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百家爭鳴与包容性


Please visit our sponsors.
Advertising Info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非注冊筆名++etal 于 May 21, 1998 13:42:52:

一、關于古希腊文化与春秋戰國時的文化。

一提到先秦時期的中國古文化,孝子賢孫們總是祭百家爭鳴這种說法,
但實際上咱們的老祖宗到底有多少家呢,恐怕很難有人能真正的知道。

司馬談提出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獨尊道家。班固則于
此六家之外增加縱橫、雜、農、小說四家,是為諸子十家,從中剔去小
說家,則為九流。

而這十家之中:“陰陽即東周中葉以前之舊學,縱橫乃一時致用之術,
小說為歷史之支流。雜家之書......初無宗旨可言。......是農家實道
家這一派也。......司馬遷謂申、韓皆原于道德之意,是法家出于道家
也。......十家之中,其能卓然自立者,厥惟道、儒、墨三家而已。”
(錢玄同《中國學術論文集要﹒序》)

儒、道兩家,都是傳統文化中的顯學,后世中,法家的地位超越墨家,
亦成為緊追儒、道之后顯學。

這几家之間,都有著錯綜复雜的承繼互習的關系,諸子中,除了法家外,
都是“托古改制”,唯有法家主張“變古改制”。

說到底,這百家(或者准确的說是十家),都是求“天下之治方術者”,
爭鳴的範圍,其實不是很廣泛的,大家可能很熟悉這几家的著作(特別
是儒、道兩家的),他們在學術上究竟深刻到何种程度,是如何博大精
深的,如有何心得,大可提出一論。

而古希腊的文化,是大大的不同的。

愛非斯的貴族郝拉克利特提出了在中國先秦哲學中沒有的東西:智慧。
他認為智慧不在衹于認識事實的表面現象,而在于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
律,也就是認識“邏各斯”,“智慧衹在于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于駕
馭一切的思想”,他說的“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對于大約同時期的
東方先秦圣賢的理念來說,無疑是一种另樣的諷刺。

這里,代表了古希腊和中國先秦文化之間最重要的分野之處,就是一种
追求真理的精神,先秦時人的學術几乎都是為經世而作的,而古希腊時
人的學術則很多都是為追求事物的真理而作的,這种求真的精神,是中
國先秦時候的百家(十家)所欠缺的,這導致了兩种文化以后的走向与
命運的截然不同。

這种求真的精神,使得古希腊文化在哲學上的深刻,遠超于中國同時期
的“百家”爭鳴,具体古希腊圣賢們的學術理論,由于太過龐雜,實在
不好在這里談,請自行參考有關評介著作。

二、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說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我猜可能是一种誤會。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
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种具有單向性向外輻射傳播方式的文化。中國
傳統文化是在与其他文化相對隔絕的特殊條件下創造和發展自己的文化
的,對于外來文化,中國文化采取的是一种以夏變夷式(孟子:“吾聞
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也”)的同化策略,這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
已經定了型的。

相比于古雅典的戲劇大師阿里斯芬所戲稱的“我們是一群圍著池塘的青
蛙”的多向交匯型傳播式古希腊文化來說,是天淵之別。

在這种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可能具有各种不同文化多元并存這樣
一种文化心理的。

看看佛學在中國傳播生存所遭遇到的种种艱難之處就可以知道了,而佛
學僅僅是一种宗教而已,對于先天性宗教觀念不足的中國而言,這可以
算是一种補充,但這也遭到文化衛道士們的大力抨擊。

如果要說包容性,還可以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傳統文化的衛道士們對西
方文化的种种責難和拒絕來反駁,但這些事實,恐怕很多人都了解得很
透徹了,這里也不多說。

与其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不如說中國文化的同化性罷。

可惜,現在的這個西方文明,恐怕不是我們這個千年龐然大物所能同化
的吧?

