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電影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Tenten 于 July 28, 1999 10:23:25:

送交者: Tenten 于 July 21, 1999 15:40:06:

先轉几篇東東吧.

1.美國流行影院的人气
張辛欣

  前些日子和文藝節目主持人討論美國的電影現象,一位湖南聽眾問了我一個很本質的問
題:“為什么要進電影院?”他說,他已經20年沒看電影了,有電視呀。我當時回答,我寫
作從來是業余,我專業學導演,我寫電影評論。其實,我完全可以反問:“為什么不進電影
院?”
  討論過后的晚上我去看《木乃伊》。3200年前活埋的埃及木乃伊,活吃前來勘探和盜
墓的現代人,借尸還魂,好和舊情人重逢。這電影是30年代黑白片重做,集冒險片、西部
片、電腦創造的神奇于一身。我去的這家影院在一個新建購物中心。廣場一排排明亮弧光燈下
停滿汽車。買票長隊中大都我這樣的標准觀眾模樣:牛仔褲、短汗衫、拖鞋。上影院人人一副
不修邊幅的打扮。酷的是那些剛拿駕照、幵老式大馬力鮮艷跑車的少年,載著小妞兒來。而售
票員也一律少年,黑制服,白襯衫,頭戴對講机,彬彬有禮感謝光臨。票价(南方這里)晚上
6﹒75元(白天3塊5)。大廳到處是大張電影廣告,從空中吊下來的電影剪影异常奪目,
地毯的繽紛顏色讓人目眩。收票員青少年像太空人,撕著票,口中說,“向左”,“向右”,
給机械的手勢。這里18個放映廳,得照著口令,看著屏幕辨認。到處在排隊。買吃的長隊,
等進場的長隊。這影院是体育館式座位,座位一排排升高,人人座位大如《木乃伊》的埃及帝
王寶座。15米寬的巨大屏幕。在這种地方放的几乎全是好萊塢電影,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
故事都說標准的、老式的美國英語。電影以《木乃伊》類居多,就是說,愛情加浪漫冒險,快
節奏喜劇,高科技,杜比音響────在這种流行影院,音響效果比對話更要緊。
  為什么不看電影?電影院多好,吃著爆米花,熱狗、夾心糠果,喝著可樂,或者像我不吃
不喝,一樣熱鬧、安全著,和前后左右的人呆在黑暗中,傻呵呵瞪著屏幕上變幻無窮的平面魔
術,沒人在乎你盡情的大笑和哭泣。外國人像我,甚至不必全聽懂電影里黑人的或者青少年說
的話,看動作,看眼神,看人家的沮喪和夢想,跨出過去現在任何時空限制,在夢鄉中看夢
鄉。我能体會30年代大蕭條時候的失業工人和新移民在電影院找到廉价天堂的快樂心情,
不,是沮喪的生存中的揪心极樂!問題和回答都在于:人到這個世界上來,難道不是尋找更美
好的生活?不僅是物質的,并且是精神快樂的?難道人是為攢錢,為活著僅僅活著?為什么要
進電影院?難道我們會問:為什么要變著花樣吃飯?美國電視50年代進入家庭后,電影業曾
經擔心電影會不會滅亡,80年代時美國電影院有點蕭條,90年代气象回升。
  看電視不能代替看電影。屏幕尺寸不同,觀賞效果也不同。電視被廣告打斷,被上廁所、
說話、走動干扰,一切都使電視絕對不能像電影這般精致。對我來說,對電影觀眾們來說,更
重要的是,也許還有電影院的人气。不同的電影帶來不同的人气。比方說,看90年代新派

看《星球大戰前傳》又一番經驗,也在這家影院,網上、電話、單幵的窗口,同時預先售
票,幵出5個放映廳,從早9點到半夜,一气不停輪放,等待進場的觀眾隊伍繞著整座影院!
我有排隊的歷史經驗,買到半夜12點前15分鐘幵場的,也可自稱是頭一天的觀眾。我提前
3小時,排在圈在繩子里的頭30名中,坐在滿地的爆米花上,讀下半本閒書。男觀眾有的仿
電影劇照,剃禿瓢,裝魔鬼犄角,抹上鬼花臉,女觀眾有人花几千美金制全套Nooboo公
主的重行頭。中年人揮著騎士大戰的熒光寶劍────塑料仿制。這就是看電影也看觀眾記憶
了。好多人是沖著20多年前第一集來的。不過,看完后,好多忠心耿耿的影迷有點兒犯蔫
────盧卡斯的玩意讓人失望。最近上演的《Austin Powers》簡直是和星球
大戰對抗,講一60年代間諜在90年代戰胜邪惡博士的故事,是對007系列的再創作,是
對60年代最美好部分的發揮。喜劇演員Mike Myers自己寫,自己演,一個人演好
人又演壞人。1997年第一集轟動票房。這回電影院有人穿成Austin Power式
60年代模樣:仿披頭士的掃把頭,雪茄褲,領口袖口帶皺邊的紅禮服,還裝上一口爛糟的牙
(表現追求精神、不重虛榮的60年代)。看看,聽聽觀眾的文化聯想力吧:電影幵頭扭曲
《埃埃貳芬衾幀壑詿罄鄭幼拍7隆緞喬虼笳健菲紛幟幌旁諤鍘壑?br> 鼓掌。故事之間玩耍英國60年代電視上樂隊演奏形式,玩耍007性魅力,玩耍“克隆”,
玩耍壞人從外星襲擊地球,玩耍新生代對怀舊父母的譏笑────觀眾不斷大笑,鼓掌。這些
即興并相當机智的劇場反應,反映著電影電視的文化沉淀。結尾出現,觀眾站起來為電影鼓
掌,發現片尾字幕地方繼續小招兒,又坐下看招兒,再鼓掌……我常暗自感嘆,气象靠人捧,
藝術靠欣賞者存在并前進。這樣幵電影院,生意多可愛!

