
之美譽,人稱"譚派"。后老生的路子多從譚派,譚鑫培為祖師。后老三鼎甲中余三生
的孫子余叔岩拜譚為師,成為譚派發展中最重要的人物,使譚派一統老生天下,后人
再難以匹敵,時稱"余派",實則是譚派出的余派,因其有獨到之處,故以派稱之。京
劇腔派繁多,切莫混淆。余叔岩与言菊朋、高慶奎時稱"三大須生"。不過,后起之秀
馬連良功學余派以后,又使老生唱腔有了新的發展,他与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四
人并稱"四大須生",因其時"三大須生"尚在舞台,于是合稱為"七大須生"。京劇界老
生紅遍全國,而且唱腔日近爐火純青。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以后,梅蘭芳、尚小云、程
硯秋、荀慧生的"四大名旦",將旦角戲挖掘出新,才漸漸壓過老生,成為梨園奇葩。
不禁使我也感慨一番,以前看戲看的是老爺們兒,現在看戲看的是小娘們兒,其觀眾
自然良莠不齊,其中有衹貪看扮相不明其韻的賞目之徒也不足為奇,京劇之落寞可見
一斑。不過自"四大名旦"之后,各行當都有出色人物出現,呈百花爭艷之勢,打破了
老生一統天下的局面,故此梅蘭芳之功不止在對旦角的創新上。
京劇曲目繁多,流派各异,何以能流傳數百年而不走樣呢?其根本就在于"程式化"的
表演。由于藝術的"程式化",使得許多前人的錘煉所得,后人能承其蔭福,并易推陳
發展,再上一層樓。而且程式化的藝術,對于表演時的功法的一板一眼是非常講究的。
在這种固定的几乎完美的先人框架中發揮自我的個性才能,才是最佳的藝術創造。就
好象填詞作詩一樣,如果能在嚴整的格律中表現別樣的風采,方是藝術之大成。許多
藝術類型也是如此,比如詩詞、話劇、舞劇、啞劇、相聲、小說等。一舉一動都"有板
有眼"。而現代流行的藝術思潮有些自由泛濫,雖有自創門派者,也是蒙早年扎實功底
所賜,但絕大多數都是充數迷茫之輩。追求的"個性化""自由化""自然化",許多是在
掩飾其"程式化"的台下十年功的不足,以求以邪派武功速進,最終除了表現得自我情
緒的极度渲泄以外,難有所成,當然其作品更難有藝術的享受。
當然,"程式化"的表演尤其對于舞台藝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流傳過程中,容易
"迷信權威"。不過許多的名角兒早年都是如此的,到了后來技藝成熟,不自覺中就已
越出雷池,進退自如了。所以"迷信權威"不過是技藝不純熟時期的表現,并不能作為
反對"程式化"功底的理由。但是有些明顯的錯誤至今仍未修改,實在令人遺憾。比如
《空城計》中在"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一段前面有一段唱詞"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
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
平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
……
東西征南北剿博古通今
……
這里明顯可以看出,"如反掌"后面應該跟"博古通今",而"南北剿"后面應該跟"保
定乾坤",不然很不通順。一次与一戲迷朋友飲酒,他說到這個錯誤時,提到是當年某名
角兒唱此戲唱錯了詞,臨場應變換過來的,結果台下都是后來梨園的精英,以此為本,
以訛傳訛。今天的京劇演員還是在這樣唱、這樣教,實在令我哭笑不得。

所有跟貼:

