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和李洪志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November 17, 1999 10:04:17:

送交者: 蛮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16:43:

金先生的东西,很早曾读过几本。几个月前又碍着朋友强力
推荐的面硬着头皮又干咽下了一本天龙。以我的观点,酒心
和王朔说的都没多大离谱的地方。当然,我的观点只是我的
观点,酒心王朔的也只是酒心王朔的观点,正如所有的金迷
们可以有他的观点一般。不过我比较烦的是,即便是鲁迅、
托尔斯泰等等那一级别的作家,生前生后都容许被大量的人
不喜欢,甚至那么多人去恶意毁谤我看大多数人也以为正常,
何以一个说实在从创作角度上看并不上道的金先生,说他几
句就会引起如此之轩然大波?一个个怎么看怎么象北大大法
弟子张平之于李洪志一般呢?逝去的伟大的作家尚容许人杯
葛,他还在世,而且他远也谈不上什么伟大,难道还要给他
建个生祠,把他供上佛龛,好里说如孔圣人,惨里说如李大
师傅,那般用冷猪肉养着?

三、四十年代之后,文学日趋没落,到了今天,真正称的上
文学大师的,大概只有到冷猪肉去找了。江湖寂寞,小丑岂
堪重任;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现在是连王朔金庸这样
的人也可被人以大师自负了,才想起现在大师不值钱,这不,
连个农场粮店的职工李洪志先生,不也是正大光明地以大师
身份技术移民,让那么多人给他贡献冷猪肉了么?

只管插空评论。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但恕我无时间精力一
一答复。

CG

---

从“四大俗”到“四大丑”

送交者: CG 于 November 01, 1999 10:14:26:

回答: (转贴)王朔:我看金庸

这大概是王朔唯一值得一读的文章了。不过富有讽刺意味的
是,这个文章竟然是让他来写的。

王朔所提到的四大俗,我倒看不如更名为四大丑,原来的四
俗之间取其三,去掉成龙的一两部电影,因为还是可以让
人开心开心。此外再加一缺,就是王朔的调侃。这四大丑,
可以说都是在扭曲民族心灵的东西。

CG


所有跟贴:

视而不见还是装看不见? - donut (295 bytes) 07:01:59 11/07/99 (0)
文章三品及天龙八部 - 蛮人 (3119 bytes) 06:44:58 11/07/99 (0)
关于“读遍金庸”论 - 蛮人 (1450 bytes) 06:41:41 11/07/99 (1)
不是不能评,而是他没有砍到点子上 - 留香 (1044 bytes) 13:08:45 11/07/99
(0)
送交者: 蛮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41:41:

回答: 金庸和李洪志 由 蛮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16:43:

读书是只有自己觉得值得花世间去读,才读的。一本书可以适
合一个人、一堆人、一大堆人,但它仍然不见得会适合所有的
人--事实上也没有适合所有的人的书。即便从这个最浅显的
角度来说,任何一个作家的东西,都必然会有一个人、一堆人、
一大堆人不喜欢。这是很正常的。有人可以说喜欢,就应该容
的别人不喜欢甚至反感甚至极为反感甚至一见就想吐。这有什
么不对的呢?

如果说要说金庸几句话就必须先把他的东西“读通了读全了”,
否则就是乱评,就是妄言,那首先要看评论是什么样的评论。
文学作品和历史还不一样。历史首先是事实,因为它就是由一
堆的事实串起来的,可以去违背了事实就是妄言,不刻意而无
意则尚可以说是治学不力。而文学作品首先是感受,因为它想
表达的也不过就是人的感受。因此,如果一个人认为它表达的
是一种很拙劣的感受,当然就可以不喜欢甚至厌恶。这算什么
妄呢?如果说要评就要读遍的话,则我们这里的图书馆有一千
多万册的书。读一本书大抵就要花几天的世间。世间值得读的
书海了去了,而人的精力却有限。比如说一个非专业评论人想
说几句关于鲁迅的话,就必要把他几千万字的文章全都读遍了?
比如有人想谈一两句明史或其他,就要把明史全都读遍了?一
个人如果想说两句哲学史,是不是就要把哲学史全都读遍了呢?
那人自己跑哪里去了?那大概能评论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评论
家”了,可评论家本身,有几个能说是“读遍”了?即便“读
遍”了,又有几个能说是“读透”了?读遍而如果没读透,近
于没读,那还评什么?如此则这个世界还有谁敢来出“评论”
呢?

