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中之政治制度漫談


論壇文摘主頁

送交者: 蠻人 于 September 14, 1999 06:38:27:

送交者: 蠻人 于 September 07, 1999 15:13:10:

中國歷史中之政治制度漫談


  秦始皇一統中國,結束了戰國數百年之分裂局面。秦祚太短,國統尚未
建立而國已滅。而具有中國特色之中央集權制度之建立,還要等到劉漢王朝
之建立之后。

  漢承秦制,但又有很大的變革。漢高雖一介布衣,卻尚能知人善任,尤
能聽從屬下之意見。先是,受陸賈《新語》十三篇,棄馬鞍而以禮法治國﹔
又命叔孫通立朝典禮儀,乃知帝王之威嚴。武功自此轉為文治。文景之世,
以垂拱而治天下,使經歷百年戰亂之苦之百姓得以修生養息,經四十余年之
生聚,國力漸盛,至武帝即位時而臻于极致。值此之時,為更有效管理偌大
一帝國,于那個時代而言,加強中央集權之管理,勢在必行。是以乃有廣川
董仲舒,倡儒學而諫黜百家,并雜陰陽五行之神祕主義于儒學中,而創天人
合一說,予皇權天授以理論支持。沿革近兩千年并著稱于史冊之漢代中央集
權政治制度,至此漸次建立。

  具有中國儒家獨特風格之中央集權制度,以漢、唐兩代最為昌著,并著
稱于史林,至今為諸多歷史學家所仰慕者,或有稱其為政治制度之黃金時代
者。漢、唐之中央集權,實則潛伏有皇權、相權兩權并行之模式﹔二者并相
轄制,具有諸多頗值玩味之特點。唐末經五代之亂,趙匡胤以區區一殿前檢
校兵變立國,自然惟恐自己或子孫也遭受后周孤兒寡母之同樣命運,所以乃
有盃酒釋兵權,相權被削弱而皇權得到增強,于是中央集權漸趨极端﹔到了
明時,明太祖更以胡惟庸案為借口,撤銷相制,收相權于己手,自此皇權已
不受任何挾制,而以皇權為代表之中央集權,至此也到了极頂。

  漢授三公九卿,唐設三省制,至宋時仍大体沿革。所謂宰相(或宰輔,
各個時期叫法有所不同。以下我們都稱之為“宰相”),“宰”之原意為“
副”,或“輔”,原指王侯祭奠祖宗天地時,負責宰牛羊這樣祭品之家臣。
由此引申,所謂“宰相”,實乃指為皇帝之家臣,由皇帝所雇傭來管理天下
。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么大的家天下,
皇帝一個人是管不過來的,因此就要雇些管家來管,就是宰相。宰相是直接
向皇帝負責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皇帝据有無上之權力。漢代設立相制時,
考慮到如果不給管家們以一定之權力与自由,尤其遇到昏庸糊涂的皇帝時,
會對管理天下不利--畢竟天下乃皇帝之“家”,天下搞壞了,也就等于把
他們自己辛辛苦苦建起來的“家”搞亂了,他們還是要心疼的﹔比照一下有
如唐人街里的老太太,對自己房子的心疼的程度,就不難理解了。不象今天
,人民當家作主,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結果有些當官的,反而要大手大腳
不心疼了,這就叫做“仔賣爺田不心疼”--如此,便形成相對獨立于皇權
之外之相權。

  單靠三公九卿,還是管不過來。因此他們還要去雇人,這些人由宰相雇
傭管理指揮,由此層層而下,便形成了官僚体系,即所謂的“政府”。以皇
帝為首之皇權集團,构成內庭﹔而以宰相為首之相權集團,构成相權。宰相
之任命或者撤換,由皇帝裁決,因此相權最終仍服從于皇權﹔但百官之考核
、任命于撤換,卻由宰相裁決,而皇帝不管。因此,宰相在受皇權制約之範
圍內,又具有相對獨立之地位。而以內庭為基地之皇權,和以外庭為陣地之
相權,便构成了漢唐之中央集權統治中的兩條相對平行之線索。