聽戲得有人指點,否則跟本不知道唱的是什么。 - 華子 (1652 bytes) 13:54:15 6/11/99 (2)
雙向靠攏罷 - 老劍 (668 bytes) 20:10:32 6/11/99 (1)
應該象挂盤講棋一樣,找兩個角兒給大家將戲。 - 華子 (106 bytes) 00:26:11 6/12/99 (0)
侃京戲 - yu_jian (3095 bytes) 13:41:06 6/11/99 (1)
赤壁是比較大 - 老劍 (595 bytes) 20:00:31 6/11/99 (0)
吁。。。。。牛 逼,鼓掌鼓掌。。 - 笑嘻嘻 (481 bytes) 08:35:22 6/11/99 (2)
等了一夜了。 - ZR (39 bytes) 08:48:19 6/11/99 (1)
不好意思 - 笑嘻嘻 (162 bytes) 08:56:12 6/11/99 (0)
貓米看過 - 貓米 (194 bytes) 00:39:22 6/11/99 (0)
天啦,看得我犯糊! - 酒心 (140 bytes) 23:32:26 6/10/99 (0)
長知識 - Tenten (289 bytes) 22:45:54 6/10/99 (8)
好啊 - 老劍 (426 bytes) 23:28:21 6/10/99 (7)
找不著調。 - Tenten (449 bytes) 23:59:48 6/10/99 (5)
老劍的小生 - 貓米 (32 bytes) 00:41:42 6/11/99 (0)
笨呀,老劍當然唱老蛋呀 - 一老中。SR (0 bytes) 00:15:07 6/11/99 (0)
猜對了 - 老劍 (109 bytes) 00:12:45 6/11/99 (2)
花旦還是壞蛋?聽著一個動靜 - 一老中。SR (22 bytes) 00:19:36 6/11/99 (1)
梅是花衫 - 老劍 (604 bytes) 03:12:07 6/11/99 (0)
老劍也會腦門子出動靜 - 一老中。SR (0 bytes) 23:30:37 6/10/99 (0)
完咧,灑家象看天書一樣。 - 一老中。SR (183 bytes) 22:35:29 6/10/99 (0)

完咧,灑家象看天書一樣。
送交者: 一老中。SR 于 June 10, 1999 22:35:29:

回答: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由 老劍 于 June 10, 1999 22:12:18:

要說京劇,灑家最喜歡聽的還是“打虎上山”那段調調,
當年有一弟兄是什么省少年文藝調演手風琴的第一名,据說
和中央歌舞團的名手方圓還對奏過。

這哥兒們彈這段是出神入畫,動靜好聽著。

長知識
送交者: Tenten 于 June 10, 1999 22:45:54:

回答: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由 老劍 于 June 10, 1999 22:12:18:

就對一些人名熟,俺看京劇也就看看三岔口,挑滑車這類的
有個屠洪剛不是練武生的么?可惜歌兒唱得細聲細气的.
新的京劇改革,比如加進西洋樂器看著特別扭,早晚得把國粹毀了.
當然可能不叫京劇了,好比CAT這樣的輕歌劇.
竟看見老劍放崔健了,什么時候來嗓子京劇聽聽?
看你講唱法那段真有意思.夠專業.

好啊
送交者: 老劍 于 June 10, 1999 23:28:21:

回答: 長知識 由 Tenten 于 June 10, 1999 22:45:54:

約個時間,可以唱一段兒啊。
京劇和流行歌曲最大的不同在于,流行歌聽几遍誰都能唱,
可惜京劇就不行,如果不是長期耳聞目染,根本找不著調兒,
也不是那個味兒,這也是影響它傳播的原因。
衹能欣賞,難以參与 :(

樣板戲簡化了許多的隱腔,容易上口,但也影響了角兒們
自己的發揮余地。樣板戲可以直接用五線譜譜出來的呢。而
傳統京劇唱腔要是譜的話,很困難,甚至會走板。
小二要聽哪段兒?不會是這段《我正在城樓觀山景》罷?!

找不著調。
送交者: Tenten 于 June 10, 1999 23:59:48:

回答: 好啊 由 老劍 于 June 10, 1999 23:28:21:

呵呵,京劇真聽得不多,衹有聽你唱了。可以就在那個MPLAYER里約個時間
弄不好你也可以先拉几個票友。

俺這兒地方有個京劇社。每到過節
聯歡會都會出來咦呀几聲,雖然是票友,但她們的師傅好象是個角兒
看起來有板有眼的,沒戲服,但進出台走位都挺講究的,徒弟唱時
看見師傅靜悄悄的坐在后台,也不知道是否感慨萬千,行坐都挺有規矩的
聽你唱時最好象樓上似的,唱兩句解釋一下。各派如何如何,
呵呵,嚇著你了吧。:))

你是唱花臉還是老生?不是花旦吧?