非注冊筆名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日


所有跟貼:

就兩點与非兄商榷 - 指點江山 (921 bytes) 10:49:12 5/20/98 (3)
向指點江山兄問好 - 非注冊筆名 (809 bytes) 08:43:23 5/21/98 (1)
也問非兄好! - 指點江山 (1248 bytes) 10:24:01 5/21/98 (0)
又是個中西對比。。。嗯,,,怎搞的。。。 - 呵呵 (0 bytes) 10:56:44 5/20/98 (0)
受教 - 老劍 (2546 bytes) 10:40:51 5/20/98 (1)
講一個故事。 - 觀眾 (462 bytes) 15:14:05 5/20/98 (0)
多元与一元的歷史成因 - 月童 (9160 bytes) 10:15:06 5/20/98 (0)
古希腊哲學并不优秀 - han (84 bytes) 09:56:13 5/20/98 (0)
對於异文化的認識 - abe (225 bytes) 09:06:28 5/20/98 (0)


******************************************
就兩點与非兄商榷

送交者: 指點江山 于 May 20, 1998 10:49:12:

回答: 說說百家爭鳴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冊筆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就兩點与非兄商榷

就智慧而言,應該說中西雙方走的是兩條路,兩种思維方式。套用西方
人對智慧的定義,來評判中國先秦時期的智慧,我覺得有些不妥。古希腊
文化孕育了形而上學、科學主義等哲學,為科學誕生提供了土壤。但中國
傳統文化則以辨証為特長,強調綜合,沿這种不同發展模式走下去,會不
會也能走出迷谷,從另一個方向導致科學革命呢?畢竟在歷史上中國的科
技也曾領先于世界。而且在科學主義遭受挑戰的今天,許多學者也在重新
審視中國傳統文化。

就包容性來講,任何文化都對外來文化有抵触。中國因地理位置与西
方的隔絕,古人确實存在天朝意識,夜郎自大,抗拒外來文化。但是
文化的包容性和文化的權威性是對立統一的,缺少包容性并不是因為
中國古代文化本身的內涵因素。同樣西方多元化文化出現是因為不同
的民族沖突激烈而缺乏權威性文化,導致表面上的包容,而其內涵是
否真包容倒未可知,從十字軍遠征等歷史事件來看,我倒認為西方文
化的內涵中倒真可能缺乏一种包容,起碼在中國古代還不至于出現因
為意識形態而導致的戰爭。

所有跟貼:

向指點江山兄問好 - 非注冊筆名 (809 bytes) 08:43:23 5/21/98 (1)
也問非兄好! - 指點江山 (1248 bytes) 10:24:01 5/21/98 (0)
又是個中西對比。。。嗯,,,怎搞的。。。 - 呵呵 (0 bytes) 10:56:44 5/20/98 (0)

--------------------------------------------
向指點江山兄問好

送交者: 非注冊筆名 于 May 21, 1998 08:43:23:

回答: 就兩點与非兄商榷 由 指點江山 于 May 20, 1998 10:49:12:

不會影響到你的學業吧,如果有,我就成了千古罪人了^_^

說到你的兩點,第一點是標准問題,我始終認為,如今我們
是應該站在現代而不是古代觀點上批評過去的。中國傳統文
化是屬于過去了的文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我認為在現代,
衹有研究的价值,目前而言,還看不到有太多值得發揚的地
方。

西方文明的發展一日千里,我們稍一停步,差距衹會越拉越
大,那里還有時間給我們去怀古、去崇古呢?

第二點,我還要提一點的是,我說中國文化并非是多元的,其
中一個的原因是中國文化中“平等”的觀念是非常稀少的,特
別是對异民族的歧視,不是蠻就是夷,這是一個內在的觀念的。
從“中國”這一個名詞來說,代表的是中國人心目中自己民族
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的。

由于時間關系,我衹能談到這里,有机會定与你加以詳談,也
向几位回我貼子的網友說聲對不起,沒能回你們的貼子,抱歉!