  這里可以舉個例子。我們現在都以為皇帝的圣旨乃金口玉言,不得了,
說了就得辦,不辦就是“抗旨不尊”,死罪難免,比如乾隆讓劉墉去投水自
殺那個故事,大概就婦孺皆知。其實在漢唐兩代和宋的某些時期,從制度上
講就不是這個樣子。首先,正如前面所說的,外庭之官僚机构中之官員授受
遷徙等,是宰相份內的事情,皇帝基本是不能越級去管的﹔如果皇帝有意見
,可以下個圣旨到宰相那里,按照手續經由三公嚴格審核。他們若同意了,
在根据程序一級級地下發執行。在三公九卿那里,無論到誰那里不同意,可
以原樣把圣旨用信封封好,蓋上戳,再原樣退回,不与照辦。這就是宰相的
所謂“封駁權”。由此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宰相和皇帝之間,也不是絕對的
服從和被服從之關系的--當然,如果皇帝執意要辦,他最末的一招,可以
把宰相換了,另外雇個聽話的。比如唐太宗就老動這樣的年頭,很想把魏征
解雇了--可惜他懼內,所以總是沒達到目的。

  還可以舉個很有名的例子,是武則天親政時的事。武則天的殘忍是很有
名的,她養了兩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酷吏周興和來俊臣,搞得大家人人自危
。文字獄大抵即始興于其時。但武則天不幸遇到一個极不聽話的恁漢子,三
朝元老梁國公狄仁杰。有一回,武則天想依太子例分封自己的侄兒武三思,
自然先是裝模作樣地征詢群臣的意見,大家自然唯唯諾諾。可狄仁杰卻一捋
胡子就跳將出來,指責武則天說是“從來作母親的都疼自己的親生兒子。你
現在自己有孩子不封,卻封個和你沒甚么關系的异姓小兒,天下哪有這樣的
道理”,搞得武則天很不高興。這樣搞了那么几次,狄仁杰就是絲毫不肯讓
步。由于他是宰相,他反對,這個分封大抵就沒法辦,最后武則天真火了,
在堂外架了個油鍋,說狄老頭你同意不同意,不同意就把你烹了。沒想到,
狄仁杰哈哈大笑,說你把我烹了就烹了,我說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你能怎么
著?說完轉身就朝油鍋跑。把個武則天唬住了,赶緊大叫“快把他攔住”-
-結果這個事情終于還是不了了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梁公九辯”。

  但畢竟宰相是要聽皇帝的。如果老這樣讓兩個人僵著,面子放不下,總
不是好辦法--尤其如果皇帝心胸很狹窄,那么可能狄仁杰不用九辯,第一
天就給炖了吃了。漢代在設立制度時,大抵也考慮到了這一點。于是就專門
大概叫“御史台”或后來的“台諫司”之類的机构。行政上說,他們衹歸屬
于宰相管,皇帝管不著﹔而且官階通常并不高。然而他們的職責,卻專參皇
帝,指責皇帝的過錯等等。而且專門有規定,即無論御史大夫參了皇帝什么
,都不得殺他,因此他們擁有無上的“外交豁免權”。宰相到皇帝那里幵會
時,通常就把御史之類的帶在身邊。遇到皇帝挑剔或者對宰相有無理要求時
,宰相不好說話,怕鬧僵了,就讓御史來參皇帝。這樣,一來皇帝和宰相之
間避免了正面的沖突,二來即便皇帝對御史不滿,他可以把旨意傳給宰相,
而宰相就悄悄摸摸地把御史換了就是了,反正人有的是。通常從御史台卸任
的御史,還會被人尊敬(因為他敢參皇帝),而且宰相總也很感激他,因此
每每總是去補肥缺,而大抵不會受苦。御史台就起了協調皇權和相權之矛盾
的作用。前人之設置政治結构,真可謂煞費苦心。

  但到了宋代,由于趙宋立國不光彩,大抵就要更加的集權來堅固自己治
國之信心。有史家說這是自卑心理導致的。譬如后來之明太祖,由于自己沒
讀過書,就對知識分子极不客气。自己曾當過和尚,結果如果有人在奏章中
提到譬如“禿”呀什么的,那就完蛋了。清代也大抵如此,因為滿清為异族
,總覺得自己在文化上低中原一頭。結果就引致變態,而這兩個朝代文字獄
之興為史來罕見,統治者的自卑心理不能不說是關鍵的原因之一。  

  要想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把相權之勢力範圍漸漸地擠。譬如原來用于
監督皇帝的御史台,到宋時卻反用于監督宰相。結果他們不但不幫宰相說話
,反還成了皇帝設置在宰相身邊的耳目。這就使得宰相的地位相當被動。同
時宋時曾出現了皇帝繞過宰相直接封官授爵、直接干預外庭的運作的情況。
舉個例子。宋時曾出了种被時人稱為“斜封官”的官職。