梅是花衫
送交者: 老劍 于 June 11, 1999 03:12:07:

回答: 花旦還是壞蛋?聽著一個動靜 由 一老中。SR 于 June 11, 1999 00:19:36:

當年,王瑤卿与譚鑫培這對黃金搭當曾合演過很多精典名劇,
王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將傳統的花旦、青衣、刀馬旦等旦角
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行當,就是“花衫”。用以表現
古代奇女子。
京劇行當對于角色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等是有很嚴格的要求。
王在旦角界聲望頗高,如譚在老生界一樣,四大名旦皆曾受
其指點。后梅蘭芳与王瑤卿一起改進“花衫”,將唱腔、念白、
音樂、舞蹈、化妝、服裝等都作了大的改進。故梅派獨樹一幟,
耳目一新。尤其是古裝戲如《天女散花》等,袖子舞從其而始。
他還兼收地方戲精華,《穆桂英挂帥》是梅從河南豫劇移植來的,
但是不能將穆視為簡單的刀馬旦。這就是“花衫”行當的魅力。

吁。。。。。牛 逼,鼓掌鼓掌。。
送交者: 笑嘻嘻 于 June 11, 1999 08:35:22:

回答: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由 老劍 于 June 10, 1999 22:12:18:

真如小兒說的,長見識樂,
老劍這篇可算唱的是老生么,俺以前看戲之能停留在老外水平,
三叉口,穆貴英大破天門陣,一看宋江殺惜,失空斬就頭痛欲裂,
特別別出老旦,最怕楊宗保的奶奶,就象魯迅說的,說這說這,
要走的人又坐下來唱兩句。
還是老劍這坐唱打功來得好,一篇戲文委委道來,現在才明白
什么叫老生派頭。
不過還是不喜歡唱小生的,武生到罷,花花綠綠拿根銀樣腊槍頭。
批一身站袍夾兩根雉雞瓴比叫牛,這要是文的就真成樂被FIX的
感覺,還等老劍將這生旦凈末丑一路唱下去。:))

侃京戲
送交者: yu_jian 于 June 11, 1999 13:41:06:

回答: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由 老劍 于 June 10, 1999 22:12:18:


難得如今在年輕一代里,還有懂京戲的。俺還以為,京戲在年輕一代中
滅絕了呢。北京城里,象老劍兄這樣的,還能湊一籮筐么?:)

京戲的起源地,大約也是市井。早先戲劇大約分昆陽、弋陽兩腔。前者
是陽春白雪,后者是下里巴人。今天傳下來的昆曲,或者就是昆陽腔。
那里面的唱詞兒,可是講究。都是文人的手筆,類似元曲,或者是古詩
集句。不過,俺是不懂,聽來索然無味。宁可看歌詞兒。:)

京戲則不然,大部分詞兒都是沒什么高深文化的人寫的,多有不通之處。
但是正好适應了大眾的水平。慈禧太后大約衹是粗通文墨,沒那么多文
人的講究,所以才會把京戲弄到宮里,最終竟成了達官貴人走卒挑夫雅
俗共賞的戲劇,風靡大半個中國。京戲也就慢慢成熟,詞也比較講究了。
不過聽老戲,也還是常常碰見文理不通之處。從前有人指出“一馬离了
西涼界”的不通。這還算是好的。

舊時的京戲演員,其實沒什么社會地位。多半也不大識字。學戲都是師
傅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意思就未必懂,硬記,錯了有板子伺候。以訛傳
訛的地方,自所難免。以后演員地位提高了,唱詞也有人幫著改了。我
手邊有馬連良的“空城計”,就作“觀陰陽如反掌博古通今”。當然,
認真追一追,這些詞兒還是不像諸葛亮這樣的大知識分子口吻。后面還
有兩句更明顯:“周文王訪姜尚,周室大振。俺諸葛,怎及得前輩的先
人。”純粹是說書人的口吻。:)

