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看,但滥竽充数一回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红墙 于 October 15, 1999 09:02:07:

送交者: 红墙 于 October 05, 1999 21:03:20:

谁有知青赞歌的歌词,劳驾贴一次,先谢了。

HQ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电影中刘三姐这么一唱,
唱热了多少乡亲们的心。

十月三号,华夏中文学校以同样的深情献给大家一台歌舞晚会。全台歌舞是业余策划专业水
平。八百多名朋友到场,与华夏分享一样的感觉和情绪--离开了故乡千里万里之外,一场普通的
晚会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意义。歌也许是一样的歌,舞是旧时的曲,但听起来看起来,却是别有一
番滋味在心头。一首首歌,一台台舞如同一个小锤子敲打我们的心坎,引起我们的共鸣。也许我
们说着南腔北调的中国方言;也许我们来自中国大地的四面八方,然而我们魂牵梦萦的都是那故
乡的路,老乡的酒,家乡的人;我们临清风对朗月吟唱的还是年轻时学会的那几首歌。毕竟我们
拥有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肤色,同样心情!

红稠舞一跳有点过年的喜庆味道。小朋友的“茉莉花”纯真可爱,只教人想到江南的茉莉花
是否象我们离开时那么娇艳。“光阴的故事”该是台湾校园歌曲,十几二十年前台湾校园歌曲风
靡大陆,让我们见识了“乡间小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归的老牛是我同伴)和“外婆的澎湖
湾”(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幻想)。如今回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阴故事啊。女声独唱的
“走进新时代”应该属于革命歌曲,“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
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好象是春节晚会上推出的。因为曲调十分民族化,嘹亮而动听,
一下子流传开来。在流行歌曲中,“弯弯的月亮”是我们的喜爱,每次家庭卡拉OK都会唱上几次:
弯弯的月亮下面有弯弯的河,有弯弯的桥,有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上面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叫阿娇。童年的阿娇还在唱着过去的歌谣。其实,只要“阿娇”有学上,日子过得好,过去的歌
唱唱也没有什么。听说华夏中文学校已经在国内帮助建立了两所华夏小学,但愿许多的阿娇都可
以高高兴兴上学去,不用老坐在小船上。

说到最打动人的还是白话一般的歌“常回家看看”,找点东西,带着孩子,回家看看慢慢年
迈的父母。辛苦一辈子了,没别的指望,回家聊聊天说说话就可以了。当然了,回家也不白来,
老人们还是准备了一桌子好饭好菜。。。

这歌,用一句现代流行词形容,叫“煽情”。今年四月,我回国探亲,可以说大街小巷遍地
都是。有歌声就是“常回家看看”。煽情的歌,众人听时,大家鼓掌喊“好听”“再来一个”。
人少了的时候,慢慢地品,会落下泪来。如今大陆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共有一点二亿六十岁以
上的老年人。老年人听了这歌,想起出门在外的孩子。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听了这歌,不由得想到
时时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从前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现在一般不再飞针走线做衣服了,但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疼爱之心从来没有变。老人们打拼一生,
如今闲赋在家,盼望的就是与人多交流交流。年轻人才有了小家庭,为前途为明年生活得更好而
努力奔波,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想回家看看又总有借口,那感情就很复杂了。尤其我
们出门在外的,千山万水之外,梦里叩想的大概还是思乡的门吧。

说起来整个一台歌舞,各有特色,水平都上乘。无论是美声唱法的“共享幸福”还是诗歌
朗诵的“中国的月亮”;无论是保留节目“扇舞”还是独舞“敦煌”, 无论是男女二重唱的“
明天会更好”还是女声二重唱“相约99”(很快就相约2000了),但最煽动观众情绪的,还是一曲
“知青赞歌”。没开口之前,歌唱演员来一段“文革舞”的表演,笑倒了三十岁以上的观众。第
一句歌词“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更是让台下的观众一惊一乐。这歌对我来说是新歌,但歌
唱演员无疑赋予这首歌一种生命力,让观众产生深深的共鸣。我知道一部分观众是下过乡的,真
正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过。就是小一点的也十分熟悉歌里讲述的事情。“如果你到新泽西,我
会好好招待你。下乡时结下的友谊,我一直牢记在心里”。大家把一份热烈的掌声给表演者,一
份热烈的掌声给了我们熟知的一段经历,一段岁月,一段“从来不曾提起,但也不会忘记”的过
去。。。

