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 VS 金庸"小结》[转:白鹭人若雪之]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白鹭人若雪之 于 November 22, 1999 19:57:53:

《"王朔 VS 金庸"小结》[转:白鹭人若雪之]

送交者: 痛俺个 于 November 09, 1999 17:43:57:

《"王朔 VS 金庸"小结》

引子

  对所谓文坛上纷争的事情,我或者是不闻不问,或者是不屑一顾。不闻不问是因为“闻”不到什么,也就
无法过问了,不屑一顾是因为世人喜爱炒作的德行往往让我失望。这一回却不同了,平时爱上网,爱在新浪溜
达,所以有幸亲历了新浪的这场由《中国青年报》上王朔一文引发的“百家争鸣”。被人们称为“王朔 VS 金
庸”的争论搞得沸沸扬扬,报纸、网络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它的确是个必然。“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任”,这“天下”原本就是指世风文化,况且我平时喜欢以“关注人文”为己任。于是赶在比
赛结束之际,以一个看客身份来谈点感想。当然,我不是来分析比赛的结果的,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除非是
那该死的球赛。我这里就是就事论事说几句,算是我个人对“王朔 VS 金庸”的一个小结吧。


(一)
  “王朔 VS 金庸”至少反映了以下几个事实:平凡人参与文学艺术创作的讨论成为可能而且作用积极;人
们对文学艺术欣赏(喜好)的标准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雅俗共赏是趋势。

  以上正是数字时代的文化特征的一个方面。“工业文明造就了大众与精英的分离,信息时代的技术力量(
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消解精英中凸现出平凡人的价值。”广播、电视、出版,特别是网络的空前发达,使文
学艺术逐渐走下殿堂,最大限度走向大众。没有明报的连载、电视剧的播放、中国盗版业繁荣和眼下的网络,
金庸难于成就家喻户晓的盛名;同样,离开发达的出版业和电影电视,朔爷也不会在青年中红得那么快。当然
,没有网络,这场争论就注定不会这么精彩和有意义,因为你我等闲之辈难于介入,更难于以平等之身份去对
话。就象谁也无法主宰Internet一样,个体无法也无能主导文学艺术的发展。基于信息网络化的文学艺术是没
有精英的。从前讲究:“适应,能后征服”,今后恐怕只能适应了,否则,只是消亡。论战中有网友提到“解
构”,我认为与其说是创作者在解构,还不如说是大众在挑选、在消费。


(二)

  “王朔 VS 金庸”中对武侠登不登大雅之堂有争论(当然现在金已经入主浙大文学院,武侠登堂势在必然
),也有人说(王朔自己也说)王朔的文学是痞子文学。中国文学自古提倡“文以载道”,评论文学又有“诗
无达诂”一说,我认为对载体的限制不要太死。实质上稍读了点文学史的就知道文体是一直在变的,骈体到散
文,古体到绝句律诗,词曲到文言小说白话小说,贬低武侠或诋毁聊侃都是对文体的偏见。“道”才是本,载
道的文体只是适应“道”的末,本末倒置不是我们的追求。

  生活在数字信息时代,我们不妨在这里重新理解一下“文以载道”和“诗无达诂”:尽量用人们喜爱的易
接受的表达方式和形式载出“道”来;雅俗共赏,不要苛求创作者采用“雅”的形式,也不要去贬低观者对“
俗”的喜爱,在时间的长河中任何“雅”与“俗”不过是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

(三)
  无论王朔还是金庸,都是在写历史(个人的和社会的),生活在记忆中,恋着过去。众所周知,这不是个
别现象,是普遍。尤其是近年来,怀旧回忆情节乘着世纪末之风驰骋文坛,老照片,回忆录,世纪回眸等不一
而足。相对而言,我们缺乏科普和科幻作品,缺乏写“未来”的作家。我们的民族是个重历史,轻未来的民族
,或者说,我们的文化是这样的。这绝对不仅是优点,也正是弱点(近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不如西方是明证
)世纪之交,我们要回眸,更需要展望,展望未来(比如30年后)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大胆写写未来人的生
活)、展望新世纪的世界科学趋势(我指的是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普及科学精神),我实在希望下一次新浪
网络的文坛争论是:“写‘未来’的作家 vs 写‘过去’的作家”。就现状来看,不免使人感叹“只是希望而
已,何况这实在是一种奢望”。


(四)
   “王朔 VS 金庸” 中,很多网友和作家的文章提到“没有伟大的作家,只有伟大的作品”,我想引用经
济学里的一句话来表述我的观点: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好的产品。人们大众的需要就是衡量产品的最好标
准。但好的产品可以引导刺激市场,好的作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民众鉴赏文艺的能力。


  无论如何,网络时代,精英文化是注定要没落的,人们可要自己点燃自己的灯。


提倡科学 关注人文  数字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欣赏 
http://topsword.yeah.net

 版权所有:白鹭人若雪之 原作






论坛文摘主页