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海外網上文學漫談 -- 唐散宜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茅扶禾 于 August 20, 1999 06:54:39:

送交者: 茅扶禾 于 August 12, 1999 15:14:09:

海外網上文學漫談


唐散宜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這是古代文人對一位同僚的沉
痛問話,今天,卻成為虛擬世界中自由創作的生動寫照。

  不過,新生事物總是會引來疑慮的眼光。陳洁惠《網上文學原生
態》一文就說:“網上‘自由作家群’的作品總体質量并不高,多數
衹是些關于玩電腦的感受和關于個人情感生活的小散文等”﹔即使有
個別的“純文學”作品,在網上也是沒人看的。

  筆者的網絡資歷,應當說是足夠老的。六年前,海外建立英特網
上第一個中文討論組(USENET,alt.chinese.text,簡稱ACT)時,
我就已經挂在網上了。在這里,我愿以一個老網人的身份,探討一下
網上文學的成績与尚待努力之處。

  

  陳洁惠的文章強調“純文學”,我們先談談“純文學”的定義。
按現在國內報刊上的通常用法,所謂“純文學”,指的是從八十年代
中期幵始的模仿“新譯文”(特別是模仿法國“新小說”的譯文)的
“先鋒派”作家作品。這种東西,就算將來會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
在時下,恕我直言,不要說在網上,在網下也是沒有多少人讀的。何
況這樣的“純文學”作品,也不适合在線閱讀的形式。

  當今的時代是影視時代。西方“純文學”作家有意要創造一种完
全不同于影視的藝術体驗,他們的散文体小說,往往有十來個散漫的
幵端,到最后才絞接在一起,再加上許多橫溢出去的評論,使得電影
電視很難處理。同時,也使習慣于影視直觀的年輕人和習慣于傳統的
小說故事的成年人都覺得難以閱讀。所謂的法國“新小說”,在法國
流行后的一大“成就”,是二十多年內沒有一本書能爬上英美圖書市
場的流行榜。

  這當然不是說法國“新小說”就一無是處。比如剛得了美國圖書
評論獎的短篇小說集《好女之愛》(The Love of a Good 
Woman),就可以看出有法國“新小說”的影響。但是愛麗絲﹒毛羅
(Alice Munro)的故事本身也寫得很棒,今年以來,已經高居流行
榜几個月了。

  現在,假設《好女之愛》被搬上網……

  就講被用作書名的那個故事。一個被稱為“天使”的女護士,專
門照顧垂死的病人。她正在照料的女病人,臨死前告訴她一個祕密:
自己的丈夫殺死了鎮上的眼科醫生。病人死后,女護士決定按自己的
方法處理這件事。她將邀請那位丈夫──也是她中學里愛戀過的同學──
去河里划船,告訴他自己不會游泳,然后問他殺人的事。如果他認罪
并向警察自首,女護士愿在獄外等他一輩子。如果他殺人滅口把女護
士打下水,她相信他將永遠被懊悔折磨,這將是上帝的更重的懲罰。
但在一起出門去划船之前,女護士突然意識到病人臨死前的“透露”
完全可能是編造的,別人都“知道”眼科醫生是溺死的,為什么她就
不能接受這一“事實”,并和自己的中學甜心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呢?
故事就此結束。

  很多作家的小說,讀完了讓人舒口气:,總算寫完了。但看這
樣的故事,你總想知道那男的到底殺了人沒有,于是要從頭再看醫生
的尸首是怎樣發現的,跟病人講的話比較,核對細節,才能得出自己
的結論。讀完故事,思考才幵始。作者看似漫不經心地從几個“入口”
堆積了一批細節,然后突然揮手隱退,迫使讀者撿起這些細節,重构
整個故事,在重构中体驗作者的匠心并挖掘人物──特別是女性人物──
的性格和心理。這樣的故事,讀時有智力受到挑戰的愉悅,讀后有感
情得到清理的澄靜,順便再祝賀自己一把:沒愛過值得愛的女人,你
還真讀不懂啊!