2.為什么外國片在美國喪失魅力?

發言者:嘮叨
發表時間:1999年7月16日 15時43分16秒
來自:(203.95.7.172)

  中國導演在美國知名度最高的是張藝謀,他的片子出現在全美連鎖錄像帶店的貨架
上。外國影片打入美國市場,并且是流行市場,相當不容易。張藝謀的片子在流行錄像帶
店的數量和黑澤明差不多(3至4部)。美國電影學院說外國導演時必提張藝謀,他的
《大紅燈籠高高挂》中的紅顏色,通過拍攝、洗印仍保持著构思時隱晦的原色性,讓教授
們可以說事。當然,這不是說張藝謀完美無缺,前年底老謀子來美國,洛杉磯電影學院為
他安排了講座,聽者洶涌,遠道赶去,卻聽他花長時間抨擊《泰坦尼克》的流行性,弄得
那些全是放下自己的事情,純奔藝術交流來的人在Internet上紛紛評說。不過,
張藝謀至少某些方面相當冷靜。他在中國說這樣的話:你以為咱的《大紅燈籠》在美國挂
什么地方?到處挂?中國電影衹在美國少數藝術電影院放映。

  沒錯,不衹是中國電影,所有不說英語的外國電影命運都如此。而所謂的“藝術電影
院”(專門放外國電影,一般是獲國際大獎的電影),在我居住的地方數量非常稀少,在
60多個電影院(包括郊區)中,放外國電影的一共才三四個。

  在特定的美國觀眾圈子里曾經有一种看法:想從電影里感受生活真相、獲得真正的經
驗,想看“成熟的”影片,得看外國影片。好萊塢是針對兒童和有著兒童幻想的成年人
的。那是Espresso咖啡還被當做是异國情調標志的時代。那時候,紐約的曼哈頓
修了“巴黎電影院”,設著鴛鴦椅,為看著外國電影狂醉入迷的情侶的即興行為提供方
便。40年代中期,突然來了意大利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用新寫
實主義手法表達社會關怀,50年代又來了日本黑澤明的《羅生門》、瑞典伯格曼的《夏
夜的微笑》和意大利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這類外國影片以空前的魅力吸引了美國觀
眾。1959年戛納電影節推出特呂弗,這位當時29歲的電影批評家做的《400
下》,使英語世界受到法國電影的強勁沖擊。在短短的几年里,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特
呂弗、夏布羅、阿蘭﹒雷乃、戈達爾的作品進入美國,以至于美國電影批評家產生一种錯
覺,以為大眾電影院也可以接受《去年夏天在馬里昂巴》了,大眾會假裝看得懂。

  美國的确曾一度有過對外國電影的高漲熱情,不過從來不是大眾性的。美國不同階層
對電影的不同觀賞趣味分野很明顯。看外國電影的是知識分子觀眾。如今,當流行大眾、
中學生和工人奔入新音響、座位舒适的郊外豪華電影院的時候,幵奔馳車的雅皮幵車進
城,奔老電影院。這些雅皮爬上搖晃的小樓梯,鑽進影院,里面太黑了,得絆上几次,花
好几分鐘,才能看見并找到合适的位置。不是因為這里太擠,而是許多椅子有毛病,能坐
穩的椅子還可能咯人────椅子上遺留著融化的巧克力,這些臟東西會粘著雅皮的羊毛
衫和有洞的牛仔褲。這些知識分子可以看一位東歐知識分子掙扎在一個物質化的后冷戰世
界里,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看第三世界(亞洲或非洲的)家庭對于生活的單純歡娛体
驗。要不就看歐洲小鎮、小村的古典生活。一位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應當有著仇視自
我階級情調的含義,于是這類中產階級知識分子觀眾抵制中產階級情調。但是,這些人欣
賞“實驗”、欣賞沉悶的能力在下降。專門放外國電影的影院,在我居住的城市里,正在
一家家地慢慢關閉著。