非注冊筆名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所有跟貼:

也問非兄好! - 指點江山 (1248 bytes) 10:24:01 5/21/98 (0)

--------------------------------------------
也問非兄好!

送交者: 指點江山 于 May 21, 1998 10:24:01:

回答: 向指點江山兄問好 由 非注冊筆名 于 May 21, 1998 08:43:23:

在此先謝過了。也向您問聲好!

現在我的學習壓力固然大,但我看書也有個煩燥的時候呀。
唉,現在這日子過的,真是BORING!

我趁現在想寫東西,就先回您一貼,您若忙,就忙您的,
以后我們也許還有見面聊的机會呢。

正如您所言,到如今西方文化強勢,我們再宣揚傳統文化
似乎太抱守殘缺了。摒棄傳統文化中不适應社會發展的內
容,而謙遜地學習強勢文化的長處,不是丟臉的事情。但
傳統文化畢竟還是有其可發揚的地方,如當今已進入后現
代社會的西方,正在面對人文精神的重建問題,不乏學者
也在從東方文化中尋找葯方。另外環境主義也在抨擊西方
文化中征服自然的思想,使得現今嚴重存在著對資源的過
度幵發和對環境的破壞的現象。而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正是要求人們去關怀自然。

如果認為中國現在還處在文化啟蒙階段,而對傳統文化進
行全盤否定,是不是有些短視了。另外文化大革命中,也
曾出現過“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教訓。

中國文化不是多元的,這是因為近代以前,從來沒有任何
一种文化能對中國傳統文化足以形成挑戰。“平等”概念
如果是指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平等,确實如您所說,是少
見。但對异民族的歧視心理其實更多是文化強勢的表現。
對于文化內涵來講,西方民族文化那种以戰爭為本位,好
戰鍵斗,不惜流血爭取自由獨立,与東方文化中那种安息
為本位,“惡斗死,宁忍辱”,到底哪种文化,該更适于
多元化發展?我也難得其解了。

==============================================
受教

送交者: 老劍 于 May 20, 1998 10:40:51:

回答: 說說百家爭鳴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冊筆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非先生一向是主張“睜著眼愛國”的,這种愛國精神,于民國初年的
愛國知識分子同出一脈,也是被列強鐵蹄踏幵國門后中國知識分子對
傳統文化的反思。老劍一直是受教的。与先生數次請教,有抬杠嫌疑,
如學生在課堂上向老師發問一般,并無它意,雖然語气咄咄,但先生
所言,未敢輕鄙。說實話,竊意在許多地方是相同的。
辯理明事,若衹重“辯”字,“杜丘”講話:哪有個完呢?

先秦思想,紛亂無端,才會成就了董仲舒、朱熙等人,“百家”之前
還有“諸子”,起于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天下大亂之机,或生而為
世、治國安邦,或隱而求道、身心安詳。除上述十家外,后人又加有
“兵家”,以孫子一脈為源。孫氏著作,絕非用兵這么簡單,其中涵
蓋著人類對“策略”的思考。三教“儒釋道”分支很多,流派各异,
就連后世崛起的禪宗自六祖后又分五派。故百家之說,恐是當時真實
寫照,而后人分門別類匯總十家。蔡元培先生對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
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不但學分七科,且提倡“兼容并包”,即衹要有
一家之言,便可在北大幵課。當時名士云集,屈指難數,然相隔不到
百年,后人已分家別類寥寥,先秦時期,盛況更難料。史書記載的諸
子中,許多著名人物并未有傳世之作,一為戰亂所毀,二為逸世求真
未曾入世。

至于是為經世,還是為真理之說,有待商榷,分野岭并不明顯。假定
此說成立,那么經世說在中華帝國曾有的兩千年發達上還是起到了決
定性作用。而今的落后,文化思想上有很大的原因,而我一直堅持的
是,是文化思想本身出了問題,還是我們在繼承引用發揚是出了問題。
許多思想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很优秀的,但在實踐過程中是扭曲的。眼
下就有例子在。
對輝煌的眷戀,与對未來的向往并不矛盾,無需一提“五千年文化”
就神經緊張,正如不必為一提“中國落后”就抵触一樣。