  可惜網絡的閱讀形式,并不适合于前后翻檢地反复思考,特別是
在傳載速度比較慢的時候。這樣的作品,不但影視很難處理,網絡同
樣很難處理。

  愛麗絲﹒毛羅是出一本書就要得一個國際知名文學獎的大師,我
們現在還不能要求中文網絡作者寫出《好女之愛》這樣既前衛又暢銷
的作品。即使專業作家里,又有几個能達到這一水准?但是,如果我
們不那么專注于所謂的“純文學”,而是在比較傳統的意義上看待網
上的文學作品,就會發現網絡其實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很多人在那里
已經大有作為。

  

  國內的網站,從海外接過去,速度太慢,本人去得不多,不夠了
解。下面主要談海外的中文網絡文學創作。

  本文的篇幅不允許我大段大段地引用他們的文字,首先還是讓我
們看看來自中國大陸的網絡作者的素質。不錯,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學
理工的,似乎与文學沒有多少緣分。但是這些人在中學時代几乎都是
拔尖的高才生,考大學“指哪打哪”,考理工并不意味著他們文科就
不行。筆者有位學物理的師弟,他的中文系妻子的畢業論文就是他寫
的。何況網絡作者中科班出身讀文科的并不少。

  理工科的學生,讀學位時拿助教工資,畢業后找個年薪數萬的高
科技工作,或許不發財,但至少有房有車,過著舒适的中產階級生活。
他們所寫的東西,基調就要積极得多,更貼近留學生活的主流,往往
也更全面地反映了國外生活的眾生相。

  這是海外中文網絡作者的素質和优勢,那么他們的實際成績如何?
我想,指出一條就夠了:已經有很多作品,是先貼在網上,然后才登
上印刷版文學雜志的。例如,圖雅的小說《小野太郎的月光》和《尋
龍記》在台灣得到主要大報的文學獎﹔滴多的中篇小說《心有別趣》
發表在去年第6期的《小說界》﹔馬蘭的小說《大善人俱樂部》登在
《灕江》停刊前的最后一期﹔祥子有多首詩發表在《花城》去年第6期﹔
嘯塵的散文連續發表在《華聲月報》﹔曾曉文的小說《網人》在台灣
獲得了《聯合報》小說獎,里面的中心部分──真實生活中的男女對
手是夜夜在網絡上匿名閒聊的親密朋友──也為去年圣誕節前廣受矚
目的賀歲片《電子情書》所采用。另外,据我所知,還有一些作品已
被國內文學雜志接受,將在今年陸續刊出。

  一些有遠見的出版社已經出版了或正在編輯網上文集。中國社會
出版社的“當代留學生文叢”,在去年和今年分別出版了散文集《在
美國的一种成長》和小說集《美利堅的天空下》,銷售良好。

  海外中文網絡作者中,還有一部分“小留學生”,他們從小就來
到西方,對所在社會的体驗,又要胜過那些大學畢業后才出國讀研究
生的。例如,其小說《一夜情》被選入《美利堅的天空下》的伊可,
頗有香港作家亦舒的筆意,善于描寫都市中的白領女子。伊可詩也寫
得好,延伸至她的小說語言,看似淺白卻深有話外之致,往往以富有
象征意味的細節,映照出深刻的生活內涵。她在短篇小說《結婚》里
寫一個女孩准備婚禮:“裙擺一定要長要漂亮,因為行禮的時候,別
人在背后看到的衹有裙擺。尤其如果主婚人喋喋不休的話,參加婚禮
的人可能就衹對裙擺留下印象了。”當主婚的牧師在講解婚姻的意義
時,賓客都嫌他口羅嗦,看著新娘的裙擺解悶。一片裙擺,就指明了
婚姻在現代人心里的低落地位。

  上面談的主要是小說,其實,網上文學中數量最多的是散文。這
就又要說到理工科的好處了。《中國青年報》曾有文章說:“寫散文
必須要有學問功底。以散文傳統最發達的法國為例,他們認定的經典
散文家基本上都是博學之輩,而且未必以創作為主業。……因此,散
文創作很可能會走向專業化道路,而不是職業化道路。也就是說,如
果你說‘我是寫散文的’,那沒什么了不起﹔如果你說‘我是搞天体
物理的,業余時間寫點散文’,那一定不可小視,因為你有某种學問
的功底,跟別人不一樣。”科技專家寫散文,在印刷報刊或許是特例,
但在海外的中文網絡卻是通例。

  盡管有這樣的成績,不可否認,很不幸的是缺乏網絡經驗的人,
很難穿過網上山堆海積般的字障文礙,找到有信息、有深度、有文學
修養的值得一讀的作品。網上缺乏控制的無政府狀態,很容易造成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因為制造劣幣太容易了,花的成本太低了。
抽出小學作文本,抄篇揀到錢包交了公的一件好事,別人也不能阻止
你貼上網。很多論壇确實是劣幣泛濫成災,誰有那么多工夫在無數劣
幣中搜尋個別良幣?