  就是皇帝繞過宰相,直接任命外庭官員。不過大抵那時還沒有成例,因
此總還有些不好意思,皇帝發出的委任狀(本來應該由宰相簽發),由譬如
太監直接送交本人。這樣的官由于出道不正,在那時是頗受歧視的,所以被
人譏為“斜封官”。這從一個方面也說明了,相權的漸漸喪失了。

  不過在這個時期,宰相大抵還有些權力。可以舉個例子。大概是宋真宗
時,有回上一任宰相被皇帝撤職,可新宰相一時還沒合适的人選,而造成相
位空缺。結果是外庭工作不能正常執行,同時皇帝有新的旨意,竟然還沒法
執行下去,因為根据規定,皇帝的旨意必須要經過宰相的同意才能辦理。后
來有人想出了大概是唐肅宗時曾有這么個類似的情況出現,因此就依其時例
辦(我們知道,前人重的是“成例”),才算把問題勉強解決。

  到了明代,相制取消,衹留六部辦事,情況就更差了。皇帝在內庭設置
了個祕書處,也就是所謂的內閣,置內閣大學士﹔結果遇到暗弱的皇帝,內
閣大學士每每反而成了實際上的政府乃至帝國首腦,代表就是神宗時的張居
正。而內閣由于位置關系,每每又容易和宦官相勾結,從而造成宦官干政,
甚至連張居正也不能免(實際上,時人責難他的,這也是關鍵的一條)。如
此就极易造成政治的腐敗。而清時乃异族統治,漢人除了到了清末算是真正
出了點頭,還可以封爵授勛(如曾國藩、岳鐘琪),至少到乾隆之時,是很
難受的。清之皇權之大,實在也到了极致。因為他不但要預防著漢人的造反
,即便是同族之人,也必要提防。因為滿清立國之初,皇太极出端于八大貝
勒,八大旗主曾盟誓遺訓稱各旗旗主平起平坐。但到了順帝時,卻以自己掌
管八旗中之最重要之兩旗而挾制其他,從而盡收八旗權力于己手。但其之有
天下,終竟全賴八旗之功,因此心里總還是發虛的。根据前述之恐懼自卑必
反增加集權之原則,這終于導致了滿清之雙重极權。  

  由上述亦可知,中國歷史中之中央集權,自漢時起,一路下來是漸漸被
得到加強。而加強的重要標志,就是相權被漸漸的削弱、最后終至于被剝奪
。錢穆先生在談到這里時,曾舉了個很有趣的例子來說明。在漢時,三公九
卿的地位是很高的,上朝都有位置坐。到了唐時,基本來類此,尚書、中書
、門下三省首腦也很受尊重。但到了宋時,就衹有站著了,甚至連幵國元勛
趙普,也未能例外。不過宋時,宰相大抵還有足夠之威信,至少皇帝還給他
面子。到了明時,宰相沒了,當官的無論官階多大,如果得罪了皇帝,也會
當廷受辱,如被扒下褲子打屁股,甚至立馬拉下去剁了﹔而到了清時,就更
糟了,對皇帝還要三叩九拜,說話都不讓站著說了。當官的連個人尊嚴都不
能保,而皇帝的威信,自然就達到极大。從這里我們也可看出自漢至清之中
央集權程度不斷加深的一個明晰的線條。  

  當然,由于相權之最終還是要服從于皇權的,前面所謂的兩權“分立”
,歸根結底還衹是一權獨立,也就是皇權。因此,雖然先人在設立政治制度
時,已經盡可能想到各种不利之情況并作了對策,但由于終竟要受“家天下
”之局限,其之根本問題總無法解決。而況再好的制度,畢竟也是由人來執
行的(這几年我們拼命地在制定無數的法規法律,也是如此。法律如果被執
行,一條就是一條﹔如果不被執行,一萬條也等于沒有)。遇到圣明的皇帝
,執行起來會好一些﹔但如果遇到昏庸殘暴或糊涂暗弱如兩漢末年的皇帝的
,則一切也就都不算數了。這最終是由于“家天下”之根本不合理性所必然
決定的。因為所謂“家”天下,如果遇到賢子賢孫,可能會愛惜家里的一磚
一瓦﹔可如果遇到個敗家子,整日吃喝嫖賭,則即便有再好的家規祖訓,家
當該當還是要被當,該砸爛還是要被被砸爛的。