“智慧”一詞源于佛教,我想您說的是“邏輯”?剛剛看了黑格爾的
《小邏輯》,非常感嘆對事物的認知的精确性和嚴謹性。中國文化您
不認為是多元的,但世界卻是多元的,如果中國文化并不是西方文化
的分支或者包容物,那么它的存在,便是組成世界多元的一部分,而
其中糊涂姐和一問比較敏感反應的“不可說”,也是如此。知而不說
与不知在表象上很容易近似,保留与不會下亦然。中國“玄之又玄”
的文化不過是另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對西方文化不能解釋的事物,
是個很好的補充。簡單的例子,對于圍棋,目前人類仍沒有“看得過
去”的數學模型,雖然象棋電腦可以成為一流高手。

理不能脫于人,人難脫于情。雙方思想的傳承形式上也有區別。可容
后討論。

在國內,老劍也常有呼吁,但多是感慨國內弊病,希望多向發達國家
借鑑的。先生可以告慰的是,無論先人如何輝煌,現在在國內談論,
有興趣聽的人很少,雖然這里曾是一片沃土。而各位海外學子,既有
走出之心,必有走出之因,故“鼓吹”一把,不言自明亂撞鐘,倒教
先生見笑。對于有水平的宏觀討論,老劍力不能及,就某點某篇或可
一試。

老劍奉行的一句話,不懂就學,無需抵触。


所有跟貼:

講一個故事。 - 觀眾 (462 bytes) 15:14:05 5/20/98 (0)

---------------------------------------------------
講一個故事。

送交者: 觀眾 于 May 20, 1998 15:14:05:

回答: 受教 由 老劍 于 May 20, 1998 10:40:51:

十几年前去白云觀,遇到一個气功師。他常去白云觀和老道們聊天,
期望老道們能點撥他一倆句。他說,气功這東西, 是不可說的。
第一是沒有語言能說清楚。第二對沒有達到那個層次的人說了也沒用,
弄不好反而害人。每當他的道家气功練道一個層次再也上不去時,
道士們常常會向他露一倆句而使他受益悱淺。

气功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那种玄而又玄的不可說,其實就是對知識閱歷和思想水平達到一定程度
的人,衹要一點就透。對其他的人,怎么說都沒用,弄不好常常
會被誤解。

==============================================
古希腊哲學并不优秀

送交者: han 于 May 20, 1998 09:56:13:

回答: 說說百家爭鳴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冊筆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你說古希腊哲學好,但現在古希腊的人哪里去了?古希腊哲學
看上去合理,但是最不合理。

==========================================
對於异文化的認識

送交者: abe 于 May 20, 1998 09:06:28:

回答: 說說百家爭鳴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冊筆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文化的認識有時不是衹靠文字就可以的.
尤其是面對史籍.
西方的哲學發展.注意到人的存在.注意到人的特質.注意到智慧
中國的哲學..........我一直在思考..
究竟西方是說哪些國家啊?究竟西方哲學中有多少是我們無法達到的啊?

===============================================
===============================================
多元与一元的歷史成因

送交者: 月童 于 May 20, 1998 10:15:06:

回答: 說說百家爭鳴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冊筆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多元与一元的歷史成因(一、西方政治)
====================================
發信人: gospel.bbs@fhl.EE.NCTU.edu.tw (月童)


因為psycho前文論述社會中的「愛与正義」的實踐,
引証了西方基督教信仰中思維邏輯的貢獻,我衹補充宗
教与政治之間的平衡張力的歷史部份,正是這「超越的
秩序意理」沒有被收編成功,造成今日西方思維多元化
的重要成因之一。