那样我看不如大家全都闭嘴就是了。因为张嘴评论,肯定总可以
找到其扯淡的一面。

CG
送交者: 留香 于 November 07, 1999 13:08:45:

回答: 关于“读遍金庸”论 由 蛮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41:41:

就难怪别人要他回去,再多看一些。你敢只读一本金庸的书,就
给你导师交一篇论金庸的文章吗?我自己作论文时,是每一句话
都要注明出处的。不这样的话,也只能算是街头胡侃,本身就够
俗的了。

作学问,没有人在比谁读的书多。否则那大学发文凭就简单多了,
硕士限读书20本,博士100本。但在你研究的这一个方向,你却必
须要知道其背景与现状。中国过去的史学大家都读的书多,这到
不是要显其博学,而是中国的史料太丰富了,不如此不行,否则
提出一个见解,很快就会被人拿另一本书来打倒。

金庸的书不是历史教材,这是中学生都知道的。演义的作法,中
国古已有之,也不是他独创。金庸本人的史学功底极深,形成了
他自己的思想,他就借这小说来阐明。比如他把宋时的民族之争
用肖峰这个人物来体现,故意把他的身世写成一个痛苦的矛盾。
还有他对康乾的褒扬,也让嘻皮笑脸的韦小宝说出来。有多少人
会去读一篇研究清初统治的论文?金庸才是大侃爷。王朔不过是
一街头痞子,还跑来跟我谈雅俗,我还是请他多读几本书再来和
我谈。

本世纪以来,中国的史学研究硕果丰盛,但就是因为大部分的研
究者没有金庸会侃,很多这些成果现在还锁在他们的书房里,无
法普及至民间。
文章三品及天龙八部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44:58:

回答: 金庸和李洪志 由 蛮人 于 November 07, 1999 06:16:43:

这是年前有回和人扯金庸时被迫啃了一部--那是第一次在这点
上上当,后来又一次上当,是在几个月前--之后写的点文字。
也附在这里。

只是一管之见。

CG

-----

◇ 文章三品及天龙八部 ◇


  文章之法,必先通其气。章法线条,结构组合,俱属于好文章之底石。
此其基也。然而以此尚远不足以品评大家之作。“不平常”者,非同寻常之
谓也。当以具备上述底石之文字之上,尚有三品:

  第一品曰清凉文字;清凉文字读来,最多是让人如于炎炎夏日饮了一杯
冰水一般,可供人一饮而尽,只解一时之渴;此种文字,一阅之后,足亦。

  第二品曰醇香文字;醇香文字既可解渴,尚可留芳香于心扉。此一级文
字如醇浓美酒,只可小呷之,不可饮之过急。一饮或有苦味而不解渴,再饮
则心有不甘但已上隐,再饮方觉个中真味,其香乃绕心中三日不消。此文美
则美矣,然而仍未到别样境界;此种文字,可置于案头旬月,之后可弃。

  第三品曰无味文字;此种文字,冰晶透彻,又或是无滋无味;然而待到
玩索有加之后,又觉得百味俱全;再四之后,似乎已香彻骨髓。

  能于人在反复品味之余,日有余获;一读一得,再读再得,三读则又有
大获益。此为文中极品,当然此个境界,并无几个能得。此种文字,乃文中
极品,能于不知不觉中将营养种入人之脊髓,可永置于案头,一生受用。

  反观《天龙八部》,文字功夫平常,史上功夫也无异常之处;其行文脉
气并不通畅。时常有作考据功夫,却有画蛇添足之嫌。情节处置,繁累有加
;文章脉络,颇有不顺;有时开局气势雄伟,收来草草;有时下笔千言,多
为废话。以此观之,此文原本尚不足以入此三品之列。

  大凡伟大之著作,必在深刻揭露社会或人生问题之余,必要给出前行之
出路。此一出路,乃第三品文字所必备。是以挪拉毅然出走,小栓之坟头需
落一花圈。金文立意,概欲以佛理入,以佛理出,虽少新意,若能有始有终
,总算一个解法。然而佛理却并未有大而透彻之张扬,百万巨著,多着墨于
虚张声势,到头不过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已;斜阳无光,只余
茫然。颓废色彩,便是不必指责,却大跌其价值。金以否定英雄与建功立业
之思想、淡化业绩为目的,使慕容发疯,逼萧峰自刎,令老慕萧皈依佛门。
老便有所委养,少却不得善终。本末倒置之余,只闻到老态龙钟之焦糊味道
。于是既使人看不到希望,则或者便破罐破摔,如近十余年来那些群匪林立
,舞刀弄棒,画虎画皮;或看破红尘,未老先衰,却以为已深通人世至理。
效段正淳者仅学其色,效段誉者仅余其痴,效慕容者仅存其霸,效萧峰者仅
获其放。结果正气不得张,邪气却日渐有加。佛理不见行走,世风却日趋其
下。未到家之作品,贻害竟有如此之大。佛理不行,反把丑陋一面大大张扬
;人因未见出路,皆欲效其欲鞭挞者,而不行其所欲发扬者。若以此点来看
,金之文非但未曾入流,其之罪过,亦不可谓不大矣。
8/29/1998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