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到基督再到阿甘正傳(瞧這一個亂──回老劍)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宛云 于 September 14, 1999 06:13:33:

送交者: 宛云 于 September 06, 1999 07:52:11:

老劍,你好,你說得很對,我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忍辱,精進,制欲都會
使人深深受惠。禪宗的方便法門并不是沒有道理,但禪宗的頓悟是為大根
器的人准備的。我們都是俗人,想撿便宜繞過辛勤耕耘而直接收獲是不可
能的。但是,我也有疑問,就是要滅除人類的欲望這乃是最大,最難實現
的欲望。佛本來就是要滅欲的,關鍵是方法,是硬性壓制呢?還是循循疏
導?硬性壓制,它換個方法改道怎么辦?循循疏導,我們命光短暫的有生
之年是否夠用?

佛也有它的靈活法門,大圣自在天与放蕩的烏摩女結為夫婦,生下2000
(?)多個后代,一半是行善的,一半是做惡的,佛令那些善的与惡的結
為夫婦,先以欲勾牽,后令入佛智。這樣的方法在凡夫如我眼里就很"人
道"。面對蕓蕓眾生,你有時會生出大悲憫:這么多根植于欲望的生命,
讓他們滅欲,談何容易呀!告訴他,貪欲是你不滿足,不平和的癥結,他
們中有人會重重點頭,謙虛承認。可是方法呢?這樣的欲望如何來滅?那
是一個能量啊,不是你要壓制,它就會變小的,壓下它,它衹不過換一個
栖身之地罷了。比如,你說,欲望不好,每每它一露頭,你就用暗示把它
壓下。可是,也許很快,也許假以時日,你會發現自己身体不如以前了。
那壓下去的欲望找了個借口,通過你的身体幵口說話了。

台灣有個法師叫証嚴,有人問她對墮胎的看法,她說,避孕好過墮胎。一
聽就覺得這法師仁慈,總給俗人有路可走,而不是斬釘截鐵地設一路障把
路給你封死。這才是人間宗教啊。有人說,自從有了圣經以來,關于上帝
的解釋和因信得救的方法是沒有多少變化的,而佛的修行之法卻變化忒多
,今天的佛法与佛的初修相比,差別太大了。方便法門就是后世之人的延
伸,它把佛勤勉的勇猛精進變成了簡寫本,辦成了速成班。這方法好不好,
我不該在此定論,但它的缺點是明顯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把一個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的過程給快餐化了,當然對于大根器的人來說,這法子靈,你
本來慧根就足斤足兩,撒下一粒小种子真可能結出一個大碩果。但對凡人
如我們者,卻不适合,我們的根性本來就沒有那份天然的圓滿,怎么可能
在付出极小的前提下收獲到精神上的大滿足?但它也不是沒有优點,苦修
在簡化了的禪宗法門中變成了詩情畫意的東西,与現實生活的細枝末節聯
系了起來,你可以不必委屈自己,面壁10年,可以不必閉關打坐,苦思冥
想,你衹需困來睡覺,饑來吃飯就行,挑水擔柴,櫛風沐雨無不修行。但
我覺得禪宗的見性成佛是在生活的細枝末節的修煉中練就了神聚,都是挑
水擔柴,凡夫想的是放下膽子會有一盃熱盪等著自己,而佛的挑水擔柴關
注的就是當下,那一刻,他的神是聚的,心是團的,這樣的日常行為已經
沒有貪欲在里面了。

有朋自澳洲來,說起佛教与基督教的區別,認為基督教是積极入世的宗教
,著名的醫院,學校許多都是基督教建成的。朋友反問,佛教建成了多少
濟事利人的東西?朋友又說,基督教造就的人物,在歷史上是無法跨越的
。比如達`芬奇,就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巨人,歷史若沒有了這個人物是會
銜接不上的。而弘一法師雖然功德圓滿,但可以被歷史跨越好多次而不影
響歷史的進程,因為他成就的東西對人類歷史的改變与達芬奇相比差距太
大了。

基督教不限制人類過丰富的生活,不限制人的欲望,基督教徒在享受上是
沒有限制的。而佛教的制欲有時卻顯得苛刻,但是,真正的方便法門應當
是令人在自覺自愿的狀態下放棄貪欲,而不是強行壓制,是令人在心生歡
喜的狀態下自動幵啟智慧,而不是催生。那樣生出的智慧才會長久地駐扎
下來,使人受惠。

朋友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佛教和基督教的區別:猴子在山洞外面看到洞口里
有一堆南瓜子,便伸手去抓,瓜子是抓到了,但因為握得太多,卻無論如
何拔不出手來,佛教猴子在一邊說,松手吧,人松了手才沒有挂礙。而基
督教的猴子則不這樣,它先量好洞口的尺寸,看好自己的拳頭的大小,每
次衹拿出一點。結果是佛教的猴子在一邊看基督教的猴子吃南瓜子。