遠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基督教所源出的猶太國家,就發展出一种制衡制
度。三足鼎立中,其中一角是君王統領天下,另一角是祭司透過宗教來帶領百姓
制衡君王,第三角是先知系統,他走出宗教傳統,呼吁人不要被儀式麻弊,回到
宗教內在最心靈的誠實。最特別的是先知,他不衹罵君王,也罵祭司。理由是,
人人都有罪。而先知是絕對沒有宗教勢力与政治勢力的第三种制衡力量。他自己
經常披麻蒙灰,以表示与百姓共同承擔罪責。

所以當時有一种全國性的「贖罪日」,祭司要先為自己,然後為全國贖罪。

「先知系統」,一直是至此以後政治結构中的「幵放向度」,是一种超越体
制的「超越性秩序義理」,他們全指向社會的愛与正義的期望,但源出都是宗教
信仰對「超越向度」的幵放。

至於中古時期教會史的混亂,有蠻大一部份原因是「先知」系統的消亡,直
到馬丁路德改教,回到信仰本質,人人在神前平等,才幵始重返「三角制衡」的
思維模式。說馬丁路德有功於民主,跟新教倫理一樣,是從根本改變了「思維模
式」。而很明顯的,這种思維模式也帶出「社會正義」的概念,要求從制度從法
律上不斷修正,以達到人人平等、維持社會的正義与愛的概念。

馬丁路德如此、約翰魏斯里如此、林肯如此、馬丁路德.金如此...,這不止
是一种敢向体制抗衡的勇气,其背後也有「先知系統」帶出來的超越性思維,超
越政治、甚至超越「宗教体制」,而像古早先知一般殉難者,也比比皆是!

多元与一元的歷史成因(二、中國歷史1)
=====================================
發信人: gospel.bbs@fhl.EE.NCTU.edu.tw (月童)

殷商時代的宗教收編

中國最早出現的宗教是「自然神」,是對山川風雨神等的崇拜。這些自然神有它
們自己的階級,高神統領低神,在陳夢家「中國青銅時代」的研究中提及,自然神的
階級,其實是完全反應商朝廷的階級的,在最高的「至上神」之下,風雨山川各有其
權勢与上下隸屬關系。殷商是個很大支的氐族,可以說氐族的輩份秩序就成為朝廷的
階級。他們非常重視祖先崇拜,所以才會有「殷商善事鬼神」的說法。
在這情況下,氐族之最大祖先神与自然界的至上神,應當有某种層度的「制衡」
關系的。但是殷商中期以後,王已「不事上帝」,理由是為統一權勢,王漸漸成了「
自然神」的祭司,代天發言,代百姓行祭祀。
我特別要說及這個,是因為遠在殷商,宗教就有倫理政治收編的現象產生。就其
因,就是政權与祭司体制的合一。

周朝「天」含義的歧异与統一方法

周朝興起之初,為要叫人信服其權力超過殷商,便高抬自己所信奉的「天神」到
比自然神和祖宗神都高超的地位。
但天之含意其實很分歧。譬如詩經中所提之天顯然有「意志」,但左傳与國語中
提及天,就很著重其「自然義」,周初大一統,周公佐政,就已經把天的含意「道德
禮法」化,并喊君王「天子」。於是君王不僅是宗教之祭司,政治之統管,而且成為
有德之天選出的有德之君。
到東周与春秋戰國時代,天之含意又幵始分歧。老庄更是把天的自然義推演到极
至,倫語孟子呢,就強調天的「道德義」,所以又說「天道」。孔孟則是在貴族間游
走,所以他們對天的「道德義」,會很自然的走向君臣与家庭倫理的禮法關系。
孔孟對「秩序意識」的建立,是不遺餘力。道德訴諸內心,禮法表明於其外,禮
法与道德,是一体之兩面,所以格物致的講究學問,誠意正心修身的訴諸內省,齊家
治國平天下的講究家族的禮法与君臣的禮法,并華夷之變,是「君子」整全的人格風
範。
東周以後對「天」概念最特別的是墨家,他們相信天是位格神,天兼愛天下,所
以墨家弟子都講「非戰」,并在普羅百姓間生活,最有人人平等的「民主含意」。但
墨家在當時盛行周游諸王之間,求官以施展抱負的春秋戰國文化中,根本孤掌難鳴,
所以漸漸就失傳了。

