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October 17, 1999 11:11:15:

送交者: 蛮人 于 October 07, 1999 17:42:32: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大概是妇孺皆知了。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垓下之生死离别
,两千年来不知赚了多少哀男怨女的多少滴眼泪。其实大抵每个人掉的泪,
各各不同。或为末路英雄扼腕,或怜香惜玉,或不过是发思古之幽情、各有
各的怀抱罢了。

  男女之间的情意绵绵之事,作为“正史”的二十五史通常并不愿多言,
以维持“体统”。即便有说,大抵也决不允许烂漫,而必要鼓吹恪守所谓夫
妇之道。如司马光之《资治通鉴》,曾在汉纪孝武帝卷里,提到过一个姓宋
的官员,被武帝守寡的妹妹淮阳公主(?)看上了,要汉武帝让他娶她。汉
武帝就征询老宋的意见。谁知老宋是正人君子,正色言道:“贫贱之士不可
侮,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大概可以算是正史之中但有言及男女情事必要谨
守之原则了。

  前人写史者大都秉持孔子之微言大义、不以情干史之原则。然而作正史
之第一人,司马迁,却大概是唯一的例外。太史公本性情中人,任侠仗义,
豪气放达,却不幸为李陵案以无辜之身横遭宫刑惨罹,其心自必有大愤懑于
其间。情之所致到不可不发之地步,则便有再冷之面具强罩于外,终无法彻
底阻遏其之必要漾溢于字里行间。故史记虽为后世奉为正史,却是二十五史
中难得一见之性情文字,于刻板谨严之背后时刻可感受到太史公“肠一日而
九回”之超绝情调。后世史家能近于他者,不过妹承兄志之奇女子班昭一人
而已。

  虞姬能留名于后世,实在是托了太史公敬重项王豪气而不齿刘邦街痞
流氓行径之一种暗讽罢了。其实虞姬不过是霸王从虞地掠夺来之美女罢了。
霸王体魄健壮而好色,从二十四岁起兵到三十一岁自刎乌江,正是精力最旺
盛之年龄,故每战必带美女随侍左右。霸王一旦到了末路之时,她自然也就
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毕竟英雄美人,终是以美人作为陪衬之牺牲品,本无
公平可言,是否有真爱于其中,真是只有天晓得了。

  霸王困于垓下,闻四面楚歌,知道再不能脱,因流涕而作悲歌曰:“力
拔山兮气盖世,时不济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
意是,虞姬呀虞姬,我和你商量个事;我呢,虽是盖世英雄,却不逢时运;
现在眼看着就要完蛋了,我自己无所谓啦,即便死了,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
汉;但我结义兄弟刘邦是个街痞流氓,我心里放心不下你呀...说罢长叹一
声,低下头去,一边用手指头有意无意地弹了弹随身披挂的宝剑匣子,又淌
了几滴泪,溅落在铁匣子上,在寒月照耀下,发出一缕惨白的光,把虞姬刺
的发冷而不禁一抖。虞姬也是个明白人,当然知道霸王心里想的是什么。于
是她也唱了一首歌,歌辞道,“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义气尽,贱
妾何聊生?”意思是说,你也算是条汉子,有话直说不就得了,还要这么遮
遮掩掩的岂不辱没了你一世英名么?说完就拔剑朝脖子上一横。但宝剑久用
已有所消钝,一剑割去竟不能立绝,虞姬剧痛之下已昏死过去,宝剑随之跌
落于地,一边血迸如注。霸王看到虞姬因剧痛而呻吟发抖,想起平日里自己
只顾得称王成霸,哪真关心过她?而此刻她能刚烈如此,不仅惭愧欲死。乃
上前以匕首刺其胸口助其速绝,再以随身披挂之征袍覆裹之;转身捡起宝剑
怒喝一声,目眦尽裂;天为之恸,地为之颤,江水为之倒流,树木为之悲歌
;汉军闻之,胆魄欲散;四围之境,为之肃然。

  霸王随即孤身一人,三进三出于汉军阵地,如入无人之地,剁杀无算人
头,乃孤身怀抱虞姬蹒跚行至乌江边上,小心掩埋完毕,并割腕以血书一木
牌,曰某年某月某日,项梁无能失其爱妾,葬以此。祭典完毕,乃起身长叹
一声:“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这当然是他临死还浑的一个证据了-
-随即自刎而死,其如铁塔之躯,横护于虞新坟之侧。

  霸王大抵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骑士,而刘邦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痞子枭雄。他们之间的争斗,最后是以痞子枭雄彻底战胜贵族骑士为
结局的,这大概也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吧。

  明年,刘邦荣归乡里,请长者三千,亲为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
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派小人得志之气象,跃于歌中。
然而他又能得到什么勇士呢?天下第一勇猛之士,自己的结义兄弟,是被自
己逼死的;天下第一谋略之才,自己也曾称兄道弟的,也是被自己逼死的。
不知情义之人,终也为情义所唾弃。刘邦尸骨未寒而后院火起,试图毁其家
业者竟是自己的结发之妻,真也算是历史和他开的一个并不算小的玩笑吧。

  杜牧题乌江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来未可期”。刘邦为了成就霸业,是连自己亲爹的肉也可以吃的
,此可谓能包羞忍辱之极了,所以他终于如愿以偿;而项羽却是连一点辱也
受不得的。然而千年以后,汉家霸业,已了无痕迹;武陵萧瑟,秋风吹过竟
连树叶应和作响之声,也听不到了,而那“隆准由来同鸟喙”的享受了九五
之尊的汉高刘邦,总还时时要为“同分一杯羹”而为人耻笑;而末路英雄项
羽,却总还时时赚的无数后人的眼泪。历史的逻辑究竟如何,又究竟该怎么
去说呢?

  CG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