不知這樣的例子能否解釋清佛教和基督教的區別,但我在朋友臉上分明看
到了被保佑的神態,那是一張自足快樂的臉,信心十足,愿心十足。那是
生命即使走到盡頭也會欣然赴死的人,他對人生的領悟會讓人心生歡喜。
他每天行走3小時,我毋宁把它看成是一种儀式,他深深感慨阿甘的行走
和奔跑,他說,阿甘從掙脫幵腿上的鐵枷而奔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奔
跑和不斷行走的命運。當時話外音是這樣說的:我母親說了,每一天都有
神跡。"自打那天起啊,無論我到哪兒,我就是跑啊。"

朋友認為,阿甘正傳說的是被神護佑的一個人如何看待和左右這個世界的
。不管那女孩子怎樣,吸毒也好,亂來也好,阿甘對她的愛是不變的。不
管世態如何變遷,衹要你回到他這兒來,他的愛永遠呈現最初的狀態。所
以女孩子最后回到了阿甘的身邊,那里是她的歸宿。阿甘的幸運是因為自
己傻,stupid as stupid does,人衹有傻的時候才會有神助,你這也
能,那也能,那好,你自己折騰吧。"人因過度的自信必遭詛咒",但你一
傻,覺得沒把握了,那好,就會有天意來安排你的生活,一安排就是奇妙
的一生。奇妙到最后那根羽毛可以穩穩地落在阿甘的腳上。那羽毛是不走
的,它就要跟阿甘在一起。

奔跑貫穿阿甘正傳始終,阿甘的跑在越戰中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失去愛
情后,阿甘又跑遍了美國。后來,他在大沙漠中停下來,說:我覺得,我
該回家了。這其中蘊涵的普示性是极為丰富的。

朋友的話讓我想起他在澳洲的經歷,他曾獨自一人做別人無法想象的苦力
--仔細清洗成吨的水果,大雨滂沱時,他臉上的淚水也流成河,但那不是
怨天尤人之淚,而是感激之淚,感謝天意賜予自己這樣一個磨練的机會。

一個人,不把苦難看成負擔,而視之為考驗的契机,我想,那壓到他身上
的沉重負荷有一天必會變成拓寬他精神容量的廣闊空間。這樣的人實在是
有福了。

所有跟貼:

也跟一貼,讓大家看看阿甘的階級本質 - 笑嘻嘻 (56 bytes) 20:37:59 9/07/99 (1)
也跟一貼,讓大家看看阿甘的階級本質(OOPS!) - 笑嘻嘻 (56 bytes) 20:39:02 9/07/99 (0)
也亂一回 - 老劍 (3443 bytes) 09:10:03 9/07/99 (0)
未免有失偏頗 - Windy (480 bytes) 10:57:40 9/06/99 (1)
有道理 - 一老中。SR (380 bytes) 11:20:20 9/06/99 (0)

未免有失偏頗
送交者: Windy 于 September 06, 1999 10:57:40:

回答: 從佛到基督再到阿甘正傳(瞧這一個亂──回老劍) 由 宛云 于 September 06, 1999 07:52:11:

“有朋自澳洲來,說起佛教与基督教的區別,認為基督教是積
极入世的宗教,著名的醫院,學校許多都是基督教建成的。”

那火刑柱呢?算不算一個?在人類歷史上信奉基督教的人所
殺的人是最多的,算不算他們的造就呢?

“朋友又說,基督教造就的人物,在歷史上是無法跨越的。”

加利略,哥白尼呢?被基督教燒死的這些呢?

“基督教不限制人類過丰富的生活,不限制人的欲望,基督教
徒在享受上是沒有限制的。”

那“紅字”呢?“荊棘鳥”呢?“巴黎圣母院”呢?

以上的東西也有失偏頗,權當個反例。

有道理
送交者: 一老中。SR 于 September 06, 1999 11:20:20:

回答: 未免有失偏頗 由 Windy 于 September 06, 1999 10:57:40:

就出世和入世這點上來說,基督教确實是世內之教,而
佛教似乎更有遁世的味道。

入世就不可能与權政無關,涉及權政,黑白難清。

強調清心寡欲,确實無助于社會的進步----這個
社會就是被欲望推動發展的。

達芬奇是基督徒,但達芬奇們是不是基督教創造的
人物,嘿嘿,似乎還有待商榷。否則就象WINDY說的,
西特樂也該算承先起后的歷史巨人了,不知道是不是
有人愿意說他也是基督教創造的。

也亂一回
送交者: 老劍 于 September 07, 1999 09:10:03:

回答: 從佛到基督再到阿甘正傳(瞧這一個亂──回老劍) 由 宛云 于 September 06, 1999 07:52:11:

佛教傳入中國扎根后,根器大約分為兩類,北派根器与南派
根器。北派根器重實修,喜歡鑽研功夫,南派根器講頓悟,
對于見地与直接的印心很偏好。兩派根器各有所長,你說的
困惑,源于張冠李戴。大部分人喜歡南派的頓悟,說白了,
很省事,但相對地對根器要求比較高,從效果來看,好象
大部分人是屬北派根器的。也就是說,北派根器的人非要
修南派的禪境,所以鬧出許多困惑。從神秀与慧能的詩,可以看出,其實兩者
都是很高的境界。但有一點,五祖是南派的愛好者,故偏
好慧能。所以喜慧能笑神秀實際上是個誤區。見地与修証并本
就是密不可分的,這就是理論与
實踐的聯系。“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是大乘唯識風範 :)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恰是“善護念”的寫照。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在說善護念的無所住,用照見
一照,無法無我,也沒錯啊。一個在說過程,一個在說結果,
哪個對哪個錯?:),當然這是我的個人理解,我對佛法是門外漢。
可以聽羽箭兄侃,他自認是居士的,雖然不為正修者所容,哈。
禪宗自慧能始看起來輕實踐重理論,其實是因為
當時北派盛行,每天的功課不厭其煩,就好象現在的中學生一樣。
學習負擔很重 :)
這時慧能突然提出素質教育,是指在大家仍然好好學習的基礎上
不要讀死書。不想許多方便者,認為慧能是在說大家
可以扔掉課本了,天天侃大山就能上大學 :)唐宋文人此風尤甚,
被稱為文字禪風。將禪修等同于聊天寫文打机鋒。我想許多人也有
這樣的理解罷。一次實修參坐入境的体會都沒有,憑著書上看來
的感覺和自己琢磨著的似是而非,就論佛教,則与文字禪風無异。

嚴格地說,佛教仍然是無神論。他們崇拜和追求的是經過努力和
修行而大徹大悟的人,后來的神化部分是衍生物,并非佛家本意。
換句話說,佛教鼓勵人相信自己,而基督教鼓勵人相信上帝這個
絕對公義的化身。兩教從信仰的效果角度來看,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其結
果都是使人有了憑仗,并且在“信”的狀態之后,可以化解很多
的無明和煩惱。這是對人生的實際意義。
其余的比如對此生之外的探討無論是“來”還是“去”都是另一回事了。
這樣的討論,會導致樹己毀它。其實我對這些信仰都是很尊重的。
佛教認為人与動物的不同就是人有宗教需求,基督教認為人与動物
的分水岭在于人有自由意志。總言之,人是有宗教性的。所以任何
一种完備發展的宗教,衹要可以滿足人的宗教性,都是不錯的。
宗教比較上的討論,大多是“不信”者的行為。對于“信”者是
多余的。其實所有宗教也都是排它的,衹有在“不信”者里才會
出現比較討論。在信仰者中,大多是樹己毀它了。
猴子松手不是佛教的目的,無挂礙也不是,無所住的本意是不要
貪看路邊的風景。佛教認為要修成正果,得到大徹大悟的智慧,
無挂礙衹是其中的手段之一而已。戒定慧三部曲,無挂礙衹在定中,最終是
為了慧。慧之后,人自然就是戒定狀態。換句話說,遇到南瓜子,
佛教猴子之所以放手,不是因為它得不到南瓜子,是因為它看到
了更前面的景象,原來,
忍住對南瓜子的渴望,再往前走几步可以有香焦吃啊 :)。這才是
戒定的本意啊。你那位朋友是站在基督教的立場在談佛教,
和站在佛教的立場談基督教一樣南轅北轍。他預設了一個前題,
兩教猴子衹能吃南瓜子,而且衹有南瓜子可吃。真是這樣嗎?:)
這恰是基督教對于唯一的絕對的上帝的角度來看的。
其實有關這一點,你可以看到更多的理論,有的很生動鮮明的。
和信徒討論宗教,其結果不言而喻。所以說討論不如說是聆聽。

說起阿甘這個形象,在极簡單的動机下卻很具机緣地參与了自己國家
當時許多大事件,甚至身處一些矛盾的中心,而且對自己心愛的女人
始終衷愛,其實這個形象不是愚人的專利。我給你個相近的例子,
韋小寶 :)
有生活信念的人,換句話說,從生存意志邁入生活意志的人,
其表現出來的光輝都是可貴的,所有信仰皆然。這是宗教留給我
們有現實積极意義的一面。但是宗教的本意,我一直認為是探索
已知現實之外的東西的,其對現實的意義衹是一個副產品。當然,這里
的“現實”在佛家是“世俗”的。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