  網上閱讀還有個編排格式的問題。自由發表也意味著自由地以任
何格式發表,不管這格式對于讀者是多么地不方便。比如有的人貼文
章不斷行,每一段是一條長行,在“網景”中看時,要按著鼠標無限
期向右移動。如果格式亂七八糟,讓人讀起來不暢快,即使內容對胃
口,很多讀者還是要說“拜拜”。

  要使閱讀網絡文學成為一种更愉快的經歷,關鍵是要找到合适的
電子刊物。志愿編輯們的辛勤勞動,一是匯集了优秀的文章,二是轉
換成了養眼的格式,讓人讀起來,省時又進補。有名望的網絡作者也
更愿意把他們的文章交給有名望的網絡刊物。陳洁惠文章里介紹的几
個網站之外,如果你想看不那么“純文學”的、更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可以試試1997年3月2日創刊的《國風》:

  http://www.GuoFeng.aan.net/

  

  毋庸諱言,作為業余寫手,網絡作者的文字尚不那么老練,藝術
上往往還比較粗糙。就舉小說的例子。現在基本上還是上一世紀的傳
統寫法,圍繞著一兩個男女主角編故事。敘述速度常常顯得太快。在
結构上衹有主干,缺乏旁枝,也缺乏更廣闊的社會內容的花花葉葉。
明明是親身經歷的很真實的故事,由于忽略了細部的場景刻畫,反讓
人覺得是編造。在這方面,網絡作者确實還要向文學大家和名家多多
學習,繼續提高自己的水平。

  比如,說到要辦什么事,主角穿上衣服就出去了。這類簡略粗疏
的筆法顯然与名作差距很大。像托爾斯泰那樣,《安娜﹒卡列尼娜》
里的渥倫斯基摸摸自己的小腿(不算戴帽子,穿靴子是從前貴族男性
打扮出門的最后一步):很結實啊,皮膚很光滑啊,肌肉伸縮很有力
啊。然后他心情很好地出去會情人。小腿在這里成了与“靈”相對的
“肉”的象征,從這樣的習慣動作里寫出了男人對待愛情的肉欲心理。
或者,像寫過几本暢銷書的加拿大華裔女作家劉福蓮那樣,寫一個男
人去診所檢查性功能,找到了地方,不是急急地走進去,而是仍然坐
在車里,摸出報紙,對著廣告核對診所那塊小小的招牌。再寫几筆那
廣告旁邊又是些什么廣告。男人的猶豫不決的心情,他感到的屈辱,
沒有明寫的在紙上游移的目光,同時有机地結合進來的社會內容──
那些別的廣告,都在這個細節里寫出來了。網上文學中,還很少發現
如此細膩的筆触。

  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小看未經深度加工的網上文學“原生態”。
中國文學史一再表明,民間的“原生態”是新的文學形式興起的前奏
和基礎。詩、詞、曲和話本等,都是先在民間流傳,然后才被文人襲
用,并經文人之手,改造提煉為比較精致比較高雅的形式。就拿宋詞
來說,要先有了唐末的鄙俗的敦煌曲子詞,先有了五代的“南國嬋娟,
笑唱蓮舟之引”(改歐陽炯《花間集》序之句),然后才有北宋蘇東
坡的以詩入詞,才有南宋辛稼軒的經史子集拉雜綴用。誰知道網絡作
者會給文學帶來怎樣的沖擊呢?他們的“即時即景化”的特點,不正
和現在英美的小說与新聞報道合流的趨勢暗合嗎?其實又何止是英美,
寫了《百年孤獨》的諾貝爾桂冠作家馬爾克斯,最近還買了哥倫比亞
的一家報社,宣布重操記者舊業呢。

  網絡作者固然應該提高寫作水平,但是,網上文學大可不必向那
种“純”的方向發展。畢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間創作,而民間創
作自有它的特色。文化大革命中,有位朋友上山下鄉,那時他已經偷
偷讀過了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的“禁書”,在同時代人里,要算是說
話很优雅的。但聽到沒有念過几天書的山妹子低頭說一句,“哥啊,
見到你我奶子痛哩”,心中卻被震得七葷八素。民間創作,要的就是
這种潑辣辣的野趣。

  英特網的建造和推廣,使成千上萬的人雖然丟掉了筆卻拿起了鍵
盤,他們寫電子郵件,寫討論組帖子,寫聊天室瞬時“對話”,也為
電子刊物寫稿件。有人評論說:英特網使后工業時代被媒体籠罩的人
們重新發現了通過寫作而表達自己的樂趣。

  人都是喜歡表達自己的。但愿這种網上的文字表達是自發的,力
求优美,但決不因此晦澀或做作。


(轉自:光明日報,1999。5。19。作者唐散宜即網上人稱腐儒的散宜生)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