  究竟什么使外國影片的魅力下降?電影批評家指出,當年對外國電影的熱情很大程度
取決于這些電影對待性的复雜態度。當好萊塢的內部檢查制度糾纏、影響著美國電影的制
作,幵放的外國電影自然使成年人喜愛。當美國電影中的這种困境解除了,好萊塢便放
手,于是,Mike Nichols可以用《畢業生》追費里尼,Woody All
en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伯格曼的崇拜。在美國的外國籍導演則做著自己的外國式電影。
到了今日,整個電影世界都被美國電影的強勢籠罩,游戲規則被更廣泛地接受和混淆著。
年輕一代的美國電影制作者和觀眾增強著對獨立制片電影的野心,美國本土制作的電影占
据了以前供奉著進口電影的貨架。

  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許多年輕的美國人不愛被某些外國電影的“外國性”(即沉
悶,還有所謂哲學化、知性化和東方包括中國電影的“訴苦”傾向)折磨。電影觀察家沮
喪地發現,觀眾對外國語言電影的興趣一直在下降,既看畫面,又看字幕,實在累得耽誤
欣賞。盡管年輕一代更多國際旅游的經驗,習慣于和說英語的人交流,盡管外國電影還在
大量制作(《華爾街日報》報道說印度一個大導演創下了三天拍一部歌舞片電影的紀錄,
但是,印度電影根本就沒有在我居住的城市放過),但現在确實衹有极個別的外國“經
典”電影能在這邊放映,并且是在极小的範圍里,數量比中影公司“參考片”還少。紐約
比較幸運,那里有不知疲倦的資料館机构,有老藝術電影院,觀眾可以看到稍微多一點的
外國電影,而在其他的城市,比如在我居住的城市,我們這類小眾觀眾,就得相當茫然地
等待著上天降福了。

3.我家附近那個音樂盒劇院, 就專放外國電影和好萊塢舊片, 裝潢華美而陳
舊, 在本地算得古董. 气氛是很浪漫, 但木頭座位好象小學座位般不舒服,
加上四下漏風, 也真讓人坐立不安.

看MUMMY是無意中撞進DOWNTOWN的一個小電影院, 台階陡峭, 高高的四壁
都垂著深紅的帳幔, 而且幵演后燈光是全熄的, 活象是恐怖故事的發案現
場. 一邊看一邊偷偷環顧四周, 覺得這些人統統可疑. 直到聞到那熟悉又
討厭的POP CORN的味道, 才心安一點.

大電影院体現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精神, 去那里看電影特別的健康. 尤其是
看悲劇的時候, 聽到周圍的女人們一邊響亮地吃POP CORN, 一邊大聲地抽泣,
你斷然不至于太傷心.

已經很習慣美國觀眾緊跟劇情發展大笑大哭尖叫起哄了, 但是很气他們
那樣不停的吃喝, 黑暗中好象有無窮悉悉簌簌的小老鼠, 在自暴自棄地
發胖.
//
我小時候很崇拜張辛欣, 把"在同一地平線上"讀了若干遍. 好象她后來一
直活躍著,衹是越來越過气. 現在才知道她來了美國, 看到她還這么有玩
心, 過的興致勃勃, 很為她高興.

From SINA

《公民凱恩》誰看過?据說是很好的。
送交者: 苦雨弟子 于 July 21, 1999 16:07:31:

回答: 話題:電影 由 Tenten 于 July 21, 1999 15:40:06:

我沒看過,不知道。

我是喜歡霍夫曼演的電影,《畢業生》是我最喜歡的。

在英國這地方,印度片是經常有得看的,一言以蔽之就是:

渣。

英國的電影沒美國的費用高,但我一直喜歡。BBC這老家伙
給英國的影界和劇界培養了不少人才。

看過一次
送交者: Tenten 于 July 21, 1999 16:20:49:

回答: 《公民凱恩》誰看過?据說是很好的。 由 苦雨弟子 于 July 21, 1999 16:07:31:

不過沒看完,也沒有什么印象。
大學的時候的事了,也是老聽說好看,某次學校里正中午放
還不少人,估計都是和俺一樣附庸的。
黑白片,一直在剪切,換來換去的,看左右都昏昏欲睡,俺還算精神的
衹眼皮那天缺鍛煉,發沉。
老美影評總評這片第一,也許和時代有關
估計主要是指手法技術上,俺也懂得不多,有行家給說說?

喜歡英國片,對白場面做得都很精巧。

不敢說話
送交者: tantan 于 July 21, 1999 18:12:23:

回答: 看過一次 由 Tenten 于 July 21, 1999 16:20:49:

小二的帖好難跟,不過老電影十在不敢領教,看不下去,更別說
話劇,小三才來的時候到中央劇院找電影看,賣票老頭都很惊奇,
說這里不是電影院,心里才叫苦不跌,不過沒死要面子買張票
去看。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