除了“失空斬”,還有一個更了不起的大戲,那就是“赤壁鏖兵”。其
中包括“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這些膾炙人口的戲。這大
概是京戲的頂峰了。早年沒電影電視,到了冬天,北京人就貓在家里向
火,不大出門了。戲院沒生意,于是,就把這些大戲,專門放到冬天來
唱。不怕觀眾不來。當時的演員陣容,喜連成都有,可謂盡收北方一時
才俊。老戲迷們提起那個時光,還是垂涎三尺。早先的“借東風”,不
過是孔明上場,在台上轉几圈,几個小兵打著旗各站方位,匆匆就完了。
觀眾就坐不住,上廁所,吃瓜子,呼朋喚友。蕭長華老先生為此專門寫
了“借東風”的曲子,馬連良唱孔明,一下兒把觀眾都抓回來。這出戲
后來竟成了壓軸兒大戲,比“空城計”更難唱。老劍自吹會老生,你來
一嗓子“天塹上,風云會,虎躍龍翔”給咱們聽聽。這一個“翔”字,
如鶴鳴九天,無際無涯。沒几年功夫,懵不了人,保証真假立辨哪!:)

就是這首“借東風”,唱詞兒也還是有毛病。

……………………
數九天,少東風急壞了周郎。
我料定了甲子日東風必降,
南屏山設壇台,足踏魁罡。
從此后三分定,宏圖展望。
諸葛亮上壇台,觀瞻四方。
望江北,鎖戰船,橫排江上,
談笑間,東風起,
××××(忘了四個字,誰給補上)
紅透長江。
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
赤壁火,為江水,生色增光。

………………

注意后兩句,火還沒起,就改成后人口吻。時態錯了。這還是比較講究
的詞兒。要不講究的,還不知道怎么濫呢!

不過呢,真正的戲迷,誰管什么詞兒,都是去聽腔的。戲迷們對每一個
字、沒一個過門兒,都了然在胸。我就見過有人單聽京胡過癮的。如今
小青年兒,急著知道下面情節如何,聽你在台上一字哼個半分鐘,他能
不急么?所以京戲是沒戲了。

樣板戲最大的改進,就是引入了西洋配器。以后的《杜鵑山》,更是全
套交響樂隊。不過,俺還是最喜歡馬派老生戲。譬如,刁德一的“這個
女人不尋常”。說起來,無論唱腔還是伴奏,《沙家》是保留傳統最
多的樣板戲。當然,交響樂沙家例外。:)

大約是九五年春節晚會,有個穿西裝的,站在台上唱京戲,曲子的名字
就叫“中國戲劇真神奇”。著實倒了俺的胃口。

打那以后,俺再不看春節晚會。

赤壁是比較大
送交者: 老劍 于 June 11, 1999 20:00:31:

回答: 侃京戲 由 yu_jian 于 June 11, 1999 13:41:06:

赤壁除了您說的三折以外,
后來在《群英會》后插過一小段《橫槊賦詩》,
早年后面還要接演《蘆花蕩》,把气周瑜弄成是張飛的事了 :)
后來感覺這組戲太大了,于是精簡成為三折。

我哪里說會老生了,衹是說會瞎哼嘰几句。唱和哼是有區別的,
唱要亮出嗓聲,而且有气沖頂,哼嘛衹要調對頭就行 :)
您知道,這“會老生”可不得了的事情,我老婆的二叔才算是
“會老生”,也是小名票,會六十多出戲哪,那也就是免強夠格。
再說,您點戲俺可不會唱。聽和唱簡直是兩回事。甚至許多名角兒
一輩子就會唱几初而已。有些聽得爛熟的戲,愣是張不幵嘴,一張
就找不著北。真要唱一段兒,八九不离十夠妹兒的,不易呢 :(