多元与一元的歷史成因(三、中國歷史2)
=====================================
發信人: gospel.bbs@fhl.EE.NCTU.edu.tw (月童)

漢朝奠定權威政治,与政治倫常二合一結构

其實光看論語孟子,會覺得儒家很無辜。但從中國歷史來看,儒家修身的道德倫
理被政治收編的确是事實。這也部份說明了,儒家思想中的确是有被統治單位收編的
思想瑕疵。
儒家第一次被收編,是在漢朝。我們都知道「漢武帝封禪」的故事。這故事背後
的含意是,「天子」透過一個近似宗教的事件,來証明自己的有德与得天支持。而後
這樣的以宗教証明政治的事件屢見不鮮。很明顯的,會走上這一步,是因沿襲天的「
自然義」与「德行義」。漢朝不是最純正的儒家治世,因為漢朝參雜陰陽五行五德終
始与災异說天命說。但儒家竟會与這些神話結合,當然也是因為其「天道」的含意,
不是僅有道德義,也有自然義。誠意正心修身是极其的自由心証,衹好以秩序禮法來
講究於外,天命神話來証諸合法。
權威政治穩定需要有三要素:1. 君主決策的不受干預,2. 社會階層的穩定与平
衡,3. 社會角色的安分守制。 透過仁与禮法結合,華人文化變得傾向內自省以謹守
其份。個人奮斗,多元与自主性,都被視為「爭則亂」。社會与個人全都傾向被動,
他制,与他律。這种种文化,在漢朝大一統後差不多全數定型。甚至到宋朝理學,儒
家經歷一次大复興,卻仍是走向更嚴格的綱常禮教。

這种文化,如何面對最有可能帶來破壞力的宗教体系呢?

道教的受壓迫与收編

我們先來看道教。
道教是華人文化中土生土長的宗教,其遠始背景當然是自然神与天的自然義的融
合。道教產生於亂世,產生於普羅百姓間,強調社會平權,其自我合法化,就是透過
神仙与靈异的顯靈,諸如符水治病祈福禳災等。但是到東晉,葛洪把道教轉折化,也
就是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將道与儒結合,促成官方道教,跟內修外王經
學混合了,於是官方幵始鎮壓民間道教。
在中國歷史上,起於民間的宗教團体或起義,少有善終。一因領袖与起事者多不
識字,難以智取,一為「學而优則仕」的觀點會造成知識份子以政治為唯一的出路,
倫理治世的政治觀下,「爭則亂」,「作亂者必無德」知識份子根本衹有被收編一途

而道教本身,卻有「自我解构」的內涵。因為這宗教的本質是跟据「自然」,与
曲解的老庄,傾向自由心証的自由神仙逍遙觀,亂世下若有魅力領導者還易凝結,領
袖一死或亂世結束,馬上各自為正不再統一了。
所以當葛洪將道教轉成官方宗教,便詮釋道教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
,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甚至葛洪對民間反官方道教信
徒斥之為「召集奸党,稱合逆亂,威傾邦君,聲凌有司,犯上作亂」,應采嚴刑峻罰

雖然到此為止我一直是在交代歷史,但書寫過程其實很難受,因為網路宗教版上
,類似這樣的以倫理治世收編宗教的言論,真的屢見不鮮。
道教到了南宋王重陽──就是金庸据本的全真道,已經完全的儒釋道合一了。全
真派為出家道士,蓄發須,頭頂挽髻,素食,重清修,講明心見性,養气煉丹,含恥
忍辱,清心寡欲,視之為「真功」,傳道濟世則視之為「真行」。其實是融合道教內
丹,禪与儒家理學了。