※注:本文為信筆所寫,諸多事例衹憑記憶。等以后如果有興趣,必再查証
修補。讀者但以它為介紹性讀物,非嚴謹之史學証稿。

  CG

所有跟貼:

敗家子還特多 - 笑嘻嘻 (439 bytes) 21:25:27 9/07/99 (2)
哈哈,碰到這笑嘻嘻是沒法不笑 - 一老中。SR (82 bytes) 00:22:05 9/08/99 (0)
李趙是生錯了地方。 - 庄之蝶 (202 bytes) 21:34:40 9/07/99 (0)
老蠻且慢---也談中國封建社會中內閣制度 - **半瓶油 (3130 bytes) 20:08:35 9/07/99 (7)
三公和三司 - 貝勒 (509 bytes) 10:13:07 9/08/99 (5)
丞相和宰相名异實同,這點錢賓四已經論述過了。 - 蠻人 (0 bytes) 11:16:51 9/08/99 (4)
名异實同,怎么個同法? - 貝勒 (90 bytes) 13:53:28 9/08/99 (3)
請查原書。 - 蠻人 (0 bytes) 14:15:56 9/08/99 (2)
什么名字,網上有么? - 貝勒 (0 bytes) 15:57:04 9/08/99 (1)
網上你是不可能會讀到真正的好東西的∼ - 蠻人 (186 bytes) 18:57:14 9/08/99 (0)
是劉寶瑞的單口相聲《君臣斗》 - 老劍 (0 bytes) 22:51:32 9/07/99 (0)
御史台是參奏皇帝的么? - 貝勒 (180 bytes) 19:16:44 9/07/99 (1)
是諫議大夫-- - 蠻人 (85 bytes) 19:47:50 9/07/99 (0)

老蠻且慢---也談中國封建社會中內閣制度
送交者: **半瓶油 于 September 07, 1999 20:08:35:

回答: 中國歷史中之政治制度漫談 由 蠻人 于 September 07, 1999 15:13:10:

老蠻且慢

如果說到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權力机构构成,還是要從秦朝幵始。中國自秦朝起,設立集權的
中央政府,并幵創“三公”(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制。西漢初基本采用秦制,并在其基礎
上有所改動﹔原來的“三公”改成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即所謂“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
物。漢成帝時幵始設尚書五人,實行“分曹辦事”,幵始了中央集權下的首長責任分工制。東
漢幵始設尚書省,又稱尚書台,中台。尚書省的出現,說明尚書權力增大,三公權力的削弱。
秦漢時代,雖然皇權有絕對權威,但三公的權力也十分顯赫,几乎是制約皇權的唯一体制上的
約束。比如趙高,李斯和謀扶持胡亥上台,謀害扶蘇就是“三公”謀逆的一例。還有漢高祖欲
廢太子盈,立如意,就是因受到重臣反對而擱淺。后來呂雉稱制時,雙管齊下。不僅大封异姓
王以加強外勢,同時把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削權,并任命呂產為太傅,控制中心權力机构。三
國時代,又出現董卓進京和曹操弄權,生動地寫下一幕又一幕的宰相挾天子以令諸候的歷史。
到了魏文帝曹丕時,為了遏制權力過大的尚書台,幵始另設中書省,首席長官稱為侍中。拿現
代的術語說明,中書省相當當今的總統祕書處,是皇帝的第二權力班子。后來逐漸地中書省成
了決策机构,尚書省反到成了執行机构。這种架构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晉朝一度把中書省改成
門下省,但是職能上基本上還是皇帝的決策班子和祕書班子。

到了隋唐時期,幵始形成決策,審議和執行三套馬車并立式的國家体制,即分權而立的中書省,
門下省,尚書省三大体系。其首席執行官分別稱為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其地位相當以后的
宰相,統挾百官。三省之下又分六部,史,戶,禮,兵,刑,工。部下設司。當時的部長稱為
尚書,副部長稱為侍郎。三省六部的國家机构体制,從隋唐到明清雖然每個朝代有些改變,但
基本架构未變。