也许我们拥有的是同样的文化背景。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嘴里嘀咕着何种语言,这种背景会
追随我们,让我们分赏一种情绪,一种感觉。

如果有人问我,这场晚会最成功的是什么?大概就是一种热烈的情绪吧,好象一股热腾腾的
感觉在心头荡漾。这种感觉在实验室里很难找到,在计算机面前很难找到,在美国的“SHOPPING
MALL”里很难找到,在西方的快餐文化里也很难找到。蓦然回首,竟在一场不起眼的晚会当中。

果真是好歌好舞。

1999.10.5
于新泽西

所有跟贴:

是这首吗? - 桩子 (542 bytes) 00:05:13 10/06/99 (1)
桩子有好嗓子,还有好主意 - 瀛心雪雨 (188 bytes) 06:20:06 10/06/99 (0)
听老剑说过 - 插一腿 (85 bytes) 23:20:11 10/05/99 (3)
呵呵,错了。 - 敬亭 (57 bytes) 23:36:20 10/05/99 (2)
我猜没有 - 插一腿 (41 bytes) 23:46:22 10/05/99 (1)
那您是老前辈 - 敬亭 (459 bytes) 23:59:34 10/05/99 (0)
挺好看的 - 瀛心雪雨 (144 bytes) 22:25:41 10/05/99 (0)
我想应该是共赏吧。“分赏”就不完整了。 - 庞帝 (190 bytes) 21:13:29 10/05/99 (2)
谢谢,不过。。。 - 红墙 (239 bytes) 21:35:37 10/05/99 (1)
这样说来,这“文化背景”是理解的差异。 - 庞帝 (105 bytes) 22:16:58 10/05/99 (0)

我想应该是共赏吧。“分赏”就不完整了。
送交者: 庞帝 于 October 05, 1999 21:13:29:

回答: 不好看,但滥竽充数一回 由 红墙 于 October 05, 1999 21:03:20:

其实你的结论有些勉强。这种情绪但凭文化背景是不够的。

例如,大陆和台湾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但情绪就完全不同了。
其实人生的经历是深刻的。现在的小年轻对老毛时代的东西
就不会有这种情绪。

谢谢,不过。。。
送交者: 红墙 于 October 05, 1999 21:35:37:

回答: 我想应该是共赏吧。“分赏”就不完整了。 由 庞帝 于 October 05, 1999 21:13:29:

文化背景是不是共同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语言是一种,但不是
全部吧。文化也包括一个时期的歌舞电影小说吃穿等等?大陆
的文化背景和港台已经有所不同了,所以情绪就会不同?

人生的经历是什么?

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是不是也是一种文化背景呢?

这样说来,这“文化背景”是理解的差异。
送交者: 庞帝 于 October 05, 1999 22:16:58:

回答: 谢谢,不过。。。 由 红墙 于 October 05, 1999 21:35:37:

其实,如果我们界定清楚了它的定义,我想咱不会有很大
的不同。

只是找个借口,认识小姑娘。。。。哈哈哈!

是这首吗?
送交者: 桩子 于 October 06, 1999 00:05:13:

回答: 不好看,但滥竽充数一回 由 红墙 于 October 05, 1999 21:03:20:

背起行装,英姿飒爽
迎着朝阳,披着霞光
上山下乡干革命!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是老老年的歌了,红墙大姐不提我都忘了。
那天去MPLAYER,我唱给你听。
算是对你小说的感谢。

今年的中秋晚会,咱哥们一曲敢问路在何方,
掌声如潮,感觉好极了。
我们从三十年代的天涯各女,一直唱到九十年代的红高粱,
巧的是,我们最后也是常回家看看。

圣路一丝的市长表示,明年三家当地电视台要和我们合办
中秋晚会。换一个更大的场地。希望我到时能再吼一遍,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
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好酒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