聽戲得有人指點,否則跟本不知道唱的是什么。
送交者: 華子 于 June 11, 1999 13:54:15:

回答: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由 老劍 于 June 10, 1999 22:12:18:

雖說京戲唱的是普通話,但一個詞兒拖半分鐘,也不知道什么時
候斷的句,實在聽不懂。長這么大,從沒進過戲園子,偶爾在電
視上看看春節晚會上的選段。可這選段,每年都差不多,那几段兒
詞,經常看字幕,還算能聽明白了,可戲園子聽說不給發戲詞兒,
那咱上那兒還不跟聽外文似的?

這些年電視上晚會不少,晚會上唱戲的也多了。可咱聽過的戲,
還是那几段,連完整的一折都沒有。不是蘇三起解四郎探母鍘美
案,就是打虎上山紅燈記阿慶嫂。說是京戲的臉譜是門藝術,但
咱腦子里有印象的花臉,就是一個包黑子。不管是多大年紀多
大的角兒,衹要說是來段兒花臉,全是“秦香蓮。三十二歲,狀
告當朝駙馬郎。。。”不知是因為這段兒顯功夫,還是因為這張
臉好畫--一張黑臉,就腦門子上頂個白月牙兒.

其他的臉譜,似乎都是在郵票上見的.對了,還有一個見過的--
白臉的曹操,比包公還好畫.打小兒就知道有個藍臉的叫竇爾敦
,從相聲里聽來的,但從沒見過到底長什么樣兒.

小的時候,電視上似乎京戲還不少,因為別的節目不多.沒真正
看過,因為爸媽也聽不懂.記的最早有印象的是一出楊門女將,
,這個磨嘰!把我煩得不行,以至于我爸后來經常取笑我:快
來看電視吧,有楊門女將啊...

也許是這個緣故吧,總之我始終就不喜歡旦角,覺得她們掐著嗓
子伊伊呀呀的都是病態,通通的應該是病梅館里的干活.

武戲也不喜歡。武將扎的大靠挺威風,還有雉雞翎,護背旗,但
手里拿的兵刃實在是可笑--長不過五尺,粗不過拇指,耍起來也
慢慢騰騰,除了倆人面對面地舞,看不出是在打仗。除了四面踢
兵刃還算是點兒功夫,看不出他們練了啥。再就是有一幫龍套在
翻跟頭,簡直有灌水嫌疑。倒是鑼鼓敲得震天響,可惜衹烘托出
一個“熱鬧”。

當然了,也許是我土,欣賞不了。但京劇改革,實在是應該先想
想怎么多向觀眾介紹京劇,讓觀眾能欣賞京劇,不能總想著我是
國粹你丫看不懂是你土,你丫不來聽是你沒品位。

雙向靠攏罷
送交者: 老劍 于 June 11, 1999 20:10:32:

回答: 聽戲得有人指點,否則跟本不知道唱的是什么。 由 華子 于 June 11, 1999 13:54:15:

戲院子沒辦法發詞兒,發了到時候一暗燈您也看不見不是?
以前倒是試過,在新聞放映場,用幻燈在舞台兩側的立柱上
打出字幕來,記得演了一出什么《玉芙蓉》。
我第一次看戲也是從電視上看的,黑白小電視,一個單位衹有一
台,專門有個“電視室”,那年也就是五六歲的樣子,那戲是
《闖王旗》,看到最后,衹剩下我一個小孩子和几個食堂的老師傅。
我很喜歡聽戲的。

不過聽戲也有選擇性的。自己喜歡的,聽熟的戲,越聽越有味兒。
就好象一首流行歌一樣,歌星不必再給你打出字來,因為你
都能跟著唱呢。
不過我想這一點恰是京劇圈子的局限。無論是叫好的還是搖頭晃
腦的,他們都在這個圈子里,演員為他們演,他們來欣賞。而
很難一下子抓住更多的觀眾群。這需要一點一點的努力嘍 :)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