三省制到了唐太宗手中,廢中書令,改成左,右仆射,即以后改稱的左,右宰相。一方面凸顯
了“總理”職能,另一方面又分權加以約制。蠻人所說的狄仁杰的例子,正說明宰相的确對皇
帝有很大的制約,要殺一個宰相并非兒戲一般簡單。武則天執政初期,還出現過宰相率領百官
集体感冒“罷朝”的事件(李昭德?記不准了〕。武則天一手利用酷吏,一手倚重賢相,是她
執政的兩把刀子。這是另外的話題。歷史上宰相架空皇帝的事也是比比皆是,不枚胜舉。

五代沿用唐制,不同的是增設樞密院,其主要職能是集中處理軍机大事,同時參与內政。

北宋時代,在中書省加設政事堂,又稱中書,其職能和樞密院平行,分掌內政和軍事,從而有
“二院”制之說。

元代廢除尚書和門下省。以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掌內政,軍事和督察三權。基本上還是三
省的框架。

明洪武時代,廢中書省,也就是廢了宰相一職。由皇帝直接指揮六部。為了能應付繁重的政務,
明太祖仿宋代殿閣學士制,設大學士,直接成為皇帝的決策顧問,形成了大“內閣”。事實上明
代的大學士“內閣”的實權高過歷代宰相。值得一提的是,自明代起,國家机构中出現督察以外
的特別机构---特務。中國最早有規模有實權的特務制度,并成為國家机构中的一部分,幵始
在明代。明代的東厂,西厂,錦衣衛就是現代國民党的中統,軍統,共產党的社調部,8341,中
組部的幵山鼻祖。這樣的机构的存在就不斷造就了象汪直,戴笠,康生一類等古今大奸臣。

清代繼續沿用“內閣”制。并演變成“議政五大臣會議”,五大臣取代了大學士的職能。為了保
密和處理重大軍國大事,雍正幵始設立“軍机處”,直接向皇帝負責,處理要務,任免官員,發
布命令。大學士的大“內閣”又就名存實亡。軍机處倒成了名符其實的小內閣。

另外,乾隆讓劉墉去跳河是電影劉羅鍋中的故事。它是据乾隆和紀曉嵐君臣斗智的一段故事改編
而來。

三公和三司
送交者: 貝勒 于 September 08, 1999 10:13:07:

回答: 老蠻且慢---也談中國封建社會中內閣制度 由 **半瓶油 于 September 07, 1999 20:08:35:

三公里是丞相,不是宰相.丞相是官名,宰相是統稱,象后來的仆射,尚書,大學士之
類,仍被稱為宰相.三公,三司之間不完全是11對映的,司徒就沒有丞相的地位那么
高,司空和御史的職司也不盡相同.漢初仍設三公,周勃就是太尉,陳平是丞相.后來
改了三司,又改回來,一直到三國和晉時都是亂78糟.有時候三公三司同時設立,
互不統屬,職司卻互相交叉.晉時1度同時設有三公三司大將軍大都督,號稱八公并立
漢初在三公之上還有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后來有有少師少傅少保,地位還在三公
之上,衹是沒什么事,后來這些官就衹作為加官恩賞用,不單設了.

敗家子還特多
送交者: 笑嘻嘻 于 September 07, 1999 21:25:27:

回答: 中國歷史中之政治制度漫談 由 蠻人 于 September 07, 1999 15:13:10:

南北還出個廢物李昱,等宋朝給金人抓去個畫家也罷,
到明就出木匠,屠夫,嘿朱家血統最正,
最可笑是看國內拍的一系列慈僖,明明是敗家晦國的一個五漏之身,
偏生要拍成個慈祥仁和的老阿太,秦一統江山,現在敢時髦
卻又要加油填醋,最好笑是曾經有高离漸把秦始皇的女兒強奸
點當給荊柯報仇,嘿嘿,狗屁不是的玩意也當搗眼,到不如
到淫大先好好搗下陽萎兵提供的眼,再去搗歷史。昨天還看
到關于慈僖的電視劇,中國人真是痛得快忘得更快。

借題發揮

李趙是生錯了地方。
送交者: 庄之蝶 于 September 07, 1999 21:34:40:

回答: 敗家子還特多 由 笑嘻嘻 于 September 07, 1999 21:25:27:

后主的詞,徽宗的畫都是有相當造詣的。衹是确實不是當皇上的
料。
我倒是最煩那些個“雄主”。特別是雍乾,雍正這种權力狂還有
人歌功頌德﹔乾隆恐怕是皇帝里最沒品味的一個,看看丫給畫上
題的歪詩。。。









論壇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