佛教的受壓迫与被收編

最後來談佛教的迫害与收編。
在「中台事件輿論文本分析」一文發表後,psycho接著述及佛教的三武之禍。這
背後的原因究竟為何呢?
佛教初始入主中國時,是相當傾向印度佛教教義的。它与政治完全的疏离,其教
義根本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入世,完全獨立自主,所以其對立面根本不應是政治,而是
他种宗教。
在亂世時代的東晉,曾出現一則「沙門是否應向帝王禮敬」的爭議,這是記載下
來的第一次「政教之爭」,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沙門与君王誰更有權?(明末清初,
基督教傳教士一樣碰到類似的爭議。)慧遠的回答明顯表露涇渭分明的二元世界觀:
「佛教徒分出家与在家兩种,在家者需履踐臣子与親師之道,出家人則斷一切世俗,
与禮俗傳統背道而馳,對父母并無不孝,對君主并無不敬。」
也就是說,出家根本不需被倫理之治收編,但因与政治不涉,也不會危及君王的
統御大權。
既然這樣,為何還會有三武之禍?主因是財富問題。佛教興盛後,結集了民間大
量財富,致使政府可以動員的經濟力量大幅減少。但滅佛的理由,卻仍是儒家最容易
扣上的帽子,魏書中說:「政教不行,禮儀大壞。」韓愈論佛骨表則直接從財富抨擊
佛教。三武之禍再一次証明,即或不直接施壓政治,僅僅出於經濟因素,政治一樣會
徹底擊毀宗教,而与政治無涉但求自我修身与世無爭的出世教義,也不可能出來制衡
政治的無理。
經三武之禍,到宋朝,我們經由理學,一樣看見佛教与道教的同一結果:跟上層
知識份子結合,跟儒家思想結合,儒釋道合一。儒家思想變成超超穩定結构。

能批判「秩序意識」的,必須有足夠的教理內涵

談到這里,我稍稍作一個總結:中國倫理治世的結构下,一切學理必須支援「秩
序意識」,唯一能提供制衡可能的,必須是能超越政治倫常,看到另一「真理」的學
理或信仰,但這樣的學理或信仰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壓迫,所以要能持續在壓迫中生存
,它還必須有可以面對壓迫,并持之以恆的入世教理。
此外,在這超穩定結构下,內倫外政,倫政合一,其制衡不能僅憑藉倫理觀念,
還需要有政治入世的觀念。
歷史上宗教被壓迫的事件屢見不鮮,最後結合收編進「秩序意識」的,也屢見不
鮮。若超越倫理治世的宗教不能被收編,政治一定壓迫宗教,若宗教根本与倫理治世
不相違背,政治就會對宗教采寬容政策。

這可以部份說明為什麼台灣民主過程,基督教長老會受迫害最多,功績也最大,
而至今大陸仍視基督教為仇讎,迫害不曾稍緩。原因就是基督教相信必有一超越上帝
擁有絕對真理,真理中的「公義」「平等」法則,根本不會是与「政治」合一的「公
義」与「平等」,歷史上所有政教合一的基督教事件,都是墮落腐敗的結果。此外,
基督教的正義觀平等觀,絕對要求一种入世的實踐,近似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
實踐本身,是對正義的体會的門逕之一。這必然造成基督教的批判与堅不妥協教理。

更可以用以說明,面對清大事件,何以批判者往往衹据一元思維作批判,缺乏一
种更超越的「秩序意識」,更有演變成「清大幫」「交大幫」,或「女性主義幫」、
「反挫幫」,「愛心幫」、正義幫」,「道德幫」、「法律幫」....等等,討論越來
越失焦,政治思維傾向越來越明顯的互相攻訐。

反觀宗教版,不也是很容易這樣嗎?

(基甸轉自台灣信望愛BBS宗教板)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